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 知识点题库

640年,唐太宗设安西都护府。安西都护府管辖

A . 西藏地区 B . 西域地区 C . 陕西地区 D . 西亚地区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群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这反映了唐太宗(   )

A . 民贵君轻的思想 B . 农业为本的思想 C . 君治为本的思想 D . “存百姓”的思想

下图是电视剧——《贞观长歌》,下列各项不应该在剧中出现的人物和事件是

A . 著名宰相房玄龄、杜如晦 B . 唐玄奘西行天竺 C . 文成公主入藏 D . 册封藏族地区的活佛
《旧唐书》载,贞观年间,“绝域君长①,皆来朝贡;九夷重译②,相望于道。”(①绝域君长:指各个国家。②九夷重译:指各国翻译人员。)《旧唐书》的这一记载反映了唐朝
①国势强盛 ②成为世界中心 ③对外开放 ④国际影响深远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③④
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俸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吴兢《贞观政要·论君道》)材料反映了唐太宗的言论与哪一思想比较接近

A . 以民为本思想 B . 休养生息思想 C . 峻法严刑思想 D . 和忍求安思想
唐太宗治国的思想之一是“民本”思想,下列材料中不能体现出他的“民本”思想的是(    )
A . “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失以不时为本” B . “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戎屡动,土木不息……其可得乎” C .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 D . “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常守富贵”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反映了唐太宗(  )。

A . 民贵君轻的思想 B . 农业为本的思想 C . 君治为本的思想 D . 心存百姓的思想
下列关于文成公主入藏所起作用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 . 为吐蕃的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B . 表明了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 C . 加强了唐政府对吐蕃的管辖 D . 表明了唐蕃之间的友好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武德四年五月,秦王李世民攻克隋朝东都(洛阳)后,看到富丽堂皇的宫殿,不禁感叹道:“逞侈心,穷人欲,无亡得乎!”……

材料二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四月,李世民嫌京城闷热,便在临潼骊山顶上修筑了翠微宫。三个月之后,又指责宫室小气,辱没了大唐威仪,便重修了玉华宫……位于东都的“洛阳宫”本是隋炀帝吃喝玩乐的地方,李世民遂接管过来,“营造不已,公私劳费,殆不能堪”,连同“飞山宫”在内的庞大建筑群,豪华气派,极尽奢靡。整座工程,都是黄金白银乃至能工巧匠的生命堆起来的。

材料三 李世民28岁登基,在位23年,文治武功,千古罕有。

  1. (1) 依据材料一指出,李世民从隋亡中得出的认识是什么?为此,李世民执政后采取了哪些措施?
  2. (2) 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李世民的主要变化是什么?有何影响?
  3. (3) 材料三对李世民的评价是否全面?结合上述材料简述理由。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者。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二 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贞观政要》

材料三 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胄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

——《贞观政要》

  1. (1) 据材料一指出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
  2. (2) 材料二说明唐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这种特点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什么?
  3. (3) 材料三所述事件实质上是哪两种权威之间的冲突?结局说明了什么?
  4. (4) 结合上述材料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力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结合我国封建制度的政治特点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认识。
“唐太宗在登基前,曾做过尚书令,及太宗即位,朝臣无敢再当尚书令之职,因此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常虚悬其缺。”这反映出(   )

A . 太宗善于用人,宰相权力较大 B . 皇权至高无上 C . 三省六部制不成熟 D . 尚书省地位下降
唐太宗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而是抚九族以仁。这一政策说明当时(    )

A . 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用兵 B . 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 C . 民族之间关系一直非常和睦 D . 唐朝疆域大大超过以前朝代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起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

唐太宗决心从族谱入手,改变这种状况。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

中国自古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如何对待民族关系和处理民族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有关民族关系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新中国处理民族关系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B .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初期以反对满清统治为重心,后主张五族共和 C . 康熙帝平定蒙古准噶尔部叛乱、崇尚儒家文化 D . 唐太宗对匈奴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被西北各族尊称为“天可汗”
唐太宗时期,在某一地区实行“授以生业、教之礼仪……选其酋长”,“子孙世袭,各安其居,不编户籍、不上贡赋”的政策。这一地区主要在(    )
A . 吐蕃地区 B . 东突厥地区 C . 西突厥地区 D . 西南夷地区
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的根本目的是(    )
A . 成为贤明君主 B . 笼络人才 C . 维护封建统治 D . 减少决策失误
唐太宗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而抚九族以仁,这一政策说明当时(    )
A . 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用兵 B . 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 C . 各族之间关系一直非常和睦 D . 统治者通过册封各族首领以巩固边防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开皇初年,隋文帝力矫北周末年“用法深重”“诛杀无度”的弊政,命高颎、郑译、杨素、裴政等修订刑律。……废除了前代的枭首、轘裂及鞭刑,还废除了大棒、束杖、车辐、鞵底、压踝、杖桄等讯囚酷法。民有枉屈,县若不理,可以逐级上诉至朝廷,凡属死罪,都应上报朝廷,“三奏而后决”,以昭慎重。开皇三年,隋文帝根据刑部的奏报,认为犯罪人数还很多,乃因刑律太严。命苏威、牛弘等再定新律,删去死罪八十一条、流罪一百五十四条、徒杖等罪一千多条,从此“刑网简要,疏而不失”。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 (1) 根据材料,概括隋文帝刑律改革的主要内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文帝刑律改革的意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唐以前,史书大都私家著作,而典籍掌故,藏于秘府,私人很难参阅,修一代之史却需要参阅大量的资料。私家修史容易触犯统治者的禁忌和利害。唐太宗认识到只有政府控制修史,才能统一思想,扫除分裂割据的历史痕迹,多次劝诫大臣“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把前代兴衰作为经验教训,因而格外重视修史。唐太宗于贞观三年(629年)开始设立史馆,指定专人编修前代和本朝国史,并由宰相任监修,负责领导,又别调他官兼任纂修,下设修撰、司直,从事编纂工作,号曰史官。从此,纪传体正史的编纂大权由政府掌握。“二十四史”中,有八部修成于唐太宗贞观年间。唐以后各朝沿袭此制,连续修史,使我国得以保存较为完整的史料。而宰相监修制度使史学更多向政治靠拢,由于政治压力或个人的喜好,史官秉笔直书的原则往往受到挑战。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太宗修史制度改革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修史制度改革的作用。
在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唐太宗、康熙帝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夫人虽祟定性,必须博学以成其道……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

——《贞观政要•崇儒学》

材料二:治国家者,以人才为要朕观人必先心术,次才学,心术不善,纵有才

学何用?

——《清圣祖圣训》卷23《任官》

材料三:唐太宗曰:“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见贤则欲置诸怀,见不肖则欲推诸墊,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与不肖则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联践祚(即位)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狄夷,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联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资治通鉴》卷198

材料四:300年前,我国曾经有过惨痛的历史教训,康熙对当时的工业化萌芽不感兴趣。150年后,在新的海上航路使世界地域一体化的进程中,1840年西方的工业经济的产物——坚船利炮打考了中国小农经济的大刀长矛,其实直到I860年中国和印度还分居世界工业产量(以手工业产量为主)的第一位和第二位。

——《21世纪社会的新趋势一知识经济》

  1. (1) 概括材料一、二在选人、用人方面的相同观点。
  2. (2)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成今日之功”的原因。分析其产生的积极影响。
  3. (3)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熙帝对当时的工业化萌芽不感兴趣的社会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