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知识点题库

观察下面一段文字内容,其创作背景是(   )
“朦朦胧胧张眼一瞧,黑暗里突然突出一线红,这是什么?——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由近东卷到远东。“ 摘自:《红色中华》民国7年刘大白 

A .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B . 苏联建成社会主义社会  C . 国民大革命运动兴起  D . 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突出特征是(  )

A . 与中国工人运动逐步相结合 B . 主要限于知识分子范围 C . 只限于思想领域 D . 具有广泛群众基础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①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②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③都对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有重大的指导作用④它们之间具有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②④
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的是(  )

A . 民主与科学思想 B . 反对儒家传统道德 C . 问题与主义之争 D .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一个由学术的介绍向社会改造指导思想的转变。完成这一转变过程的是(   )

A . 孙中山 B . 陈独秀 C . 李大钊 D . 毛.泽东
1933年7月《申报月刊》掀起中国现代化问题的大讨论。此次讨论共收到10篇短论和16篇专论,最为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倾向,完全赞成走私人资本主义道路的只有1篇,90%的论文赞成、倾向于社会主义和“非资本主义”方式。以下对这种情况的认识正确的是

A . 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普遍想法 B . 当时知识界对“非资本主义”前途和社会主义倾向己有明显的增长 C . 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 D . 这是后来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依据
“一切传统均不再神圣。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唯物主义、实验主义……以及最新的布尔什维克主义,均找到支持者。”上述情景出现于(  )

A . 戊戌变法时期 B . 清末新政时期 C . 辛亥革命时期 D . 新文化运动时期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18世纪和19世纪中后期我国所译西书变化图》,从中得出的推断是(  )

①自然科学书籍增长显著 ②学习西方成为社会思潮

③维新变法思想兴起     ④马克思主义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

A . ①③正确,②④不正确 B . ①②③正确,④不正确 C . ①②④正确,③不正确 D . ①②正确,③④不正确
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说:“我老老实实讲一句话,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开始。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李大钊演讲的目的是(    )
A . 弘扬民主科学的时代精神 B . 号召工人罢工响应学生运动 C . 推动中国思想界学习苏俄 D . 颂扬五四运动取得的胜利
《共.产.党宣言》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这主要是因为它           (  )。

A . 促进了广大工人的觉醒 B . 是马克思、恩格斯亲自起草的 C . 第一次较为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D . 第一次抨击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马克思是在汲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诞生的。这些成果中有(     )

①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 ②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 ③圣西门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④达尔文的进化论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在中国第一次较为全面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人是(    )

A . 陈独秀 B . 鲁迅 C . 胡适 D . 李大钊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已有百年历程,这一历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历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1) 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五四运动后,李大钊的哪篇文章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对当时的中国革命产生的重大影响是什么?
  2. (2) 20世纪中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的哪次会议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到此时,毛.泽东思想已形成哪两个理论成果?
  3. (3) 20世纪晚期,邓.小平围绕哪一根本问题展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造性探索?这一探索把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一个新阶段,这个新阶段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4. (4)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呈现怎样的基本特点?
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讲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 . 发展资本主义 B . 救亡图存 C . 反抗外来侵略 D . 反对专制统治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西方的冲击,是使人难以支持的打击,然而,对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下一代的人来说,西方却成为仿效的榜样,以便更好地加强中国的实力来对付西方,最后,到了20世纪,西方已经成为鼓舞中国进行革命的思想来源。

——摘编自费正清《美国与中国》

材料描述了“中国与西方”三个阶段的关系,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选择其中一个阶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史论结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魏源在《海国图志·序》中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1898年,张之洞发表的《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材料四:李大钊指出:俄国(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号召人们向俄国学习。

请回答:

  1. (1) 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在认识近代中国所面临形势的问题上,二者有何不同?
  2. (2) 分别概括材料一.二的观点,两者的本质共同点是什么?材料三较之材料一.二,其内容又进步在哪里?
  3. (3) 材料四与材料三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重大影响?
晚清以来“青年”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清末时“革命青年”,“五四时期”是“新青年”,后来则是“进步青年”。其中,“新青年”关心个人的生活与解放,“进步青年”慢慢转向关心整个社会的解放。导致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 .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 B . 十月革命和一战的影响 C . 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D .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陈望道(1891—1977年)在青年时代就立下报国之志,17岁在家乡兴办学校,希望通过“教育救国”的方式拯救社会。后来,陈望道认为,要想国家富强,就应该兴办实业,要兴办实业就要出国留学,于1915年留学日本。在日本,陈望道逐渐打消了“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幻想,奠定了救国必须进行社会革命的思想,为表明自己对社会主义的向往,他改名为“望道”。1919年5月,陈望道从日本回国,开始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翻译了大量马克思主义著作。他首译了《共.产.党宣言》,并在1920年参与筹建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毛.泽东在接受斯诺采访时说:“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其中一本就是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

——摘编自郭群英《陈望道对马克思主义的领悟、传播和践行》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陈望道救国主张发展变化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陈望道的历史功绩。
数据库的应用,拓宽了史学研究的途径和视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传统儒生)一旦抛弃了这种认同于“祖宗礼制”的陈腐思维范式,晚清知识分子群体中之先觉者就会以一种全方位的变革姿态宣传维新思想,起到了爱国、进步、启蒙的作用。

——摘编自许纪霖等《中国现代化史》

材料二:下表为《新青年》中所关注的部分大事统计数据。

历史事件

提及次数

新文化运动

44

五四运动

45

辛亥革命

47

巴黎和议/凡尔赛/和平大会议

87

复辟/筹安会/袁世凯称帝

133

十月革命/俄国革命

287

欧战/世界大战/欧洲战争/世界战争

448

——《近代思想史研究》

材料三:

——《观念史研究》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维新思想起到的“爱国、进步、启蒙的作用”。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青年》反映的思想主张的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的国际因素。
  3.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革命与改革此消彼长的国内因素。
  4. (4) 基于以上分析,谈谈数据库应用在史学研究方面的新突破。
1919年,李大钊在与胡适先生的辩论时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我们要拿它来做工具,用以解决中国社会的民族独立和救亡问题。由此可知,李大钊认为马克思主义(   )
A . 理论与实践有脱节倾向 B . 有利于解决中国问题 C . 尚未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D . 只适合解决具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