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知识点题库

从汉武帝时代起,政府在产盐地区设置盐官,实行统一生产。这说明煮盐业是一种 (  )

A . 家庭手工业 B . 田庄手工业 C . 私营手工业 D . 官营手工业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引用当时的谚语说:“百里不贩樵(柴火),千里不贩籴(买入粮食)。”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 . 司马迁瞧不起商贩 B . 交通不便制约商业发展 C . 百姓普遍视商为末 D . 谚语不能反映社会经济
古罗马地理博物学家普林尼说:“遥远的东方丝国在森林中收获丝制品,经过浸泡等程序的加工,出口到罗马,使得罗马开始崇尚丝制衣服”,“保守估计,印度、塞雷斯(中国)和阿拉伯半岛每年可以通过贸易从罗马帝国赚取一亿银币的利润,这便是我们罗马帝国的妇女每年用作购买奢侈品的花费”。此材料主要说明(    )

A . 中国与欧洲各国交往密切 B . 丝绸之路将欧亚大陆联系起来 C . 两汉经济发展,丝织业发达 D . 罗马对丝绸的旺盛需求
西汉时期,司马相如以文采著称于世,后被举荐为政府官员。这一选官制度是(    )
A . 军功爵制 B . 察举制 C . 九品中正制 D . 科举制
如图形象地反映了(   )

A . 传统科技的兴衰 B . 君主专制的演化 C .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 儒家思想的发展
汉代经学的政治化是儒学话语在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转向,即作为先秦诸子之学的孔子“私言”向汉帝国“官学”的转换。这一次转向(    )
A . 适应了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 B . 否定了孔子“德治”和“仁政”的人文主义理想 C . 体现了恢复重建西周分封制及其人伦关系的要求 D . 完全违背先秦儒家思想的基本主张并篡改了经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禹传子,“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材料二  秦始皇举行的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

——《史记》

材料三  愿陛下令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史记》

材料四 

图片_x0020_100006

张骞通西域路线图

材料五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

  1. (1) 材料一说明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 (2) 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以来,天下战争不断的根源在于西周实行了什么制度?基于以上认识,秦始皇在地方推行什么制度来管理国家?
  3. (3) 汉初分封的诸侯王国后来的发展对中央造成什么影响?根据材料三说一说汉武帝继位后采取什么措施消除这一影响?“上从其计”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4. (4) 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朝西域主要是指我国今天什么地区?请写出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的机构名称。该机构的设置说明了什么?
  5. (5) 根据材料五概括中央集权制度在古代有何作用?
有学者认为:“秦始皇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下面能论证这一观点是(    )
A . 焚书坑儒  尊崇儒术 B . 焚书坑儒  “推恩令” C . 统一文字  “推恩令” D . 统一文字  尊崇儒术
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渐染儒风,最终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这反映了(    )
A . 无为而治推动思想统一 B . 法制建设有利文教发展 C . 国家统一促进文化认同 D . 开疆拓土助力汉赋传播
西汉的主父偃曾建议汉武帝:“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为其国,不削而稍弱矣。”这表明他提出此建议的真实目的是(     )
A . 主张推行分封制 B . 缓和皇帝与诸侯王的矛盾 C . 施恩于诸侯子弟收买人心 D . 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西汉时期,太学开设并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课程。这反映出儒学教育 (    )
A . 课程设置多样化 B . 由精英化走向世俗化 C . 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 D . 向社会下层扩展
《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了秦汉时期某一中央官职职能的演变:“秦官,掌舆马,有两丞。属官有大厩、未央、家马三令,各五丞一尉。又车府、路岭、骑马、骏马四令丞。”据此判断,这一中央官职最有可能是(    )
A . 太仆 B . 将作少府 C . 典客 D . 司隶校尉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初郡国并行,诸侯王国地位在中央政府管辖的郡之上。随着诸侯王势力膨胀,地方割据势力与朝廷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景帝时,采纳晁错强硬削藩的建议,先后以各种罪名削去楚王、赵王和胶西王的部分封地,并下诏削夺吴王刘濞的会稽、豫章郡,结果引发吴楚七国之乱。平定叛乱后,景帝吸取汉初王国制度的教训,趁机采取了一系列控制诸侯王国势力的变革措施。首先,确立以郡为国的原则,新建王国不再跨郡,远不如旧王国强大。后来,景帝又下诏,“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免除诸侯王的行政权力:“天子为置吏”,彻底堵住各诸侯王从前通过任用官吏培植私党的途径;同时削减王国官吏,使他们的规模、仪制无法与朝廷抗衡。从此诸侯王强大难制的局面大为缓和,为汉武帝以推恩令进一步解决王国问题,创造了必要条件。

﹣﹣改编自林剑鸣《秦汉史》等

  1. (1) 根据材料,简析汉初诸侯王国势力膨胀的制度因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汉景帝解决王国问题措施与汉武帝推恩令的不同之处。
中国古代的某位思想家提出“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害民者天夺之”,这一言论(   )
A . 带有近代民主色彩 B . 反映天人感应理论 C . 意在维护专制皇权 D . 强调封建伦理纲常
西汉初统治者认为“刑法不能治人心,法度过密,君主用刑虽重,而民亦无畏刑之心”,汉武帝以儒家经典著作《春秋》义理解释法律,东汉光武帝刘秀以行德政作为治平天下的主要政策而曾先后七次颁布轻刑和赦罪诏令。这反映出(   )
A .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 B . 礼法并举的治国模式形成 C . 儒道思想逐渐融合 D . 一直奉行刑法的慎刑主义
考古发掘证实,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丝绸之路古道荒漠中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屯田(军人以军事建制垦荒种地)及官署遗址群,遗存包括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这一发现蕴含的重要历史信息是(   )
A . 西汉政府着力保护丝绸之路畅通 B . 汉代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入了西域 C . 西域与内地之间的交往源远流长 D . 西汉政府对西域实行有效的管辖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国林指出:如果说秦始皇完成了孔子“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遗嘱的话,汉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则确认了孔子“为政以德”的治国方略。这两方面的转型意义重大,使秦汉开始的多民族国家充满发展的活力与自我调适能力。其意在说明秦汉两朝(   )
A . 具有历史奠基的作用 B . 都以孔子思想治理国家 C . 改变了历史发展进程 D . 是最有发展活力的时期
秦皇汉武等古代帝王都曾到泰山举行过封禅大典。《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这表明,帝王泰山封禅的主要用意在于(   )
A . 炫耀文治武功 B . 祭祀天地神祇 C . 神化君主统治 D . 报答天地之恩
秦朝时,九卿以掌管司法律令的廷尉和掌管财政钱货的治粟内史为首,地位最高;而汉代的九卿中,掌管宗庙礼仪的太常(又称奉常)和宫中警卫的光禄勋(又称郎中令)地位最尊。这一变化反映了汉代(   )
A . 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激化 B . 行政管理日益趋向完善 C . 主流政治思想的新发展 D . 政权合法性重塑的需要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祭祀和纪念是古今中外文化的重要载体,经过长期的发展和积累,祭祀和纪念已成为我国的重要文化遗产。

材料一:中国古代国家祭祀体系一般分为大祀、中祀、小祀三个等级,对不同等级官员的祭祀对象、供品、服饰以及乐舞都有严格的规定。正如《礼记·祭统》所言:祭祀的意义就在于“见君臣之义”、“见贵贱之等气”、“见上下之际”。·····国家祭祀天地、宗庙必须要皇帝主祭,废除郡国祖庙。····自西汉王朝以来,祭孔进入国家祭祀的行列,至唐代成为“国之大祭”,列为国家祭祀要典。唐代开始还将祈雨的祭祀列入郊祭大典。在宋代,王朝政府往往通过赐额或赐号的仪式,把一些影响较大的民间祭祀神抵纳入国家祭祀系统。其它的民间祭祀被视为“淫祀”,而受到严格禁止。

-摘编白邹昌林《中国礼文化》等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以来法律确定的国家级纪念日

纪念日

日期

历史由来

通过时间

抗战胜利纪念日

9月3日

1945年9月2日

日本在无条件投

降书上签字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

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

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中国烈士纪念日

9月30日

1949年9月30日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日

2014年8月3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关于烈士纪念日的决定(草案)》设立烈士纪念日的决定,以法律形式将9月30日设立为中国烈士纪念日,并规定每年9月30日国家举行纪念烈士活动

国家宪法日

12月4日

中国现行宪法在1982年12月4日正式实施

2014年11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设立每年12月4日为国家宪法日

国家公祭日

12月13日

1937年12月13

日日军攻陷南京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摘编自吴唯佳,程思佳,于涛方《中国国家祭祀及国家纪念地传统追溯初探》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国家祭祀的原因及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级纪念日的特点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