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高一化学月考测验(2019年下学期)无纸试卷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气体中有一种是大气污染物,可以形成酸雨,主要来自于化石燃料的燃烧,这种气体是指( )
A. CO B. CO2 C. SO2 D. NO2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有关硫酸与硝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因而能使蔗糖炭化
B. 稀硝酸与活泼金属反应主要放出氢气
C. 可以用铁罐贮运冷的浓硫酸和浓硝酸
D. 浓硫酸是一种干燥剂,能够干燥氨气、氢气等气体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铜粉放入稀硫酸溶液中,加热后无明显现象发生。当加入一种盐后,铜粉的质量减少,溶液呈蓝色,同时有气体逸出。该盐是( )
A. NaNO3 B. Na2CO3 C. Fe2(SO4)3 D. FeCl2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关于离子的检验及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A. 加入稀盐酸有气体生成,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溶液变浑浊,则溶液中一定有CO32-
B. 加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盐酸,沉淀不消失,则溶液中一定有SO42-
C. 加入浓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生成的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溶液中一定含有NH4+
D. 加入碳酸钠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再加盐酸白色沉淀消失,则溶液中一定含有Ba2+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已知气体的摩尔质量越小,扩散速度越快。如图所示为气体扩散速度的实验,两种气体扩散相遇时形成白色烟环。下列关于物质甲、乙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甲是浓氨水,乙是浓硫酸
B. 甲是浓盐酸,乙是浓氨水
C. 甲是浓氨水,乙是浓盐酸
D. 甲是浓硝酸,乙是浓氨水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从该图中,我们获取的相关信息中错误的是( )

A. 该元素的地壳中的含量为22.99% B. 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1
C. 该元素的名称是钠 D. 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为Na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决定因素是( )
A. 元素原子半径大小呈周期性变化
B. 元素相对原子质量依次递增
C. 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
D. 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A、B两种元素为同一族第三周期和第四周期元素,若A元素的原子序数为x,则B元素的原子序数可能为( )
①x+2 ②x+8 ③x+18 ④x+32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②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有关Tl和Tl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Tl和Tl质子数相同 B. Tl和Tl互为同素异形体
C. Tl和Tl互为同位素 D. Tl和Tl是两种核素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化合物中所有化学键都是共价键的是( )
A. 氨气 B. 氢氧化钾 C. 氯化钡 D. 氯化铵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某主族元素R的最高正化合价与负化合价代数和为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R一定是第VIA族元素 B. R的最高价氧化物为RO2
C. R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溶液显碱性 D. R的气态氢化物易溶于水显碱性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已知R2+离子核外有a个电子,核内有b个中子。表示R原子符号正确的是( )
A. B. C. D.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第二周期元素从C到F,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B. 第三周期元素从Na到Cl,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C. HF、HCl、HBr、HI的热稳定性依次逐渐增强
D. LiOH、NaOH、KOH的碱性依次逐渐减弱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0.05 mol某金属单质与足量的盐酸反应,放出1.68LH2(标准状况),并转变为具有Ne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的离子,该金属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
A. 第三周期第IA族 B. 第三周期第ⅢA族
C. 第三周期第ⅡA族 D. 第四周期第IA族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同周期的X、Y、Z三元素,它们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是HXO4、H2YO4、H3ZO4 ,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含氧酸的酸性H3ZO4>H2YO4>HXO4
B. 元素的负化合价的绝对值按X、Y、Z变大
C. 非金属性Z>Y>X
D. 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按X、Y、Z的顺序增强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关于铯(Cs)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说法正确的是( )
A. 金属铯的熔点比金属钠高 B. CsOH比NaOH的碱性弱
C. Cs与H2O能剧烈反应,甚至发生爆炸 D. 碳酸铯难溶于水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表是部分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及化合价,根据表中信息,判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元素代号

L

M

Q

R

T

原子半径/nm

0.160

0.143

0.089

0.102

0.074

主要化合价

+2

+3

+2

+6、-2

-2



A. L2+与R2-的核外电子数相等 B. M与T形成的化合物具有两性
C. 氢化物的稳定性为H2T<H2R D. 单质与浓度相等的稀盐酸反应的速率为Q>L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A、B、C、D四种金属,投入水中只有D反应放出氢气,将A投入C的盐溶液中可置换出金属C,B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比A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强,则四种金属的金属性强弱顺序正确的是( )
A. A>B>C>D B. D>A>B>C
C. D>B>A>C D. D> C>A>B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已知1--18号元素的离子aW3+、bX+、cY2-、dZ-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 离子半径:Y2->Z- B. 原子序数:c>b
C. 氢化物的稳定性:H2Y>HZ D. 原子半径:X<W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向50 mL稀H2SO4与稀HNO3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铁粉,假设加入铁粉的质量与产生气体的体积(标准状况)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且每一段只对应一个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开始时产生的气体为H2
B. AB段发生的反应为置换反应
C. 参加反应铁粉的总质量m2=5.6 g
D. 所用混合溶液中c(HNO3)=0.5 mol•L﹣1
21. 填空题 详细信息
下表是周期表中的一部分,根据A—I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用元素符号或化学式回答下列问题:

ⅠA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0

1

A

2

D

E

G

3

B

C

F

H

I


(1)表中元素,化学性质最不活泼的是____,只有负价而无正价的是______,还原性最强的单质是______,氧化性最强的单质是___。
(2)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中,既能和盐酸又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的是___,酸性最强的是____,碱性最强的是_____。
(3)A分别与D、E、F、G、H形成的化合物中,最稳定的_____。
(4)在A、B、C、D、E、F、G、H中,原子半径最大的是______。

22. 填空题 详细信息
甲、乙、丙、丁是四种短周期元素,乙原子中K层与M层电子数相等;甲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比乙原子核外电子数少1;丙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丁原子核电荷数比丙原子核电荷数多2。请回答:
(1)甲是______元素(填元素名称),甲的单质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2)乙是______元素(填元素名称),它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_______。
(3)丙是_____元素(填元素符号),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是______;
(4)丁是_____元素(填元素符号),甲与丁两元素组成的具有强氧化性的物质与丙的最高价氧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23. 填空题 详细信息
0.5 mol A元素的最高价离子被还原成中性原子时,要得到6.02×1023个电子。它的单质同盐酸充分反应时,放出0.02g氢气,用去0.4gA;另一元素B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与A相同,且B元素形成的单质是红棕色液体。
(1)写出这两种元素符号:A________,B________。
(2)用符号表示A离子结构示意图:A________。
(3)用电子式表示A、B形成化合物的过程:_____________。
24. 填空题 详细信息
已知五种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的大小顺序为C>A>B>D>E;A、C同周期,B、C同主族;A与B形成的离子化合物A2B中,所有离子的电子数相同,其电子总数为30;D和E可形成4核10电子分子。试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对应元素的名称:A_____,C_____,E_____。
(2)写出下列物质的电子式:
①D元素形成的单质____;②A、B、E形成的化合物____;③D、E形成的化合物______。
(3)A和B可形成A2B、A2B2两种化合物,E与B可形成E2B、E2B2两种化合物,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
A.A2B2和E2B2中都含有非极性共价键
B.A2B和E2B都含离子键
C.A2B和A2B2中阴阳离子个数比均为1∶2
D.A2B和A2B2均能溶于E2B,并发生反应
25. 填空题 详细信息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学习了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后,设计了一套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并记录了有关实验现象,如图

请你帮助该同学整理并完成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______________。
(2)实验仪器(请补充完整):①____;②____;③试管;④试管夹;⑤镊子;⑥小刀;⑦玻璃片;⑧砂纸;⑨胶头滴管等。
(3)实验药品:钠、镁带、铝条、2 mol·L-1盐酸、新制的氯水、硫化氢饱和溶液、氯化铝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等。
(4)请你写出上述的实验操作对应的现象(用A~F表示):
①______;②_____;③______;④_____;⑤______;⑥_____。
(5)实验结论: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