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的条件性 知识点题库

引力波的探测对仪器的灵敏度要求非常高,直到上世纪90年代,如此高灵敏度所需的技术条件才逐渐趋于成熟。美国科研人员于2016年2月11日宣布,他们利用由两条互相垂直的长臂组成的激光干涉仪首次捕捉到了引力波信号。这说明(    )

①人们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②人类在实践中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③实践不断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④实践工具的发展促进了人类认识的发展

A . ①② B . ②④ C . ①③ D . ③④
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于2015年1月1日实施,这部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环保法首次设计“按日计罚”制度、明确生态保护红线……大修后的环保法,直指违法成本低、环保意识弱等环境治理顽疾。在现阶段,原环保法已经暴露出立法理念已不适应时代变化的要求、法律定位不清晰等诸多缺陷和不足。从哲学角度看(   )。

①事物发展总要经历一个从不完善到较为完善的过程,新法必然取代原法

②新事物是具有更强大生命力的事物,新法相对于原法不一定就是新事物

③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所以必须明确生态保护红线

④真理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步转化为谬误,法律也需要与时俱进、因时而变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①④ D . ③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5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立法法的决定。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人民群众对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有许多新期盼,立法工作面临不少需要研究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为了适应立法工作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适时修改立法法,是十分必要的。这对于完善立法体制,提高立法质量和立法效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材料二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中共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这一论断本身也有一个发展深化的过程。2014年5月,习.平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新常态”一词。2014年11月9日,习.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中首次系统阐述了“新常态”的三个特征。2014年12月11日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九大趋势性变化,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2015年3月15日,李克强在回答记者有关“经济新常态”提问时表示,新常态下要在“稳增长”和“调结构”中间找到平衡点,“稳增长”和“调结构”就是两只眼,做活了就可以谋大势。

  1. (1) 结合材料一,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说明立法法修改的必要性。

  2. (2) 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角度,分析材料二蕴含的哲理。

以前,人们往往认为人类是使用语言的唯一物种。但英国《新科学家》杂志公布的日本京都大学对于鸟类鸣叫的研究成果显示,孟加拉燕雀的叫声同样拥有它们的语法规则。这从侧面表明(    )

①认识具有相对性,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包含谬误的成分

②认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④认识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A . ①② B . ②④ C . ②③ D . ③④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人口极速膨胀,国家实行了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时隔30年,人口老龄化态势十分严峻,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话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此政策调整的认识论依据是(    )

A .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B . 真理与谬论相互融合 C . 人的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D . 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今年6月23日中午,江苏盐城市阜宁、射阳等地突遭强冰雹和龙卷风双重灾害。突如其来的旋风将树木、电线塔、房屋纷纷刮倒在地,同时造成严重人员伤亡,专家指出:由于龙卷风属于小尺度系统,发生时间短,影响剧烈,仪器检测和开展预测仍存在困难。所以“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此论断给我们的启示是,自然现象的无限复杂性决定了(    )

①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

②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③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

④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成分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③
中医和西医的碰撞和交流由来已久,对中西医各自的优缺点也是众说纷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医传入中国后,中西医学开始碰撞与交流,有的中国医家尝试“中西医汇通”,主张“不存疆域异同之见,但求折衷归于一是”。

    医家朱沛文广泛阅读当时翻译的西医书籍,并到西医院观察尸体解剖。他指出,“中华儒者,精于穷理而拙于格物;西洋智士,长于格物而短于穷理”,因此中西医应“通其可通,而并存其异”。

    1917年,余云岫出版《灵素商兑》,批判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医锢于歧黄,凿空逃虚,不征事实,其中毒久矣。不歼《内经》,无以绝其祸根”,主张“废止中医”。

    1930年代,中医界兴起“中医科学化”运动,改良中医。“以我囯固有之医药学说,择其确有精义者,用科学方式解释之”。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展了有计划、有组织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提倡中西医结合。并提出,中西医结合不是简单的一方取代或包容另一方,或者说中西医简单的统一,而是通过充分发展融合到更高级的形态当中。

  1. (1) 运用真理的相关知识,分析人们对中西医关系的认识过程。

  2. (2) 运用辩证否定观知识,说明如何看待中医的发展。

水展示万千气象。因势而变,舒缓为溪,低吁浅唱;陡峭为瀑,虎啸龙吟。水因势利导,焕发勃勃生机。因器而变,遇圆则圆,逢方则方,直如刻线,曲可盘龙,故此“水无常形”。这启示我们要(  )

A . 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 . 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 C . 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 . 坚持实践与认识的统一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21世纪是海洋世纪。走向海洋成为我们必然的选择。

黑格尔在其名著《历史哲学》中说:“尽管中国靠海,尽管中国古代有着发达的远航,但是中国没有分享海洋所赋予的文明,海洋没有影响他们的文化。”有人据此认为:中国没有海洋文化传统。

许多学者认为,每个临海的国家都有自己的海洋文化,从古老的河姆渡到……特别是到了元、明初时期,中国海洋文化的突出成就是郑和下西洋完成了对海洋的政治开拓,造就了盛极一时的东方海洋文化。但是到了明、清时期,由于统治者的愚昧决定,导致了中国领先世界的海洋文化的衰落……

从古到今,中华海洋文明早就融入我们民族的血脉中。

运用真理的知识,对材料中有关“中国是否具有海洋文化传统”的争论进行简要评析。

2017年10月18日,习.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重新定义(  )
A . 根源于人们对新时代社会变化的认识不断深化 B . 体现了认识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C . 体现了真理是实践与理论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 . 表明认识是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过程
2016年11月,在伦敦地铁上由电影女星艾玛·沃森发起的“丢书大战”在我国北上广上演。“丢书大战”本是为了推广公众阅读,但北上广地铁上所“丢”书籍却屡屡遭遇尴尬。要么无人问津,要么被地铁保洁人员当作遗落物品收走,捡起书来认真阅读的人寥寥无几。这一遭遇表明(  )
A . 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具有客观物质性 B . 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取决于客体本身 C . 不同主体对同一客体的认识具有同样的真理性 D . 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受到主观和客观条件的制约
材料:2016年11月,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传统的中华文明倍受关注。

    "二十四节气"有中国"第五大发明"之誉,历史悠久。它是我们祖先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清明风筝放断线,谷雨嫩茶菊翠连。立夏桑果像樱桃,小满养蚕又种田……"千百年来,它一直指导着人们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

    中医依据"天人相应观",认为人的饮食应与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相适应,根据节气变化“顺时养生”。比如,夏至、小暑等节气,气候炎热,需要补充"心"所消耗的能量,以保护心气。

    如今,气候和人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人认为,根据节气变化的“顺时养生”观已过时了。

请从哲学角度,运用真理的有关知识对该观点加以评析。

入侵物种水花生的蔓延导致洪湖水质恶化、鱼蟹死亡。在相继使用物理和化学手段防治水花生蔓延的努力失败后,当地政府在专家组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决定引进专食水花生的叶甲,终于用生物防治手段遏制了水花生的蔓延。这表明(    )

①具体的实践水平限制了人们的认识

②不成功的实践也能推动人们的认识

③实践可以确定真理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④事物的发展程度制约了人们的认识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②③ D . ①④
“吃就吃新鲜的”,这是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句话。在通常情况下,对大多数食品而言,越新鲜,味道越好,其营养价值也越高。但对黄花莱,海蜇,木耳等食品而言,“新鲜”往往意味着可能存在食物中毒的隐患。上述材料说明

①真理总是局限于一定的条件和范围     ②真理与谬误并无明显的界限

③真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改革开放以前,人们理解的社会公平、正义往往是一种平均主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人们理解的社会公平、正义包括两个基本的价值取向:一是让全体人们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二是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由、充分发展提供空间,机会平等。这表明(  )

①任何真知都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各有不同的特点

③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④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

——周恩来

必须有勇气正视无情的真理。

——列宁

永远不怕真理,勇敢地拥护真理,把真理告诉别人,为真理而战斗。

——刘少奇

结合材料,运用哲学的有关知识,简要分析上述名言。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年来,A市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克服山多地少、发展空间小等因素限制,不断促进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书写了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他们着力“机制活”,坚持向改革开放要动力,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医疗改革、林业改革等成效突出;着力“产业优”,做好结构调整大文章,培育形成四大主导产业;着力“百姓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着力“生态美”,坚持画好“山水画”,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A市经济社会发展实践深刻表明,新发展理念具有很强的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是指挥棒、红绿灯,是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各地只有结合实际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不断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才能向高质量发展不断迈进。

材料二

回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走过的发展历程,深刻总结我们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原因,其中关键的一点就是,对经济形势进行科学判断,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新发展理念是一个整体,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完整把握、准确理解、全面落实,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书写新篇,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1. (1) A市的探索与实践充分彰显了新发展理念的理论魅力和实践伟力。结合材料一,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
  2. (2) 结合材料二,综合运用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知识,以“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谈××发展”(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五个方面中任选一个)为标题,以媒体评论员身份写一篇时政评论短文。要求言简意赅,字数在 200 字左右。
阅读材料,完场下列要求。

14世纪欧洲的“黑死病”、20世纪初西班牙流感、疯牛病、口蹄疫……人类社会自古以来,就面临着各种疫情的威胁。近几个世纪以来几次重大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都对人类生命健康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但是,人类社会也在同疫情的斗争中不断积累经验。近20年来,面对SAR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非典型性肺炎”)、H7N9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MERS(中东呼吸综合征)、埃博拉等疫情的侵袭,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在斗争中对各类病毒和严重病症的认识不断深入。但病毒和人类始终在共同进化。2021年3月15日多国报道新冠病毒发生变异,再一次向人类医学发起新的挑战。

  1. (1) 从“求索真理的历程”的角度,分析“病毒和人类始终在共同进化”带给我们的哲学思考。
  2. (2) 某班开展“硬核科技助力战役”主题演讲活动,请你参与,要求罗列三条事例加以说明。
塞尔维亚议会外事委员会主席奥布拉多维奇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国人问我,你们还与华为合作吗,不担心信息被中国控制吗?我说为什么不呢,我们原来不知道中国的5G是最先进的,直到你们打压中国企业,我们才明白中国已经超过了你们。奥布拉多维奇主席的回答体现了(   )
A . 人的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 B . 人的意识能够能动地反作用于物质 C . 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D . 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远景目标提出来。该目标的提出包含的认识论道理有(   ) 

 ①人们的认识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②真理总是在原有的正确认识中不断超越自身 

 ③任何真理都是主现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A . ②③ B . ①④ C . ①③ D . 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