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知识点题库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唐诗中的名句。然而楼兰古国在唐代以前已销声匿迹,留下了千古之谜。楼兰国的兴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    )

A . 丝绸之路的开辟 B . 农耕文化的发达 C . 旅游业的发展 D . 战略位置的重要
中国古代专制皇权不断加强,中枢权力体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 汉武帝时重用身边的人,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B . 唐朝由中书省起草诏令,直接传递给尚书省具体执行 C . 宋朝时设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权和行政权 D . 明太祖时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
中国古代某机构是“专纠百官,辩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下耳目风纪之司。”。据此可知该机构的职能是(  )
A . 监察 B . 行政 C . 谏议 D . 司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儒家思想要生生不息,就必须不断实现自我更新,积极接受和吸收外部的文化因素,才能适应阶级和时代发展的需求,获得常新的生命。

——摘编自陈炎《从儒学的历史演变看传统文化的现代命运》

材料二:自朱熹评注的儒家经典成为文职人员考试的根据以后,理学成为直到19世纪末叶以前帝国官方的正统观念,其结果是为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的一个学术性理由。虽然这一理由从根本上有助于独特而历史久远的中国文明的延续,但其代价却是形成了压制外界所有独创性和新观念、显得荒谬可笑的因循守旧。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中国古代的农学很发达,仅农书即达三百余种,因为在自然经济基础为主体的古代中国,农业的繁荣和实现孔孟学说所憧憬的“德治”、“仁政”息息相关。在中国古代科技中,最为官方重视的便是天文学。由于中国文化很早就有“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自然界的天体便有了伦理的属性,天文学也就成了佐证“天人合一”的自然知识与纲常伦理相契合的学科……儒家坚持“经世致用“济世拯民”的道德理想,所以古代的科技活动也就毫无例外的带有超强的工具性,并成为农业社会经济繁荣的原因。由于儒家哲学偏重于“修身养性”,注重精神内涵,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客观上也限制了社会、科学和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郭洪纪《儒学哲学与中国古代科技》

  1. (1) 结合汉朝和宋朝的相关史实,对材料一的观点加以说明。
  2.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熹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理学对儒学新发展的表现。
  3. (3) 依据材料三分析古代中国儒家思想对科技发展的影响,并简要说明。
下列属于董仲舒思想主张的是(   )

①“君权神授”     ②“春秋大一统”     ③“天人合一”

A . ①②③ B . ②③ C . ①② D . ①③
“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这种情形以汉武帝为例的话,下列哪一项的叙述是正确的(   )
A . 近臣,攘夺相权,朝廷始分中外朝,丞相属外朝 B . 尚书被中书取代   C . 以三公决策,辅政武帝 D . 将相权一分为三,互相制衡以分削相权  
某朝代中央政府在全国划分了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这一朝代是(    )
A . 秦代 B . 西汉 C . 唐代 D . 元代
《史记•封禅书》曾记载“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并从五帝之舜的封禅开始叙说。沿袭至秦汉之时,封禅逐渐成为帝王们的盛世大典。在泰山封禅升天,与鬼神通是封禅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信号。古代帝王封禅的主要目的是(   )
A . 证明王权的合法性 B . 强化以农立国的治国理念 C . 宣扬天人合一思想 D . 确立道家学说的统治地位
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图所示是小文同学的学习笔记,其中空格处的内容应是(    )

A . 统一文字 B . 焚书坑儒 C . 独尊儒术 D . 张骞通西域
商人往来于丝绸之路上,他们有时遇贼被杀,有时遇热风。名贵的丝绸要历经千辛万苦才能运到西方,他们也传播语言、艺术、技艺和宗教。材料表明商人发挥的主要作用是(   )
A . 为国家积累了物质财富 B . 传播东西方文化与文明 C . 了解了沿途的民风民俗 D . 主要将丝绸运抵到西方
古代的中国无疑处在东亚文明的中心,对中国有重要影响的域外文化主要来自广义的西域地区。华夏文明在欧亚大陆中西部进行经营,主要开始于(    )
A . 昭君出塞 B . 文成公主进藏 C . 张骞凿空 D . 班超投笔从戎
汉初,统治者推行“黄老之学”,主张君主无为而治,但在具体治理过程中,“又援名、法入道,借用阴阳之家框架,重视儒家的伦理教化。”可见,汉初的“黄老之学” (    )
A . 为董仲舒改造儒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B . 推崇虚静无为,完善了国家治理体系 C . 认识到建立统一王权政治的必要性 D . 主张兼收并蓄,推动了儒家思想复苏
据历史记载,西汉户前有一般平民籍、宗室籍、商人市籍等多个类别。其中一般平民籍又分为“大家”,”中家”,“小家”(或“细民”)三个等级,西汉这样划分户籍的主要目的是(    )
A . 为豪强地主崛起助力 B . 抑制地主的土地兼并 C . 为征收赋税提供依据 D . 确立世家大族的地位
下表为西汉初年至东汉时期封国基本情况。由此可知,汉朝的封国(   )

时间

基本情况

西汉初期

诸吕乱政,刘姓诸王全部参加铲除吕党

汉景帝时期

七国之乱时同姓诸侯国二十二个,十五个支援中央平乱

东汉时期

顺帝永和六年,”诏贷王、侯国租一岁”

A . 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 . 结束了外戚干政的局面 C . 往重推护中央的权威 D . 起到了稳固政权的作用
东汉时期,国家选取官员表面上是皇帝与朝廷掌控,但他们并不会到民间进行察举,导致察举的权力实际上掌握在地方官吏手中。这说明察举制下 (    )
A . 官僚政治取代门阀政治 B . 选官深受地方影响 C . 人才评定标准的不统一 D . 地方官吏任务繁重
儒学思想能够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并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主要源于(    )
A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 “存天理,灭人欲”   C . “三教合归儒” D . “致良知”
董仲舒认为,按《春秋》之法,灾年、战乱之年不维修旧的建筑,不能让百姓困苦,不能伤害甚至杀害他们。这表明董仲舒(    )
A . 认为统治者应该实行无为而治 B . 主张民众利益是国家利益核心 C . 利用天谴思想约束统治者行为 D . 继承了先秦儒学治国理政思想
人类自古便喜欢仰望天空。每逢日食,现代人不分阵营,不论信仰,纷纷驻足观看这宇宙奇观。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哪种主张(   )
A . 独尊儒术 B . 大一统 C . 天人感应 D . 君权神授
西汉学者刘向《别录》载:“齐有稷门,城门也,谈说之士期会于稷下也。”齐国以优厚待遇吸引各国谈说之士,会聚于稷下学宫。稷下学宫的设立(    )
A . 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的教育之风… B . 促使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兴起 C . 有助于战国时期学术融合趋势的发展… D . 确立齐鲁地区学术文化成为统治思想
三国时期学者孟康解释“中朝"说,“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朝实行中外朝(   )
A . 有利于中央权力加强 B . 旨在终结丞相制度 C . 有助于维护君主专制 D . 加速了西汉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