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 知识点题库

2014年9月1日,民政部公布了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与英雄群体名录。下图为该名录构成示意图,从中可得到的正确认识是(    )

A . 国民政府的军队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B .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 C . 所有抗日英烈都牺牲于1937-1945年间 D .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最重要作用
“阎锡山把指挥部设于岭口,与八路军总政委周恩来、副总司令彭德怀共商作战计划;国民党高桂滋、陈长捷军正面布阵迎敌,115师抓住友军制敌之机,奇袭板垣师团第21旅团。”此次战役(    )

A . 爆发于抗日战争相持阶段 B . 是太原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C . 全民族抗战局面由此开始 D . 粉碎日本迅速灭亡中国企图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七七事变之前,蒋介石分析日军兵力分布,已认定日军开战后必首先以华北为进攻重点,而我方应“以战术补武器之不足,以战略弥武力之缺点”,在上海“先发制敌”,以牵制和分散日军在华北之攻势,又保证作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重心的南京、上海等地之安全,且“在上海打仗,就容易引起国际注意”。

    淞沪会战爆发后,蒋介石号召将士“固守阵地,坚忍不退”。但在日军的重武器绝对优势之下,中国军队伤亡惨重。而且,上海是河网地带,又无山势倚仗,对中国军队作战极为不利,但机械化的日军却自陈“无碍用兵作战”,多重因素之下,终致上海、南京先后沦落。不过,《泰晤士报》等外国媒体亦盛赞“十周之英勇抵抗”“为历史上最光荣之一页”。

——改编自余子道《蒋介石与淞沪会战》等

  1. (1) 根据材料,分析蒋介石筹划淞沪会战的目的。

  2. (2) 根据材料,指出淞沪会战中国战败的原因,并结合所学,分析淞沪会战对中国抗战有何积极影响?

如图为《字林西报》曾经发表过的一则声明,与该声明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 北伐战争 B . 五四运动 C . 淞沪会战 D . 渡江战役
淞沪会战开始后,国民政府调集黄埔系中央军力量投入战场,蒋介石主动改善与地方实力派的关系,川军、桂军、粤军及东北军、西北军等部队,纷纷奔赴战场。这表明

A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 B . 全面抗战局面开始逐渐形成 C . 地方军阀开始服从中央领导 D . 国民政府坚持正面战场抗战
1938年国民政府电文称:查第二时期抗战开始以及我备战区本运动战、游击战相配合积小胜为大胜之最高原则,以攻为守指导作战,屡遏凶焰,挫败顽敌,士气振奋,精神日旺;台(儿)庄胜利足为表征。该电文表明(    )
A . 敌后战场成为抗日的中流砥柱 B . 国民党军队的战略战术发生重大变化 C . 中国军队取得抗战以来首次大捷 D . 正面战场有力地打击了侵华日军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美国城市化是通过人口、工厂及各种机构向城市流动,而不是通过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和工业经济的自我发展来实现的。在强烈地追求经济效益的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企业必然向地理位置优越、社会经济环境有利的空间(城市)聚集。工厂企业聚集城市促使乡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化。……城市居民接近工厂和劳务市场,可最大限度地选择报酬较高的工作,并可以节约工作往返所需要的交通费用,同时还能充分利用城市公共设施为已服务。城市街区光怪陆离,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城市众多的公共设施为居民带来了方便,使人们享受了现代文明。城市繁荣和物质富裕,使其居民的收入远较乡村优厚。据1890年的统计,城市居民平均家庭财富超过9000美元,而农村家庭则为3250美元,收入差距甚为悬殊。工业化时期,人口大规模地向城市流动,去开拓新的领域,追求新的成功。这种精神使美国的城市化得以迅速完成。

——摘编自李庆宇《美国现代化道路》

材料二: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我国工业布局不得不进行大方位的调整。国民政府在抗战紧急状态下,为保存抗战力量,支撑危局,动员沿海及沿江的工厂大批内迁。将以上海为中心的工业重心,以长江为中轴,由东部向以重庆为中心的西部地区转移。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时期沿海及沿江地区大约有超过1000万人先后迁移到西南和西北区域。在这些地区,拥有全部内迁工厂的1/3,共200余家工矿企业,包括兵工、冶金、机械、纺织、炼油、烟草等行业,它们集中了我国战时内迁工业的精华,成为战时生产军需和民用物资的主要基地。1937年12月1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率领文官、参军、主计等处人员在重庆开始办公。国民政府定都重庆,不仅带动了军政、文教、工矿企业大量迁渝,也使得重庆城市人口迅速增加,重庆成为了全国的政治和军事中心。

——摘编自张忠伟《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部对重庆城市化的影响》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城市化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民政府迁都对重庆城市化的影响。
  3.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美两个时期城市化的特点。
1937年10月30日,蒋介石在日记中记述道:“今谢晋元死守(上海)闸北一隅,任务与目的已达,故令其为荣誉之撤退,不必再作无谓之牺牲矣!”材料所反映的会战(    )
A . 促使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B . 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 C . 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D . 首次表明国民政府自卫抗战的决心
1944年11月,美国总统特使赫尔利访问延安后,对外宣称:“国民政府和国民党所秉持的原则与中国共.产.党所秉持的原则之间,即使有所分歧的话,分歧也不是很大。”这主要说明(    )
A . 美国对华推行扶蒋反共政策 B . 美苏对峙影响国共两党关系 C . 国共关系发展顺应时局需要 D . 国共两党既有合作又有斗争
“淞沪一隅,抗战亘于三月,各地将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铸成壕堑,有死无退”该材料直接反映了(    )
A . 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 B . 国共两党合作携手抗战 C . 中共领导敌后抗战 D . 抗战相持阶段的不利局面
民政部曾公布了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与英雄群体名录。下图为该名录构成示意图从中可得到的正确认识是(    )

A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成 B . 全民族的浴血奋战是抗战胜利的基础 C . 日本法西斯的罪行罄竹难书 D . 中国共.产.党是抗战胜利的中流砥柱
1939年,蒋介石下令将成吉思汗陵西迁,指示西迁沿途军政长官迎送致祭,并妥善保护。同年6月,当灵柩抵达延安时,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迎灵办事处,并发起盛大祭奠活动。这一过程反映了(   )
A . 国民政府强化个人崇拜意识 B . 陕甘宁成为全国抗战中心 C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卓有成效 D . 时代呼唤民族团结之精神
“这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对于中国而言,标志两国之间不宣而战、全面战争的真正开始,卢沟桥事变后的地区性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这场战役是指(   )
A . 淞沪会战 B . 太原会战 C . 徐州会战 D . 百团大战
从如图中,你能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

图片_x0020_100001

A . 正面战场始终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B . 国共合作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C . 国民党军队一直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D . 抗战前期国民党军队抗战比较积极
1936年,中华民国《兵役法》颁布实施,其中规定,知识青年可免、缓服兵役。1944年,蒋介石号召全国知识青年积极从军,提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随后,国民党中央决定广泛发动知识青年从军运动。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
A . 民众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 B . 政府试图提高军队素养 C . 抗日战争形势的严峻 D . 中国开始准备全面反攻
1937年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决定对日开展敌后游击战;武汉失守后,军事委员会对游击战做出具体部署,聘请一批共.产.党员为游击干部训练班的教官,讲授游击战术。国民政府的做法意在(   )
A . 牵制日军以策应正面战场 B . 促成国共两党合作抗日 C . 谋求对敌后战场的领导权 D . 放弃大兵团作战的策略
1937年9月27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设立工矿调整委员会,全面负责战区工厂内迁工作。沿海和临战地区的民营工厂和国营工厂,特别是兵工厂陆续内迁。其主要目的在于(   )
A . 改变工业布局不平衡的状态 B . 保证官僚资本稳定快速发展 C . 重建国防工业支持抗日战争 D . 为战时“陪都”建设打基础
下图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布的战争指导方针。与此相关的战事(    )

A . 取得了全面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B . 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 C . 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 D . 提升了华北敌后抗战必胜的信心
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在汉口正式创刊并公开出版发行,当时该报系中共中央长江局的机关报。发刊词宣称:“本报愿将自己变成一切愿意抗日的党派、团体、个人的喉舌。”这反映了当时(   )
A . 中华民族的政治诉求 B . 民主党派空前活跃 C . 国共争夺抗日领导权 D . 中国时局再度恶化
1937年,八路军将领陈赓在日记中写道,这是“中日开战以来最大的第一次的胜利。这一胜利虽然是局部的,但在政治上的胜利是无穷的:1.证明我党的主张正确;2.只有积极地采取运动战、游击战,配合阵地战,抄袭敌人,才能胜算”。这次“胜利”是
A .   淞沪会战 B . 平型关大捷 C . 台儿庄战役 D . 枣宜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