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的的要求 知识点题库

中式英语词汇“add oil(加油)”被英国《牛津英语词典》收录,此前,该词典先后收录了kung fu(功夫)、guanxi(关系)、tuina(推拿)等中国特有的一些词汇。与此同时,“拓扑”“博客”等舶来词也在让中文变得丰富多样。这说明 (   )

①世界的文化与交流在不断加强    ②中英文化在不断融合中趋同

③汉字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    ④不同文化可以相互借鉴包容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文化传承与发展 措施类

南音,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作为“中国音乐历史活化石”和闽南文化的瑰宝,泉州南音绵延千年历史。

2009年10月1日,福建南音(泉州弦管)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申遗成功十年来,泉州大力推动南音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交流互鉴,南音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逐步得到广泛认同。为保障南音项目传承保护工作的正常运行,泉州市逐年增加公共财政投入,年均投入700多万;组织专家对南音遗产全面“盘点”造册登记,实施“泉州南音记录工程”,全面系统录存古曲;通过创办泉州南音记录网站,开发数字化智能曲谱,创办南音新剧目等方式,大力推广南音创新发展;推进南音进课堂,实现南音在泉州大、中、小学各个层次传播普及;先后举办十三届南音国际大会唱,组团参加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大会唱。如今,南音成为亚洲艺术节、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世界闽南文化节等重大文化活动的保留项目,其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

有人认为,在保留传承南音基本特色的同时,应使其充分和市场及迅速发展的文化产业对接,加强南音的开发势在必行。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概括申遗成功十年来泉州大力推动南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成功经验。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记录中国农民走上致富之路、追求美好生活的“农事·农家·农人”主题,到观察和表现时间里的中国变化的“时刻·时节·时光”主题,再到呈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点滴故事的“生态·生物·生活”主题,《看中国》系列纪录短片在海外收获了热烈反响和良好口碑;《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红海行动》等影片在北美、澳大利亚等地上映后受到观众追捧;《熄妇的美好时代》《生活启示录》等电视剧作品在非洲、日韩等地区掀起了当地观众的追剧热潮;《这!就是街舞》《中国好歌曲》等综艺节目落地北美、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李子柒等网络红人凭借形式新颖、视角独特的短视频产品获得海外粉丝的关注,让中国式的田园牧歌、美食文化、教育理念春风化雨般流淌到外国受众的心里。新兴的短视频形式成为中国文化扬帆出海的轻骑兵。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我国文化“走出去”的积极意义,并谈谈其对我国文化传播的启示。

《哪吒之魔童降世》在国内取得很高票房,后来在澳洲取得了开门红,之后在新西兰上映同样非常优秀。由此可以推断出(    )

①我们要吸收各国优秀文化    ②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③我国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④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火神山医院可能是史上关注度最高、监工人数最多的建筑工程。央视24小时直播,有6000多万“闲疯帝"在线监工,网友在给建设者加油鼓劲的同时,也让处在战“疫”一线的人们知道:他们的贡献,正在被记录、被围观、被赞扬;他们的背后,有亿万人在关注、关心、关切。这表明( )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          ②观看云直播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③科技是影响文化创新的根本因素            ④大众传媒显示了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功能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设立劳动必修课程,并与德育、体育、美育相结合,构建德智体美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这表明,加强劳动教育旨在(   )

①促使学生具备基本劳动技能,形成良好的劳动品质    
②发挥文化的能动作用,引领社会主义文化方向

③筑牢学生理想信念,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④发挥劳动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上的育人价值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③④
近年来央视春晚采用“北京主会场+各地分会场”的直播模式。播出期间,通过电视、网络、社交媒体等多终端多渠道,共同打造“东西南北中共度多彩中国年”的电视盛宴。这样的设计能够让我们感受到(   )

①一方水土滋养一方文化,中华文化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②百花齐放才有春色满园,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相映生辉

③大众传媒服务春晚舞台,现代科技助力文化传承与发展

④一城一故事一曲一传奇,深谙传统文化就会有文化自信

A . ②③ B . ①④ C . ①② D . ③④
”明初以沈万三为代表的一批商人,不仅为贵州带去先进的商业观念,也带去了许多与商业相关的理念,如重合同、诚信、守约等有利于贸易流通的商业文化精神。这表明( )
A . 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B .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 C . 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D . 商业贸易是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习.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 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上述要 求旨在 (   )

①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②促进中外文化的借鉴与融合

 ③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④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敦煌莫高窟里的壁画“飞天”,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而成的中华文化奇葩。那曼妙的舞姿、空灵的飘带跃动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蕴、审美情趣和风土人情,给人以无穷的精神享受。据此可知,敦煌飞天(        )

①既是民族文化,又是外来文化

②是融汇多种文化的新文化

③既是传统文化,又是当代文化

④是滋养心灵的重要食粮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自“六朝”以来,中国国画在印度绘画的影响下,内容与形式发生较大变化;近现代又受到西方油画的很大影响。但中国国画在交流互鉴中保留了以意境见长等民族特色,保持了自身的生命力和艺术魅力。这说明(   )

①文化具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②文化交流要坚持以我为主,守住中华文化基因

③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④西方文化具有包容性,能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2021年10月,上海博物馆与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合作,联合7个国家的13家知名博物馆举办的"东西汇融——中欧陶瓷与文化交流特展"开幕。此次展会展出的作品反映了早期全球贸易与文化交流的历史。这次文化交流特展的举办(     ) 

 ①为消除中欧文化隔阂搭建了有效桥梁 

 ②启示我们在文化交流中要以我为主 

 ③有助于增进人们对中欧文化的理解 

 ④说明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2021年1月25日,国家主席习.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并在特别致辞中指出,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为此,我们应当(   )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求同存异 

 ②加强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③认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 

 ④实现各民族文化的大统一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2021年10月25日,国家主席习.平在北京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只有在交流中才能融合,在融合中才能进步。”习总书记的讲话意味着(     ) 
A . 尊重文化多样性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 B . 世界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中实现融合走向统一 C . 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D . 世界各国应当相互尊重他国文明,相互学习借鉴人类文明成果
2020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七周年。在经济全球化、价值多元化和文明多样化的当今世界,我们进行“一带一路”建设必须虚心学习、积极借鉴别国或其他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但在学习与借鉴时,我们必须( )

①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②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③反对文化复古主义和全盘西化论 

 ④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优势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如果"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把作品在国外获奖作为最高追求,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绝对是没有前途的。这告诉我们要(     ) 

 ①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守旧主义" 

 ②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 

 ③不同文化交流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正确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 

A . ②③ B . ①④ C . ①② D . ③④
三月桃花开,采来酿成桃花酒;五月枇杷熟,摘来制成琵琶酥……某90后互联网美食视频博主因拍摄古风乡村生活、传统美食而爆红海内外。有网友评论,“她展现了中华民族利用自然资源满足生活的创造精神,唤起了人类共通的美好情感”。这种田园诗歌式的短视频走红是因为(    )

①现代传媒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②契合了当今时代人们的文化需求

③折射了不同民族共同的价值理念    

④不同民族文化在交流互鉴中融合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冬奥会为契机,“冰雪经济”呈现“冷资源”释放“热效应”的好势头。2022年北京冬奥会场馆建设财政预算投入资金约为15.1亿美元,其中65%来源于社会投资。张家口是本届冬奥会雪上项目的主办城市,随着运动场馆和设施的不断建成,近年来冰雪运动和冰雪旅游不断升温,直接拉动了住宿、餐饮、交通等领域的消费。同时还吸引了大批冰雪运动装备研发企业入驻,产生了一批以滑雪为服务内容的教育培训、旅游租赁等新兴行业,构建了集冰雪装备研发制造、冰雪体育运动、冰雪文化旅游、冰雪人才教育培训等冰雪现代服务于一体的冰雪全产业链。并积极探索小型国际循环,努力与传统冰雪体育强国接洽交流,加强招商引资。截至2020年底,该市累计签约冰雪产业项目81项,落地项目69项,总投资334.34亿元。

中共中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现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以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伴随着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顺利召开,冬奥会的举办必将对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有力的支撑。

材料二:

“中国风”元素在本届冬奥会中实力“抢镜”。冬奥吉祥物“冰墩墩”和“雪容融”,采用中国的国宝熊猫形象和中国传统灯笼形象,还结合了中国的剪纸艺术;冬奥体育图标的设计将篆刻与汉字相互融合,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遥相呼应;冬奥场馆首钢滑雪大跳台的设计中融入了敦煌壁画中“飞天”的元素,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建筑灵感正是来自中国传统饰物“如意”;冬奥火炬“飞扬”的设计遵循“道法自然”的东方哲学,螺旋上升式主体造型,犹如飘舞的彩条;奥运奖牌的设计也别有深意,其形象源于中国古代同心圆玉壁,寓意五环同心,同心归圆,表达出“天地合,人心同”的中华文化内涵,同时象征着奥林匹克精神团结世界人民。可以说,2022年北京冬奥会承载着厚重的中华文化,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更是一场文化盛宴。

  1. (1) 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与社会》和《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的相关知识,分析冬奥会的举办对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作用。
  2. (2) 结合材料二,从“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角度,谈谈如何理解“2022年北京冬奥会更是一场文化盛宴”。
2022年初春,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相继在我国召开。据此回答问题。
  1. (1) 两场盛会增进各国人民友谊、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体有领域的一次生动实践。这体现了(    )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②开放包容是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③相互尊重和认同是文化交流的前提  

    ④文化在交流和借鉴中融合为一体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③④
  2. (2) 奥运会吉祥物写容融浑身上下都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顶部的如意造型,象征着吉祥幸福;头上和平鸽和天坛构成的连续图案,寓意着和平友谊;整体装饰图案则融入了中国传统剪纸艺术。这说明了(    )

    ①固守传统文化才能推陈出新  

    ②优秀传统艺术和现代设计完美结合凸显魅力

    ③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④展现文化的创意是传统文化创新的最终目的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③④
  3. (3) 奥运会开闭幕式上的多个瞬间令人动容。二十四节气倒计时,灯笼致敬,折柳送别……向全世界传递了中国式浪漫。这从侧面体现了中华文化(    )
    A . 源远流长、脉相承 B . 包容万象、融合发展 C . 独树一帜、异彩纷呈 D . 博大精深、首屈一指
芭蕾传入中国仅有60余年历史,芭蕾舞人运用芭蕾语汇讲述中国故事,诠释民族精神、中国气派,形成了别具一格、自成一派的中国芭蕾。经过几代人耕耘,中国芭蕾正以更自信的姿态出现在国际舞台,进入世界一流方阵。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各国家的文化因历史传统不同而别具一格

②文化的交流融合促进民族和世界文化发展

③各具特色的文化形式集中展示了民族文化

④学习借鉴外来先进文化应该做到为我所用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