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和西夏 知识点题库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李仁孝(1124年—1193年),即西夏仁宗,十六岁即位。在位期间采取附金和宋之策,稳定外部环境。重用文化程度较高的党项和汉族大臣主持国政,设立各级学校,推广教育,实行科举。尊崇儒学,大修孔庙及尊奉孔子为文宣帝,建立翰林学士院,编纂历朝实录。天盛年间,颁行法典《天盛年改新定律令》。尊尚佛教,供奉藏传佛教僧人为国师,并刻印佛经多种。

    1170年,处死权相任得敬,粉碎任得敬分国的阴谋。此后,李仁孝对武官不太信任,政策多重文轻武,导致军备开始废弛,战斗力减弱,西夏晚期的战争屡战屡败,国家于仁宗末年开始走下坡。但总的来说,他统治期间为西夏的盛世,也是金国、南宋的盛世,三国之间战争甚少,因此李仁孝能专心料理国家内政。各汗国羡慕西夏之强盛,纷纷朝贡。西夏文化臻于鼎盛,为党项文化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 (1) 根据材料,概括李仁孝改革的主要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仁孝改革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寇准,北宋政治家。1004年辽军南下入侵,北宋大多数官员主张妥协避战,寇准坚决主张抵抗并直言:“今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贼自当遁去。”为消除妥协派对真宗的影响,寇准将妥协派调到前线作战。为击退辽军,寇准派人前往前线侦察情况,并制定了一套抗敌方略:一面调天雄军步骑万人,驻守贝州;另一方面招募民兵,深入敌后,袭击敌人据点,兼以报告敌情。并规定:河北民兵杀敌,所在官军应给以声援;民兵中有杀敌立功者,同样给予奖赏。寇准还派人携带钱物慰劳河北驻军,并出银30万两用来收购军粮,充实军资。在寇准的督促和陪同下,真宗前往澶州视察军情,鼓舞了军民士气。然宋真宗始终有议和之心,寇准虽始终反对,但最终被迫放弃主战的主张。后来宋辽订立和约,史称“澶渊之盟”。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干戈宁息,贸易繁荣,人民生活安定。

——据郭玮《寇准与澶渊之役》等

  1. (1) 根据材料,简述寇准在澶州之战中的贡献。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澶渊之盟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辽朝的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

——《中外通史纲要》上

材料二:明朝末年,努尔哈赤创建八旗,“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成为这一制度最基本的职能和特征。八旗制度是一个军民合一,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旗人“出则为兵、入则为民”不但在军事上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具有行致和生产职能。

——据百度文库整理

  1.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辽代政治体制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八旗制度历史作用。
在下列四幅两宋与辽、西夏、金并立示意图中,其错误的一项是(    )
A . B . C . D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大宋皇帝谨致誓书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成信,虔奉观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署,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意为赠送财物)而胜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

——苏洵《嘉祐集》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说明“大宋皇帝”指谁?“北朝”指什么?
  2. (2) 根据材料二,说明辽、西夏的政治制度有什么特点?产生了什么历史作用?辽、西夏与北宋是如何在碰撞中交融的?
  3. (3) 材料三中苏洵“证史”的目的是什么?它与材料一所述的史实有何联系?
“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这说明辽朝(   )
A . 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 B . 强化南北分裂对峙政治局面 C . 建立起因俗而治的行政体制 D . 实施军政合一的猛安谋克制
“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署,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刊,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而又劲兵晓将长于中国,中国所有,彼尽得之;彼之所长,中国不及。”据材料可知 (    )
A . 辽与西夏笼络宋朝汉族官僚 B . 辽与西夏完全照搬宋朝制度 C . 宋朝无力应付辽与西夏威胁 D . 辽与西夏保留了本民族传统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辽穆宗时期,社会危机日益加深。辽景宗即位后大胆改革,变法图强。……辽圣宗承景宗改革之势,进一步推行封建化的改革。其中,法制改革是辽圣宗改革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成果,也是对其他改革的认可与肯定。法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注重立法,更定法令;减轻旧法过重部分;调平法律,修改同罪异论、贵贱异法;重视选拔人才,整顿吏治;改善奴隶境遇,释放奴隶;禁妨务农,保护畜牧业,诏定均税法,规范市场交易行为;禁止奢侈,提倡俭约;设置司法机构,选派官员,审决滞狱。法制改革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加速了契丹社会封建化;促进了北方各民族的融合和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维护了法律的尊严与权威;使辽王朝出现了政治清明、法制宽平、社会稳定的局面。

——摘编自张志勇《论辽圣宗时期的法制改革》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辽圣宗法制改革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辽圣宗法制改革的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海上丝绸之路是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商路。在唐代,海上丝绸之路还是对陆路贸易的补充。这种情况在宋代发生了根本转变。宋代海路主要包括:从广州、泉州、宁波等港口出发,通往东南亚、南亚乃至西亚、非洲东北等地的南海航线;从明州、杭州、登州等港口出发,通往日本、朝鲜和琉球等地的东海航线。在宋代,同中国保持海外贸易的国家和地区超过以往……外商来到中国,“许其在蕃坊居止”,并允许与中国女子通婚。政府在沿海港口置市舶司,“掌蕃货贸易之事”……海外贸易的收入,在宋代财政上占有重要地位。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改变了宋代社会,也影响了整个世界。

——摘自高红清《国际化的宋代与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二

“送王船”是广泛流传于我国阀南地区和马来西亚马六甲沿海地区禳灾祈安的民俗活动。自15至17世纪形成以来,随着“下南洋”和海上贸易,该民俗活动逐步从我国闽南地区传播到东南亚地区。“送王船”传递着人们对先辈走向海洋的历史记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生命的理念,为推动包容性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对话资源;其承载的观察气象、潮汐、洋流等海洋知识和航海技术,是人们长期海上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送王船”被中马两国的相关社区视为共同遗产,是中华文化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传播与交融的生动例证。

-——引自央广网2020年12月17日相关报道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情况在宋代发生了根本转变”的原因。
  2. (2)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开通海上丝绸之路在推动中外文明发展和人类进步方面的意义。
默写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概括

“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
A . 岳飞是中国古代的民族英雄 B . 公元916年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国 C . 该时期和平交流是民族交往的主流 D . 北宋先后与辽、西夏、金政权并立过
“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理官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这反映了辽朝职官设置的特点是(   )
A . 因俗而治 B . 与时俱进 C . 墨守成规 D . 模棱两可
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并吞战国,海内为一,攻齐三代;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摘自纲要上册P15历代对秦始皇统一和秦制评价

材料二:以下是辽宋金元时期的历史图表

  1. (1) 根据材料一 ,概括指出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写出秦统一的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辽国制度有何特点。并列举少数民族主动向中原文化学习的案例
  3. (3) 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辽夏金元政权对中国历史的作用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些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共同构成中华文化,下列各项搭配没有联系的是(   )
A . 女真族——完颜阿骨打 B . 蒙古族——松赞干布 C . 契丹族——耶律阿保机 D . 党项族——元昊
辽宋时期,辽模仿汉字字形创制了契丹文字。所占的中原地区由汉人官更治理,辽境后方,很多官吏、文人、工匠、优伶、武术家和僧尼也来自中原。辽的做法(   )
A . 加快了南、北面官制度的形成 B . 导致了南北对峙局面的出现 C . 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D . 改变了契丹宫廷的草原习俗
据载:“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枢密、宰臣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这反映辽朝实行(   )
A . 内外服制 B . 南、北面官制 C . “四等人制” D . “猛安谋克”制
辽朝南北面官制度和金朝“猛安谋克"制度的共同特点是(   )
A . 借鉴了汉族先进政治制度 B . 带有民族歧视的色彩 C . 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灵活性 D . 具有浓厚的血缘关系
葛剑雄在《中国人口史》中指出: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全国人口六千余万,到唐朝天宝十四年(755年)约有七千余万,到12世纪初,在北宋、辽、西夏等范围内,总人口达到一亿四千万。据此可知,西汉至北宋、辽、西夏时期(   )
A . 封建经济不断发展 B . 社会医疗条件改善 C .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D . 国家统一日益巩固
下面依次为辽、夏、金模仿汉字字形创造的本民族文字的图片。由此推知,辽、夏、金三代都(   )

A . 以汉语为母语 B . 受汉文化影响很大 C . 没有独立文字 D . 丧失了本民族特性
开芳宴肇始于唐、发展于宋、鼎盛于金、至元代走向没落,它是丈夫想要表达对于妻子的钟情与爱意而举办一场宴饮。开芳宴也是宋金墓葬流行的装饰题材之一,多见于北宋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中小型墓葬内,反映了当时人们理想的家庭模式和正统的道德。此后契丹人和金人的墓室之中也出现“开芳宴”壁画。这一现象说明(    )
A . 理学成为辽和金的官方哲学 B . 妇女冲破汉唐儒学束缚 C . 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 D . 市民工商业者力量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