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和西夏 知识点

辽和西夏是契丹和党项族建立的国家。这两个少数民族对我国北部和西北部的开发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是契丹族杰出的政治家,统一契丹各部,提倡农业,任用汉族文人韩延等, 制定各项典章制度,接受中原文化。916年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国。辽极盛时的版图,北至色楞格河流域,南至河北中部和山西北部,西至阿尔泰山以西,东临大海,东北到外兴安岭和鄂霍次克海。将北方如此辽阔的地区统一在一个政权管辖之下,辽是第一次。在辽代、我国北方和东北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开发,这对以后金、元、清各朝都有深远的影响。

辽和西夏 知识点题库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即位之初,耶律德光(辽太宗)即下诏“选遥辇丸帐子弟可任官者”。会同初,得燕云十六州,曾以汉士平素所习之业选拔汉士,治理汉地,得名臣室昉等。会同三年,“东京宰相耶律羽之言渤海相大素贤不法,诏僚佐部民举有才德者代之”。五年,又下诏求直言,选拔有才识者,果奏对称旨,则可擢置高位,表明了广泛延揽人才的愿望。……特别是得燕云十六州后,他更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不以游幸妨农时,禁止扈从扰民和行军践踏禾稼。不但保护十六州地区的农业生产,也在适宜于耕种的草原地区发展农业。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 (1) 据材料,概括耶律德光改革的主要措施。

  2. (2)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耶律德光改革的意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随着辽统治区域不断扩大,尤其是得到燕云十六州后,为了更好的处理各种民族地区事务,辽太宗确立了一种“因俗而治”的行政原则,形成了南北两套行政体系,南北面官。北面官使用契丹族官制,官员基本为契丹族人担任,掌握军、政事务,是辽朝最高权力机构。由于官署住地在皇帝御帐北面,所以称北面官。北面官是辽的最主要机构,下又分南北两个不同的部门,北枢密院管兵部,南枢密院管吏部。北南枢密院是辽朝最高行政机构,也称南北衙。南面官是效仿唐朝设立的三省六部等一套官署机构,用以管理汉族人事务。南面官多为汉人主事要职,又称汉官,官员多穿汉服。他们的办公地点位于皇帐南面所以称南面官,下设汉枢密院、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及御使台、翰林院等。

——摘编自《漫谈辽代官制》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辽朝官制改革的原因并概括辽朝官制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辽朝官制改革的影响。
据《文献通考》记载:“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治兵得其道也。”下列与材料所反映的情况不符的是(    )
A . 加强中央集权防止武将专权 B . 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C . 收回地方兵权达到“内外相制” D . 地方贫弱导致对辽、西夏战争失利
下列搭配错误的是(   )
A . 女真族——阿骨打——金 B . 契丹族——阿保机——辽 C . 党项族——元昊——西夏 D . 蒙古族——成吉思汗——元
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与宋并列对峙时期,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是(   )
A . 丝路贸易 B . 朝贡贸易 C . 榷场贸易 D . 殖民贸易
材料

内容

出处

“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

《魏书•序纪》

“辽之先,出自炎帝……奇首(辽先祖名)生都菴山,徙溃河之滨。”

《辽史•太祖本纪》

“祀唐尧于平阳,舜禹于广宁,夏禹于安邑,周文于洛阳。”

《北史•魏本纪第三》

“其(孔子)道可尊,使万世景仰。”

《金史•熙宗本纪》

“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

《辽史》卷七十二

“诏设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翰林学士院、大宗正府、殿前都点检……(地方)设路、府、州、县。”

《金史•百官志》

  1. (1)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少数民族政权华夏认同的主要角度。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少数民族政权华夏认同的历史作用。
“辽国号的意思是镔铁,显示它们的坚硬,但镔铁也会锈坏,只有金永不变质,我们国家就称大金吧。”你认为说这段话的人物最有可能是(    )
A . 耶律阿保机 B . 阿骨打 C . 元昊 D . 赵构
“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而又劲兵骁将长于中国,中国所有,彼尽得之;彼之所长,中国不及。”文中的“二敌”是指(    )
A . 蒙古/金 B . 辽/西夏 C . 辽/金 D . 元/辽
辽建国后,皇帝按春夏秋冬四季外出游猎,朝中官员随行,并于游猎地区设置行帐,名为“捺钵”。其中夏捺钵在永安山或炭山,与南北面诸大臣会议国事;冬捺钵在永州东南,与南北面大臣议国事及接受外使朝贺。捺钵制度(    )
A . 说明辽帝国保留了草原习俗 B . 说明辽朝中央集权制尚未稳固 C . 反映出辽代并没有固定的都城 D . 纯粹是皇帝游乐、休闲的需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契丹人属于渔猎游牧民族,辽建立后,其版图既包括了北方广大的游牧渔猎区,又有原渤海国和幽云十六州这些社会发展水平远高于契丹人的农耕地区。为了巩固统治和维护契丹贵族的政治地位,除了在渤海和幽云十六州地区实行汉官制度外,辽朝统治者为保留部族组织,在部族权责子孙中量材授官,继承氏族社会阶段的世选传统,在部族官员任用中实行世选制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浅谈辽代世选制度》

材料二  辽国的科举制度,有一个从权宜向定制发展的过程。会同初因急需选汉士为汉官治汉地,故在幽蓟地区以科举选拔士人,保宁八年,"诏南京复礼部责院",正式建立了主持科举考试的常设机构。圣宗统和六年,"诏开贡举",科举已成定制。太平十年,"诏来岁行贡举法",制度已趋健全。统和二十七年是辽朝殿试的开端。是年,""御前引试刘二宜等三人"。兴宗重熙五年……则是由皇帝亲自出题举行殿试。考试科目在圣宗时以词赋为正科,法律为杂科。后则借鉴宋朝,"程文分两科,曰诗赋,曰经义,魁各分为"。

——摘编自《中国辽朝时期的科举制度》

  1. (1) 根据材料,概括辽朝选官制度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辽朝实行科举制度的意义。
辽道宗称“(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中华”,金熙宗皇统三年定《皇统制》“以本朝旧制,兼采隋唐之制,参辽宋之法。”以上材料旨在说明(   )
A . 多民族政权并立,辽金易代 B . 汉文化影响深远,民族交融 C . 本民族文化优越,不输中华 D . 各民族文化创新,传承发展
图1、图2、图3均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的形势图(局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图1

图2

图3

  1. (1) 图1、图2、图3分别是哪一历史时期的形势图?
  2. (2) 根据三幅形势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一个历史发展趋势并加以说明。
宋元时期,出现了许多少数民族政权,下列组合正确的是(   )
A . 契丹族——金朝 B . 党项族——西夏 C . 女真族——元朝 D . 蒙古族——辽朝
辽代统治者为应对国内既有“耕稼而食,城郭以居”的汉族居民,又有“渔猎而食,车马为家”的契丹族人民的社会经济状况,在政治上实(   )
A . 定期迁徙行营 B . 猛安谋克制 C . 南北面官制 D . 四等人制
辽朝职官设置分南、北面官,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辽朝此举(   )
A . 意在推行民族歧视政策 B . 减轻了北宋政权的边境压力 C . 导致民族关系日趋紧张 D . 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智慧
《百家讲坛》曾提到的“塞北三朝”实际上指的是两宋时期出现的少数民族政权。其中与北宋、南宋都对峙过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
A . 辽、西夏 B . 西夏、金 C . 辽、金 D . 金、蒙古
辽、西夏、金的制度建设

西夏

辽代官职,分被、南两院,北面治宫账、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其得宜矣。

重熙五年(1036年),辽兴宗亲临礼部贡院试进士。

其官分文武班,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曰御史台。

保留了原有蕃官体系,如宁令(大王)等官职。

人庆(四年)1147年,复设童子科,于是取士日甚。

女真初起,其部长曰勃堇,行兵则曰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

金太祖定燕(今北京),学习辽南北面官制度。

金承辽后,进士科目兼采唐宋之法而增损之。

——据《辽史》、《宋史.夏国传》、《金史》制作

  1. (1) 比较辽、西夏、金制度的相同之处。
  2. (2)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角度,谈谈你的认识。
辽国民族众多,契丹族和国内的奚人、畏兀人过着游牧的生活:而处于辽东地区的渤海人、汉人以及后来获取的燕云十六州地区的居民都过着定居的农耕生活。为了适应不同民族的不同需要,辽国实践出一种成熟的"一国两制”的办法进行治理。这种制度是( )
A . 猛安谋克制度 B . 金瓶掣签制度 C . 均田制度 D . 南北面官制度
我国自古就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相互交往中逐渐融合。

材料:

唐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并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为了维护辽阔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还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唐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边疆民族总体上讲是以怀柔、招抚为主,采取和亲和册封政策,以改善或加强与边疆民族的关系。为了巩固对边疆的统治,唐王朝也采取了积极开发的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1. (1) 历代中央政府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时,采取过很多措施。按照表一这种分类,将下列事件填入该表。(只填写字母,每种方式填两项)

    A.征伐匈奴  B.西域都护府  C.宋辽夏金政权对峙  D.文成公主进藏  E.榷场 

    F.澎湖巡检司  G.昭君出塞  H.宣政院  I.开通丝绸之路  J.驻藏大臣

    表一:

    民族融合的方式

    措施

    战争

    和亲

    机构

    互市

    共治

  2. (2) 将表二补充完整。

    地区

    朝代

    管辖机构

    新疆

    西域都护府

    唐朝

    安西都护府

    北庭都护府

    清朝

    西藏

    元朝

    驻藏大臣

    台湾

    澎湖巡检司

    清朝

    台湾府

  3.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唐朝治边政策的特点,并说明边疆治理的意义。
辽宋夏金近400年的对峙格局中,宋朝以据有“中土”、代后周政权之正统自居;辽圣宗专作《传国玺诗》宣扬“天子符瑞”尽归于辽;金太祖则诏告天下“今欲中外一统”。其间虽有争战,但“战”是统一之战,“和”是“君臣”“叔侄”之和。这反映出该时期(    )
A . 民族交融逐步消解民族差异 B . 正统之争成为战争的根源 C . 和平交流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D . 政权并立中呈现出内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