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 知识点题库

唐太宗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为治国理念。为此,在社会民生方面,他强调
①无为之治,天下息兵   ②休养生息,轻徭薄赋
③仁义为本,慎用刑法   ④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相传为阎立本所画的《步辇图》,其反映唐朝民族关系的突出特点是(      )

A . 通过互派使者的方式维护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 B . 采用册封方式迫使少数民族政权臣服唐朝政府 C . 凭借先进的经济文化形成对周边民族的巨大向心力 D . 通过和亲手段有效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唐太宗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为治国理念。为此,在社会民生方面,他强调(    )

①无为之治,天下息兵        ②休养生息,轻徭薄赋

③仁义为本,慎用刑法        ④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新唐书·魏征传》记载:征见秦王(李世民)功高,阴劝太子(李建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争吵)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早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材料反映了(    )

①唐太宗任人唯贤                ②魏征为人刚直,敢于说实话

③唐太宗尊重魏征的意见          ④魏征在唐太宗夺取政权中发挥重要作用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② D . ②③④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群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这反映了唐太宗(    )
A . 民贵君轻的思想 B . 农业为本的思想 C . 君治为本的思想 D . “存百姓”的思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大概终唐之世,对于唐太宗总是一味的赞扬,不允许也不可能出现贬斥的评论。五代后晋时,刘晌等编撰《旧唐书》,说:“贞观之风,到今歌咏。”这是有事实根据的。宋代以后,对唐太宗及其“贞观之治”的评价基本上是肯定的,歌颂的,同时开始对他的个人品行有所非议了,对贞观政事的得失也有所评论了。……自宋、元至明、清,封建统治者之所以歌颂唐太宗,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宣扬儒家的“仁政”。不少帝王如明朝宪宗、清朝康熙、乾隆皇帝等,都曾极力推崇《贞观政要》,把唐太宗视为治天下的圣君。

值得注意的是,南宋朱熹别有一番议论:“太宗之心,则吾恐其无一念之不出于人欲也,直以其能假仁借义,以行其私。而当时与之争者,才能知术既出其下,又不知有仁义之可饬。是以彼善于此,而得以成其功耳。”

——赵克尧、徐道勋:《唐太宗传》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贞观之治的表现。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从唐至清,对唐太宗的评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
《唐摭言》载:“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注:“岁贡”指由地方贡入国学监的生员)常不减八九百人。”此则材料主要说明了(  )
A . 隋唐时期官吏主要来源于科举选官 B . 唐朝进士科地位重要,为世人敬仰 C . 科举制是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工具 D . 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魏征曾写诗言道:“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表达他深感皇帝与他意气相投,因此为国家做事并不计较功名的情志。“魏征”这两个字总是使我们想起唐太宗的 (  )。

A . 勇猛强悍、机敏智慧 B . 轻徭薄赋、去奢省费 C . 知人善任、兼听纳谏 D . 兼容并蓄、博大开放
据史书记载:“贞观六年,右卫将军陈万福……违法取驿家麸数石,太宗赐其麸,令自负出以耻之。”此事表明唐太宗 (  )。

A . 不因臣下贪污额较小而姑息掩盖 B . 不注重维护官吏的形象 C . 注意满足臣下的实际需求 D . 注意防止贪污,做到官民一视同仁
唐太宗见新科进士自端门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科举考试扩大了贡士人选,重视进士科 B . 科举考试重视士族 C . 修改完善了法律 D . 唐太宗知人善任、兼听纳谏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太宗对大臣们说)“……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资治通鉴》卷198

材料二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命人图画24位功臣相貌于凌烟阁,这24位功臣是长孙无忌、杜如晦、魏征、房玄龄、李靖、秦叔宝、程知节……在这些人中有的参加过隋末农民起义,有的是太子李建成政治集团的人,还有一些出身少数民族。如魏征少年时做过道士,后来成为太子的谋士,秦叔宝是小军官,程知节是农民。

——《盛唐气象》 

材料三    太宗曰:“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华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如,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是四夷可使如一家。”                          

——《贞观政要·论安边》

材料四    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粮,取给于道路焉。                            

 ——《贞观政要》

  1. (1) 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这段话的意思。

  2. (2) 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是怎样用人的?

  3. (3) 据材料三指出唐太宗是如何处理民族关系的?并结合史实说明。

  4. (4) 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唐太宗的评价。

下列关于唐太宗时民族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东突厥归附后,唐太宗在其部落原处设置羁縻府州 B . 羁縻府州以突厥首领为都督、刺史,官职可以世袭 C . 在攻下西突厥政权后,设置安西都护府 D . 加强与西藏的联系和团结,特别尊重喇嘛教并册封喇嘛教首领
唐太宗、康熙帝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出现了太平盛世的景象。出现这一局面共同的因素是(   )

A . 开放国度  礼待外宾 B . 崇儒尊孔  延揽汉族文士 C . 广开言路  虚怀纳谏 D . 经营边疆  册封藏族首领
唐太宗的治国理念之一是“民本”思想。下列表述最能体现此思想的是(    )

A . 吏者,民之本纲者也,故圣人治吏不治民 B . 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 C . 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D . 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
古今中外,杰出的政治家对本国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起了推动作用。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宗)谓使臣曰: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今省徭赋,不夺其时 ,使比屋之人,谘其耕稼,此则富矣。”

——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二:唐太宗说:“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他还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第544条:所有权是无限地利用并支配物品的权利,但利用以不受法律禁止为限。

第545条:除非供公用并有公正的赔偿,不得强迫任何人放弃自己的财产。

第1101条:契约为一种合意,依此合意,一人或数人对于其它一人或数人负担给付、作为或不作为的债务。

——法国《民法典》

材料四:在拿破仑统治时期,法国资本主义经济有了显著的发展,开始更多地采用了机器生产。到1812年,国内已有200多家机械纺纱厂。1811年,工业生产总额比1789年提高50%。在农村由于消除了封建关系,农业发展也很快。……城市的资本又纷纷向农业渗透,加速了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王铭《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帝国》

  1. (1) 概括材料一中唐太宗的治国理念。据材料一,二,归纳唐太宗的执政措施。
  2. (2) 材料三主要体现了哪两项法律原则?据材料三,四,概括拿破仑帝国时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御史台是唐代的最高中央监察机关。唐太宗注意以御史治吏。他采纳御史大夫李乾祐的奏请,增设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各二人。贞观末年,“于台中置东西二狱”,委御史台有“鞠(审问)裳禁系”之权。

——摘编自邱永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

材料二: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闻,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树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筒=通,下无怨滞。

——摘自吴兢《贞观政要》卷二《求谏》

  1. (1) 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以御史治吏的主要特点。
  2. (2) 材料二中唐太宗认为隋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唐太宗是如何做到君明臣廉的。
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唐太宗和康熙帝相同的做法有(    )

①曾经使用过武力手段征服

②设立羁縻府州进行管辖

③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

④给予少数民族一定的自治权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唐太宗是我国古代封建盛世时的杰出政治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贞观二年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唐】吴兢《贞观政要》卷八《务农》

材料二: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资治通鉴》卷192,唐记八,武德九年十二月

材料三:夫圣代之君,存乎节俭。富贵广大,守之以约;睿智聪明,守之以愚。不以身尊而骄人,不以德厚而矜物。茅茨不剪,采椽不斫,舟车不饬,衣服无文,士阶不崇,大义不和,非憎荣而恶味,乃处薄而行俭。故风淳俗朴,比屋可封,此节俭之德也。

——【唐】李世民《帝范·崇俭篇》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唐太宗认为国家和农业的根本分别是什么?为不失国之本、农之本,他主要采取了什么政策?
  2. (2) 材料二中,“上”认为“止盗”的根本出路是什么?据材料三,分析唐太宗强调“节俭之德”的根本目的。
  3. (3)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指出唐太宗个人与“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内在关系。
在国家统一和发展过程中,历史上的伟大人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资治通鉴》

材料二:康熙皇帝曾说:“朕阅经史,塞外蒙古多与中国抗衡,自汉、唐、宋至明,俱被其害,而克宣威蒙古,并令归心如我朝者,未知有也。夫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譬之人身疮疡,方用针灸,肌肤无恙,而妄寻苦楚可乎?”治天下之道亦然,乱则声讨,治则抚绥,理之自然也。自古以来,好勤远略者,国家元气,罔不亏损,是以朕意不以生事为贵。”

——《清朝民族政策解读》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处理少数民族地区事务中如何体现这一政策的。
  2. (2) 阅读材料二,请用一句话概括康熙帝的历史地位。后人对康熙帝的评价大致有两种:①康熙帝是一位“盛世圣君”。②康熙帝有才无识,因循误国。您更侧重哪一种认识?侧重分析①,请从处理蒙藏民族关系的角度予以阐述。侧重分析②,请从康熙执政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外交四个个角度予以说明(。只作选择不作阐述,不得分)
孟子曰:“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缓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与材料所述思想相似的是(    )
A . 商鞅提出重农抑商政策 B . 秦始皇颁布“黔首自实田”的法令 C . 唐太宗时期推行轻徭薄赋政策 D . 王安石的方田均税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