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 知识点题库

唐太宗统治时期民族政策的突出特点是( )

A . 民族大融合,多民族国家统一 B . 民族政策开明 C . 尊重少数民族地区 D . 中原文化远播少数民族地区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根本目的是(   )

A . 攻打陈朝   B . 巩固隋朝的统治 C . 巡游享乐   D . 攻打高丽
唐太宗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为治国理念。为此,在社会民生方面,他强调
①无为之治,天下息兵       ②休养生息,轻徭薄赋
③仁义为本,慎用刑法       ④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下列对唐羁縻府州政策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刺史或都督 ②不用向朝廷上报户口,交纳户税

③有利于唐朝加强对民族地区的直接统治 ④有利于民族之间的和平相处

A . ②③④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唐太宗论“明君”执政之“君道”,为此后历代帝王所推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贞观元年,太宗令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修定法律,并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不可任情以轻重”。此后,太宗提出:“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岂如广任贤良,高居深视,法令严肃,谁敢为非?”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何谓为明君?”魏征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太宗以为然,并说“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贞观期间,太宗屡屡对“一士之谔谔(直言)”表示“此言是也,当为卿改之”,并赐绢帛。贞观六年,太宗对侍臣说:“‘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 (1) 据材料,就“明君”执政概括唐太宗的“君道”内涵。

  2. (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君道”产生的客观因素。

  3. (3) 以帝王政治为视角,综合评价唐太宗的“君道”。

贞观元年,唐太宗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这说明唐太宗(    )

①尊重法律的独立性  ②认可皇权有限     ③主张法权高于皇权        ④重视法制建设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唐朝时期中国以博大的胸怀拥抱世界,实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下列不能反映这一文化政策的是(  )

 

A . A B . B C . C D . D
唐太宗统治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发展。下列关于唐太宗时民族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东突厥归附后,唐太宗在其部落原处设置羁縻府州 B . 羁縻府州以突厥首领为都督、刺史,官位可以世袭 C . 在攻下西突厥政权后,设置安西都护府 D . 加强与西藏的联系和团结,特别尊重喇嘛教并册封喇嘛教首领
唐太宗统治时期民族政策的突出特点是(  )
A . 民族大融合,多民族国家统一 B . 民族政策开明 C . 尊重少数民族地区 D . 中原文化远播少数民族地区
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    )


A . 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 B . 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 C . 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 D . 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
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贞观四年,(唐太宗)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按:隋炀帝营建的宫殿,毁于战火)。…… 张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毕工,隋人解体。且以陛下今时功力,河如隋日?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王之弊。以此言之,恐甚于炀帝远矣。”                                              

——《贞观政要》

材料二    上(唐太宗)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 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宣即为之罢役。”                                   

——《资治通鉴》

材料三    (贞观)十一年,(马)周又上疏曰:“……今百姓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时才十分之一,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                                               

——《旧唐书·马周传》

  1. (1) 材料一和材料二,在罢修乾元殿问题上,唐太宗和张玄素取得的共识是什么?唐太宗罢修乾元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 (2) 基于上述目的,唐太宗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促成了怎样的局面?
  3. (3) 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唐太宗的统治发生了什么变化?
  4. (4) 综合这三条材料,对唐太宗的统治应如何认识?
以下关于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 都是新王朝的建立者   B . 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或巩固发展作出了贡献 C . 都捍卫和维护了国家主权  D . 在他们统治期间都出现了盛世景象
在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一大批著名政治家,其中康熙帝、唐太宗、秦始皇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以卓越的领袖才能和超人的胆略智慧,创造出不同的业绩,分别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问题:

  1. (1)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幅员辽阔的统一国家——秦。他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便将传说里的三皇中的“皇”与五帝中的“帝”合称为皇帝,自称始皇帝。“百代皆行秦政法”,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在制度创建方面有哪些重要贡献。

  2. (2)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明君”的典型。他开创了令后人津津乐道的“贞观之治”,为唐朝全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唐太宗以其优秀的个人品质,成为古代封建君王的楷模和典范。简述唐太宗完善封建政治制度的主要措施,并指出唐太宗成为“明君”的优秀的个人品质是什么。

  3. (3) “康乾盛世”的开创者康熙皇帝在位61年,晚年的康熙帝曾对自己的一生作过评价,他引用诸葛亮的话,说自己身为皇帝,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请依据所学的有关史实简述康熙帝为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作出的主要贡献。

唐太宗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太宗(   )

A . 官员特权受到否定 B . 君主集权得到强化 C . 选才注重知识水平 D . 选官重视思想品德
时势造英雄,英雄影响时势。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有无数杰出人物,以其思想和行动影响着历史发展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

材料二 始皇刚毅戾深,乐以刑杀为威,专任狱吏而亲幸之,海内愁困无聊。

——陈登原《国史旧闻》

至于始皇,遂并天下……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澹其欲也。

——《汉书·食货志》

于是使御史案问诸生(儒生),诸生传相告引(互相揭发)。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成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贞观政要》

材料四 是岁(贞观4年)断死刑二十九人,几致刑措(民不犯法,刑无作用),东至于海,南至于岭(岭南),皆外户不闭……

——《旧唐书·卷三太宗本纪》

(唐太宗说)自古皆责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资治通鉴》卷198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政治主张。

  2. (2) 据材料二,概括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及其具体表现。

  3. (3) 概括材料三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指出这一思想和材料一的联系。

  4. (4) 据材料三、四,归纳唐太宗的主要政绩

  5. (5) 根据上述材料所反映的相关史实,简述材料一孔子政治主张的积极意义。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贞观元年,李世民就指出:“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此后还多次指示臣下:“国家法令,惟须简约”,“不可轻出诏令”。“若不常定,则人心多惑,奸诈益生”。……李世民自己先后怒杀大理丞张蕴古和交州都督卢祖尚以后,又再三追悔,自责思虑“不审”,甚至斥责臣僚们不该不加谏阻,以致错杀了人,……因此当时虽然已有“三复奏”,即死刑执行前应向皇帝请示三次的规定,但他认为并没有解决问题,于是又规定了“五复奏”,即决前一日、二日复奏,执行之日又三复奏的制度。并且规定:“自今门下复理,有据法合死而情可宥者,宜录状奏”。

材料二: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论君道》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太宗法制思想的突出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法制思想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产生的影响。

司马光评价唐太宗时说:“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盖三代以还,中国之盛未之有也。”下列选项不能准确支撑此观点的是(    )

A . 实现统一,奠定版图 B . 稳定社会,开创治世 C . 调整政策,发展农业 D . 吸取教训,兼听纳谏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贞观元年,唐太宗将全国划为十道,置军府684个,其中关中地区占261个,占全部军府的41%,形成了“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的格局。还将骠骑府、车骑府改为折冲府,以折冲都尉、果毅都尉分任正、副统将。所有军府均隶属于12卫府及东宫六平,新冲府分为三等,担任宿卫、镇戍和征战的任务。……军府和地方长官无隶属关系,但州刺史也负有一定的军事责任。如征发府兵时,朝廷向州刺史、折冲都尉同时下符奖,会同勘契后才能发兵。又如对练兵也有检查督促职责,加上州刺史品位被一般折冲都尉为高,故习惯上有上下级关系。

    《新唐书·兵志》称:“府兵之道,居无事则耕于野,其番上者,宿卫京师而已,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故士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所以防微社渐,绝祸乱之萌也。”

——摘编自《中国古代兵制·唐朝兵制》

  1. (1) 根据材料,概括唐太宗兵制改革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兵制改革的积极意义。
在隋唐两代,有大批代北酋豪的后裔身居要职,如隋朝的窦炽、于翼、长孙览等,唐朝的宇文士及、长孙无忌、狄仁杰等。据统计唐朝的宰相有十分之一左右是鲜卑族的后裔。这主要反映了(    )
A . 隋唐时期实行开放兼容的民族政策 B . 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C . 隋唐时期对少数民族的依赖性较强 D . 隋唐时期政治受塞外文化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唐中宗以来,铨选制度十分紊乱。王妃、公主与权戚不仅卖官鬻爵,而且不经吏部大搞“斜封官”,请托之风日盛,致使员外、试、检校等官名目繁多,冗官滥吏充斥官府。开元二年,玄宗敕令罢免所有的员外、试、检校官,严格控制官吏的选举,规定今后没有战功及别敕,吏部,兵部不得注官,结果“大革其滥,十去其九”。……玄宗以前,由于时人重京官而轻外任,地方官都是选用年高而才疏者充任。为了革除这一异端,玄宗开元二年特颁下制令,从京官中选用有才识者到地方任都督、刺史,又从都督、刺史中选拔有政绩者任京官,“使出入有常均,永为恒式”。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 (1) 根据材料,指出唐玄宗整顿吏治的主要措施。
  2. (2)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唐玄宗吏治改革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