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知识点题库

下面框内所叙内容是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某一历史事件的评论,这一事件(    )

评论一:中国人民抗日史的第一步——尽管是以和平的形式进行的抵抗。

评论二:是由中国的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等在内的不同“社会势力”组成的一个统一战线领导和参加的革命运动。

A . 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B . 促进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C . 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D . 开启了十四年抗战的历程
193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还曾使用过苏维埃工农共和国的称号。1935年改称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1936年提出建立民主共和国。这反映了(  )
A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B . 中共根据地的范围在不断扩大 C . 共和国观念已深入人心 D . 日本侵华改变了共和国的观念
五四运动前夕《每周评论》特辟《国内劳动状况》专栏,先后报道了北京男女佣工、河南修武煤矿、唐山煤厂、山东东平县佃户等地劳动者的生活状况。该报道表明(    )
A . 社会主义革命思想传入中国 B . 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发生变动 C . 知识分子开始关注民众生活 D . 马克思主义占据思想界主流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此后马克思主义开始了中国化进程。以下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 经历由学术思想向社会改造指导思想转变的过程 B . 梁启超作《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做相应介绍 C . 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 D . 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20世纪20年代初,瞿秋白被选为赴苏采访的记者,当时苏联正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扫除文盲运动……中国工农在用汉字进行扫盲时遇到许多困难。对语言学有着深刻研究的瞿秋白在去莫斯科前就已经受到新文化运动中的新文字运动的影响,此时便开始思考如何创制拉丁字母的中国拼音文字……1928年9月南京国民政府公布《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方案。他批评此方案脱离实际,决心创造出一套更适合广大民众的拼音方案来。……瞿秋白首先提出自己的一套初步计划……瞿秋白的《中国拉丁化的字母》出版后,立即引起相关学者的关注。……瞿秋白还对中国语言文字应用的现实情况作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和分析。……1931年,瞿秋白经过深入研究后,将《中国拉丁化的字母》修订为《新中国文字草案》。……为了检验拉丁化拼音文字的实际效果,瞿秋白还在日常生活中用它做记录、写信等。1949年,学者吴玉章评价瞿秋白“使中国文字改革有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受到广大人民的欢迎,开辟了中国新文字发展的道路”。

——摘编自苗体君《瞿秋白:中国文字改革的先驱》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瞿秋白文字改革的时代背景。
  2. (2) 根据材料,概括瞿秋白文字改革的主要特点。
1919年,北京的工读互助团正式成立,受到广泛支持,其宗旨是通过平和的经济革命改造社会,原则是实行公有制,人人有工作,人人读书,各尽所能,各取所需。接着,武昌、上海、南京、天津、广州、扬州等地都先后成立了工读互助团。但是,因为经济危机和人心涣散,1920年工读互助团的试验进入尾声。这现象(   )
A . 有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 B . 提高了入们鉴别真假社会主义的能力 C . 导致社会主义运动在华出现严重挫折 D . 说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革命成功
下表是中国近代不同时期部分人士对巴黎公社革命的认知

人物

认知

材料出处

王韬

“乱党”、“匪贼”

《法国志略》和《普法战纪》(19世纪70年代)

宋教仁

“巴黎暴动”

《万国社会党大会略史》,载于《民报》(1906年6月)

李达

“阶级斗争的手段,以最普遍最猛烈最有力量的为好”

《社会革命底商榷》,载于《共.产.党》第2期(1920年)

综合上表信息,可知其反映了近代中国(    )

A . 不同救国道路的探索 B . 民众广泛接受了社会主义理论 C . 学界对西方文明的反思 D . 对改造社会途径的认识日益趋同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近代以来的思想解放和理论探索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发生和演变的。甲午战争以来,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社会遭到“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仁人志士从救亡图存、民族独立、民族复兴的目的出发,在制度与文化、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上开辟了向国外学习的现代化之路。这就决定了启蒙与救亡互为表里,仿效与探索相辅相成。正如陈旭麓先生所言,它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近代的中国在帝国的黄昏中醒来,在思想的汇合中扬弃,逐渐踏上了蜕变与新生的历程。在中国近现代思想、理论的演变中,始终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历史逻辑,即不同的历史时代面对的主题和任务不同,也就有了不同的思想与理论成果。

——摘编自杨全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演进的逻辑与特点》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相关具体史实,围绕“时代主题与思想理论探索”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1919年7月,胡适在《每周评论》发表文章指出,“空谈好听的‘主义’,是极容易的事”,奉劝人们“多多研究这个问题如何解决,那个问题如何解决”,不要高谈主义。这实质上是(   )
A . 新文化运动阵营分化的反映 B . 阻止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C . 反对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 D . 倡行彻底推翻军阀统治
1920年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演讲称:世界劳动者的觉悟分两步。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这表明,马克思主义(    )
A . 重视群众的力量 B . 逐步完成中国化 C . 开始关注中国国情 D . 正在指导中国工人运动
“近来时常听得人说:‘过激主义来了’;报纸上也时常写着‘过激主义来了’。于是有几文钱的人,很不高兴。官员也着忙,要防华工,要留心俄国人,连警察厅也向所属发出了严查‘有无过激党建立机构’的公事。”这是鲁迅在新文化运动后期写的一段文字,其中的“过激主义”是指(    )
A . 三民主义 B . 资本主义 C . 马克思主义 D . 民主和科学思想
李大钊是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首次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文章是(   )
A . 《文学改良刍议》 B .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C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 .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1899年,由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据英国人劼德所著《社会进化》编译而成的《大同学》,粗浅地提到了马克思及其学说,并将马克思称为“百工领袖”。这是马克思及其学说最早被介绍到中国。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 .   马克思理论引起民众的普遍关注 B . 传教士成为介绍西方理论的主导 C . 社会进化思想成为西学传播主流 D . 新的思想借助传统观念进行传播
十月革命后,留日学生中出现了一个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新高潮。当时传播者以李大钊、李达、李汉俊等为主要代表,李大钊主要宣传唯物史观,李汉俊侧重经济学说,李达则以科学社会主义见长。所谓“三李带回马克思”是国内学术界对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最准确、最形象的概括。据此可知(   )
A . 三李传播使马克思主义开始全面中国化 B . 日本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水平比中国领先 C .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系统的传播阶段 D . 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纪念文章

内容

1925年1月21日,《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大会对于列宁逝世一周年纪念宣言》

“列宁主义就是资本帝国主义专权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是消灭帝国主义的唯一武器。”“我们只有站在列宁主义的旗帜之下,实行列宁主义,与全世界的工农阶级联合起来去消灭世界帝国主义。”

1940年1月24日,中共中央机关报《新中华》社论《纪念世界革命导师——列宁》

列宁“是一切被压迫民族的朋友”,“列宁的学说是人类解放的灯塔,照耀着人类解放斗争的道路。”

——摘编自胡国胜《革命与象征:民主革命时期“列宁符号”的建构与传播》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列宁主义的主要历史贡献。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纪念列宁活动对中国民主革命的积极作用。
1921年2月,蔡和森撰文:“窃以为马克思主义的骨髓在综合革命说与进化说……马克思的学理由三点出发:在历史上发明他的唯物史观;在经济上发明他的资本论;在政治上发明他的阶级战争说。三者一以贯之,遂成为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   )
A .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是唯物史观 B . 马克思主义已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C .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 D . 马克思主义带有强烈的战斗色彩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要义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刚健有为、天人协调的精神,这是民族精神的内核,是教人们在面对苦难时要保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其次,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中,人是中心,强调的是先做人后做事,这种思想在当前素质教育之中也是有所体现的。最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强调的是牺牲与奉献,家是人们避风的港湾,父母之爱与民族之爱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受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使得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十分强大,也正是这种文化才会使得中国人心中始终怀有落叶归根、血浓于水、尊老爱幼、厚德载物的认知。 

 —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五四运动是影响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发展的重要事件。作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五四运动通过继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守转化的价值根基,开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对话为转化确定前进方向,以民主科学冲破封建主义思想桎梏赋予转化时代特征,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转化提供领导力量,开辟中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转化提供现实支撑,充分体现了五四时期传统文化转化的创造性。进一步深入理解和思考五四运动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应紧紧围绕革命性这个核心问题来深化。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创造性转化的表现,并分析其背景。 
在1919年之前,报刊上的“社会主义”总共只出现了34次,而自1919年开始,“社会主义”的出现次数猛增,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成为和“社会”一样常用的政治词汇,几乎征服了所有政治流派。材料反映了(   ) 
A . 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B . 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C . 近代传媒业发展迅猛 D . 政治流派的主张趋同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学术理论界开展了长达数年的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参加论战的有陶希圣为首的新生命派,有托派,也有马克思主义者。论战各方都引用马克思、恩格斯的文章作支持,都号称自己使用的是唯物辨证的方法,但是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这次论战(   )
A . 标志新民主主义理论正式形成 B . 使马克思主义得到更广泛传播 C . 推动社会主义成为国民的共识 D . 表明仍没找到适合国情的道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社会主义的理想,“因各地、各时之情形不同,务求具适合者行之,遂发生共性与特性结合的一种新制度(共性是普遍者,特性是随时随地不同者),故中国将来发生之时,必与英、德、俄有异”。

——李大利《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运动》1923年9月—1924年4月

材料二:坚决地和敌人作斗争,创造罗霄山脉中段政权,反对逃跑主义;深入割据地区的土地革命……集中红军相机应付当前之敌,反对分兵,避免被敌人各个击破;割据地区的扩大采取波浪式的推进政策,反对冒政策……于是才有四月至七月四个月中的各次胜利。

——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年

材料三: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但是,我们工作中间还有些问题需要谈一谈。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上义过程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

材料四:邓.小平把能否大胆改革开放看作是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问题,提出了判断姓“社”姓“资”的三条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为此后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九十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依据上述至少两则以上材料的相关信息自拟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该主题进行阐释。(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