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宋夏金元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知识点题库

苏洵在《田制》中指出:“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富民)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反映的是

A . 自耕农式经营 B . 雇工式经营 C . 田庄式经营 D . 租佃式经营
下列古代中国灌溉工具按其出现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筒车     ②风力水车   ③翻车       ④高转筒车

A . ①④②③ B . ②③①④ C . ③①④② D . ④②③①
2007年12月21日,经过我国考古工作者的艰苦努力,沉睡中国南海底800多年的宋代古沉船“南海一号”成功出水。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可以判断“南海一号”上有大量

A . 工艺精美的青铜器 B . 色彩鲜艳的珐琅彩瓷 C . 珍贵精美的瓷器 D . 图案丰富的五彩瓷器
汉唐制定的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

A . 中央集权弱化 B . 流民问题缓解 C . 自耕农逐渐衰退 D . 土地兼并得以缓和
下列图片反映了古代中国经济文明的发展。其中利用自然力并改进技术提高效能的是(    )  

A . ①②③ B . ①③ C . ①②④ D . ③④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监察御史王若叟在一道奏疏中向皇帝进言说:“富民召客为佃户,每岁未收货间,贷賙(zhou,接济)给.无所不至,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这段材料说明(  )

A . 地主注意改善与佃户间的关系  B . 地主放弃了对佃户的控制 C . 租佃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   D . 地主与佃户开始相互依存
宋人诗云:“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妇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缫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今年那暇织绢着,明日西门卖丝去。“诗中反映了(   )

A . 手工产品质量低下 B . 农业生产规模庞大 C . 农民家庭生活闲适 D . 农户经营方式多样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亳州出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霞。一州唯两家能织,相与世世为婚姻,惧他人家得其法也。”上述材料表明(   )

A . 市场需求促进手工业技术的推广 B . 家庭手工业技术保守封闭 C . 亳州成为当时丝织业的生产中心 D . 手工业技术通过家庭传承得以发展
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魂,西家缫丝雪能白。……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诗中反映了宋代(    )

A . 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 B . 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 . 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 D . 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
汉代丝绸之路起自长安,经何西走廊与西域地区进行贸易往来;唐安史之乱后,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时断时续;南宋时期,广州、泉州、明州(今宁波)、杭州等地的海上对外贸易走向兴盛。这种变化趋势反映了(    )
A . 东南沿海文化影响力上升 B . 造船航海技术的不断提高 C . 统治者对外政策渐趋开放 D . 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史实与结论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一处春秋楚国贵族墓群曾出土大量青铜礼器,不少还带有铭文,其铸造使用了失蜡法落模工艺。

青铜器铸造在春秋时进入鼎盛时期

嘉峪关汉墓中画像砖上有童子驱鸟护桑图、采桑图:慕后室画像砖有蚕茧、丝束。绢帛。还有像继丝的工具,墓中还发现丝织物。

汉代甘肃西部存在养蚕业与缫丝业

下图是陕西西安唐墓出土的“三彩骆驼载乐佣”和“骑驼乐舞三彩俑”。

说明唐代已经进入彩瓷生产时期

“南海号”是一艘南宋初期的古沉船,整船长30.4米、宽9.8米,船身(不算桅杆)高约4米,排水量估计可达600吨,载重近800吨

中国古代造船业始终领先于世界

A . B . C . D .
“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这是自元代流传下的一首民谣,表达人们对黄道婆的感念之情。黄道婆杰出贡献在于(   )
A . 丝纺织业 B . 棉纺织业 C . 麻纺织业 D . 毛纺织业
南宋诗人范成大诗云:“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诗中反映的信息包括(   )
A . 农民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B .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C . 农村经济不存在性别分工 D . 当时的纺织材料主要是麻和丝
《汉书·食货志》认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东汉王充提出了“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南宋陈旁认为,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这反映了古代农业(   )
A . 需要大量劳力 B . 善于积累经验 C . 全仗辛苦劳作 D . 提倡精耕细作
下列宋代四大商业名镇,后来以“瓷都”著名于世的是(   )
A . 佛山镇 B . 汉口镇 C . 景德镇 D . 朱仙镇
下列纺织业发展的情形与朝代对应,正确的是(   )

①设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一一商代

②衣长128厘米,袖长190厘米的素纱禅衣,重量仅有49克---西汉

③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宋代

④在一些纺织业发达的地区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明代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
张履祥在《补农书·总论》中说:“吾里田地,上农夫一人止能治田十亩,故田多者辄佃人种植而收其租。又人稠地密,不易得田,故贫者凭田以耕,亦其势也。”此现象主要反映了(   )
A . 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关系 B . 古代农业生产中已出现租佃关系 C . 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已经出现 D . 农民的人身依附性增强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具有丰富的环保思想。我们的先人很早就认识到:“略不掩群,不取麋夭;不竭泽而渣,不焚林而猎。”《荀子•天论》中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并主张“制天命而用之”。汉代淮南王刘安指出:“教民养育六畜,以时种树,务修田畴,滋植桑麻。”在环保的措施上,商鞅变法规定“弃灰于道者被刑”,甚至“断其手”。秦汉以后,山林川泽归少府管理,具体分管的有林官、湖官、陂官、苑官和畴官等。宋太祖下“禁捕诏”,宋真宗下“禁捕山鹧诏”。明清时期,宗族制定族规,进一步强化了环境保护措施。

--摘編自张涛《中国古代的环境思想与实践》

材料二: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煤得到广泛使用,煤燃烧时释放的滚滚浓烟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工业革命特色。紡织业的发展带动了化学工业的发展。人们不久就发明了将氯转化为漂白剂的技术。钢铁业的发展,导致英国砍伐大量的树木,随着工业城市的发展,城市人口密集,排水沟设施不全,各种疾病困扰着人们。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1831年成立了中央卫生调查委员会,倾听社会声音。在各地设立卫生医官,负责治理地方环境。184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河道法令》《公共卫生法》,不久又颁布了《工人阶级住房法》,改造贫民窟,改善人们居住环境。

--摘编自李宏图《英国工业革明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环保思想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环保思想实践的历史背景。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导致英国环境恶化的原因,并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与近代英国环境保护实践的不同之处。
宋代制瓷工艺为陶瓷美学开辟了新的境界,既重视色泽的自然之美,如钧窑的海棠红、 玫 瑰紫,艳如晚霞;又追求釉质的古朴典雅之美,如景德镇青白瓷色质如玉。宋瓷的美学风格体现了(   )
A . 追求风神韵致的理学意象 B . 制瓷工艺技术的日臻成熟 C . 气韵浮华的商品经济需求 D . 中西审美意趣的交相辉映
元朝《市舶则法》规定,诸王、驸马、权豪势要、僧、道等“下番(到国外去)博易到物货,并仰依例抽解”,行省官、宣慰司官、市舶司官不得“拘占舶船”,不得“捎带钱物,下番买卖”。这些规定(   )
A . 说明元朝严格限制外贸活动 B . 提高了外贸管理效率 C . 反映政府重视规范海外贸易 D . 有利于实现外贸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