宗教改革 知识点题库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导火线是(  )

A . 天主教会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B . 罗马教皇向教民出售赎罪券 C . 天主教会征收十一税 D . 天主教会出卖教会职位
“人们参加社会的理由……是希望由此可以制定法律,树立准则,以保卫一切社会成员的财产。……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们因此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予人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这段话鲜明地体现了下列哪位思想家的观点(  )

A . 霍布斯 B . 伏尔泰 C . 卢梭 D . 孟德斯鸠
1517年德意志的马丁·路德在当地教堂门口贴出了“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这场改革的主要影响是

A . 推翻了罗马教会的统治 B . 冲击了欧洲的封建专制 C . 打破了对罗马教会的迷信 D . 描绘了自由、平等的蓝图
下列有关16世纪宗教改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宗教改革运动与文艺复兴运动没有关联 B . 宗教改革运动受到所有世俗贵族的镇压 C . 宗教改革家与启蒙思想家都抨击宗教愚昧 D . 宗教改革家认为教徒自己可以通过信仰得救
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基督教徒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    )

A . 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 . 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C . 使基督徒实现了人人平等 D . 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马丁·路德主张一切宗教仪式从简,每个基督教徒都有权阅读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他的主张

A . 将人们从宗教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 B . 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C . 继承和发展了启蒙思想家的主张 D . 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辩护
历史学家们认为,欧洲近代早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科学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精神层面现代化的进程。这四场运动的共同之处是

A . 促进人类自立、自主意识的形成 B . 彻底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枷锁 C . 使宗教宽容主张被人们广泛接受 D . 保证了西方代议制的逐步建立
16世纪,西欧大陆宗教改革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 . 文艺复兴使人文主义深入人心 B . 罗马教廷与西欧各国王权的矛盾激化 C . 世俗封建主要剥夺天主教的经济特权 D . 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
“一切生活现象皆是由上帝设定的,而如果他赐予某个选民获利的机缘,所以虔信的基督徒理应服从上帝的召唤。……你须为上帝而辛劳致富,但不可为肉体、罪孽而如此。”持这种观点的人最有可能是

A . 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者 B . 明末清初到中国的天主教传教士 C . 路德教派的教徒 D . 源自加尔文教派的清教徒
某地举行“弘扬人文精神,构建和谐社会”活动,某学生参加了这次活动,并搜集、查找有关“人文精神”的资料。你认为下列资料不符合“人文精神”的有(  )

A . 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 B .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C .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 D . 天主教会的“上帝创造万物”理论
人文主义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核心是(  )

A . 开始以人作为学术研究的核心 B . 反对宗教神权对人性的束缚 C . 主张以世俗政权取代神权统治 D . 以理性否定一切外在的权威
据资料统计:17世纪英国皇家学会的科学家,新教徒占70%,他们认为通过认识自然,人们能够认识上帝,发展科技是对人类有益的工作,能够荣耀上帝、有益于人类。这表明(   )

A . 信仰宗教有助于科学的发展 B . 新教一度成为科研活动的精神动力 C . 新教是科学家们的思想源泉 D . 新教思想与现代科学精神完全一致
1454 年,意大利学者曼内蒂在批驳教皇英诺森三世所著的《人的灾难》时写道:“上帝是把人作为最美丽、最诚实、最富有和最终是最有力量的创造物所塑造出来的。”这反映了作者(    )
A . 认为人与神是平等的 B . 主张放弃基督教信仰 C . 倡导进行宗教改革 D . 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
思想的演进和技术的进步,深刻影响了人类文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的﹣段独白

材料二:人生下来就是自由的,人可以说是自由的动物。那么,人民的自由虽可以用法律加以保障,但它原是天所赐予的,为任何人所必不可少。如果有人不取这天所赐予的自由,那就是对天犯了大罪,对自己又是莫大的耻辱。

——卢梭

材料三:在法国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的头脑的那些伟大人物,本身都是非常革命的。

材料四:当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在欧洲大陆上造成血腥和暴力的悲剧时,在英国发生了一个变化,这个变化,使得围攻巴士底狱和滑铁卢战役在相形之下似乎无足轻重了。……全部近代历史上没有别的事件曾更惊人地影响了普通人的生活。

——(美)海斯《世界史》

回答问题:

  1. (1) 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欧洲历史上哪两次思想解放运动?
  2. (2) 材料一所反映的人文主义精神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材料二中对“人”的认识有何新的发展?
  3. (3) 材料三中所说的伟大人物有哪些?这些人物提出的一系列思想原则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这些原则有哪些?材料中所说的“法国行将到来的革命”是指什么?
  4. (4) 材料四中所说的“这个变化”是指什么?写出这次变化中“惊人地影响了普通人的生活”的两件事例。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说“我听说过:有官位的人,如果无法尽其职责就应该辞官不干;有进言责任的人,如果言不听,计不从,就应该辞职不干。至于我,既无官位,又无进言的责任,那我的进退去留,岂不是非常宽松而有自由的回旋余地吗?”孟子认为君子应有自己的立场和追求,鄙视那种总是遵循“以顺为正”的“妾妇之道”,可惜的是,先秦儒家的那种个人主义传统在后代日趋衰落,个人的权利越来越受到忽视。孟子倡导的独立人格越来越少。

——摘自徐克谦《先秦儒家的个人主义精神》

材料二:个人主义是直到近代才从西方文化中演进出来的一种观念,中世纪以来,西方的个人经历了一个逐级的解放过程,先是从神的权威下解放,再从人的权威下解放。个人逐步从外在束缚中得到了解放:无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到 19 世纪这一过程基本完成,最终,个人的神圣化终于成为习俗和法律。

——摘自钱默生《西方个人主义源流探索》

  1. (1) 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先秦儒家“个人主义精神”的原则,分析这种精神为什么在后代日趋衰落。
  2. (2) 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西方“个人”是如何“逐级”解放的。
  3. (3) 先秦儒学注重“人”的塑造,近代西方追求“人”的解放,指出两者的历史影响。
“兴起于18世纪初的美国文化,实乃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撞击融合后的产物。两项运动有个共通之处——而这正是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这里“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是指(    )
A . 反抗权威,强调个人自由 B . 崇尚理性,重视法制 C . 崇尚理性,强调个人自由 D . 反抗权威,重视法制
十世纪时,一位阿拉伯学者到西欧去考察,他对于西欧的感观,最可能是:(   )
A . 对西欧落后和民俗鄙陋大加批评 B . 对统一西欧的强大政权印象深刻 C . 对西欧经济和城市的繁荣赞赏不已 D . 对西欧的大学林立感到惊讶不止
马丁•路德于1517年发表《九十五条论纲》后,首先发起了德国合唱音乐改革,打破了几个世纪以来宗教音乐僵化、单调、枯燥、难解、非人性的乐风,使教会音乐变得更简单、更富于人情味,倡导音乐艺术要为广大教会会众服务。这表明马丁•路德将合唱音乐改革(   )
A . 视为宗教改革的内容 B . 作为宗教改革突破口 C . 当作宗教改革的核心 D . 与宗教改革紧密相连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的人文主义文化传统中,对人的价值及尊严是十分崇尚的。儒家重视人的价值,儒学是中国文化的主流。自孔子始,便一再地强调“入世”。“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可谓知矣。”孔子自己也坚守“不语怪、力、乱、神”,把人事放在首位。“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说明孔子具有比较强烈的非宗教意识和倾向。孔子之后,儒家也基本上是反宗教、反出世的,儒家学者都十分强调人事。儒家的《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些儒家的经典,也没有主张超世脱俗的言论,都是针对现实社会需要的。

——摘编自丁卯《政治规约与思想传播——历史视域下的解放区木刻研究(1937~1945)》

材料二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天主教道明会的萨伏那罗(1452~1498年),就有感于当时日益浮华败坏的世俗生活,而开始在佛罗伦萨宣讲,反对人文主义的风潮,提倡苦行、禁欲的生活,轻视尘世的价值,并曾率领狂热的信徒焚烧佛罗伦萨纤巧的艺术精品,最后因反对教皇亚历山大六世而被杀。而在宗教改革时代的初期,由于马丁·路德过分强调“因信称义”的观点,毫不妥协地恢复了对人的罪恶本性的极端强调,认为唯有神的干预才能使人得以赦免。因此,引起大部分强调精神自由的人文主义者的反感。

——摘编自刘昕岚《“人文主义”与“宗教”——对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的回顾以及对儒家人文主义的反思》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中国古代儒家“反宗教”的历史因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出现反对人文主义风潮的社会背景。
  3. (3)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和近代西方人文主义的共同作用。
人文主义是一种维护人类尊严的哲学思潮与世界观,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中得到了弘扬和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特来美修道院”是法国拉伯雷(1494﹣155)在《巨人传》中描述的理想社会,它是一座自由之城,这里不论男女,都是“全知全能”的人;追求发财和享受,把吃喝玩乐作为人生的重要内容。

——摘編自崔莉《欧洲文艺复兴史》

材料二:对于赎罪券的抨击,有如一粒火种落在火药桶里,立刻燃起燎原之火,农民和平民把路德的反教会论纲当成是起义的信号,市民则到处传颂“九十五条论纲”,人文主义者热烈欢呼。贵族,甚至一部分诸候,希望由此打破罗马教会的控制。一时之间,“九十五条论纲”实际上成了民族战斗的共同纲领。

——自丁建弘《德国通史》

材料三:在经验与理性两方面,18世纪更强调理性,以理性来考察一切。如果说17世纪是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那么18世纪就是“我在故我思”,18世纪成了“以头立地”的理性的世纪。启蒙运动主要用理性来解决社会政治问题,要以理性来破除信仰,以及要顺应“自然”。

——摘编自吕乃基《启蒙运动中的近代科学精神》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艺复兴对人文主义思想形成的促进作用。
  2. (2) 据材料二,概括宗教改革中德意志人民的诉求。
  3.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理性主义为“解决社会政治问题”提出的构想以及对之后政治运动的影响。
  4. (4)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