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知识点题库

1950年,中国政府规定,外轮一般不准驶入中国内河,经中国政府特批而驶入的外轮,需悬挂中国国旗,并在指定的码头停泊。这种措施所体现的外交政策是(    )
A . “求同存异” B . “另起炉灶” C .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 . “一边倒”
20世纪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    )
A .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 参加万隆会议 C . 出席日内瓦会议 D . 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菲律宾前外长卡洛斯·罗慕洛在谈到“万隆会议”时说:“周恩来是我去时候的敌人,回来时候的朋友。”其依据是因为周恩来主张(    )
A . 和平共处不称霸 B . 求同存异谋发展 C . 加强团结不结盟 D . 区域互利求合作
“最近中国和印度曾经达成一项协议。在这一协议中,他们规定了指导两国之间关系某些原则。”这个由周总理首先提出的“某些原则”是指(   )
A . 一边倒的原则 B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 不结盟的原则 D . “求同存异”方针
美国记者鲍大可评论周恩来参加某次会议时说:“在这个辩论几乎陷入僵局的时刻脱颖而出,成为会议的明星,成为排难解纷、平息争端、带来和平的人物。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他改变了会议的方向。”这次会议是(   )
A . 1945年重庆谈判 B . 1954年日内瓦会议 C . 1955年万隆会议 D . 1971年联合国大会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短短几年时间,中国外交就很(   )

①从“中苏结盟”到“不结盟”      ②从“因营周边”到“人舞国际”

③从“一边倒”到“求同存异”     ④从“团结亚非”到“跨洋握手”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④
1974年毛.泽东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理论旨在 (    )
A .   分析当时国际形势 B . 缓和同美国的关系 C . 放弃意识形态对立 D . 拓展对外交流空间
  1949年以来,依据国际环境的变化,中国开展积极灵活的外交工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美国为首的反动势力的敌视和侵略,……新中国……作为一个新型的国家,要为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建立新中国独立、自主、平等的对外关系而努力。

——王绍坊《中国外交史》

材料二 

材料三  新中国实行的各版护照简介

1949年单页版、1950年版、1953年版、1958年版护照为中俄文对照

1971年版、1975年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一时段因私护照几乎为零

1980年版将1975年版的“本护照前往下列国家和地区有效”改为“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国有效”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在建国初期面临的国际环境。
  2. (2) 材料二所述历史事件反映了新中国在50年代取得了怎样的外交成就?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各版护照上“文字”、“使用范围”的变迁,谈谈新中国外交在不时期的特点。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中,日本方面表示“痛感日本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中国方面则宣布“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这说明(  )
A . 我国对中日关系的原则是“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B . 两国将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C . 日本彻底承认对中国的侵略并表示深刻反省和道歉 D . 两国已经完全冰释前嫌
“它为国际社会摒弃冷战思维,探索新型国家关系、新型安全观和新型区城合作模式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启示。它是在中俄发展和平友好合作关系的基础上和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对该组织的论述正确的是(   )
A . 是于 1996 年正式成立的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 B . 丰富了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 C . 有利于中俄两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 . 中国成功举办了该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中共十八大召开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中国国家领导人先后出访了东盟十国中的九国和上海合作组织中的四个国家,以及印度、巴基斯坦等周边国家,一些周边国家领导人也纷纷访问中国。开展这些外交活动(   )
A . 说明中国重视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B . 表明中国突破了不结盟政策的束缚 C . 有助于中国建设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 D . 说明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坚持上海精神’,打造本地区命运共同体……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倡导多边主义和开放主义,相互尊重彼此利益,不干涉别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分歧争端,以共赢理念促进发展繁荣。”这是2015年7月10日习.平总书记在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五次会议上的讲话,这表明中国(   )
A . 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 . 积极探索区域国家间合作的新思路 C . 积极参与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 D . 努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全方位合作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北洋外交初期亦有其力争主权和反对列强干涉内政的篇章,不可全盘否定。北洋初期外交不是简单的排外与制夷思想,而是积极地妥协思想和对外依赖思想的结合。北洋政府初期外交多集中于满蒙藏地区中外利益冲突上……一战后,中国作为战胜国力图抓住时机争取独立、自由和平等、自主的国际地位。从巴黎和会到华盛顿会议,北洋外交尽管没有获得完全成功,但争回了部分主权。“九国公约”的成立、“蓝辛一石井协定”的取消及英日同盟被拆散,均有利于中国。这些斗争的成果可以充分表明北洋外交思想及实践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北洋政府在民意推动下,主动争取失去的国家权利,也说明依赖主义的外交思想已开始向国际平等主义外交思想转变。

——魏延秋《北洋军阀政府前期的“维持外交”》

材料二:中国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需要超越事务层面来思考和构建未来的国际社会。为世界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不仅需要中国拿出更多的物资贡献,还需要提出有价值的思想和学说,要发挥大国的“引领和塑造”作用,则要求中国的外交不但是“中国本位”,还要是“世界本位”。只有如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与和谐世界的理念形成真正有意义的价值关联

——崔立如《国际格局转变与中国外交转型》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洋军阀时期外交的主要特点,说明当时政府能够取得一定外交成就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外交政策,谈谈你对我国当前外交成果的认识。
20世纪50年代,某国际会议提出下列原则。这次会议(   )

●不使用集体防御的安排来为任何一个大国的特殊利益服务

●在实际可行的最大程度上互相提供技术援助

●接受扩大多边贸易和支付范围的原则,稳定本区域商品贸易

●在现代世界的范围内恢复亚洲各国人民旧有的文化接触和发展新的文化接触

A . 和平解决了印度支那问题 B . 反映了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要求 C . 形成了不结盟和非集团的宗旨 D . 表明美国孤立中国的僵局被打破
下图是1949年~1956年《人民日报》中“独立自主”一词的使用频率,其变化呈现“V字形”。这说明我国(      ) 

 

A . 一边倒外交政策影响巨大 B . 推行另起炉灶的外交政策 C . 外交策略更加灵活务实 D . 与西方国家关系降到冰点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觐见礼仪的问题、国内保守势力的反对以及对于未知的遥远西方的疑惧心理都在阻碍着清政府派驻外使节,使清政府的遣使活动被一拖再拖。但是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与外国交往的增多,尤其是在斌椿于同治五年(1866年)游历欧洲并提交报告之后。在同治六年,面对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与各国所签条约即将期满需要重新修订这一更加紧迫的形势,奕诉等人迫于修约压力,需要派出使节与西方联络。在此情况下,总理衙门提出邀请即将卸任回国的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充当清政府使节出使欧美的计划。

—摘编自朱时宇《近代中国外交的艰难起步》

材料二:从1948年年底到1949年年初,中共中央确定了一个重要的外交方针,将承认问题由新政权的单向"被承认"变成与外国政府之间的双向承认。手,泽东在中共上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提出;新中国将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并采取有步骤地彻底,地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控制权的方针。在具体实施步骤上,毛.泽东主张应首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和影响,而对于争取帝国主义国家承认的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而且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时期内也不必急于去解决"。

——摘编自张勉励《毛.泽东在1949年三大外交决策中的形势判断—以中美苏三方文献档案对比研究为视角》

材料三:从1969年至1971年夏,美国"跳了一种微妙的外交小步舞",如通过"巴黎渠道""罗马尼亚渠道"叶海亚渠道"等方式;向中国政府传递希望改善美中关系的信息,继之以基辛格秘密访华。对此,中国政府则投桃报李,如毛.泽东会见斯诺时表示欢迎尼克松访华,导演"乒乓外交",等等。美中双方的共同努力,最终促成了1972年2月尼克松的中国之行和上海公报的问世。

——摘编自刘家钦《1972年尼克松访华背景之考察》

  1. (1)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政府派遣外交使节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共中央在外交上确立"双向承认"方针的意义。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中美外交关系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国家外交政策的主要因素。
阅读下列图片资料,结合课本知识思考下列问题:

图一:周恩来在《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字仪式上

图二:1954年6月下旬,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

图三:周恩来出席日内瓦会议

图四:周恩来出席万隆亚非会议

  1. (1) 根据图一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采取什么样的外交方针?
  2. (2) 周恩来在会见印度总理时,双方一致同意以什么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准则?
  3. (3) 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4. (4) 周恩来在万隆亚非会议上提出了什么方针?这一方针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的?万隆亚非会议对当时的中国外交起到了什么作用?
如表为1960—1964年与中国建交国家统计表。影响双方建交的主要因素是(   )

地区

建交国

亚洲

老挝

非洲

马里、索马里、加纳、刚果(金)、乌干达、肯尼亚、布隆迪、突尼斯、赞比亚、贝宁、刚果(布)、坦桑尼亚、中非

美洲

古巴

欧洲

法国

A . 美苏的霸权主义 B . 受中苏关系破裂的影响 C .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D . 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978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大声疾呼:“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从材料可知邓.小平(   )
A . 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 B . 开展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C . 受改革开放政策影响 D . 对国情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下表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建交国家数量表。针对这一现状,当时新中国采取的主要对策是(   )

年份(年)

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变化情况(个)

1949

10

1950

9

1951

1

1952

0

1953

0

A . 突破美苏两极格局的束缚 B . 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 发展与不结盟国家的关系 D . 密切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