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 知识点

正面战场是中国控制的连片国土与日军侵华推进线上日控区对峙交战而形成的战场。由于在这个战场上作战的中国军队主要是国民党军队,因此一般也称其为国民党正面战场。正面战场日军伤亡100余万,国民党伤亡321万。

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 知识点题库

对下列抗战内迁行业数量统计表的解读,正确的是(    )

行业

数量

占比(%)

行业

数量

占比(%)

机械工业

181

40.4

食品加工

22

4.9

化学工业

56

12.5

教育用品

37

8.2

电器工业

29

6.5

矿 冶

8

1.8

纺织工业

97

21.7

其他工业

18

4

A . 轻重工业比例的失调 B . 战时需求的刺激 C . 民营工业的较快发展 D . 官僚资本的膨胀
1940年10月蒋介石接见英国驻华大使时说,英美素以殖民地看待中国,实为最大错误,中国拥有大量陆军,可补充英美在远东陆军的不足。中国有资格和英美“平等合作”。蒋介石这样说的主要目的是(   )

A . 争取与英美同等的军事地位 B . 向英美展示中国陆军强大的战斗力 C . 希望英美废除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D . 争取英美对中国抗日的援助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瓦窑堡会议后,中共中央加强了统一战线工作,与此同时,从1935年冬开始,国民党方面先后在南京、上海、莫斯科秘密同共.产.党人商谈抗日问题,1936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致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的信,倡议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许多国民党上层人物表示赞同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两党经过反复谈判磋商,双方合作形势渐趋明显。1937年7月中旬,周恩来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蒋介石,宣言宣布:“(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让公布该宣言。

——摘编自中共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的主要内容与中共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政策的不同之处。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共第二次合作得以实现的原因。

抗日战争时期某战役预备命令中说:据各方情报,敌寇有于八月间进犯西安企图。为打击敌人囚笼政策,打破进犯西安之企图,争取华北战局更有利的发展,决定趁目前青纱帐与雨季时节,敌对晋察冀、晋西北及晋东南扫荡较为缓和,正太沿线较为空虚的有利时机,大举破击正太路。据此判断这次战役(    )

A . 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B . 推翻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 C . 运用正确的战术和平解放北平 D . 八路军主动向华北日伪军进攻
某历史档案馆记载:“中国共.产.党及各地根据地政权承认国民政府颁布的宪法法律的效力,根据地的法令以上述宪法法律的基本原则为依据,并根据各根据地的特殊情形予以制定。”材料表明(    )
A . 民族矛盾推动中共政策调整 B . 中共坚持“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C . 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D . 国民党强化一党独裁专制统治
1938年,中共中央机关刊物《解放》周刊连续发表文章,总结七年来党在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中的经验教训,其根本经验的第一条便是“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分裂则败,联合则胜’,成为铁一般的定律”。这是中国共.产.党总结东北抗日斗争经验教训的第一次尝试。材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

①总结全面抗战的经验教训

②在东北地区长期坚持抗日斗争

③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准备

④强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1938年4月9日伦敦路透社电讯:“英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天津一南京浦口)线之战局极为注意。最初中国军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已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英人心理,渐渐转变,都认为最后胜利当属于中国。”上述报导的战役其重大意义是(    )
A . 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B . 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C . 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D . 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美国《时代》1938年1月3日载:“……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这段话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 . 淞沪会战 B . 太原会战 C . 徐州会战 D . 武汉会战
徐州会战前夕,周恩来在回复国民党将领白崇禧的咨询中指出,津浦线南段的作战应以运动战为主,游击战为辅,徐州以北应将阵地战和运动战相结合,白崇禧照此实行。这表明(    )
A . 国共两党共同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 B . 这是抗战以来取得的首次大捷 C . 徐州会战运用的战略战术比较灵活 D . 徐州会战揭开了困共合作序幕
1939年1月,蒋介石在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上提出,抗战到底之“底”就是恢复七七事变以前的原状,引起东北爱国人士的强烈抵制。在社会各界压力下,蒋介石不得不委托陈诚做出妥协,“最低限度要恢复九一八以前状态,最低限度要恢复中国领土主权之完整”。上述材料说明(  )
A . 蒋介石政府企图放弃对日抵抗 B . 全国人民力求抗战的全面胜利 C . 东北人民极力反对蒋介石政府 D . 全国抗战形势处于危险的边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此日寇猖獗,中华民族存亡千钧一发之际……如贵党三中全会果能毅然决然确定此国策,则本党为着表示团结御侮之诚意,愿给贵党三中全会以如下之保证:(一)在全国范围内停止推翻国民党政府之武装暴动方针;(二)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四)……坚决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共同纲领。

——《中共中央给中国国民党三中全会电》,1937年2月

材料二  从战略防御到战略相持,进而发展到战略反攻,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铁骨铮铮、视死如归,奏响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凯歌。

——习.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对蒋介石国民政府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并举战场抗击日寇的战役各一例。
  3. (3) 结合中国近代反侵略的历史,谈谈抗战胜利的重大意义。
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位战地记者写道,历史上作为转折点的小城的名字有很多,滑铁卢、葛底斯堡、凡尔登,今天又增加了一个新的名字,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城镇,一个京杭大运河经过的城镇,一次胜利已使它成为中国最知名的“村庄”。这一“胜利”是(   )
A . 淞沪会战 B . 平型关大捷 C . 台儿庄战役 D . 枣宜会战
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抗战时期,中国在积极寻求与英美进行远东军事合作的同时,也提出了收回香港的问题。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重庆国民政府新任駐英大使顾维钓,就曾奉蒋介石命向英国政府说明香港是中国政府渴望尽快解决的问题之一。抗战末期,随着抗日战争胜利的到来,中国人民要求收复失地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开罗会议后,人们在欢呼《开罗宣言》关于将日本从中国掠去的东北、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这一规定的同时,也殷切期待着香港能回到祖国怀抱。……重庆国民政府虽然出于稳定自身统治目的,希望收回香港主权,但为取得英关对其反共灭共这一中心目标的支持,不愿在香港问题上与英美闹翻,最终不得不属从美国压力,对英国受协致使中国失去了一次收复香港的极好机会。

——摘自袁成亮《抗战胜利前后重庆国民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交涉》

材料二:不少人都会问,为什么人民解放军解放全中国势如破竹之时不一举解放香港,而把这个问题留到几十年后解决?从今天看来,这一决策是非常正确、必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最初几年,中国政府面对百废待兴的国内经济……,审时度势,区别轻重缓急,集中カ量处理一系列更紧迫的大事。……1978年的中国,开始了历史的新纪元。……这个时候的回际形势,较之从前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矛盾大为和,和平和发展成为世界的主流。……国际环境的改善为中国实现统一大业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同时,随着1997年日趋接近,新界租期漸近届满,香港的前途也渐成为各方注意力汇集的焦点。

——摘自《中英香港问题谈判始末》

材料三: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是明确的,这里主要有三个问题。一个是主权问题;再一个问题,是一九九七年后中国采取什么方式来管理香港,保持香港繁荣……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至于说一旦中国宣布一九九七年要收回香港,香港就可能发生波动,我的看法是小波动不可进免,如果中英两国抱着合作的态度来解决这个问题,就能避免大的波动。…如果说宣布要收回香港就会像夫人说的“带来灾难性的影响”,那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这个灾难,做出决策。…我担心的是今后十五年过渡时期如何过渡好,担心在这个时期中会出现很大的混乱,而且这些混乱是人为的。我们进行磋商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不单单是两国政府,而且包括政要约束厂商及各行各业,不要做妨碍香港繁荣的事。

——摘自《邓.小平文选・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1982.9.24

材料四:第一条: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第二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依照本法的规定实行高度自治,事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致区基本法》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香港问题的态度,结合所学,从中国视角分析抗战胜利前后没有收复香港的原因。并简要阐述中国人民欢呼《开罗宣言》的理由。
  2. (2) 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建立后“为什么人民解放军解放全中国势如破竹之时不一举解放香港”?并扼要概括当时中国政府提出的主张。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次会谈中邓.小平提出的解决方案,并指出中英双方达成的共识。
  4. (4)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制定《基本法》的机构。根据材料四概括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地位,并概述一国两制构想成功实践的历史意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42—1945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阶段,为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滇缅公路,重新打通援华抗战物资“生命线”,支援英军作战,国民政府组建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在仁安羌援英作战中,中国远征军连续英勇作战,以少胜多,解救出被围困数日濒临绝境的英缅军第一师及家眷、传教士、记者等7500余人,轰动英伦三岛,使日军遭到太平洋战争以来少有的沉重打击。中国军人在缅印战场以巨大的牺牲换取了自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征战的彻底胜利,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国际主义和民族牺牲精神,对亚洲太平洋战场和整个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方如今《1942—1945血战滇缅印:中国远征军抗战纪实》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仁安羌战役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意义。
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的资料记载:“在治安战期间的某战场。敌我的势力范围犬牙交错,变化无常。有关敌人准确位置的情报很不可靠,甚至在我方势力范围内部深处经常潜藏有敌人的军事力量”。下列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 材料真实地反映了武汉会战后战争特征 B . 材料中的“某战场”是指中国的正面战场 C . “犬牙交错”是因为全民族抗战尚未形成 D . 材料反映相关情况主要出现在抗战初期
1941年5月11日公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本党愿与各党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辖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辖区行政之管理。”这一规定(   )
A . 体现国共合作的诚意 B . 符合实事求是的精神 C . 违背了民主革命纲领 D . 保证了抗日战争胜利
徐州会战结束后,陈诚在《台儿庄歼敌战》的总结电中说:“战略上成功之原因,……此盖因我国自采用游击战以来,各处围歼其少部,袭攻其后方,……故台儿庄之战胜,在战略上观察,乃各战场我军努力之总和,不可视为一战区之胜利。”从中可以看出(    )
A . 台儿庄战役扭转整个战争局势 B . 正面战场战略发生重大变化 C . 台儿庄战役成为国共合作典范 D . 游击战在正面战场发挥作用
1943年,在国统区3700余家工业中,官营的600余家,民营的3100余家。但官营的占资本总额69%,民营的只占31%。这一状况
A .   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B . 推动了民营企业的迅速发展 C . 有利于持久抗战的需要 D . 建立了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
下图为1944年大后方漫画展中的一幅作品。漫画中的国民党士兵面黄肌瘦,尚且不如一杆枪重。该漫画可以用(   )

A . 说明国民党统治陷入崩溃 B . 呼唤国际社会的战时援助 C . 提醒国人警惕日军的掠夺 D . 揭露国民政府的贪污腐数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法治建设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材料一   1941 年5月l日,中共中央批准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全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战的基本路线和根据地建设的基本方针。

民主政权建设,是抗日根据地建设首要的、根本的任务。中国共.产.党提出,根据地政权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边区(省)、县参议会既是民意机关,也是立法机关....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这样做,可以容纳各方面的代表,团结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各阶级、阶层。抗日民主政权普遍采取民主集中制,各级抗日民主政权机构的领导人都经过人民选举产生。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新民主主义革余时期》

材料二    《中 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简称八二宪法,在1982年12月4日的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中通过。八二宪法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深刻变革的关鍵时刻,以根本法的形式,重述了民主集中制这个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权组织形式,使共和国这艘巨轮,载着人民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梦想,劈波斩浪,把中华民族带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新时期。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简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成争时期民主政权建设的内容并分析其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八二宪法的制定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