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知识点题库

如图表示为理想状态下和自然环境中某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阴影部分表示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
②a为“J”型曲线,b为“S”型曲线
③阴影部分的个体数量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
④K值为环境容纳量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 D . ①②③④

如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第10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    (   )

A . 100只 B . 200只 C . 300只 D . 400只
棉蚜体型微小,能附着于棉花植株上生活繁殖,以吸取棉花植株的汁液为食。因为其排泄物为含糖量很高的蜜露,这能吸引一种个体较小的黄蚁来取食。而这种小黄蚁为了能与棉蚜长期合作,反过来常常帮棉蚜驱赶多种瓢虫天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 这些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复杂,其中有捕食、寄生,种间互助等 B . 科研小组需用样方法对某棉田蚜虫的种群数量进行定期调查,用于构建数学模型 C . 喷施农药后,会使棉蚜和瓢虫产生耐药性变异 D . 通过保护棉蚜天敌的生存环境,能够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提高能量利用率
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λt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B . 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提高该区域珍稀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C . 建立人工群落可将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调控之下 D . 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分别是调查群落中植物和动物丰富度的常用方法
如图所示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及其应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 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速率为0 B . 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 . 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e点时进行 D . 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b点
下列有关各图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唾液淀粉酶最适温度为30 B . M点对应的月份为消灭害虫的最佳时期 C . 为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场所 D . 图示现象说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种群的指数增长是有条件的,下列叙述不符合此条件的是(   )
A . 该环境中只有一个种群 B . 没有天敌 C . 食物充足 D . 气候条件适宜
下列有关种群、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将保持不变 B . “S”型增长曲线中,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都不同 C . 群落就是不同种群的集合体 D . 食物链和食物网对维持群落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某生态系统仅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形成一定的营养结构,下表列出了各种群同化的能量。图1为能量流经种群乙的示意图,其中①〜⑦表示能量数值,图2为种群乙随时间数量变化的情况,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上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

种群

同化能量

1.1×108

3×107

1.1×109

9×107

3.4×106

  1. (1) 写出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
  2. (2) 图1中C表示,图1中(填数字)=3×107
  3. (3) 图2中点的种群年龄组成是衰退型。
  4. (4) 若甲的数量减少,戊的数量(会或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5. (5) 乙种群中雌雄个体通过气味相互识别,这属于信息,说明离不开信息传递。
如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1=Nt。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对于甲种群,如果种群数量低于a,则会走向灭绝 B . 对于乙种群,如果种群数量低于a,则会走向灭绝 C . 对于甲种群,如果种群数量高于a,种群数量会保持在b附近 D . 对于乙种群,如果种群数量高于c,种群数量会保持在c附近
研究小组对某地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并研究Nt+1/Nt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图所示(图中Nt表示第t年的种群数量,Nt+l表示第t+l年的种群数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 乙种群在0~t1段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B . 甲种群在0~t3段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C . 乙种群在t2时数量最少 D . 甲种群在t3后数量相对稳定可能是生存条件比较理想
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B . 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的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 C . 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D . 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如图为某生物的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图。已知横轴上的图形与横轴下的图形为对称关系,从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 . a-c段,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B . a-f时间段,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很有可能发生了改变 C . 种群数量最大的时刻是b,最小的时刻是e D . a-b和d-e时间段,种群年龄结构分别为增长型和衰退型
建立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一般不需要(   )
A . 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 B . 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据表达式,对种群数量变化进行表达 C . 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对数学模型(公式或曲线)进行检测或修正 D . 进行对照实验
一种当地从未分布的新杂草出现在某农田生态系统中,排挤了原有的杂草而成为主要的杂草种类,对农作物造成了危害。回答下列问题:
  1. (1) 当新杂草种群密度处于较长期的相对稳定阶段,表明其种群数量已达到了。若连续阴雨和低温的气候变化使该杂草种群数量明显下降,这种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属于调节因素。
  2. (2) 在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中,杂草属于层。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杂草种类发生改变后,生物群落是否发生了演替?。为什么?
  3. (3) 如果要控制该杂草的种群密度,除了人工拔除杂草外,还可采取的化学措施有、生物措施有
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3h.10h,23h,得到a、b、c三条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 (1) 实验中,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的不同;培养时间为23h时,三组实验中,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是(填“a”“b”或“c”)曲线表示的细菌。
  2. (2) 若重复该实验,仅在接种时将细菌甲的接种量减少一半,则与减少之前相比,K值(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原因是
  3. (3) 计数后发现,c曲线表示的细菌甲种群的总数在培养基中的数量达到m时不再增加。由此可知,该种群增长曲线为“”型,且种群数量为时,种群增长最快。
为探究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者将20个人工淡水池塘均分成两组,对照组保持环境温度,实验组的温度始终比对照组的高4 ℃(利用温控装置),并从附近淡水栖息地 搜集水生生物投入池塘。研究者连续多年观测发现,池塘逐渐形成主要由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组成的群落。第15年时,池塘中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生物量(单位体积水体中生物体 的质量)的检测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15年中,两组池塘生物群落都发生了次生演替 B . 两组池塘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相似,但种群密度有差异 C . 投放到对照组池塘中的某种水生生物的种群数量将呈“J”型增长 D . 实验组池塘总生物量降低的原因可能与生物自身呼吸消耗增加有关
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
A . 呈“S”形曲线增长的种群数量达到K值以后,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别比率均可能发生变化 B . 动物种群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 C . 人类种群只要保持替补出生率,其种群密度就可保持稳定 D . K值是种群在特定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是种群在特定环境能达到的最大数量
“J”型和“S”型曲线是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数学模型。下列关于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若某种群的数量呈“J”型增长,则该种群的数量没有 K 值 B . 若一个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为定值,则该种群的数量将呈“J”型增长 C . 若某种群的数量呈“S”型增长,则种群密度影响其增长速率 D . 当一个种群的数量达到 K 值后,该种群的出生率将一直等于死亡率
鄱阳湖的水草茂盛,鱼类丰富,气候适宜,无工业污染,从而成为世界候鸟的最大越冬栖息地。据初步统计,鄱阳湖保护区有珍禽异鸟150余种,其中属国家一类保护的有白鹳、黑鹳和白鹤3种候鸟。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影响鄱阳湖白鹳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是迁入率和迁出率 B . 鄱阳湖保护区所有珍禽异鸟可构成一个群落和若干种群 C . 鄱阳湖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包括观光旅游﹑科研考察等 D . 鄱阳湖保护区黑鹳的种群数量呈周期性的“S”型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