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想的萌发 知识点题库

右图所示著作的核心思想是(  )

A . 民主与科学 B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 .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D . “师夷长技以制夷”
19世纪60年代以后,早期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  )
①主张与外国进行商战,发展民族工商业 ②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③提倡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④提出了维新变法主张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维新派与洋务派的主张有根本区别的是

A . 鼓励开矿建厂 B . 改革教育制度 C . 改革政治制度 D .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有关早期维新派思想与中体西用思想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A . 在对待中西文化的观点上是一样的 B . 19世纪七八十年代,早期维新思想开始超越“中体西用”的界限 C . 早期维新派始终与“中体西用”思想差异较大 D . 二者代表的阶层是一样的
公民实质上是指具有国家国籍并有权参与国家公共权力行使与监督的人。在中国,“公民”一词是舶来品,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人的政治词汇中,“公民”取代了“臣民”,发生这一转变的原因不包括( )

A . 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开展  B . 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 C . 民主平等价值观念的普及 D . 近代教育事业的进步
李鸿章自称“一生风雨裱糊匠”,他裱糊的屋子叫(     )材料是(    ):

A . 清朝封建统治西方先进科技 B . 清朝封建统治君主立宪制度 C . 清朝封建统治民主共和 D . 清朝封建统治火药、枪炮、养兵练兵之法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光绪二十六年十一月初三日(1900年12月24日),张之洞写信给新任浙江按察使世杰,随信赠送其《劝学篇》:

“附上拙作《劝学篇》□部,此书成于戊戌之春。其时因末流波靡,邪说纷出,大有犯上作乱之忧,又以迂谬书生,食古不化,亦将有神州陆沈之祻。爰酌中持平,抒其管见,冀杜横风,而弃迂说。乃未及数月而康党逆为乱阶,驯致今年,而拳匪又开巨衅,各执一偏之谬论,遂致大局之几危,不幸言中,可为浩叹。”

——茅海建《戊戌变法的另面:“张之洞档案”阅读笔记》

  1. (1) 根据材料,指出材料中“邪说”“拳匪”各指的是什么。

  2. (2)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之洞的政治思想主张。

正是有这样的对夷情零碎、模糊的了解.使经世思想家们在鸦片战争之后能够正视对手即来自异邦的夷人…… 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压力下开出的“外来药”,较之先前的“古时丹”无疑是变革性的进步。”文中的“外来药”在当时产生的重大影响是(    )

A . 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   B . 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C . 为维新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D . 传播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致力于科学传播,促进中国社会发展。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尽管师夷长技的主张遭到强烈反对,但统治者面对着接踵而来、一次比一次严重的内忧外患,为生存计还是不得不实践这一主张。首先从军事利器的引进仿制逐渐推广深入到全面学习西方机器大工业所需的科学技术学理的层次和阶段。为了对抗顽固派在基本理论问题上的挑战,终于结晶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高度概括的理论模式。

——雷颐《取静集》

材料二:泰西之强,不在军兵炮械之末,而在其士人之学,新法之书。……其开智学而穷物理也,穷物理而知化也。……今穷物理之本,制电、制雨、制冰、制水、制火,皆可以人代天工,是操造化之权也。操造化之权者,宜其无于敌也。

夫中国今日不变法日新不可,稍变而不尽变不可,尽变而不兴农、工、商、矿之学不可,欲开农、工、商、矿之学,非令士人通物理不可。

——摘编自康有为《日本书目志》

材料三:以人文思想为主的科学传播者,系统展示了科学精神对文化的巨大作用和影响。通过彰显科学怀疑和批判的精神,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采取了激进的批判态度,“打倒孔家店”一度成为激进的知识分子进行文化革新的口号。通过推崇理性和实证的精神 ,新文化运动扫除了大量玄学迷信的鬼话 ,有力推进了民众心智的启蒙。而科学推崇说服而非压服的精神, 又为国人解决政治中的分歧提供了一个范例 ,对中国民主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焱、郝苑《科学精神的启蒙——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科学传播》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指出洋务派学习西方科技有何变化?直接目的是什么?

  2. (2) 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对科技与变法关系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持这种观点的原因。

  3. (3) 据材料三,指出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科学精神的内涵及其影响。

  4. (4) 综合以上材料,概括指出先进的中国人科学传播所起到的共同历史作用。

“西学东渐”激发了中国知识分子学习西学的兴趣,也造就了中国近代第一批数理专家,他们是(    )

①李善兰②詹天佑③徐寿④傅兰雅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①④ D . ③④
1876年出使英国的郭嵩焘、因曾上书太平天国而流亡香港和英国的王韬、在上海为外商当买办的郑观应、参加洋务运动的官员薛福成等人都对议会制度作了不同程度的介绍,使国人对西方的议会制度有了初步了解。这反映了(  )

A .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 限制君主权力达成共识 C . 国人普遍赞同议会制度 D . 中外交流促进西学传播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材料

    清政府传统的中央权力机构主要是军机处和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庚子事变之后到I905年,在新政过程中,清政府陆续设立了外务部等几个新机构,其中,1901年7月,清政府谕令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成为清末办理外交事务的专门机构。外务部的设立首先由西方列强提出,既是适应当时复杂的国际关系需要,对于清政府而言,也有被迫无奈的意味。1906年9月,清廷设编制馆于恭王府,编纂官制的根本宗旨是“参仿君主立宪国官制”。然而,11月6日,清廷公布新的中央官制,宣布中央设十一部:外务部、吏部、民政部、度支部、礼部、学部、陆军部、法部、农工商部、邮传部、理藩部,新官制没有采用责任内阁制,仍然保留了旧的内阁和军机处。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1. (1) 根据材料,指出清廷官制改革出“新”的表现,并说明清政府将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清政府机构改革的历史背景,并对清廷官制改革进行评价。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所谓“西学中源”,亦称“中源西流”。即西方文化源出中国,近代西方文明,中国“古已有之”。这是中国人早期认知西方文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是“西学东渐”过程的产物。明清之际,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中国传统文明的停滞与落后,希望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乃至制度,但是,传统文明的强大惯性却使他们的心理处在一种矛盾当中……加之时人昧于世界,只能将新生事物与自己熟知的知识相比较,从中寻求认识的依据,所以,“西学中源”说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

一摘自中华书局《清史资料》

材料二:“中体西用”是在保持文化优越感的前提下保守派和务实派都认可的“自强”方式,是对“西学’中源”的继承与超越……“中体西用”解决了保守派只看到“百年变局”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收拾人心、重修政治却轻视外部威胁的问题上。……“中体西用”解决了务实派只看到“千年变局”而没有意识到在缺乏对传统文化自信心基础上学习西方也可能引起对传统文化冲击,以及由此引起大一统内部涣散的问题。

——摘自陆勇《从“西学中源”到“中体西用”传统“中国”观念的调适》

  1. (1) 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学中源”和“中体西用”学说产生的不同历史背景,并指出“中体西用”对“西学中源”有何超越。

  2. (2) 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学中源”和“中体西用”对中国产生的共同影响,并谈谈你对“中学”和“西学”的认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站在系统演化的角度,社会的根本变迁就意味着社会系统从一种稳态演进到另一种稳态,它将同时要求“器物”、“制度”和“观念”三个子系统发生相应的转变,并伴随着社会分工和生产力水平的变化。

根据材料,提炼其中的一个观点,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证。(答题提示: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

向西方学习,寻求变革是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尧、舜为民主,为太平世,为人道之至,儒者举以为极者也。……孔子拨乱升平,托文王以行君主之仁政,尤注意太平,托尧舜以行民主之太平。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材料二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孟子便主张民权……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组织联邦共和政体……将取欧美之民主以为模范。

——《孙中山全集》

材料三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

材料四俄国的革命,不过是使天下惊秋的一片桐叶罢了。Bolshevism这个字,虽为俄人所创造;但是他的精神,是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精神。所以Bolshevism的胜利,就是二十世纪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新精神的胜利!

——李大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思想的特点。
  2. (2) 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的来源。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严复和孙中山在政体主张上的不同。
  3. (3) 据材料三,概括国人对西洋文明觉悟的过程。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伦理的觉悟”的核心内容。
  4. (4) 据材料四,指出李大钊的政治主张。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他们向西方学习的共同目的。
晚清重臣张人骏曾在其家书中写道:“所谓学成而返,好者不过目的、影响数百新名词,全无实际,否则革命、排满、自由而已。”这表明他(    )
A . 极力赞成发动革命排满 B . 大力推崇留学为国服务 C . 主张严厉镇压辛亥革命 D . 对新式教育持否定态度
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    )
A . 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 B . 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 C . 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 D . 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
1896年,李鸿章在英国旁听了议员们的辩论,觉得那简直是一窝蜂似的吵架,“无甚可观”;对记者关于“美国资本在中国投资出路”的问题,李鸿章的回答是:清国政府欢迎任何资本到我国投资……但这些企业的自主权应掌握在清国政府手中。这表明李鸿章(  )
A . 确立了亲美远英的外交路线 B . 政治上倾向于欧美的代议制 C . 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观念 D . 向西方学习扩大到制度层面
有学者指出:“(传统中国)自满自足的社会认为在世界上其他社会都是低下的和从属的。”下列思想或口号体现了这种社会观念开始改变的是(   )
A .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B . “师夷长技以制夷” C . “驱除鞑辱,恢复中华” D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著名学者辜鸿铭说:“咸同年间,粤匪扰乱。清廷如一丛病之躯,几难著手。得一时髦郎中湘乡曾姓者,拟方名曰□□□□□,服若干剂未见转机。”材料中省略的五字最可能是(   )
A . 洋务清火汤 B . 新政补元汤 C . 宪政调味汤 D . 革命销魂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