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知识点题库

某中学自编自导了一部历史短剧,剧中我国古代的一些著名帝王穿过时光隧道在一起谈论自己的丰功伟绩。下列台词与史实不符的是(    )

A . 秦始皇“我首创了一套沿用2000多年的政治制度,功高盖世!” B . 唐太宗“我划分三省的职权,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 C . 宋太祖“我设立内阁,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 D . 雍正帝“我设置了军机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了我的手中。”
你看过《宰相刘罗锅》吗?号称“贪污之王”的军机大臣和珅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军机处设置于

A . 顺治时期 B . 康熙时期 C . 雍正时期 D . 乾隆时期
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特殊情况的是(   )

A . 秦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 . 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 C . 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 D . 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下图所列内容为中国古代某行政机关的职权。据此推断该行政机关(    )

A . “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B . “中书取旨,门下封驳” C . “首辅独专票拟,阁权至重” D .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
高一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了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方面的历史论文,其中论文标题明显错误的是(   )

A . 《浅议商代的政治制度》 B . 《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 . 《论隋唐三省六部制得历史影响》 D . 《试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某机构不设专官,其大臣随时由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中选定,凡入选该机构的大臣,虽参与军国大政,但决定权在皇帝,他们只是皇帝的机要秘书。该机构是(    )

A . 参知政事 B . 中书省 C . 内阁 D . 军机处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材料一:各种法定的礼仪在照常举行,但是皇帝已经不再出席。高级的职位出缺,他宁可让它空着而不派人递补,……臣僚们抗议的奏章不断向他提出,他也不加答辫。……于是有良心的官员觉得无法执行他们的任务,只好提出辞呈。万历以同样的态度对付这些辞呈,既不援例慰留,也不准离职。有的官员在忿怒之余径自挂冠而去.吏部建议对他们追捕而加以宪问,万历同样还是置之不理。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材料二:康熙16岁开始亲政,在位61年。其在康照五十四年(1715年)的自述中,描绘了当皇帝的另一番滋味:子年将七旬,在位五十余载,天下粗安,四海承平。虽未能移风易俗,家给人足,但孜孜汲汲,小心谨慎,夙夜未敢少懈,数十年来,殚心竭力,有如一日,岂仅劳苦二字所能概括?……若为帝王,仔肩甚重,无可旁诿,岂臣下所可比拟?巨下可仕则仕,可止则止:年老致政而归,抱子弄孙,犹得优游自适。为君者勤劳一生,了无休息。……身当墓年,每览老臣致仕之奏,未尝不流涕。尔等有退休之时,联何地可休息耶?

——萧一山《清代通史》

结合材料与所学的相关知识,围绕明清两位皇帝的不同表现,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据记载,乾隆以前的军机章京(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只在内阁中书等官员中选调,乾隆时扩大到了各部院衙门等,几乎涉及中央所有的要害部门。此变化(    )

A . 使皇权受到军机处压制 B . 说明军机处职能开始转变 C . 实现了中央权力的平衡 D . 仍是君主集权强化的反映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而且其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可比拟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

材料三:(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材料四:(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檐曝杂记》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中的示意图,三图反映的政治制度分别是我国历史上什么时代开创的?
  2. (2) 材料二中的“上”是指谁?他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
  3. (3) 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材料三,材料四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的变化?你怎样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消极影响?
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之处是(  )
A . 参与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B . 参与决策,负责朝廷事务 C . 负责行政,安排地方事务 D . 统领军队,处理各种军务
清代曾侍从三个皇帝的军机大臣张廷玉多次被皇帝称赞,但他仍时刻小心谨慎,从不留片稿于家中,很少结交外官,从政多年“无一字与督抚外吏接”。这可用来说明军机处(    )
A . 导致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 . 借鉴了欧美民主制度 C . 对皇权有一定的约束力 D . 仅是君主专制的工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史学界对17,18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有着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几乎陷于停滞状态。早在18世纪,亚当·斯密就认为中国社会似乎“停滞于静止状态”了。德国哲学家赫尔德在1787年出版的《关于人类历史哲学的思想》中,也对当时中国社会的状态持同样的看法,认为这个帝国的“体内血液循环已经停止,犹如冬眠的动物一般”。而早期近代化研究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状况具有双重特点,一方面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社会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顶峰;另一方面,它将明朝中后期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摘编自罗文兴《被误读的中国历史》

试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清朝雍正时期获得密奏权的官员达l200人,密奏内容涉及范围很宽泛,军务、政务、官吏、民情、水旱、传闻等等。雍正时期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重要政策,都是臣下密奏先提出,雍正帝又与臣下反复讨论后做出决策。据此可知密折制(    )
A . 体现古代官僚体制的完善 B . 是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 C . 逐渐取代了军机处的职能 D . 是民意上达中央的途径
材料一:明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省揽审定,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谯让(责问)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后来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其事既轻,而批答之意,又必自内授之而后拟之,可谓有其实乎!吾以谓有宰相之实者,今之宫奴(宦官)也。

材料二:封建的专制帝王是最反动腐朽的势力,众多的昏君荒淫腐朽,制造了一幕幕悲剧。但专制王权在历史上也发挥出重要作用。战国时期人们对黄河的治理;汉武帝征发几万民工开凿了漕渠等;隋朝开凿的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唐太宗派将军李靖等率十余万大军分道出击突厥,灭亡突厥,在北部边境设立都护府……康熙帝派出大批清军进驻黑龙江,围攻侵略我国领土并占领雅克萨的沙俄匪军,取得了大捷,迫使俄国签订了对双方较为公正的《尼布楚条约》……商代青铜器工艺技术高度发展,所生产的大量青铜,式样各异,造型生动别致。中国的丝绸、瓷器精美精致、闻名并行销世界。中国引以自豪的四大发明为世界文明进程作出了贡献。

——《古代王权和专制主义研究》

  1. (1) 材料一中阁臣权力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 (2) 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专制王权发挥的积极作用。
从明朝废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

①封建专制进一步加强        ②皇权更加巩固

③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④实权完全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

A . ①②④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比较法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重要研究方法。

文献史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

编纂概况

案例:雍正二年(1724年)八月十七日

清《起居注》

由起居注官记录当朝皇帝每日除私生活以外    的言行,交总办记录官逐条查核,按月装订成册归档,一经定稿,不再更改。

“坦怀接物,无猜无疑,饮食起居,不加防范,生死利害,听之于命。”

清《实录》

新皇帝为先朝皇帝编纂“实录”。由亲信大臣或大学士领衔主持编写。修撰时参阅《起居注》等各种文档,新皇帝亲自考察,如有不满发回重写。

“坦怀接物,无猜无疑,饮食起居,不加防范,生死利害,听之于命。”

指出《起居注》和《实录》对案例记录的不同之处,比较两种文献的史料价值并说明理由。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北宋)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囊括米、盐、萘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樊树志《国学十六讲》

材料二:老农锄水子收禾,老妇攀机女掷梭。苗绢已成空对喜,纳官还主外无多。

--(南宋)华岳《田家•其三》

材料三: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陨落》

材料四: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

  1. (1) 据材料一,概括北宋城市商业发展的表现。不能照抄原文
  2. (2) 据材料二,归纳当时手工业经济发展的特点。
  3. (3) 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4. (4) “18世纪的康乾盛世……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并从经济史的角度简单说明理由。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确立起“催科四法”,要求每年征发赋役之时,每五户或十户为一单位,将每户田亩数、银米数、应完份数和限期,开列其上,一联三票(分交州县存档、差役应比和税户执有),发给甲首,挨次催缴,官吏不得插手,令自封投柜。“催科四法”的颁行(   )
A . 增加了基层赋役征收管理的成本 B . 有利于遏制民间土地户口隐匿现象 C . 开户籍管理和赋役征收结合先河 D . 规范了基层赋役征收的原则和程序
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有3291件事。皇帝一天要处理问题411件事,该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 . 皇帝勤于政事 B . 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C . 明初政事繁多 D . 无人协助皇帝处理奏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始皇初灭六国,便迁徙天下豪富12万户到咸阳,一部分散到巴蜀等地。将军蒙恬率大军30万人击败匈奴,取河南地,筑44个县城,徙内地罪人去居住。汉族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被带到游牧地区,牧地变为耕地,北方边境扩大。又征发曾犯逃亡罪的人及赘婿、小商贾为兵,取南方桂林、南海等郡,又发50万人守五岭,与土著杂居。汉族文化技术传入南方......

——摘编自范文澜、蔡美彪《中国通史》

材料二:在元朝的行省中,岭北、辽阳、云南、湖广、甘肃等行省位于边疆地区,具体负责边疆事务,包括边疆民族。“其在远服,又有招讨、安抚、宣慰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为迅速传递诏命和情报,元朝还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朝令夕至,声闻毕达”。“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内地”。根据吐蕃宗教盛行的特点,元朝对吐蕃采取了政教合一的政策。在中央设置的管理吐蕃事务的机构是帝师和宣政院。帝师是主管全国宗教事务的官员,一般情况下并不直接管理吐蕃事务,而是通过宣政院或向皇帝推荐吐蕃地方官的形式来实现。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三:清朝的治边方略大致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大权集中、小权分散,正确处理中央与边疆政府的关系,使之各得其所;二是遵循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根据边疆蛮夷的特点分别施治,即“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三是对边疆蛮夷的,上层人物加强控制,“众建而分其势”,厚待边疆蛮夷上层人物,清朝上层还通过与蒙古王公贵族长期联姻来增进蒙古游牧势力的向心力;四是大胆进行改革,积极完善边疆治理制度。通过上述治边方略,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卓有成效。

——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

  1. (1) 根据材料一,归纳秦始皇管辖边疆地区的积极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元朝边疆治理的特点。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朝边疆治理卓有成效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