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知识点

1978年12月18日-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 全会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坚决批判和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原则,从而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知识点题库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新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它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底蕴。请阅读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材料一:北京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屈辱与灾难。

材料二:北京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

材料三:北京也见证中国外交舞台的纵横捭阖,风起云涌。

  1. (1) 结合材料一指出相关的19世纪以来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名称,并分别说明它们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 (2) 材料二中都是发生在北京的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事件。请你任选材料二中的两幅图,指出事件名称,并对所选其中之一做一个简单的评价。
  3. (3) 材料三中都是发生在北京的重要外交事件,它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日关系的变迁。依据材料说明中日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有人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社会主义时期的遵义会议。这一结论的依据是这两次会议

①都是在“左”倾错误导致革命或建设失利的情况下召开的(    )

②都纠正了“左”倾错误,实现了转折

③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

④都标志着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适时调整经济政策是各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二:剑桥大学教授彼得·诺兰说:“我认为任由经济发展,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这样会给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人民的生活及福祉造成极大困难。我一直深信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以及70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复兴之路》

  1. (1) 据材料一,归纳罗斯福新政时期农业政策调整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业政策调整的主要原因。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70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最适合自身发展道路”的主要表现各有哪些?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

1949—1956年间的核心价值观,既具有新民主主义的因素,又具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并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因素逐渐增长。这一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强调发展生产,提高国力,改善民生,突出唯物主义和马克思列宁主义。

1956—1966年间的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为人民服务。铁人精神、鞍钢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时代精神反映了这一时期核心价值观的魅力。该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充分发挥榜样示范性作用,注重用文艺作品进行宣传与普及。

1978—1992年间,逐渐形成了以“共同富裕、民主法制、精神文明、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价值观。从而使社会核心价值观回归社会主义的正常轨道。这一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是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五讲四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等教育活动。

1992年党的十四大之后,随着改革开放日益进入“深水区”,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渐趋复杂,党和国家对原有的社会价值观不断进行重断整合和创新发展;直至党的十八大,最终形成了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采用了多样化、综合化、现代化的教育方式,如主题教育、体验式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现代媒体平台运用等方式。

——摘编自韦冬雪、陈元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变迁探要》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时代变迁与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变化”进行探究,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作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观点正确,任选两个时期的史实加以阐述,做到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1983年,有人针对杂志和日历的封面都是美女说:“难道不能用女英雄代替美女吗?为什么不登卓越的工人、农民或在工作中作出特殊贡献的妇女的照片呢?”这一质疑说明改革开放初期(   )
A . 人们的思想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 B . 人们的审美情趣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C . 不尊重劳动妇女的旧观念有所抬头 D . 西方腐朽生活方式开始影响中国
1977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英籍华人作家韩素音时说:“中国人是聪明的,再加上不搞关门主义,不搞闭关自守,把世界上最先进的科研成果作为我们的起点,洋为中用,吸收外国好的东西,先学会它们,再在这个基础上创新,那么,我们就是有希望的。”邓.小平的这段话(   )
A . 要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B . 正式确立对外开放的政策 C . 开始抛弃意识形态外交 D . 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如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中央高层出国考察的形势图。此图反映了我国(   )

A . 开创了外交新局面 B . 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C . 外交原则逐步发生变化 D . 为政策转型做了充分准备
1977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文件《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中,规定了高等学校新的招生政策:废除推荐制度,恢复文化考试,择优录取。这是我国当时(    )
A . 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B . 扩大办学自主权的需要 C . 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D . 教育界拨乱反正的需要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一系列新的政策。就国内政策而言,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条是政治上发展民主,一条是经济上进行改革……”“政治上发展民主”直接体现在 (    )
A .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 . 实现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C . 提出实施“一国两制”方针 D . 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文初稿作者在听到赞誉声的同时,也因看到一些报刊批评该文“违反中央精神和反对毛.泽东思想”,转而安排“后事”:“我已经有思想准备了,我准备要坐牢。”上述材料表明当时
A .   社会舆论呈“百花齐放”之势 B . “左”倾束缚亟待突破 C . 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渐入人心 D . “两个凡是”名存实亡
从1976年7月1日到10月1日,中国高层出访总次数为79次。而此后到1977年6月30日,出访次数为252次。与1977年相比,1978年的出访次数增长了27%。1976年至1978年中国高层频繁出访主要是(  )
A . 为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创造条件 B . 为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作准备 C . 为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D . 为改善中美关系寻找突破口
1978年底,邓.小平做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这两次讲话都(    )
A . 推动了经济特区的发展 B . 深化了体制改革 C . 冲破了思想藩篱 D . 加速了对外开放的进程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干部制度进入改革和进一步完善阶段,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下列属于这一时期的改革成果的是(   )

①创建干部制度   ②干部管理民主化   ③干部管理法制化   ④实行公务员制度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先秦时期的考试任职制度散见于现存的儒家经典中。秦汉时期,出现了关于考试任职制度可靠而详细的文献记载。从有文献记载的正式制度看,中国的选官制度可分为两类:荐举制度和考试制度。属于前者的有禅让制、“乡举里选”、察举制、征辟制和九品中正制等;属于后者的有科举制和文官制度等。实际上,这两种选官制度有着不可分割的继承性,选官制度经历了从荐举制度的察荐为主、考试为辅,再到科举制度只重考试的过程,科举制度实施早期即隋与唐初所采用的主要考试形式——策试就是从汉代实行的察举制、征辟制发展而来的,而且在唐代以后,经过改造,策试仍然是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材料二:1883年1月16日,美国共和党总统阿瑟正式签署彭德尔顿法。其基本要点是:文官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取消文官承担的提供政治捐款和政治服务的义务,拒绝承担此项义务的文官不得被免职或受到歧视性对待;禁止文官参加政治活动或强迫他人或团体采取政治行动;文官在考试、任用、提升、调动、复职、降级、辞退等方面,一律平等;设立非党派的三人文官委员会,负责统一管理文官考试事宜,彭德尔顿法确立了文官制度的各项基本原则,标志着美国文官制度的确立。

材料三:中国公务员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各项事业的核心力量,公务员制度是党的干部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公务员的管理上,强调要坚持党的组织领导,保持党对政府重要领导人选的推荐权;我国公务员制度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这是由于我国是共.产.党执政的国家,不搞多党轮流执政,所以不存在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分野,而西方文官制度则实行“两官分途”;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是中国公务员最根本的行为准则。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文官制度的特点。
  3. (3) 指出与近代美国文官制度相比,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独特性。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具有指导意义的决策是(   )
A . 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B . 主张加强地方政权的建设,撤销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 C . 第一次把“依法治国”提高到治国方略的高度 D . 主张中共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下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领导人对世界局势认知的不断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

战争的危险性是一直存在的,世界大战的危险已经道在解睫,并在国内做好早打,大打及打核战争的准备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世界战争不可避免”,但不是“道在眉睫”,有可能争取延缓故争的爆发

20世纪80年代中期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个主题

这种变化(   )

A . 随着国际格局的剧变面变化 B . 受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影响较大 C . 是中美关系改善的根本原因 D . 推动了第三世界的不结盟运动
《中国共.产.党简史》一书在评价某次会议时,指出这次会议“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次会议是(    )
A .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B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 . 中共十四大 D . 中共十五大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社会主义”这个概念提出来还不到两百年,但从其实质含义来界定社会主义可以向上追溯五百年。

材料:1516年托马斯·莫尔发表《乌托邦》(乌托邦意为"空想的国家")。

1824年空想社会主义著名代表人物欧文开始新和谐移民区实验。

1831年、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运动。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

1871年巴黎公社。

1880年恩格斯发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系统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9世纪最后30年第二次工业革命蓬勃兴起,世界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

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原则。

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6年中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1957年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20世纪末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2012年中共十八大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就“社会主义发展”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阐释。(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脱贫减困是民生的关键问题,古今中外都备受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积极开展扶贫实践,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也注重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注重采用经济手段,如采用招商赈济、以工代赈等方式。除此之外,宋代还鼓励民间互助,动员富户救助贫户,并设立“纳粟补官”制度,同时授予参与扶贫的富户荣誉称号。可见,古人在扶贫实践中已经认识到政府与民间力量配合的重要性。

——摘编自孙竞、张文《中国古代扶贫实践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在一次演讲中,富兰克林·罗斯福向公众提出了公民应该享有“免于匮乏的自由”,因为真正自由的人,必须有基本的经济保障。罗斯福提出的这一自由,意味着摆脱贫穷不再是个人的行为,也就是说,政府应该承担起保障人们免于贫困的责任。

——《大国崛起》

材料三: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以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为主要目标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扶贫开发。经过40多年的努力,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的道路。构建了省市县乡村五级一起抓扶贫,层层落实责任制的治理格局。为了确保扶贫效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各级政府还会定期随机地进行第三方评估。……使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中国农村扶贫开发概要》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扶贫工作的主要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使“人们免于贫困”罗斯福新政采取了哪些措施?并简析其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工作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1978年8月底至9月初.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外语教育座谈会,讨论了加强外语教育、提高外语教育水平.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培养外语人才的办法和措施,1982 年5月底至6月初,教育部再次召开全国外语教育工作会议、并于7月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学外语教育的意见》。国家的上述举措(   )
A . 推动了科教兴国战略 B . 反映子改革开放的要求 C . 改变了人们落后观念 D . 推动了中国教育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