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知识点题库

在20世纪50年代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该会议是(   )
A . 布雷顿森林会议 B . 日内瓦会议 C . 万隆会议 D . 第26届联合国大会
下列不同年代新中国建交国家数目统计示意图中,反映20世纪60年代末建交状况的是(    )
A . B . C . D .
下图为1960~2013年《人民日报》有关“对外援助”报道的平均版次数统计。据此可推知,中国的“对外援助”(   )

A . 与国内形势的变化相关 B . 凸显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 . 数量以及规模持续走低 D . 彰显了独立自主和不结盟外交政策
以下哪一项不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   )
A .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B . 求同存异 C . 互不干涉内政 D . 和平共处
“对于美国帝国主义我们一定要采取严肃的态度,使他们了解中国是不可欺侮的,即使对苏联及各人民民主国家,我们也不能有所依赖。”这表明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是(    )
A . “一边倒” B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 独立自主 D . 求同存异
一位军事院校的教员在讲述“隧道”一词时,因举了一个“纽约地铁”的例子,而受到上级严厉的批评,被指责为“崇美”,他被告知,应举“莫斯科地铁”的例子。该事件可能发生于中国的(   )
A . 1895年﹣﹣1898年 B . 1953年﹣﹣1957年 C . 1924年﹣﹣1927年 D . 1966年﹣﹣1976年
1949年,毛.泽东宣布:外交上必须“一边倒”;1957年,他又宣布,“从国与国的关系方面来讲,应该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这是正确的。”这说明新中国(   )
A .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B . 开始放弃“一边倒”政策 C . 尝试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D . 意识形态大于国家利益
外交是国家政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了风云变幻的国际关系,阅读材料

材料一:近代中国的外交

——摘编自王建朗《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程》

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声音”.

  1. (1) 在材料一中A、B处分别填入相应的条约名称,并指出这些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性质产生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声音”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具体表现。
  3. (3) 比较材料一与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外交与现代外交的区别。
1951年6月美国《时代》周刊首次为西方人介绍周恩来,标题是:共产主义者周恩来。“他在政治上成了暴虐的统治者,在外交上成了听话的仆从,在经济上成了无能的领导者。”《时代》周刊如此介绍周恩来说明(   )
A . 当时中美处于全面对抗 B . 《时代》周刊的文章都是不负责任的 C . 中国是美国的头号战略对手 D . 美国“冷战”的重心在亚洲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冷战”时期,中国长期奉行革命外交的理念,对外援助被视为一项为革命外交服务的“必不可少的战略支出”。具体而言,援助通过实现国际统战这一目标服务于整个革命外交,国际统战是革命外交的特性,革命外交的手段和方式都离不开统战思路与模式。因而,援助的目的是“根据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和对外斗争的需要,为维护世界和平,巩固和发展反帝反殖统一战线这一总的战略目标服务”。

——摘编自蒋华杰《国际冷战、革命外交与对外援助》

材料二  人道主义是一国对外援助的原始动因之一,在别国遭受自然灾害或战争破坏时,中国实施对外援助是践行国际主义、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经济动因主要体现为市场因素。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经济体制也决定了中国对外援助有其独特的一面,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促使中国对外援助结合了寻求海外市场和对外投资效益,同时中国对外援助追求公平与正义,有时甚至做出自我牺牲。

——摘编自任晓、郭小琴《解析中国对外援助:一个初步的理论分析》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冷战”时期中国对外援助的历史背景和目的。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对外援助的变化,并说明新时期中国对外援助的历史意义。
1955年,万隆会议期间,美国极力挑拨中国与其他亚非国家的关系,人为地制造各国对中国的恐惧和疑虑,导致万隆会议陷人僵局。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了 (    )
A .   “一边倒”方针 B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 “求同存异”方针 D .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
中国学者以1950~2005年中美双边关系中的重要事件为依据,通过定量分析法制成下图来呈现中美关系变化的特征。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

图片_x0020_1773280401

A . “一边倒”政策导致中美关系陷入对抗等级 B . 尼克松访华推动了中美关系进入良好等级 C .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美关系呈现友好等级 D . 两极格局瓦解后,中美关系出现持续倒退
联合国大厦墙壁上有这样一条“黄金法则”:“你不想人家那样对待你,你也不要那样对待别人。”中国外交政策能体现该法则的是(  )
A . “一边倒”政策 B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 不结盟政策 D . 多边外交政策
1956 年 11 月,毛.泽东公开指出,忽视各国平等的错误,“就其性质来说,是资产阶级沙文主义的错误。这种错误,特别是大国沙文主义的错误,对于社会主义各国的团结和共同事业,必然会带来严重的损害”。这表明,当时我国( )
A .   贯彻“求同存异”的方针 B . 开始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C . 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 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新中国外交经历了从“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超越意识形态而发展国家间关系,并主动创建有利于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的过程。下列项中,属于这一变化的表现是(   )

①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②第一次以大国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③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④20世纪70年代外交关系的重大突破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②③④
外交是国家政治的延续与表现,是国家实现其对外政策的重要手段。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  有学者指出,美国的亚洲外交似乎总是处于“失败——总结教训——再失败——再总结”的无休止轮回中。在欧洲屡试不爽的均势战略、民主改造、和平演变等手段,在亚洲不是遭遇失败,就是收效甚微。对于美国来说,亚洲是一个谜,中国更是谜中谜。美国在亚洲的失败,基本集中了美国外交失败的记录。而美国对中国的误判,又成为美国在亚洲所有误判中最带有战略性和经典性的误判。

下表记录了二战结束后的70年来,美国对中国的6次重大战略误判

第一次误判

共.产.党和国民党,谁能赢得中国?

第二次误判

中国人敢出兵朝鲜吗?

第三次误判

苏联解体,下一个垮台的是中国

第四次误判

“市场化”必然使中国“自由化”

第五次误判

中国将在“崛起”中“崩溃”

第六次误判

中美关系是“第二场冷战”

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提炼一个有助于中美关系正常发展的论点,并结合史实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下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同时期与美、苏关系变化示意图。

根据图片信息,回答问题。

材料

以图示中的时间尺度为基点,指出中、美、苏关系演变给中国外交发展空间带来的变化,并结合史实说明相关变化给中国造成的积极影响。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主要是由于它(   )
A . 消除了不同国家之间的分歧 B . 根本上消除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C . 得到了广大亚非国家的认可 D . 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
从1952年开始酝酿,到1954年间基本形成了新的被称之为“和平统一战线政策”的对外政策。这项政策的主要内容就是以争取和平为目标,尽可能地联合一切希望保持和平的国家,在实践中首先表现为争取在中国周边地区形成安全缓冲地带。这一政策(  )
A . 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 B . 率先为印度和越南所接受 C . 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地位 D . 意在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阶段

外交信息

新中国成立初期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20世纪50年代中期

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代办级外交关系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

1965~1976年,与中国建交国家共计从49个增加到111个

改革开放以来

国际维和、亚丁湾护航、人道主义救援

21世纪初

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全球伙伴关系;《巴黎协定》;“一带一路”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根据上述材料,从不同历史阶段若干有关联的外交信息中提炼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任选一个角度确立论题,论述要史实准确,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