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上学期上册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伯仁字安道,伯雄之弟也。天性孝友,读书一过成诵。登皇统九年进士第,事亲不求调。天德二年,除应奉翰林文字。初名伯英,避太子光英讳,改今名。

海陵尝夜召赋诗,传趣甚亟,未二鼓奏十咏,海陵喜,解衣赐之。海陵射鸟,伯仁献《获乌诗》以讽。丁父忧,起复,赐金带袭衣,及赐白金以奉母,改左拾遗。进士吕忠翰廷试已在第一,未唱名,海陵以忠翰程文示伯仁,问其优劣,伯仁对曰:“当在优等。”海陵曰:“此今试状元也。”伯仁自以知忠翰姓名在第一,遂宿谏省,俟唱名乃出 , 海陵嘉其慎密。

孟宗献发解第一,伯仁读其程文,称之:“此人当成大名。”是岁,宗献府试、省试、廷试皆第一,号“孟四元”,时论以为知文。故事,状元官从七品,阶承务郎,世宗以宗献独异等,与从六品,阶授奉直大夫。

改著作郎。居母丧,服除 , 调镇西节度副使。入为起居注兼左拾遗,上书论时务六事。改大名少尹。郡中豪民横恣甚,莫可制,伯仁穷竟渠党,四境帖然。谳馆陶大辟 , 得其冤状,馆陶人为立祠。除滨州刺史。郡俗有遣奴出亡,捕之以规赏者,伯仁至,责其主而杖杀其奴。如是者数辈,其弊遂止。

伯仁久在翰林,文词典丽,上曰:“自韩昉、张钧后,则有翟永固,近日则张景仁、郑子聃,今则伯仁而已,其次未见能文者。吕忠翰草《降海陵庶人诏》,点窜再四终不能尽朕意,状元虽以词赋甲天下,至于辞命未必皆能。凡进士可令补外,考其能文者召用之。”不数月,兼左谏议大夫,俄兼太常卿。

大臣举可修起居注者数人,上以伯仁领之。从幸上京伯仁多病至临潢地寒因感疾还中都明年上还幸中都遣使劳问赐以丹剂是岁,卒。

(节选自《金史·杨伯仁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幸上京/伯仁多病/至临潢地寒/因感疾还中都/明年/上还幸中都/遣使/劳问/赐以丹剂/ B . 从幸上京/伯仁多病/至临潢/地寒因感疾/还中都/明年/上还幸中都/遣使劳问/赐以丹剂/ C . 从幸上京/伯仁多病至临潢/地寒/因感疾/还中都/明年上/还幸中都/遣使/劳问赐以丹剂/ D . 从幸上京/伯仁多病/至临潢/地寒/因感疾/还中都/明年上还幸中都/遣使劳问/赐以丹剂/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翰林,官名。指翰林学士,也指唐宋翰林院官员等。另指文翰聚集的场所。 B . 服除,与除服同义。是指守孝期满,除去丧服。文中的服除是守孝的意思。 C . 大辟,是古代五刑之一,初谓五刑中的死刑,俗称砍头,隋后泛指一切死刑。 D . 起居注,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汉以后,几乎历代帝王都有起居注。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杨伯仁孝顺父母,记忆力强。他考中进士,朝廷本应授予他官职,但他为了侍奉母亲,并不要求安排职务。他读书能过目成诵。 B . 杨伯仁颇有诗才,得到赏赐。海陵王曾召他来赋诗,他诗兴大发,很短时间就作了十首;海陵王很高兴地把外衣脱下来赏赐给他。 C . 杨伯仁英明断案,赢得民心。他审察馆陶县大辟的案子,查出了其中的冤情,使真相大白;馆陶人因此给他修建了豪华的祠堂。 D . 杨伯仁文辞典丽,大受称赞。他的文笔既典雅又华美,世宗称赞他说,会作文章的人,当前就只有杨伯仁了,其余的没有见到了。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伯仁自以知忠翰姓名在第一,遂宿谏省,唱名乃出。

    ②郡中豪民横恣甚,莫可制,伯仁穷竟渠党,四境帖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作为我国民事法律的集大成者,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 律,也是第一部直接以“民”命名的法典。以“法典”命名,表明凡是纳入民法典的规则,都具有基础性、典范性的特点;以“民”命名,说明民法典把人民愿望置于首位,充分反映了人民的利益诉求。此次民法典草案亮点很多,最大的亮点就是为民立法、以民为本,最大化地谋求人民的利益。民法典的立法宗旨和目的就是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保障 私权,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人民的福祉是最高的法律。”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对民事权利的保护逐渐加强。今天,我们之所以要颁行民法典,是因为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提高,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对民事权利的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保障人民更加广泛的民事权利十分重要。民法典既确认了个人享有各项具体民事权利,明确了这些权利的具体内容和边界,又保护个人能够正常行使和主张权利,免受他人不法侵害。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0-05-24)

材料二

近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今天表决通过了《民法典》,将从2021年1月1日 起实施。每个人的每项权利在每时每刻都受到民法典的保护,出台民法典,标志着我国依法保护民事权利将进入全新的“民法典时代”。《民法典》实施后,我国现行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将同时废止。在民法典中,“平等”与“保护”是贯穿始终的立法精神。如强化对胎儿利益的保护,降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年龄,宣示对弱势群体的特殊保护,规定成年监护制度,增设专章规定居住权,以满足特定人群的居住需求等。此外,民法典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回应了 当今社会的现实需求。例如,民法典草案单独设立人格权编,突出保护公民的隐私权、肖像权等重要权利,不仅是我国民事立法的一次重大创新,更蕴含着对人民权利的充分尊重 和保护、针对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发展带来的侵害个人信息现象,民法典规定了个人信息的保护规则,还首次将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纳入保护范围。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20-05-28)

材料三

绝大部分国家都有民法,但有民法典的并不多。代表委员们表示,编纂中国人自己的 民法典,必须扎根中国土壤、紧扣时代脉搏。民法典突出对绿水青山蓝天的保护,将绿色原则确立为民法的基本原则;新增的保理合同相关规定,解决企业融资问题,优化营商环境……陈晶莹代表说,民法典草案紧随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开放性。“中国人在道德共识、价值理念和文化象征等精神层面的特性,都通过民法典草案浇筑到 具体的制度和规则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金台律师事务所主任皮剑龙说。在一些代表委员看来,民法典草案通过实施后,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支柱,也为未来相关民商事法律规范的制定提供标准。孙宪忠代表告诉记者,民法典草案已为一些民商事活动领域留出了充分的立法空间。“如在知识产权等方面,相信民法典将为今后特定领域的立法打下基础、提供便利。”他说。民法历史悠远,中国民法典助力开创未来。李亚兰代表说,民法典立法突出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具备与时俱进的立法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必将为这个奋进的时代提供更为完备的法治保障。

(摘编自中国人大网,2020-05-25)

  1. (1) 下列关于“民法典”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近日表决通过的民法典是我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也是我国第一部直 接以“民”命名的法典。 B . 民法典的立法宗旨和目的就是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保障人民群众的私权,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C . 民法典坚持“平等”与“保护”的立法精神,蕴含着对人民群众各项权利的充分尊重和绝对保护。 D . 每个国家都有民法,但是拥有民法典的并不多,中国民法典一定能为我国提供完备的法治保障。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民法典是我国民事法律的集大成者,其最大的亮点就是为民立法、以民为本,最 大化地为人民谋求利益。 B . 民法典确认了个人享有的各项民事权利和义务,明确了各项权利的内容和边界,保护个人能够非正常行使和主张权利。 C . 民法典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依法保护民事权利进入全新的“民法典时代”,每个人的每项权利都将受到民法典的保护。 D . 民法典扎根中国土壤、紧扣时代脉搏,对我国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了有针对性的新规定。
  3. (3) 我国民法典的“时代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小题。

陈情表

李密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子立,形影相吊 ,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達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郎中 , 寻蒙国恩,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逍慢, 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子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岛; 欲苟顺私情, 则告诉不许: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暑,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權,宠命优湿,岂敢盘柜,有所希算!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座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愿座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1. (1) 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B .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C .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D .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2.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本图宦达,不名节 愿陛下恫愚诚 B . 刘夙婴疾病 骊山北构西折 C . 门衰祚 但以刘日西山 D . 州司临门,急星火 多南亩之农夫
  3. (3) 下面的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组是(    )
    A . “除臣洗马”的“除”是授子官职:“拜臣郎中”的“拜”也是授予官职,两者没有区别,可以换用。 B . 表,古代奏章的一种,专门用于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在写作风格上以议论为主,侧重于“陈情”,表达臣子对帝王的忠诚和希望。 C . 郎中,本是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如“诸郎中执兵,皆陈股下”,本文亦是。“ 郎中”作为医生称呼始自宋朝。 D . 孝廉、秀才都是汉代以来推荐人才的一种科目,“孝廉” 即孝顺父母、品行端正的人,“秀才”即优秀人才。明清科举考试中,以生员为秀才,以举人为孝廉。
  4. (4)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李密在《陈情表》中表达的感情是很复杂的,侍奉祖母的骨肉之情,对新王朝的疑虑之情和对新王朝新皇帝征聘的惶惑之情等,都交织在一起。 B . 李密原是亡蜀之臣,对新建立的晋朝有所顾虑,他-再不应诏, 违抗皇命,是他看透了官场的黑暗,想“矜守名节”,做一名隐士。 C . 本文第三段融情于理,连用“凡在”“况臣”“且臣”“今臣”“但以”“是以”等词,曲折而有条理。 D . 汉魏时期,散文出现了向骈体文过渡的趋势。本文有许多整齐的句式,中间又用一些散文奇句,形成骈散结合,和谐而又错综,流畅而又婉转,正是介于散文与骈文之间的过渡文体。
  5. (5)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载载子立,形影相吊。

    ②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把下面一段话的主要意思压缩成段话,不超过60个字。

11月28日7时52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适载火箭,成功将高分十二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任务获得圆满成功。高分十二号卫星是高分辩率对地观普查、城市规划、土地确权、路网设计、农作物估产和防灾减灾等领域。此外,在“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防现代化建设方面,高分十二号卫星还可为其提供重要的信息保障。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苏轼《赤壁赋》中,表现江面辽阔得好像凌空乘风飞去,不知哪里是尽头的句子是“”。
  2. (2) 屈原在《离骚》中以女子自喻,揭露奸臣嫉妒贤才,对自己肆意造谣中伤的句子是“”。
  3. (3) 杜牧《阿房宫赋》中极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屈原列传》中,司马迁用“①,② ”两句写出屈原诚信待人却受猜疑、忠心耿耿反遭诽谤的现实,这也是屈原心生怨愤而作《离骚》的重要原因。
  2. (2) 陆游《书愤》中“”两句,采用列锦手法,将名词有序排列,使意象两两相对,简洁而巧妙地描绘了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
  3. (3) 《左传,宫之奇谏假道》中,宫之奇劝谏虞公不能借道给晋侯讨伐虢国时,借用谚语“”和“”,一正一反,来形象阐明虞、虢两国的密切关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孙谦,字长逊,东莞营人也。谦年十七,为左军行参军,以治干称。父忧去职,客居历阳,躬耕以养弟妹,乡里称其敦睦。出为句容令,清慎强记,县人号为神明。泰始初,擢巴东 、建平二郡太守。郡居三峡,恒以威力镇之。谦将述职,敕募千人自随。谦曰∶"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耳。何烦兵役,以为国费?"固辞不受。至郡,布恩惠之化,蛮獠怀之,竞饷金宝,谦慰喻而遣,一无所纳。俸秩出吏民者,悉原除之。郡境翁然,威信大著。视事三年,征还为抚军中兵参军。元徽初,迁越骑校尉、征北司马府主簿。建平王将称兵,患谦强直,托事遣使京师,然后作乱。及建平诛,迁左军将军。齐初,为钱唐令,治烦以简,狱无系囚。及去官,百姓以谦在职不受饷遗,载绿帛以送之,谦却不受。每去官,辄无私宅,常借官空车厩居焉。永明初,为中散大夫。明帝将废立,欲引谦为心膂,使兼卫尉,给甲仗百人,谦不愿处际会,辄散甲士,帝虽不罪,而弗复任焉。天 监 六 年 出 为_零陵 太守已衰老 犹 强 力 为政 吏 民安之 先 是郡多 虎 暴 谦 至绝 迹 及 去官之_夜虎 即 害 居民 谦为郡县,常勤劝课农桑,务尽地利,收入常多于邻境。九年,以年老,征为光禄大夫。既至,高祖嘉其清洁,甚礼异焉。每朝见,犹请剧职自效。高祖笑曰∶"朕使卿智,不使卿力。"谦自少及老,历二县五郡,所在廉洁。居身俭素,冬则布被莞席,夏日无畴帐。年逾九十,强壮如五十者,每朝会,辄先众到公门。有彭城刘融者,行乞疾笃无所归,友人舆送谦舍,谦开厅事以待之。及融死,以礼殡葬之。众咸服其行义。十五年,卒官,时年九十二。

(节选自《梁书·列传第四十七》)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天监六年/出为零陵/太守已衰老/犹强力为政/吏民安之/先是/郡多虎暴/谦至绝迹/及去官之夜/虎即害居民/ B . 天监六年/出为零陵太守/已衰老/犹强力/为政吏民安之/先是/郡多虎暴/谦至绝迹/及去官/之夜虎即害居民/ C . 天监六年/出为零陵太守/已衰老/犹强力为政/吏民安之/先是/郡多虎暴/谦至绝迹/及去官之夜/虎即害居民/ D . 天监六年/出为零陵/太守已衰老/犹强力/为政吏民安之/先是/郡多虎暴/谦至绝迹/及去官之夜/虎即害居民/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参军,官职名,指军队中的参谋官员。南北朝时亲王、将军、都督的幕府多设此官。 B . 泰始,年号名。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这种纪年方法始于汉武帝。 C . 废立,废是废除,立是确立,它常指帝王废置皇后、太子、诸侯或大臣废旧君立新君。 D . 农桑,农指农业,即种庄稼;桑指以桑树为主的林业。文中指的是整个农业生产。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孙谦性情敦厚,待人仁义。他担任巴东、建平太守时,一反以前官员的镇压政策,对百姓施以恩德;他善待流浪汉刘融,后来还为其办了丧事。 B . 孙谦性情刚直,一身正气。他担任征北司马府主簿时,建平王因害怕他的刚直,长期不敢贸然造反作乱,直到找借口把孙谦支到京师后才举兵。 C . 孙谦为官清廉,生活俭朴。他从年轻时开始做官,所到之处两袖清风、廉洁自律,每次离任时连自己的住宅也没有,就连皇帝也敬重他廉洁。 D . 孙谦心态积极,身体健康。他因年老而被任命为光禄大夫,每次朝见皇帝,依然还请求承担繁重的工作;九十多岁还身体强壮如五十岁的人。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父忧去职,客居历阳,躬耕以养弟妹,乡里称其敦睦。

    ②及去官,百姓以谦在职不受饷遗,载廉帛以送之,谦却不受。

  5. (5) 孙谦"辄散甲士"后,明帝的态度有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魏有隐士曰侯赢,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曰:“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 , 自迎夷门侯生。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公子执辔愈恭。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公子引车入市,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当是时,魏将相宗室宾客满堂,待公子举酒。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皆窃骂侯生。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酒酣,公子起,为寿侯生前。侯生因谓公子曰:“今日赢之为公子亦足矣。赢乃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赢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然赢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市人皆以赢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于是罢酒,侯生遂为上客。

侯生谓公子曰:“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

魏安厘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秦王使使者告魏王曰:“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1. (1) 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乃谢客车             轲自知事不 B . 然赢欲公子之名       陈力 C . 极刑而无愠色         臣请汤镬 D . 草创未               金砺则利
  2. (2) 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久立公子车骑市中          悉召人父老子弟纵酒 B . 平原君使者冠盖相于魏      然亡国破家相随 C . 臣所屠者朱亥              尚不觉寤而不自责, D . 公子侯生坐上坐            汉乃天下兵欲屠之
  3. (3) 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终不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赵王岂一壁之故欺秦邪 B . 观公子                   始大人常臣无赖 C . 市人皆赢为小人             樊哙侧其盾 D . 客往赴秦军               其弟子兰为令尹
  4. (4) 下列句子的句式与所给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A .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 B .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C . 岂管仲之谓乎 D . 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
  5.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虚左,空着左边的位置,古代坐车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表示对宾客的尊敬。 B . 为寿,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沛公奉卮酒为寿”中的“为寿”即是敬酒之意。 C . 长者,常指年长或辈分高的人,也尊称有德行的人,还可以指显贵的人。文中的长者就是指年长的人。 D . 婚姻,今义是指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古代可指结为儿女亲家关系,亲家之间,女方的父亲叫“婚”;男方的父亲叫“姻”。
  6. (6) 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

    ②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

阅读下面论述文,完成下面小题。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的严峻形势,习.平主席提出“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这对于坚定全球抗击疫情的信心、携手应对全球公共卫生危机具有重要引领作用,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

享有健康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是各个国家的共同责任。当前,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严重威胁全人类的健康与福祉,也暴露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短板,凸显推进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体系改革的必要性。能否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不仅是对中国的一场大考,也是世界面临的共同挑战。如何有效应对这一重大挑战、最终战胜疫情?关键是坚定信心、齐心协力、团结应对,全面加强国际合作,凝聚起战胜疫情强大合力。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打造健康共同体。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不仅针对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而且着眼于人类卫生健康事业的长远发展,关乎全人类的未来, 进一步彰显了中国携手国际社会合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坚定决心,也充分彰显了中国自觉把自身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统一起来的大国胸怀和历史担当。

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基、人人享有健康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其中“普遍安全”就包含应对全球公共卫生危机。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重要倡议,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旨在更好地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保驾护航,维护人类的整体安全与健康福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归根结底是要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今天,各国人民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断增多的新形势下。凝聚全球之力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共同抵御重大传染性疾病等风险挑战,维护世界普遍安全,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紧迫任务。

人类文明史也是一场人类与疾病的抗争史。这次疫情充分说明,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是最重要的全球公共产品之一,维护这一产品,国际社会任何成员都不能置身事外。习.平主席指出:“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战胜关乎各国人民安危的疫病,团结合作是最有力的武器。”实践已经表明,要赢得这场人类同重大传染性疾病的斗争,唯有通过全面加强国际合作,凝聚起战胜疫情强大合力。面对疫情在全球蔓延的严峻形势,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需要采取切实行动,全面加强国际合作,坚决打好疫情防控全球阻击战。要凝聚各国力量,共同制定合理的防控措施,建立起最严密的联防联控网络,尽力阻止疫情跨境传播;共同合作加快药物、疫苗、检测等方面科研攻关,力争早日取得惠及全人类的突破性成果;携手帮助公共体系薄弱的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能力等等。各国应支持联合国及世界卫生组部在完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中发挥核心作用,进一步加强各国之间的信息沟通、政策协调、行动配合。

(摘自2020年04月 14 日《人民日报》)

  1.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既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也是对中国的一场大考。 B . “普遍安全”是指共同应对全球公共卫生危机,补齐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短板。 C . 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世界各国都不能留身事外。 D . 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重点是提高公共卫生体系薄弱的发展中国家应对能力。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主要论证了“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必要性、紧迫性和主要措施。 B . 文章主要针对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的严峻形势展开论述,针对性强。 C . 文章末段论证联合国及世卫组织在完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中正发挥核心作用。 D . 文章从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角度论述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现实意义。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有效应对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形势,最终战胜疫情,一个重要举措就是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B . 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其核心是应对全球公共卫生危机。 C . 应该把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生活的地球村建设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实现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D . 只有通过全面加强国际合作,凝聚战胜疫情的强大合力,才能赢得人类同重大传染性疾病斗争的胜利。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湖南留守女孩钟芳蓉在2020年高考中考出总分676分的成绩,位居湖南省文科第四名,在报考专业时,她选择了北大考古专业,一时间引发网友热议。

有网友为她感到惋惜,说:“到就业的时候就哭了,分分钟教你做人。”

令人感到惊喜的是,钟芳蓉的偶像、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先生为钟芳蓉送去了自己的自传《我心归处是敦煌》,并鼓励她:不忘初心,坚守自己的理想。

阅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在下列写作任务中,任选一项完成。

1)樊锦诗先生致力于莫高窟洞窟研究,把一生都献给了敦煌文物保护事业:她关心鼓励钟芳蓉这样的后辈青年,她的精神令人感佩。请你就此给樊锦诗先生写一封书信,表达你的思考和感想。

2)对于钟芳蓉的选择,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就此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自选角度,自定立意;符合身份,切合语境,符合文体要求;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艺术是什么

陈望衡

①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②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现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③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______________;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_______________,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____________。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④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⑤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

  1. (1) 第①段中加点词“显学”在文中的含义是
  2. (2) 将下列句子填入第③段空缺处,正确一项是(   )

    ①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段连接起来

    ②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

    ③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① C . ③①② D . ③②①
  3. (3)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 B . 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的审美经验不断结晶的过程,艺术品一旦形成,创作也就大功告成。 C . 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D . “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对于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起着影响作用。
  4. (4) 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5. (5) 作者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你是否认同这种说法?请结合你的阅读体会,谈谈对此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祖莹,字元珍,范阳道人也。莹年八岁能诵诗书,耽书。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僮仆,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由是声誉甚盛。尤好属文,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时中书博士张天龙讲《尚书》,选为都讲。生徒悉集。堂夜读劳倦,不觉天晓,催讲既切,遂误持同房生赵郡李孝怡《曲礼》卷上座。博士严毅,不敢复还,乃置《礼》于前,诵《尚书》三篇,不遗一字。孝文闻之,召入,令诵《五经》章句并陈大义。帝戏卢昶曰:“昔流共工于幽州,北裔之地那得忽有此子?”以才名拜太学博士。征署司徒彭城王元勰法曹行参军。营与陈郡袁翻齐名秀出,时人为之语曰:“京师楚楚求与祖,洛中翩翩祖与袁。”再迁尚书三公郎中。尚书令王肃曾于省中咏《悲平城诗》云:“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彭城王元勰甚嗟其美,欲使肃更咏,乃失语云:“公可更为诵《悲彭城诗》。”肃因戏勰云:“何意呼《悲平城》为《悲彭城》也?”勰有惭色。莹在座,即云:“悲彭城,王公自未见。”肃云:“可为诵之。”莹应声云:“悲彭城,楚歌四面起。尸积石梁亭,血流睢水里。”肃甚嗟赏之。勰亦大悦,退谓莹曰:“卿定是神口,今日若不得卿,几为吴子所屈。”卒,赠尚书左仆射、司徒公。莹以文学见重,常语人云:“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何能共人同生活也。”盖讥世人好窃他文以为己用。莹之笔札亦无乏天才但不能均调玉石兼有其制裁之体减于袁常焉性爽侠有节气士有究厄以命归之必见存拯时亦以此多之

(选自《北史·祖莹传》,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莹之笔札亦无乏天才/但不能均调/玉石兼有其制/裁之体减于袁/常焉/性爽侠/有节气/士有穷厄/以命归之必见存/拯/时亦以此多之 B . 莹之笔札亦无乏天才/但不能均调/玉石兼有其制/裁之体减于袁/常焉/性爽侠/有节气/士有穷厄/以命归之/必见存拯/时亦以此多之 C . 莹之笔札亦无乏天才/但不能均调/玉石兼有/其制裁之体减于袁/常焉/性爽侠/有节气/士有穷厄/以命归之/必见存拯/时亦以此多之 D . 莹之笔札亦无乏天才/但不能均调/玉石兼有/其制裁之体减于袁/常焉/性爽快/有节气/士有穷厄/以命归之必见/存拯/时亦以此多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共工,共工氏,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相传与颛顼争夺帝位,怒触不周山。 B . 太学,中国古代的大学。太学和国子监都是古代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C . 洛中,洛阳。古都之一。东汉、魏晋,隋唐时期是当时全国经济、文化中心。 D . 尚书,官名。起初掌管文书,后权势渐大。隋以后与宰相并列为最高行政长官。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祖莹喜欢读书,声名大作。他八岁就能背诵儒家经典,他的父母担心他沉溺于书籍。禁止他读书,他却在夜里点灯偷偷读书,因此声名大作。 B . 祖莹记忆力强,惊动皇帝。他去听张天龙讲《尚书》,早上匆忙拿错了书,张天龙让他背诵《尚书》,结果他一字不差背出来了,此事惊动了皇帝。 C . 祖莹文才突出,征服众人。元勰误把王肃的“悲平城诗”称为“悲彭城诗”,祖莹替元勰解围,即兴口头创作《悲彭城诗》,获得元王二人赞赏。 D . 祖莹被人赏识,获得声名。他凭着自己的文章和博学被重用,在彭城王元勰府做法曹行参军,后升为尚书三公郎中;人们把他和袁翻相提并论。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

    ②卿定是神口,今日若不得卿,几为吴子所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清江道中

(宋)廖行之

客里春愁万斛量,随身抖擞一奚囊。 了无池草入诗梦,粗有山花供酒狂。

半载飞蓬成底事,几钩新月误相望。 夕阳又傍空山宿,杜宇声中入异乡。

(注)①奚囊:贮诗之袋。李商隐《李贺小传》:“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②底事:何事。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写身在异乡,又是在春天这个季节,愁绪难以排遣。“万斛”言愁苦之多,化实为虚,把抽象的愁写得具体生动。 B . 颔联对仗工整,借自然景物来表达感受,说没有池塘春草能进入自己的美梦,只有山上的野花可以助兴。 C . 颈联中“飞蓬”隐喻游子,飘飞在空中的蓬草与远行的客人类似,传达出诗人漂泊半年,却一事无成的苦闷。 D . 尾联既写景又叙事,景的特点落在“空山”“杜宇声”上,所叙事情落在“宿”“入异乡”上,表达自然简洁。
  2. (2) 本诗尾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妙处。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走进校园,经常看到这样的楼名:文质楼、兰蕙楼、勤耕楼、明理楼、搏毅楼、行知楼、笃志楼、博约楼、致远楼、厚德楼、思齐楼、凌云楼……

看到这些楼名,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从中选出两三个楼名确定立意,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我们曾如此渴望生命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杨绛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明确文体;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平伐功      尔无忘乃父之志 B . 而自令见放      何以汝 C . 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屈节辱命,生,何面目以归汉 D . 君臣固守窥周室      张胜闻之,恐前语发,状语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马脚穿鞋

莫言

我估计像我这个年纪的农村出身的人,都看到过给马或者给骡子挂掌的场面。那场面很精彩,很刺激,看一次就能记一辈子。挂马掌的人,基本上都是健壮、精干的男人,因为这活儿,既需要技术,又需要胆量。因为并不是每匹骡马都是好脾气,它一旦不高兴,一尥蹶子,就够人受的。马掌匠大多数都是铁匠,需要根据骡马的蹄子,随时修改蹄铁的大小。大多数的马掌匠都是在铁匠铺子里等活儿。他们的铺子前,用五根粗大的圆木,交叉竖起一个木架子。他们将骡子或者马弄到架子下,用两根结实的帆布带子,兜在骡子或马的前后腿之间,然后将它吊起来,这样,无论多么暴烈的骡、马,都失去了尥蹶子的能力。

我要说的是一个犹如凤毛麟角一样稀罕的下乡找活干的马蹄匠。下乡找活干,就意味着没有了器械的保护,马蹄匠要跟骡、马亲密接触,风险很大。单纯因为这,还不值当我使用“凤毛麟角”这样的高级词,我之所以使用这个词,是因为这个马蹄匠是个女的,而且是我的表姐。

我这个表姐身材并不粗壮,甚至还可以说她有几分苗条。她也不丑,甚至还可以说她比较漂亮。就是这样一个人儿,学了这样的手艺。我堂舅是个铁匠,也是马蹄匠。我堂舅并不愿意让自己的独生女儿继承自己的手艺。我表姐却很喜欢这活儿,因为喜欢,所以上心,我堂舅没怎么教,她自己就看会了。

我表姐在我们村子里大显身手赢得了高度赞誉那次,是给我们第二生产队里那匹性情极为暴烈的骡子上蹄子那个中午。那时我堂舅已经很老了,只能给我表姐当助手。村子里的人听说来了一个女马蹄匠给第二生产队的疯骡子上蹄铁,全都跑来看热闹。

我们第二生产队那匹疯骡子,是真疯。它能同时飞起两条后腿踢人,又能十分灵巧地飞起一条后腿踢狗。它还能站立起来,用两个前蹄,像拳击手一样擂人。当然,用嘴咬人,它也十分擅长。我们队长和会计贪便宜把这家伙买回来,简直是买回了一头猛兽。每次要将它套进车辕,都需要动员全队的壮劳力。一旦把它套进车,它就拉着车狂奔,速度之快,我说出来大家也不会相信。也就是说,这头疯骡子,身上有不可思议的神奇的力量,它使我们队里马车的速度大大提高。有一次它从县城给公社、供销社拉了一车煤,蛟河农场的一辆捷克产的胶轮拖拉机趾高气扬地超越了它。它野性发作,嗷嗷地叫着,拉着车就追,车上的煤被颠得纷纷落地。拖拉机司机刚开始不以为意,呼喊了一些嘲笑骡子的口号,骡子大怒,狂追不止,车越跑越轻,速度越来越快。拖拉机驾驶员一时慌乱,竟然把车开到了路沟里,差点出了人命。话说我堂舅把疯骡子拴在街边一棵柳树上,稍一懈怠,就被骡子一口咬住了胳膊。我表姐一个箭步冲上去,对着骡子的耳朵眼儿一声尖叫,那骡子像当头挨了一棍似的,两条前腿一弯就跪下了。我表姐迅速地用细麻绳在它的上唇拴起了一个疙瘩,然后将连接着细麻绳的粗绳子扔到树杈上,往下一拉,那骡子就乖乖地把头仰了起来。表姐将绳子交给我堂舅,我堂舅把绳子死劲往下一扽,那骡子痛苦得浑身颤抖,再也没有心思飞起蹄子尥人了。

我表姐从容不迫地给疯骡子剔除了旧蹄铁,用扁铲给它修平了趾甲,然后给它钉上了合适的新蹄铁。四个蹄子全部弄好,花费了大概半个小时,真是又快又好,观者无不称赞。一切收拾妥当后,我表姐将骡子上唇的麻绳松开,还轻松地拍了拍它的脑门。我堂舅将缰绳递给生产队的饲养员。众人飞快地散开,等待着疯骡子的疯狂。但奇怪的是,我们队里的疯骡子竟然没有折腾,它跟在饲养员身后,乖乖地走着,仿佛一个刚穿上新鞋的小媳妇,个头也高了两寸。

过了几年,在添油加醋的传说中,我表姐成了武功高强的女侠,那疯骡子,成了她仗义行侠时的坐骑。这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本叙写挂马掌的过程,着重介绍如何不让骡、马尥蹶子,粗大的圆木、木架子、结实的帆布带子等描写再现了当年挂马掌的场景,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 B . 堂舅不愿意让独生女儿继承自己的手艺,但表姐却主要凭借观察掌握了这门技术,可见她是一个勇于反抗封建思想、有主见而又聪明的人。 C . 文本从不同侧面描写疯骡子的凶猛,如它飞两条后腿踢人、立前蹄擂人、用嘴咬人、与拖拉机较劲等,这些情节生动传神,表现出作者高超的描写技巧。 D . 文本语言极具个性化,如“那场面很精彩,很刺激”“是个女的”“尥蹶子”“嗷嗷地叫着”等口语化的语言,将读者带人了作者描述的场景中。
  2. (2) 表姐是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鲜明。请谈谈作者是如何具体塑造表姐的形象的。
  3. (3) 有读者认为文章最后一段有画蛇添足之嫌,你是否认同?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昆腔”,清代以来称为“昆曲”。昆山腔产生于元末明初江苏昆山一带,开始只是民间清曲、小唱。明嘉靖年间戏曲音乐家魏良甫对昆山腔加以改革,使其腔调更加婉转细腻。其后戏剧家梁辰鱼创作了第一部昆腔传奇,再加上后来的一些文人争用昆山腔新声撰写传奇,昆曲的影响逐渐扩大,昆山腔在全国_______,形成了全国性的剧种。

昆曲的曲文不仅具有声韵美,文辞美的特点,而且还能传递出类似于诗文的情感美。昆曲的音律给人以高低起伏的旋律美,文辞也并非一味追求华丽,而是需要通过隐于文本之后的一点灵犀,向读者传递出一种“妙悟”之感。(   )

昆曲不仅仅是剧本文学、诗歌文学,同时还_______,把其他艺术形式融合在其中。在演唱技艺方面,昆曲讲究“启口轻圆,收音纯细”。不同于京剧演唱的字正腔圆_______,昆曲的腔调清丽婉转,使听者“和悦性情、通畅血气”。在身段技艺中,昆曲与单纯的舞蹈表演不同,其手、眼、身、法、步种种动作,数百年昆曲舞台表演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演员在举手投足间体现出身形流转的美。另外,昆曲在服饰和配乐上也_______,如精致淡雅的服饰,清远悠婉的丝竹配乐等。这些艺术门类,若分而观之,每一种都不失为艺术精品,合而赏之,更是令人无处不感受到美的涤荡。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声名远扬    兼收并蓄    有板有眼    别出机杼 B . 声名鹊起    兼收并蓄    一板一眼    别具匠心 C . 声名鹊起    兼容并包    一板一眼    别出机杼 D . 声名远扬    兼容并包    有板有眼    别具匠心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其手、眼、身、法、步种种动作,在数百年间昆曲舞台表演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演员在举手投足间体现出身形流转的美。 B . 其手、眼、身、法、步种种动作,在数百年昆曲舞台表演的探索和实践中形成自己的特色,演员在举手投足间呈现出身形流转的美。 C . 其手、眼、身、法、步种种动作,是在数百年昆曲舞台进行探索和实践中形成的特色,演员在举手投足间呈现出身形流转的美。 D . 其手、眼、身、法、步种种动作,是数百年昆曲舞台进行探索和实践形成自己的特色,演员在举手投足间体现出身形流转的美。
  3. (3) 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昆曲的曲文感情委婉细腻,余韵悠长,给人以审美享受,这是因为作家们将个人的情感倾注到作品中。 B . 昆曲的曲文还具有诗意的情感美,作家们借古人之歌写个人灵魂,使曲文感情委婉细腻,余韵悠长。 C . 作家们还借古人之歌写个人灵魂,使曲文感情委婉细腻,余韵悠长,让人感受到诗意的情感美。 D . 正因为昆曲曲文具有声韵美,文辞美的特点,它才成为人们喜爱的剧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颋,廷硕,弱敏悟,一览至千言,辄覆诵。第进士,调乌程尉。武后封嵩高,除左司御率府胄曹参军。再迁监察御史。长安中,诏覆来俊臣等冤狱,颋验发其诬,多从洗宥。迁给事中、修文馆学士,拜中书舍人。时瑰①同中书门下三品,父子同在禁莞②,朝廷荣之。

玄宗平内难,书诏填委,独顺在太极后阁,口所占授,功状百绪,轻重无所盖。书史白曰:“丐公徐之,不然,手腕脱矣。”中书令李峤曰:“舍人思若涌泉,吾所不及。”迁太常少卿,仍知制诰。遗父丧,起为工部侍郎,不开,终制乃就职。帝问宰相:“有自工部侍郎得中书侍郎乎?”对曰:“陛下任贤惟所命,何资之计?”乃诰以颋为中书侍郎。明日加知制诰。时李乂对掌书命,帝曰:“前世李峤、苏味道文擅当时,号‘苏李’。今朕得顺及义,何愧前人哉!”俄袭封许国公

开元四年,进同紫微黄门平章事,修国史,与宋璟同当国。璟刚正,多所裁决,颋能推其长。在帝前敷奏璟有未及或少屈颋辄助成之有不会意颋更申璟所执故帝未尝不从二人相得欢甚。璟尝曰;“吾与苏氏父子同为宰相,仆射长厚,自是国器;若献可替否,事至即断,尽公不顾私,则今丞相为过之。”

八年,罢为礼部尚书。俄检校益州大都督长史,按察节度剑南诸州。巂州蛮苴院与吐蕃连谋入寇,获谍者,吏请讨之,颋不听,移书还其谍曰:“毋得尔。”苴院羞悔,不敢侵边。

封泰山 , 诏颂朝觐坛,世咨其文。还,分主十铨③事。卒,年五十八。诏赠右丞相,谥曰文宪。颋性廉俭,奉禀悉推散诸弟亲族,储无长赀。自景龙后,与张说以文章显,称望略等,故时号“燕许大手笔”。帝爱其文,曰:“卿所为诏令,别录副本,署臣某撰,朕当留中。”后遂为故事。

(《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五》)

【注释】①瑰:苏之父苏瑰,官至左仆射。②禁筅:宫门管钥,喻指宫廷中的机要部门。③十铨:唐玄宗采纳御史中丞宇文融的建议,将吏部的官吏选授事物分为十铨,命苏颋等十人主持吏部铨选。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
    A . 在帝前敷奏/璟有未及/或少屈/颋辄助成之/有不会意/颋更申璟所执故/帝未尝不从 B . 在帝前敷奏/璟有未及/或少屈颋/辄助成之/有不会意/颋更申璟所执/故帝未尝不从 C . 在帝前敷奏/璟有未及/或少屈颋/辄助成之/有不会意/颋更申璟所执故/帝未尝不从 D . 在帝前敷奏/璟有未及/或少屈/颋辄助成之/有不会意/颋更申璟所执/故帝未尝不从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字:指男子20岁举行冠礼后在本名以外所起的别名,一般与本名的意义没有关系。 B . 国公:唐代爵位的等级之一,地位在王之下,在郡公、县公、县侯之上,极为尊贵。 C . 吐蕃:是古代藏族建立的政权。据有今西藏地区的全部,势力曾达西域、河陇地区。 D . 封泰山:意为到泰山举行祭天大典,是古代君主利用来巩固政权、夸侈政绩的活动。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    )
    A . 苏颋思维敏捷,聪明过人。他一览千字,并且立刻就能背诵;他草拟诏书思如泉涌,而且斟酌恰当。 B . 苏颋举重若轻,不战屈人。吐蕃勾结巂州蛮族谋划入侵,他归还间谍,修书警示,使吐蕃不敢妄动。 C . 苏颋深得赏识,多次升迁。武则天当政时,他官至中书舍人;唐玄宗执政时,曾破格提拔他为中书侍郎。 D . 苏颋文才超群,极受推崇。皇帝认为他不在前代李峤、苏味道之下,将其所草诏令的副本留在宫中欣赏。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遭父丧,起为工部侍郎,辞不拜,终制乃就职。

    ②颋性廉俭,奉禀悉推散诸弟亲族,储无长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如果说此前央视大热的《国家宝藏》让国宝能够开口说话,那么故宫博物院推出的系列活动“古画会唱歌”则更进一步。【甲】古典雅致的歌词、行云流水的曲调将千年古画青山绿水的场景烘托、渲染得淋漓尽致这种新形式让现代人不仅用眼睛来欣赏古画的“静美”,也用耳朵来聆听古画的旋律,更用心体会诗情画意的韵味,通过创新的艺术通感形式,传承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

【乙】《千里江山图》可谓家喻户晓。这幅千古名画就像“最熟习的陌生人”一样让不少人魂牵梦萦,从中我们也深切地感受到人们对文化的渴望、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正因如此,古画要变得更有吸引力、拉近与人们的距离,就必须不断拓展和开掘人们欣赏的渠道和深度,以更好地发挥其教育、文化传播的作用。【丙】从《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到如今的“古画会唱歌”,我们看到有越来越多的文物,借助科技手段,尊重年轻人的审美习惯,与生动有趣的故事相结合,变得更“接地气”,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1. (1) 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淋漓尽致 B . 通过 C . 熟习 D . 接地气
  2. (2)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 B .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