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载体 知识点题库

我们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都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这说明(   )
A . 文化离不开政治和经济 B . 文化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表现出来 C . 人们文化素养的提高,不需通过社会实践活动 D .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月亮,在天文学家眼中是一个普通天体,而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会借景抒情,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①见月吟诗是一种文化活动       ②文化要通过一定的载体呈现出来

③文化素养高低通过文化活动呈现出来  ④天文学家眼中的月亮是一种文化现象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④ D . ②③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习.平总书记指出,革命烈士的家书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材。

1928年9月,共.产.党人史砚芬英勇牺牲前,拖着伤痕累累的身体,就着狱中昏黄的灯光写下了留给亲人的最后一封信:“亲爱的弟弟妹妹,我今与你们永诀了。我的死,是为着社会、国家和人类,是光荣的,是必要的。我死后,有我千万同志,他们能踏着我的血迹奋斗前进,我们的革命事业必底于成,故我虽死犹存……请你们不要因丧兄而悲吧!妹妹,你年长些,从此以后你是家长了,身兼父母兄长的重大责任。我本不应当把这重大的担子放在你身上,抛弃你们,但为着了‘大我’不能不对你们忍心些,我相信你们在痛哭之余,必能谅察我的苦衷而原谅我。”

片纸只字重千钧,红色家书意万重。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们重温革命烈士的家书,更加能感受到那种跨越时空、直抵心灵的动人力量。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革命烈士的家书为什么具有“跨越时空、直抵心灵的动人力量”。

“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于2019年10月22日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近190件甲骨、青铜、玉石、书籍实物构成的叙事链条,共同讲述甲骨被发现与发掘的惊世过往,重温甲骨文背后的商周文明,致敬甲骨学者们的卓越成就。这说明(   )

①物质载体为商周文化的传承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发展文化产业能为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力量

③文字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④传统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人民的重要力量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佛教本来不具有偶像,但在以希腊文化为核心的犍陀罗王国(今巴基斯坦境内),佛教开始出现以雕塑和绘画的方式来描绘佛陀。沿着丝绸之路,佛陀及其弟子们的形象便以欧洲人的样貌传入中国,演变为或慈眉善目或疾恶如仇的东亚大众形象,如今从新疆向东长城文化带沿线数以百计人石窟中,还留存着体现古希腊人形象与艺术风格的雕塑和壁画。这表明(   )

①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②佛教对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发挥了积极作用

③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  ④外来文化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原因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沈阳故宫始建于努尔哈赤时期的1625年,是中国仅存的两大宫殿建筑群之一。

为了让观众了解沈阳故宫的历史,感受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沈阳市政府特举办了“金玉满堂---沈阳故宫的奢华典藏”文物展,展览分为“金雕玉琢、富丽陈设、锦衣美器、寓意吉祥”四个单元,分别从雕刻工艺、装饰陈设、生活实用性和吉祥寓意上对金玉之器进行了诠释。展会共展出百余件文物,多选取质地上乘、技艺精湛的传世佳品,代表了清代工艺的最高水平。与此同时,展会上还推出了独具沈阳故宫特色、造型精巧的文创产品,这些文创产品集实用性、趣味性、文化性于一身,真正做到将文化融入生活,让观众大开眼界。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举办沈阳故宫文物展的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平总书记到地方考察调研时,多次专程前往革命旧址、博物馆、纪念馆,瞻仰革命文物、倾听历史回响。

2016年9月23日,习.平总书记参观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行的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展,在看到了《血战湘江》的油画、《可爱的中国》的手稿等文物时说:“红军长征胜利,充分展现了革命理想的伟大精神力量。现在,时代变了,条件变了,我们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理想和事业没有变。”

1936年11月6日,三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留给老人。1981年,记者报道此事寻找女红军未找到。后来,邓颖超托人给徐解秀家人送去一条新被子。2020年9月16日,习.平总书记在参观“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时指出,今天,我们重温这个故事,仍然倍受感动。要用好这样的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2021年3月30日,全国革命文物工作会议召开。习.平对革命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切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力量。

  1. (1)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保护和利用好革命文物对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价值。
  2. (2) 运用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分析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的正确性。
  3. (3) 结合材料,就新时代青年学生如何继承和发扬红色革命精神提出两条建议
住丽江古城,看福建土楼,听苏州评弹,吃上海本帮菜……通过“非遗+旅游”的方式,引领新中式生活,提升着人们休闲生活的文化“腔调”。这体现了(   )

①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享受文化

②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③文化能转化为促进社会发展的物质动力

④文化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③④
追溯中国结的渊源应从远古年代的结绳记事开始。《周易注》中记载:“结绳为记,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结”与“吉”谐音,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小小绳结被人们赋予了各种情感愿望,“同心结”“平安结”“团圆结”,一个个美丽的中国结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材料中文化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文化就是追求真善美的过程

③从绳结之中可以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④结绳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①② D . ①④
乡土中国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农村,也是整个中国社会文化的基本特性。据统计,中国每天消失的村落有80至100个。在急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毫无节制地膨胀,农村被一步步地蚕食。割裂的城市与村庄之间,充斥的不仅仅是乡韵的遗失,还有被毁的精神家园。由此可见(   )
A .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B . 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C . 人们的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D . 传统村落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承载着这个古老民族,对历史的记忆与沉淀,对未来的希冀与憧憬,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这条大河(   )

①孕育了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        ②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③是维系黄河文化认同感的有效载体  ④包容了多元化的大众文化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我们的祖先在劳动中,为了把大家团结在一起,常常发出前呼后应的呼喊。这些伴随着劳动重复出现的、有强烈节奏的呼喊,就是萌芽状态的民歌——早溯的劳动歌。材料体现出(  )

①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②文化素养是在实践中自发形成的

③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④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活动的主体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中国饮食文化底蕴丰富多彩,一道菜就是一个文化的体现,一道菜便能诠释一个文化的内涵。“吃”不仅可以满足口腹之欲,更体现了食物带给中国人的生活仪式、伦理、趣味等方面的文化特质。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说明:(   ) 

 ①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文化作为一种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③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④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A . ①③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②④
"鼎,最初是一种烹饪的容器 ,后来被视为立国重器 ,相传夏禹广聚天下之铜 、兵器 ,熔铸九鼎代表九州 ,象征全国最高统治权力 ,至高无上 ,视为立国重器 。 直到现在 ,中国人仍然有 一 种鼎崇拜的意识 ,"鼎,字也被赋予"显赫,"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 ,如:一 言九鼎 、大名鼎鼎 、鼎盛时期 、鼎力相助 ,等等 。 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 。 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 ,以旌表功绩 ,记载盛况 。下列选项对材料表述正确的是( )

 

 ①文化作为一种现象 ,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表现出来 

 ②鼎设计的目的就是为彰显至高无上的最高统治权力 

 ③文化是对政治经济的反映 ,又促进政治经济的发展 

 ④从时间和寓意中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①③
过去老北京吃面,面不过水,热腾腾地捞出面来,直接挑到碗里,称之为“锅儿挑”。京味儿舞台剧《锅儿挑》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老北京曲艺艺人的传奇故事,展现了古都八百年间积淀下的底蕴和气质。这表明(   )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文化根源于艺术家自身的灵感与创作

③人们的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

④人们的物质活动离不开精神活动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2022年第19届亚运会的吉祥物是一组名为“江南忆”的机器人。“江南忆”出自白居易的名句“江南忆,最忆是杭州”,三个机器人的名字分别代表世界遗产良渚古城遗址、西湖、京杭大运河,融合了中国文化、杭州特色、亚运会和亚洲精神。由此可见(   ) 
A . 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B . 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没有界限 C . 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中 D . 文化决定着人们的认识活动
一些暖心的诗词载着满满的祝福和问候,给这个寒冬带来了不少暖意。除了“山川异域,风雨同天。”还有“岂曰无衣,与子同裳。”“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等等。这些古诗词还屡屡出现在国家间互相捐赠的物资上面,传递友谊的同时,也证明古诗词穿越千年的魅力。这说明(    ) 

 ①人往往在无形和被动中接受文化熏陶      

 ②人在实践中创造文化,也在生活中享用文化 

 ③诗词是促进文化交流的主要手段          

 ④诗词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简约、精彩、安全”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精彩落幕。

材料一:作为视觉符号和形象景观的重要构成元素,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核心图形(见下图)具有连接会徽、吉祥物、口号等奥运形象元素的关键纽带作用。

该图形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借助科技手段,通过计算机生成技术,将京张赛区山形及长城形态,与象征文化的《千里江山图》青绿山水、充满动感与力量的线条、中国书法的韵味、运动员的比赛激情、赛场的滑道和前沿科技相融合,形成具有浓郁地域特色和中国风韵的冬季美景,呈现出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材料二: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让世界人民看到了中国人特有的浪漫与激情。最让人难忘的,便是主火炬点燃时刻。

一说到奥运会主火炬,人们脑海中想到的首先就是一团熊熊烈火,不管是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开幕式上的神来一箭,还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空中飞人,观众已习惯了放在主火炬台上的“大火”。按照这样的方式,每一分钟,它都要燃烧大量燃料,从冬奥会到冬残奥会,一直持续一个多月。

不同于以往的盛大与恢弘,本次奥运主火炬首次以“微火”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这是奥运史上全新的一幕。全部参赛代表团的引导牌组成了巨大的雪花,这朵大雪花加上缠绕的橄榄枝。构成了火炬台。经过火炬手的接力。最后一棒火炬搭乘着这朵雪花升起在鸟巢中央,原来这就是本届冬奥会的主火炬!中间的火炬火苗虽然小,但是所有国家将它围在中央,共同保卫这个和平的火焰,蕴含了世界人民对美与和平的期盼。北京冬奥会主火炬以“不点火”代替“点燃”,以“微火”代替“大火”,清晰地传达了低碳环保的理念,生动地表达了“一起向未来”的主题。

  1. (1) 从文化角度,谈谈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核心图形的设计对我国文化发展有何启示。
  2. (2) 结合材料,运用《逻辑与思维》的知识,谈谈北京冬奥之火点燃方式的创新之处。
2021年,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特别节目《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中,一件件经典美术作品带领观众重温重要的党史时刻,走进壮阔的历史场景,以多元丰富的表达方式讲述美术创作背后的故事,成为党史教育和审美教育相融合的“爆款产品”。材料表明(   )

①打上时代烙印的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

②优秀文化能够教化育人,提供精神指引

③立足审美需求,才能使经典走向大众

④经典作品内容真实丰富,风格通俗时尚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西古堡村位于张家口蔚县暖泉镇,是一座典型村寨围堡。此地集“古民居、古寺院、古城堡、古戏楼”四大文化奇观为一体,是古蔚州800庄堡中最为独特、保存最完好的一例。当地政府将古村落保护与环境整治、自然生态修复、基础设施配套等工作相结合,使古老村落成为远近闻名的“打卡地”“网红村”。这说明(   )

①文化决定着人的认识水平和思维方式           

②文化依赖于一定的物质载体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           

④文化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