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上期第二次检测历史免费试卷完整版(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第一中学)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商朝人多占卜,上至国家大事,下至私人生活,包括祭祀、收成、征伐、天气、祸福、田猎、疾病、以至于生育等,几乎无事不卜;将所卜之事及应验情形记录在龟甲兽骨上,由此留下了珍贵的甲骨卜辞。这反映出商朝时期
A. 珍藏了第一手的研究资料
B. 形成了完整的史学体系
C. 具有贯通古今的历史观点
D. 编辑了最初的历史典籍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孟子·梁惠王下》中提到天子的巡狩制度,其目的之一是“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而如今国君出游却使“饥者弗食,劳者弗息”。这一记载反映了
A. 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
B. 农耕经济的地位重要
C. 治国应秉承民惟邦本
D. 国君巡守应成为常态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损害身体及鬓发、胡须等均属不孝行为。秦朝将强制剃除头发、鬓毛和胡须的髡刑和强制剃除鬓毛、胡须而保留头发的耐刑等刑罚作为纯粹的耻辱刑而存在。这反映出秦朝
A. 刑法受传统思想影响
B. 社会风俗得到了革新
C. 法律由严酷走向宽容
D. 法律执行缺乏严肃性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两汉时期,选官实行乡举里选的察举制。曹魏时期改为九品中正制,规定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的大中正官必须由在中央任职的官员且德名俱高者担任。据此可知,九品中正制( )
A.导致世家大族垄断了政权 B.有利于强化中央政府权力
C.否定了地方官员的特权 D.注重思想品德和知识水平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西汉皇帝朝会时,官俸只有六百石的刺史的班序远在官体两千石的郡国守相之后,但刺史与郡国守相因政务而单独会见时,则要以刺史为尊。这主要是因为(  )
A.刺史代表中央管理地方 B.郡国守相畏惧刺史权威
C.刺史职权是皇权的延伸 D.汉代朝廷礼仪规定混乱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贞观年间,唐太宗曾签署一份向未满十八岁强壮男子征兵的敕书,但门下省给事中魏征不肯签署,导致该敕书最后作废。这表明当时
A. 官僚体制尚可制约皇权
B. 三公制度发展到达巅峰
C. 门下省掌控最高决策权
D. 科举制提升了官员素质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表唐代士族、寒族登科对比表

科目

年代出身

618至649

650至683

684至709

710至732

733至755

756至779

780至805

806至826

827至846

847至873

874至906

合计

进士

士族

3

14

34

32

23

37

45

72

121

128

70

589

寒族

2

5

21

19

7

11

15

21

18

4

9

132



此表反映出
A. 科举考试选拔程序不公
B. 科举成为选官主要途径
C. 社会阶层分化日益严重
D. 世家大族仍有巨大优势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宋太祖曾鼓励功臣宿将:.“人生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亦善乎?”宋太祖此举旨在
A. 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B. 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C. 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
D.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古代雅典不允许公民对城邦的利益漠不关心,哲人和学者不能遁入山野,必须到公民大会投票;任何公民不能拒绝担任官员;法律明确规定,发生政治争论时,公民不得中立,必须追随一派,反对一派,否则将予以严惩。这表明古代雅典
A. 强调公民的社会责任
B. 宣扬公民平等参政
C. 限制公民的个人自由
D. 直接民主弊端明显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学者说,在古代雅典,“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词”。这一现象是雅典A
A. 政治体制的产物 B. 社会矛盾缓和的反应
C. 频繁改革的结果 D. 思想文化繁荣的体现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伯利克里时期的雅典,绝大多数公职任期一年,只能连任一次,且均为抽签选举产生,只有军事领导职务通过举手表决产生,一年一任,但可无限期连选连任。这是因为
A. 军人实际上控制着国家
B. 雅典军人享有崇高威望
C. 军事事务需要专人执掌
D. 军职比行政公职更重要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古罗马征服意大利半岛后,意大利人不能参与罗马政治活动和担任官职,没有资格分享公有地和战利品,但却要为罗马提供兵役,因此反抗斗争不断。这些斗争源于
A. 公民与非公民的不平等
B. 贵族世袭特权不受限制
C. 公民对贵族专权的不满
D. 公民利益缺乏法律保护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英国政府议案在议会被修正情况统计表,其中两类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国王权力逐渐被削弱
B. 工业资产阶级的壮大
C. 三权分立机制逐渐被破坏
D. 议会受内阁的影响在加强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学者认为,“在美国,有权作出决定的只是总统而不是内阁,美国的内阁仅是一个非正式的总统的咨询机构,即使参加内阁会议的大多数人的意见与总统相左,总统亦可不必采纳。”这一论点
A. 反映内阁对总统权力的制衡有限
B. 说明总统权力缺乏有效制衡
C. 表明总统与内阁之间职责不明
D. 符合宪法对总统职权的规定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某宪法赋予总统有较长任期,并拥有任命文武官员、缔结条约、实行大赦等极大行政权,但总统提出的法案都必须经过政府部门部长的签字,而部长则对立法机构(参议院)负责。据此判断,该宪法是
A.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
B.美国1787年宪法
C.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D.法国1875年宪法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英国学者指出:“若非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德国等国家依靠其威权主义策略也有可能存续下来并发展为先进的后工业社会,只需把部分民权、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以一种别具特色的、组织良好的、威权主义的方法结合起来即可。”他旨在阐明德国
A. 民主政治很不完善
B. 独特的现代化之路
C. 民众思想封闭保守
D. 社会组织自由涣散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世纪中期以后,上海、武汉、南京、广州、福州等地的市场上外国商品日益增多,洋钉子、洋纱等用品在距离这些城市较远的乡村都有出售,而且货量充足。这种状况表明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彻底解体了
B.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C.近代中国市场主动开放,惠及乡村
D.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899年美国照会英、德、俄、法、意、日等国,提出在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的主张,1900年又补充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权力完整的条款。上述政策
A. 导致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B. 使清政府改变了对义和团的态度
C. 扩大了美国在中国的权益
D. 推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武昌起义后全国有15省先后宣布独立,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都督)者背景不尽相同,其中新军将领13人,革命党5人,咨议局议长3人,巡抚3人,布政使1人,提督1人,督练公所总参议1人。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A. 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B. 具有明显的妥协性
C. 属于资产阶级革命 D. 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应当时中共中央
A. 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 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 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 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2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39年边区参议会成立,这既是一个有广泛代表性的民意机关,又是一个最高权力机关,人民通过参议会行使选举权,参议会的选举以直接的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凡赞成民主抗日的不分民族、阶级、党派、性别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边区参议会
A. 实行直接民主强调人民主权
B. 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C. 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D. 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提供了借鉴
2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抗日战争期间,湖北省政府曾发布《湖北省减租实施办法》,在农村推行“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未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肯定。这表明当时国民党中央( )
A.放弃了对农村原有土地制度的保护 B.阻止地方政府进行土地政策的调整
C.无力控制地方政府的行为 D.无意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
2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刘作金在《二战中的中国》中指出:“1942年3月至4月,中国以两个军一个师近10万人的兵力,出征缅甸,成功解教了被日军围困的7000—名英军,阻挡了日军向印度的进军。”这说明
A. 中国抗战获得国际援助
B. 中国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
C. 日军主力深陷亚洲战场
D. 中国抗战具有广泛的国际意义
2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17年,土耳其的一家地方报纸写道:“这是俄国人民的行动,将来某一天会变成一个太阳并照亮全人类。”而美国的芬兰矿工移民中“一提到列宁的名字心就颤动不已”。在几乎无人知道俄国在哪里的古巴,烟草公司组成了“苏维埃”。这些现象说明俄国十月革命
A. 鼓舞了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
B. 推动无产阶级革命进入新时代
C. 为俄国实现现代化创造了前提
D. 促成社会主义阵营的初步形成
2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面是我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来源及人数比例统计表(部分),据此可得出

项目

中共党员

民主党派

无党派

工人

农民

解放军

归国华侨

少数民族

妇女

人数

668

274

284

100

63

60

30

177

147

比例

54.84%

22.85%

23.16%

8.16%

5.14%

4.89%

2.45%

14.43%

11.99%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直接民主性质
B. 人民代表主要是经政府推选产生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2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据新华社对1972年1~9月外交情况的统计,中国接待外国官员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访问中国的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府代表团和各界人士。到1972年底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达88个,和1969年底相比,三年内翻了一番。材料表明中国
A. 重点建立与亚非的外交关系
B. 开始独立自主地步入围际舞台
C. 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D. 打破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
2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其相关协定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方即尽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条约于1980年废止)。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从“互视为友好国家”发展到“建设性伙伴关系”,再到1996年确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由此可知
A. 中苏关系的发展得益于长期的结盟
B. 中苏关系的走向始终受国家利益影响
C. 中苏结盟与意识形态对抗毫无关系
D. 大国关系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国家制度
2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69年2月,戴高乐接见英国新任驻法大使索姆斯,表示希望看到英国和西欧其他国家发展经济合作关系,在政治上和防务上加强合作,认为西欧应该有自己的独立于北大西洋公约的防务。这表明
A. 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B. 西欧政治上的联合进一步加强
C. 英法共同规划欧共体的发展
D. 欧共体推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2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两极格局瓦解后,尽管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但美国在世界推行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企图建立所谓“世界新秩序”等行为却日益明显。美国这种行为的决定性因素是
A. 谋求世界霸权和全球战略利益
B. 推动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形成
C. 在世界推行美国的民主价值观
D. 加快全球一体化进程
30.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成熟于隋唐,形成了中华法系。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在司法实践中却也广泛援引唐律。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而最后一次重修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时人称之为“《大明律例》,一部礼经。礼法立教,出礼入刑。人知守礼,自不非为。非为不作,刑法何拘?”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同样非常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13世纪,英国通过《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律体系更加完善。美国等很多国家在学习英国法律基础上制定了本国法律,构成了“英美法系”。1804年,拿破仑签署法令,颁布了《法国民法典》。《法国民法典》继承了罗马法传统,很快推广到欧洲各地,形成了“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有以下共性:法律由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议会制定,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行政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近代法律体系与中国古代法律的主要不同之处,并分析造成不同的主要原因。
31. 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史学家李时岳认为:近代中国存在向下沉沦和向上发展两种趋势。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使中国从独立国家变成半殖民地,并向殖民地演化,这表现为向下沉沦的趋向;另一方面,开始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封建经济结构解体,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表现为向上发展的趋向,在这方面,外国资本主义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摘编自《中国近现代史讲义》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19世纪后期中国史的相关知识,以“近代前期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向”为主题进行论证。(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32. 详细信息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代科举每次录取少则几人,多则二三十人。宋代重文治,宋太祖时取士仍比较严格,但总数已有所增加。宋太宗时,因州县缺官,大规模录用士人,参加省试的举人往往多达一、二万人,每次平均录取进士230人。至徽宗时期,每次平均多达680余人。纵观整个宋朝,总共开科一百一十八次,取二万人数以上,人数之多,是历代所没有的。录取的人数不仅多,对屡次不中的也会进行照顾。“凡士贡于乡而屡绌于礼部,或廷试所不录者,积前后举数,参其年而差等之,遇亲策士则别籍其名以奏,径许附试,故日特奏名。”真宗成平三年时,赐河北进士、诸科三百五十人及第、同出身。落第后,自愿考试武艺及量才录用的,又有五百余人,全部赏赐辦装费抚慰并发遣他们,命礼部列为一次科举。“较艺之祥,推恩之广,近代所未有也。”
——摘编自梁玉《浅谈宋代科举制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扩大科举录取名额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扩大科举录取名额对思想文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