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 知识点题库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思想理论成果。它们回答的共同问题是(  )

A . 社会主义革命问题 B . 社会主义建设问题 C . 民主主义革命道路问题 D . 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问题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成果,下列关于邓.小平理论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和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科学概念,并把它写入党章 B . 科学的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 C .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阶级斗争的学说 D . “南方谈话”标志着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  )


A . 积极促进国际合作 B . 加快政治体制改革 C . 注重精神文明建设 D . 大力推进科技进步
一位学者研究了中国共.产.党十一大(1977年)至十七大(2007年)七个报告的词汇变迁,其中四个报告的词汇使用有如下特点,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①“中国特色”和“市场经济”成为报告的新词汇

②“改革”“对外开放”第一次出现报告中

③报告中“毛主席”一词高居所有实词的第一位,平均每个自然段提及两次

④报告中“三个代表”成为高频词汇


A . ③②①④ B . ③②④① C . ①②③④ D . ②③①④
《邓.小平理论与“东方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成熟》一文指出,邓.小平理论既有政治上的鲜明性和针对性,也有理论上的深刻性和创造性,而“南方谈话”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达到一个新境界。主要是因为“南方谈话”着重阐述了(    )
A . 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B . 改革必须坚持的原则 C . 完成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 D .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邓.小平从列宁那里找到了新思路,给中国改革开放找到了新航向。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实际上邓.小平对新经济政策有继承也有超越,“超越”的主要表现是(    )
A . 利用市场手段发展社会经济 B . 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 C . 走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 D . 把解决农民问题放在突出位置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对这个问题,我们党已经有了明确的回答: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中共十三大报告

材料二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请回答:

  1. (1) 材料一中邓.小平是怎样认识现阶段中国社会特征的?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共十三大在这方面作出了怎样的贡献?有何意义?
  2. (2) 材料二指出,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又有了哪些发展?
“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这一“诗篇”回答了当时的重要问题是(  )。

A .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 . 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 .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 . 什么是“一国两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材料二 革命导师……并不认为自己提出的理论是已经完成了的绝对真理或“顶峰”,可以不接受实践检验;并不认为他们作出的结论不管实际情况如何都不能改变,更不要说那些根据个别情况作出的个别论断。他们处处时时用实践来检验自己的理论、论断、指示……他们从不容许别人把他们的言论当作“圣经”来崇拜。

  1. (1) 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这一观点的实质是什么?
  2. (2) 分析材料二和材料一的观点有什么不同。
  3. (3) 材料二提出了什么思想路线?在当时有何历史意义?
《春天的故事》中唱道:“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这一“诗篇”回答了当时的重要问题是(      )

A .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 . 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 . 什么是“一国两制” D .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邓.小平同志集全党全国人民智慧创立的科学体系。这一理论在1978~1984年我国经济领域的体现是(    )

A . 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B . 阐述社会主义本质问题 C . 变革传统的农业经济体制 D .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下面漫画的反应是票证在不同时期价值观变化,从理论根源上看,导致这种变化的是(    )

A . 毛.泽东思想 B . 邓.小平理论 C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 . 科学发展观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不包括(    )
A . 社会主义革命理论 B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C . “一国两制”的构想 D .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艺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材料二:江Z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总结20世纪的中国革命进程时说:“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请回答:

  1. (1) 材料一中提到的“德、赛两先生”具体各指什么?
  2. (2)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分别创立了什么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江Z民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根据各自所处时代的特点和革命建设的需要,分别创立了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并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

请回答:

  1. (1) 20世纪中国经历的后二次历史性巨大变化分别是指什么?
  2. (2) 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它主要解决了什么问题?
  3. (3) 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是什么?邓.小平理论形成完整体系的标志及其解决的根本性问题又各是什么?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是什么关系?
  4. (4) 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三位思想巨人的共同特点,试任选一人举例分析说明。
1977年4月,邓.小平致信党中央,提出:“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把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事业,胜利地推向前进。”邓.小平此举的实质意图是推动党中央(    )
A . 用改革开放取代阶级斗争 B . 用毛.泽东思想否定“两个凡是” C . 清除主观主义思想的影响 D .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奠定基础
歌曲《走进新时代》唱道:“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歌词内容分别对应了中共三代领导人,以他们为代表的理论成果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分别是在哪些会议确定下来的(    )
A . 遵义会议、中共七大、中共十五大 B . 遵义会议、中共十五大、中共十六大 C . 中共七大、中共十五大、中共十六大 D . 中共七大、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六大
确定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
A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 . 中共十二大 C . 中共十四大 D . 中共十五大
哲人们认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手书

材料二:全国都堆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烧成烈火……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正是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之中的快要成熟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三:

请回答:

  1. (1) 材料一中图一孙中山所写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一图二指出,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
  2. (2) 材料二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毛.泽东充满诗意的语言反映了他怎样的一种情怀?在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毛.泽东先后提出哪两大理论?
  3. (3) 中共十三大为我国制定了怎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五年后,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4. (4) 综合三则材料,概括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
民生问题是古今中外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明君制民之产(保证农民拥有一定的耕地),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孟子》

材料二:1924年8月孙中山指出,我们国民党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不过办法不同。

——摘编自孙中山《三民主义》

材料三:1950年后,苏联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农业发展缓慢,到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仍低于1913年,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了粮食总产量的60%和全部甜菜与皮棉,农庄庄员的劳动报酬很低,这种状况在此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

材料四:1980年邓.小平指出:“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着重点撞到社会主义建设这方面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1980年又指出:“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我们?就是这十年有发展,发展很明显。”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

  1. (1) 依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孟子的为政思想和具体的为政措施。
  2. (2) 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最初的主张是什么?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实现“办法不同”的主要原因。
  3. (3)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现象出现的原因和最终导致的社会后果。
  4. (4) 指出材料四中所说的“几次波折”中最严重的一次。结合说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国计民生方面取得成就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