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知识点题库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康有为曾说:“中国之国魂者何?曰孔子之教而已。”“中国一切文明,皆与孔教相系相因。”“孔子之道,其本在仁,其理在公,其法在平,……其用在与时进化。”

——(《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序》)

材料二: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是以儒学为中心的文化架构,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材料三:晚清以降,国人科技意识因“师夷”而增长。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冲决专制制度和伦常之网罗,接引“西学”以启蒙。进入民国,各主要报刊加入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大讨论,民主与科学思想得以倡扬。北洋军阀上台,妄图复古倒退,陈独秀等奋起反击,掀起新文化运动。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有学者侧重于从晚清以来西学东渐的演变历程分析,也有的侧重于从1915年前后各种主客观因素分析。

——据李侃等《中国近代史》整理

请回答:

  1. (1) 依据材料一指出,康有为如何认识孔子学说的地位?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其意图。

  2. (2) 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社会是如何从物质方面、制度方面、精神方面来“重建文化自信心的”。

  3. (3) 阅读材料三,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您侧重于哪一种观点?试结合史实扼要论述。(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帝保佑吾王,祝他万寿无疆。神佑吾王,常胜利,沭荣光……”

——引自《天佑吾王》(1745年第一次公开演唱,后为英国国歌)

材料二:“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国荣光,锦绣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引自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国歌

材料三:“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

——引自1935年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1. (1) 该歌第一次演唱时,“吾王”的实际地位如何?当时英国实行的是什么政治制度?
  2. (2)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歌词中“旧邦新造”的含义是什么?辛亥革命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3. (3)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中华民族正面临怎样的民族危机?该歌表达了怎样的民族精神?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军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国家获得了一种新的合法性和更广泛的权力。

——摘编自《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二:自辛亥革命以后,就是民主主义成了正统。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侵犯了就要杀头。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个神圣固然未必就要杀头,但为人民所抛弃是没有疑问的……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林伯渠《荏苒三十年》

材料三:只有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才能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任务、中国革命的动力、中国革命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前途和转变。所以,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

—一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天朝田亩制度》在劳动产品分配上的措施并简要评价《天朝田亩制度》。
  2. (2) 概括材料二的观点,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许多青年低估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的理由。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出的革命道路,并具体分析其确定的依据。
孙中山说:“天赋人权,男女本非悬殊,平等大公,心同此理……女子将来之有参政,盖事所必至。”据此,临时参议院通过了女子有参政权的议案,破天荒地宣布赋予几千年来备受歧视的妇女以参加各级政权的权利。这反映了(    )
A . 女子从此获得了参政民主权利 B .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C . 妇女有了维护权利的民主意识 D . 辛亥革命使民主政治得到发展
1912年的《清帝退位诏书》中写道:“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政体……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该诏书(   )
A . 保留了溥仪的“皇帝”尊号和待遇 B . 标志着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结 C . 任命袁世凯为中华民国临时总统 D . 表明了袁世凯与革命派达成和解
“辛亥革命后,称中国为‘中华民国’,说明在此之前,‘中国’已经是这个地方的国家和民族的称号,‘中华民国’只是将其具体化;说明自此后,‘中国’概念由文化、地域和模糊的指称正式被赋予了明确的政治含义”。材料认为辛亥革命(    )
A . 具有历史的传承性和累积性 B . 有利于近代政治观念形成 C . 推动了近代中国的国家认同 D . 部分地完成了反封建任务
孙中山指出:国民党主张的民权,应该是“于间接民权之外,复行直接民权,即为国民者不但有选举权,且兼有创制、复决、罢官诸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这一论述的背景是(   )
A . 辛亥革命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B . 新文化运动取得巨大成功 C . 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成为社会共识 D . 反帝反封建成为时代潮流
学者费正清曾断言:辛亥革命建立的新政体是覆盖在旧中国上的薄薄的一层皮,它距离中国民间社会极其遥远。可见,该学者认为当时(   )
A . 中国民主革命力量不足 B . 辛亥革命缺乏群众的支持 C . 中国应该实行社会改良 D . 共和制难植根于中国社会
下表是有关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的部分史料。据此判断当时(   )
内容出处
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临时大总统
《改历改元通电》
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时报》
上年十一月三十日所过阳历之新年,百姓皆不以为然,惟官厅庆贺,民皆睨而视之,且谓是彼等之年,非吾之新年耳。刘大鹏
《退想斋日记》
A . 政府法令流于形式 B . 报纸夸大革命影响 C . 革命改造社会有限 D . 阶级矛盾日趋尖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中国展示了一幅如此光怪陆离的纷繁景象,以致我觉得:诸如外来帝国主义、西方影响或资本主义及封建剥削等局限性的理论,都无法对之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变化的动态表明,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非是一种对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中国人应付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力图更新并改造国家,使之从一个落后的儒家普世帝国,转变为一个在国际大家庭中拥有正当席位的近代民族国家。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选取中国近代史一个重要历史事件,对材观点加以阐释。(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下表为清末张謇(1853- 1926)辛亥日记中高频词统计,表格内容反映出(   )

图片_x0020_100002

A . 实业教国和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 B . 辛亥革命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 C . 新式教育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D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1913年1月3日《时事新报》报道∶北京城里"会党既多,人人无不挂名一党籍。遇不相识者,同尊姓大名而外,往往有同及贵党者","星期之日,湖广会馆、织云会所等处无不开会,有身兼数会者匆匆画到即去,谓吾尚数会须赴也"。这反映了 (    )
A .   广大民众政治意识全面觉醒 B . 辛亥革命具有广乏的社会基础 C . 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D . 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初建立的历代帝王庙,除了供奉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开业帝王外,还增入辽太祖、金太祖、明太祖等皇帝进行祭祀,康熙帝将宋朝以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统治家法作为治国政纲,乾隆帝更是提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康熙帝还专程前往曲阜瞻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乾隆帝时编订出版了汇通各族文字的书籍和词典。针对“华夷之辨大于君臣之伦”,雍正帝驳斥道:“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摘编自常建华《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等

材料二:自鸦片战争以来,“亡国灭种”的遭遇使得原有的国家认同不断被摧毁,这极大地引发了人们的思考。梁启超认为,“夫所谓……元、明、清者,则皆朝名耳。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只有建立一个君主立宪的民族国家,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认同感,中国方可立于世界民族国家之林。革命派提出,中国在“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情况下,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臾缓”。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一再强调“今日中华民国成立,满、汉、蒙、回、藏五族合为一体”,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辛亥革命后期,许多民族主义者将“中华民族”进行重新阐释,赋予其“中华民国境内所有民族”的新内涵。

——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前期统治者为实现国家认同采取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采取这些举措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朝前期相比,近代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突出特点,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1912年2月,日本政府向欧美列强提出一份《备忘录》:各国在承认新政府问题上应遵循“共同行动准则”,应该进一步“促使政府做出足以说明其真正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共同权利及利益之充分保证”。该《备忘录》意在(   )
A . 以承认为条件谋求列强最大权益 B . 敦促中国门户开放获取国际承认 C . 帮助袁世凯独揽大权以镇压革命 D . 协调各国利益冲突维护清朝统治
马勇在《革命》一书中说:“辛亥革命之所以能够从一个武装暴动转化为一场和平的权力交接,不能不说是当时各大政治势力以大局为重,以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为重。……各方政治势力不论拥有怎样的力量,他们都没有在这场大危机关头执意诉诸武力,而是坚持谈判,各自让步,从民族大义、国家前途着眼,退一步海阔天空。”下列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 . 与英国的光荣革命有相似之处 B . 深刻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C . 辛亥革命是一次各种政治力量相互妥协的革命 D . 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有一定的合理性
“飘摇故国迭痍疮,白骨哀鸿不忍望。志士三千凝血肉,硝烟一夜举刀枪。旌扬绿野寻民主,都建金陵废帝王。大义当时如号角,吹开晓雾现朝阳。”此诗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 . 太平天国运动 B . 辛亥革命 C . 北伐战争 D . 挺进大别山
图1为1912年1月2日北洋将领联名电请内阁代奏的电文。北洋将领的真正意图在于(   )

A . 督促清政府加快立宪步伐 B . 向清政府表示效忠决心 C . 向南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 D . 使袁世凯获取清政府实权
辛亥革命时期,因女子参军而出现了女国民军、女子北伐光复军、女子军事团、同盟女子经武练习队等团体。与此同时,还涌现出了女子参政同盟会、上海女子参政同志会、中华女子共和协进会等团体。这表明(   )
A . 国民政府重视保护女性权利 B . 社会转型时期男女地位平等 C . 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D . 政治变革推动社会风气变化
竹枝词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下列竹枝词可以反映的现象是(   )

“都城一洗帝王尊,出入居然任脚跟。为问大家前二载,几人走过正阳门。”

“政局纷纷类弈棋,本来约法尚临时。四番总理曾更替,内阁从新组短期。”

A . 八国联军迫使光绪帝西逃 B . 辛亥革命后共和政体的飘摇 C . 清政府组织了“皇族内阁” D . 孙中山在广州发动护国运动
参加过辛亥革命的老人吴玉章曾经说过“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人家看作是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这种变化最能说明(   )
A . 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B . 帝国主义扶植袁世凯 C . 民主与科学在中国实现 D .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