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革 知识点题库

下列观点有悖人文主义思想的是

A . 大多数时候,落在人们头上的幸福或不幸取决于他们自己 B . 神圣的种子不落在家庭里,而落在个人身上 C . 人是罪恶、卑微、消极的存在,只有上帝才是完美的 D . 真正的高贵并非先天生成,而是自为的
面对教皇的责难,马丁•路德曾慷慨陈词“我的良心是出于上帝的命令,我不能也不愿意撤回任何意见”。马丁•路德的主要“意见”是

A . 脱离罗马教皇统一德意志地区 B . 教徒宗教信仰自由不必禁欲苦行 C . 教徒需摆脱宗教束缚争取自由 D . 通过圣经信仰宗教无需通过教皇
文艺复兴中的文学作品和美术作品大多和宗教有关,宗教改革家也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这说明(    )

A . 文艺复兴是对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复兴 B . 资产阶级不反对天主教会 C . 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较低,资产阶级没有成熟的理论体系 D . 宗教改革中改革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振兴基督教
有学者指出:欧洲近代史之曙光,发自两大潮流,其一为希腊思想的复活,其二是原始基督教复活。这两大潮流的核心是(     )

A . 人文主义、因信称义 B . 民主主义、理性主义 C . 古典主义、自由主义 D . 民主主义、因信称义
德国宗教改革的故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教皇须让我国不再忍受他们的不堪忍受的劫掠和搜刮,教皇须交还我们的自由、权利、财产……教皇须让皇权成为名副其实的皇权。——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

材料二:路德并未采取步骤把他的肯定命题(注:《九十五条论纲》)散布民间。他只邀请学者来辩论以及显要者来阐释,但别的人暗暗地把肯定命题译成德文并交给报界。不久它们便成了德意志人的话题……他(路德)形容自己像一个人黑夜在一间古老教尖塔上攀登盘旋的楼梯,在漆黑中他伸出手臂平衡自己,他的手抓到一条粗绳,立时钟声大响,使他大吃一惊。——【美】罗伦培登《这是我的立场--马丁·路德传记》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丁·路德的主张。

  2. (2) 如何理解材料二中路德想要“平衡自己”,却“立时钟声大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教改革源于德国的社会条件。

阅读下列有关宗教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宗教改革(英语:Reformation),开始于欧洲16世纪基督教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运动(抗议宗教改革运动,ProtestantReformation),该运动奠定了新教基础,同时也瓦解了从罗马帝国颁布基督教为国家宗教以后由天主教会所主导的政教体系,为后来西方国家从基督教统治下的封建社会过渡到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奠定基础,因而西方史学界直接称之为“改革运动”(Reformation)。

———《百度百科》

材料二

亨利八世(1509-1547年)原反对马丁路德和更正教,后与王后凯瑟琳(Catherine)离婚,遂成为他改革的导火索。从实质上看,变革是在英格兰民族主义和反教权主义日益高涨的情况下实现的,并和亨利八世的对法战争和西欧的国际格局变化都有一定的联系。他受拒于罗马皇帝,因此1534年与更正教合作并共同通过《最高治权法案”》(ActofSupremacy)宣布创立英国国教(Anglicanchurch),又称圣公会,与罗马旧教的教义仪式并无二致,只是英国王代替罗马教皇成为政教权威。同时亨利八世也是最早研习全球地理的欧洲统治者。(注释:更正教———对新教的一种翻译。)

———《百度百科》

材料三

基于“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理解,讨论儒家文化是否也是一种宗教,也就变成对儒家文化“历史罪行”的审查和认定———儒家文化不仅被等同于封建专制,被认定为

“吃人的礼教”,如果再加上一条“人民的鸦片”,可谓罪上加罪,那就可以在打倒的基础上,“再踏上一只脚”,“永世不得翻身”!由此,关于儒教是否是宗教的讨论就超越了单纯学术领域,带有为儒家文化或给予政治审判或给予政治辩护的味道。

摘自<认识儒教>---------彭永捷

材料四可是,儒教的“天”并不等同于基督教的“神”,儒教的圣人也并不具有神性和法力,儒教的成贤成圣并不寄望于来世和往生,然而这并不妨碍儒教成为一种宗教。儒教是“神道设教”,作为人之养成的教化之教与作为安身立命的宗教之教合而为一。

儒教的“执无鬼而学祭礼”曾招致墨子后学的批评,面对释、道二教的昌盛,儒教在唐宋的复兴中也同样重新处理生死存殁的议题,儒教仍然始终坚持“子不语怪力乱神”的立场,但这并不妨碍儒教起着“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道”。

摘自<认识儒教>---------彭永捷

  1. (1) 阅读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马丁·路德、加尔文和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内容。

  2. (2) 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儒教的作用。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欧洲历史上资产阶级的两次思想解放运动,后者发展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突出表现在(   )

A . 提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构想 B . 反对教会的权威 C . 充分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D . 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
1517年10月,路德将关于赎罪券效能的“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在维腾堡城堡教堂门上以供讨论,不幸此事将他推上了欧洲政治和宗教变革的历史舞台。其深层次的原因是(   )

A . 教会改革的迟缓 B . 神学信仰的更新 C . 路德个人的品质 D . 民众思想的解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随着美洲及太平洋,大西洋的地理大发现,随着哥白尼的宇宙新发现,人类理智中蕴含的另一种力量——对抗宗教神学,重新审视人类自身的力量终于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这就开始了人类认识自身的大转折时期。这一时期,德国人称之为宗教改革,法国人称之为文艺复兴,而意大利人则称之为五百年代(即十六世纪),西方著名文化史学家雅各布·布克哈特称之为“人的发现”的伟大时代。

——摘编自韩庆祥,王勤《从文艺复兴“人的发现”到现代“人文精神的反思”》

结合材料与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人类认识自身的定位”,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下表是文艺复兴在西欧各国产生的特殊花果。

国别

重要原因

日耳曼

宗教哲学

宗教改革

①民族性简单,宜于宗教;②民族性喜实用,不乐罗马教的仪式;③教皇在日耳曼的威信,本不甚深.

西班牙

葡萄牙

地理上的发现

殖民地的竞争及欧化的普及全球

①近海宜商业;②宗教及爱冒险的民族性

法兰西

政治哲学

法国革命

①专制政体的发达:②政治的亟需改革

英吉利

应用科学

工业革命

①工业发达;②尚实用的民族性

——陈衡哲《西洋史》

材料二: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比较开明的英美新教传教士开始认为,他们的工作应当“世俗化”,由宗教宣传扩展到对西方知识和文化的介绍。以前的重点一直是“把异教徒从地狱的苦难中解救出来”,而现在的问题则是要“把异教徒从现世苦难的地狱中解救出来”。他们设立学校,发表公开演讲,开办图书馆和博物馆,并出版报纸和杂志——这最后一项是外国人的特权,中国人不能办报刊。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近代中国“两极相逢”,中西文化冲突是这个时代的突出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就是一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冲突交汇的历史,就是传统文化在西方近代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向近代文化过渡转变的历史,也就是传统与西化相斥相纳的历史。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运动在西欧发展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70年代前后西方传教士在华活动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3. (3)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并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人文主义是西方文化的核心,是近代西欧社会转型的文化支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他提出“唯信称义……平信徒皆为教士”……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则鲜明地反映了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他们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国家对自然经济力量的自由岌挥作用不得干涉……宗教方面……伏尔泰说:“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就很可能会变得专橫;如果只有两种宗救,人民就会互相割断对方的喉咙;但是,当有大量的宗教时,大家都能伞福地生活、和睦相处.”……政治方面……卢梭说,所有公民在建立一个政府的过程中,把他们的个人意志熔合成一个共同意志,同意接受这共同意志的裁决作为最终的裁决……“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马丁.路德的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的表现,并据此分析宗教改革运动的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启蒙运动是如何进一步发展人文主义思想的。并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用关键词概括西方人文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16世纪法国政治思想家博丹认为,国家主权是作为一种脱离社会并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统治力量而出现的,是不可分割和转让的永久权力,并强调君主拥有一切权力的同时其权力也是有限的。这反映了(    )
A . 君主专制的优越性 B . 民族国家意识的增强 C . 宗教改革的深刻影响 D . 限制君权的必要性
“我陷于信仰的苦恼中,不断叩问圣保罗的这句话,想弄清他的意思。……而那段话的意思就是:福音书表现了神的裁判……慈悲为怀的神通过它让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这种观点(    )
A . 要求废除天主教及其教会 B . 使人获得灵魂自救的自主权 C . 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辩护 D . 表达了对民主政治的向往
15,16世纪西欧宗教改革的实质是(    )
A . 宗教内部派别斗争 B . 世俗封建主同教会之间的争权夺利 C . 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斗争 D . 农民阶级反封建的斗争
智者运动、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被称为西方思想史上三大思想解放运动,三者的共同点有(    )

①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②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

③反对封建束缚

④促进人性的解放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①④
1517年10月,马丁.路德将手写的拉丁文《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在威登堡教堂门口,不久后他便收到了从德国南部倒流回来的印刷本《九十五条论纲》。这表明(    )
A . 德国民族意识觉醒 B . 西欧识字率在增长 C . 抨击教会引起共鸣 D . 技术推动社会进步
有人说“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是一次心灵追求自由的运动”。下列选项中不能佐证这一说法的是(   )
A . “每个人都可以是自己的牧师” B . “灵魂得救在于心中信仰” C . 行圣礼、做“善功”方可得救 D . 信仰的唯一根据是《圣经》
16世纪,王阳明对朱子理学进行了改造;同时期,马丁·路德掀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代中叶以后,社会危机不断加深。王阳明以为当时读书人沉溺于理学,无补于社会安危。他提出“心外无理”的命题,认为事物的“理”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而是存在于人心之中。他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性中的天理,是一种天賦的道德。“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王阳明强调“致知必在于格物”“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要求端正人心,去恶存善。

——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等

材料二:中世纪西欧社会处于基督教的绝对统治之下,各种社会弊端丛生……1517年,路德把《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到了教堂门口,反对罗马教皇在德国发行赎罪券。路德认为,对上帝的信仰是教徒得到拯救的唯一条件,只有内心真正信仰上帝,才能有真正善良的行为。路德指出,只有《圣经》才是信仰的唯一权威,教徒个人有权凭借自己的良心和理性去解释《圣经》,可以用《圣经》里的话或用理性的论据来反驳教皇的教义。路德宣称,国王有权管理和处置教会财产,日耳曼的金钱不能送给罗马教会。他还提出每个国家都有权建立自己的教会,罗马教廷不得干涉。

——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

  1. (1) 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王阳明和路德的思想主张。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阳明与路德思想的相同之处,并指出两种思想产生的共同因素。
马丁·路德指出:“俗世的权力既然是上帝派来惩罚恶人,保护善人的,所以它应在整个基督徒中自由地行使它的职务,无论对教皇、主教、神甫、修士、修女或对任何人,都不徇情面。”在此他强调的是(    )
A . 批判专制王权 B . 建立民族教会 C . 简化宗教仪式 D . 王权高于教权
加尔文主张废除主教制,代之以共和式的长老制:简化宗教仪式;鼓励经商致富,宣称做官执政、蓄有私产、贷钱取利同担任教士职务一样,均可视为受命于上帝。这表明加尔文教(   )
A . 旨在变革现行致体 B . 符合新兴市民阶层利益 C . 倡导宗教信仰自由 D . 极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