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高一上半期期末考试化学考题同步训练(辽宁省抚顺市省重点高中协作校)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以下是一些常用危险化学品的标志。装运浓硫酸的包装箱应贴的图标是
A. B. C. D.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1mol 任何粒子或物质的质量,其数值都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相等
B. 在 0℃和 101kPa(标准状况)的条件下,1mol 任何物质所占的体积约为 22.4L
C. 如果 1L 水中含有 1mol NaOH,那么这种溶液中NaOH 的物质的量浓度就是 1mol/L
D. 我们通常把 1mol 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伽德罗常数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所给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不相符的是
A. Na2O2 淡黄色固体、供氧剂 B. Fe2O3红棕色粉末、炼铁原料
C. Cl2 浅绿色气体、自来水消毒 D. SO2 无色气体、工业制硫酸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所给的化学反应中,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 CaCO3+2HCl = CaCl2+CO2↑+H2O
B. Fe+CuSO4 =Cu+FeSO4
C. Fe2O3+3CO2Fe+3CO2↑
D. 2Cl2+2Ca(OH)2 = CaCl2+Ca(ClO)2+2H2O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关于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向稀的 NaOH 溶液中逐滴加入 5~6 滴 FeCl3 饱和溶液,即可制得 Fe(OH)3 胶体
B. 胶体的分散质能通过滤纸孔隙,而浊液的分散质则不能
C. 丁达尔效应是胶体不同于溶液的本质区别
D. Fe(OH)3 胶体的电泳实验说明了 Fe(OH)3 胶体带电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粗盐中含有较多的杂质,有不溶性的泥沙,还有可溶性的 CaCl2、MgCl2、Na2SO4 等杂质, 通过如下几个实验步骤,可制得纯净的食盐水,其中错误的是
A. 可以先加入稍过量的 BaCl2 溶液,以便除去 Na2SO4
B. Na2CO3 溶液必须在BaCl2 溶液之后加入,且稍过量一些
C. 加入的NaOH 溶液的顺序没有要求,只要稍过量就可以了
D. 在上述步骤完成后,不需要任何操作,直接加入稀盐酸至无气泡产生,即可达到目的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各组离子中,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无色透明的是
A. Na+、Ba2+、NO3-、CO32- B. Cu2+、HCO3-、C1、K+
C. Mg2+、K+、HCO3-、SO42- D. OH- 、Cl 、Na+ 、Fe3+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实验室用氢氧化钠固体配制 1.00mol/L 的NaOH 溶液 480ml,以下配制步骤正确的是
A. 直接在托盘天平上称取 19.2g 的氢氧化钠固体放入烧杯中,加蒸馏水溶解
B. 待溶液冷却后,用玻璃棒引流,将烧杯中的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并洗涤烧杯 2~3 次
C. 定容时,仰视凹液面最低处到刻度线
D. 按照上述步骤配制的溶液(没有涉及的步骤操作都正确),所得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偏高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酸雨是指pH 小于 7 的降水
B. Na2O2、Na2O 都是碱性氧化物
C. 城市空气质量报告中包括 PM2.5、SO2、NO2、CO2 等污染物。
D. 钢是用量最大、用途最广的合金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所给物质中,在化学反应中常做还原剂的是
A. 酸性 KMnO4 溶液 B. CO C. O2 D. 硝酸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化合物不能由两种单质直接化合生成的是
A. FeCl3 B. SO2 C. NO2 D. NO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碳酸钠俗名纯碱或苏打,在外观上与食盐相似,可用于洗涤,如清洗厨房用具的油污等。区分厨房中的食盐和碳酸钠的方法有很多,下列方法中不能区分两者的是
A. 分别取少量两种物质,尝一下两者的味道
B. 分别取少量两种物质于试管中,滴加醋酸溶液观察现象
C. 分别取少量两种物质于试管中,加蒸馏水溶解,用PH 试纸分别测两种溶液的pH
D. 分别取少量两种物质于试管中,加蒸馏水溶解,再加AgNO3 溶液观察现象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卤素包括 F、Cl、Br、I 等元素,也是重要的成盐元素。F2、Cl2、Br2、I2 都具有氧化性,其氧化性 F2﹥Cl2﹥Br2﹥I2,F2 与水剧烈反应,Cl2 能把溴从溴化物中置换出来,其余以此类推。下列反应不能发生的是
A. Br2 + 2KF =F2 + 2KBr B. Cl2 + 2KI = I2 + 2KCl
C. Cl2 + 2NaBr = Br 2 + 2NaCl D. Br2 + 2KI = I2 + 2KBr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关于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和结论,其中错误的是
A. 先加入稀盐酸酸化无明显现象,再加入 BaCl2 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原溶液一定有 SO42-
B. 加入氯水后,再加入 KSCN 溶液变红,证明原溶液一定有 Fe2+。
C. 加入稀硝酸酸化的AgNO3 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原溶液一定有 C1。
D. 加入 KSCN 溶液变红,证明原溶液一定有 Fe3+。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A. Na + H2O = Na + + OH- + H2↑ B. Fe3O4 + 8H+ = Fe2+ + 2 Fe3+ + 4 H2O
C. Fe + Fe3+ = 2Fe2+ D. 3NO2 + H2O = 2HNO3 +NO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加热 42g NaHCO3 和 Na2CO3 固体混合物,至没有气体放出时,剩余的固体质量是 35.8 g。那么原固体混合物中Na 2CO3 的质量是
A. 25.2g B. 16.8 g C. 10.6 g D. 24.8g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探究新制氯水中含有的部分粒子及某些粒子的性质,做了如下四组实验, 其中结论错误的是
A. 将有色纸条或布条、有色花瓣放入盛有氯水的试管中,它们均褪色,说明氯水中含有 HClO, 有漂白作用
B. 向氯水中加大理石,有气体产生,说明氯水中含有 H+。
C. 向氯水中滴加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氯水中含有 Cl-。
D. 光照氯水后,发现颜色逐渐变浅并产生气泡,说明放出的气体是Cl2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NA 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1mol Na2O2 与足量的 CO2 充分反应后,转移的电子数是 NA
B. 标准状况下,44.8L 的 SO2 气体通入足量的水中,生成H2SO3 的分子数是 2NA
C. NA 个 H2 占有的体积是 22.4L
D. 1mol/L Na2CO3 溶液中含Na +的数目是 2NA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某溶液中只含有四种离子,已知其中三种离子 Na+、Ca2+、NO3-的物质的量浓度分别是 2mol/L、1 mol/L、1 mol/L,则溶液中另一离子及其物质的量浓度是
A. CO32- 1.5 mol/L B. K+ 0.5 mol/L
C. OH- 3 mol/L D. Cl 2 mol/L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反应 3 Cl2 + 6KOH = 5KCl + KClO3 + 3H2O 中,被氧化的氯原子与被还原的氯原子的质量之比是
A. 1:6 B. 6:1 C. 5:1 D. 1:5
21. 填空题 详细信息
有下列四组混合物,如何进行分离?请将分离的方法填在横线上。
(1)水和酒精_____。
(2)碘和四氯化碳_____。
(3)水和四氯化碳_____。
(4)硝酸钠溶液中的氯化银_____。
22. 填空题 详细信息
在下列物质中,请选择正确的序号填空:①熔融的氢氧化钠 ②蔗糖 ③盐酸④金属钠 ⑤硫酸 ⑥二氧化硫气体 ⑦硫粉 ⑧石膏(CaSO4·2 H 2O) ⑨酒精溶液
(1)属于电解质的有_____。
(2)属于非电解质的有_____。
(3)上述状态下能导电的有_____。
(4)上述状态下的电解质不能导电的有_____。
23. 填空题 详细信息
钠盐在生产和生活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如生活中的调味品 NaCl;而钾盐却是是重要的肥料,如 KCl。那么区分这两类物质最简单的方法是:_____;此方法属于_________(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具体结论是:_________
24. 填空题 详细信息
1774 年瑞典化学家_____在研究软锰矿(主要成分是 MnO2)的过程中,将它与浓盐酸混合加热,产生了一种黄绿色的气体,有强烈的刺鼻气味。这种方法至今还是实验室制取的主要方法之一,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在实验室,这种黄绿色气体作为尾气通常用_____溶液(填化学式)来吸收, 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
25. 填空题 详细信息
.氮氧化物会严重污染大气,所以实验室必须对含有氮氧化物的废气进行处理。用 NaOH溶液可以吸收废气中的氮氧化物,反应方程式如下:
① NO + NO2 + 2NaOH = 2NaNO2 + H2O
② 2NO2 + 2NaOH = NaNO2 + NaNO3 + H2O
(1)在反应①中,参加反应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的质量之比为_____。
(2)在反应②中,氧化产物是_____,还原产物是_____。(填化学式)
(3)在反应①②中,参加反应的 NaOH 均为 2mol 时,两个反应转移电子数的关系是①______②(填“﹥”、“=”或“﹤”)。
26. 填空题 详细信息
在 FeSO4 溶液中加入NaOH 溶液时,产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 。此过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