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高一历史期中考试(2018年上册)带参考答案与解析

1. 详细信息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与清明节习俗相关联的制度是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宗法制
D. 礼乐制
2. 详细信息
“(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封神农之后于焦……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这表明西周实行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井田制
D. 君主专制
3. 详细信息
“古代监察制以专制王权为中枢;监察制以服从皇权为最高原则;监察官为维护皇权而监察百官,是天子耳目之任等等。”那么,秦朝在中央设置的“监察官”是
A. 丞相
B. 太尉
C. 御史大夫
D. 枢密使
4. 详细信息
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 )
A. 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 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C. 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D. 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5. 详细信息
下列关于三公九卿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②秦始皇建立三公九卿制的目的是为了减轻自己的负担,分权于三公九卿
③三公中的太尉负责监察百官
④汉朝继续沿用秦代的三公九卿制。
A. ①②③④
B. 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④
6. 详细信息
一位教师教授中国近代史时要求学生为如图的漫画写一句主题词。下列分别为四位同学的说法,你认为错误的是( )

A. 甲:洋人的朝廷
B. 乙:傀儡政府
C. 丙: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 丁:相互提携 共同发展
7. 详细信息
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A.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 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 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 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8. 详细信息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A.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B.瓦窑堡会议的召开
C.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D.“国共合作宣言”的公布
9. 详细信息
“晴天霹雳太行头,万里阴霾一鼓收。英帅朱彭筹此役,竟扶危局定神州。”这首诗歌描述的是抗战时期八路军发动的( )
A. 百团大战 B. 淮海战役 C. 平型关大捷 D. 渡江战役
10. 详细信息
无产阶级革命家吴玉章为纪念辛亥革命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廿(二十)世纪初零五年,东京盛会集群贤。”诗句描述的事件应是
A. 中国同盟会成立
B. 武昌起义爆发
C. 中华民国诞生
D. 清帝下诏退位
11. 详细信息
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后,革命主要领导人中,有的准备功成身退,有的转移实业,有的醉心于议会政治。这说明他们
①认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已经完成
②认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已经改变
③未看到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④未认清中外反动派的本质
A. ②④
B. ③④
C. ①③
D. ①②
12. 详细信息
“学生既在使馆口鹄立两小时之久,而市民之加入者亦甚众,当时群众义愤填膺,急欲得卖国贼而一泄之。于是议定先寻曹氏,次寻章、陆。”这段回忆描述的事件是
A. 新文化运动
B. 五四运动
C. 八一三事变
D. 一二·九运动
13. 详细信息
2007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纪念日。下列重大历史事件与这一节日有关的是
A.武昌起义 B.北伐战争 C.南昌起义    D.遵义会议
14. 详细信息
20世纪初,居住在北京东交民巷的某外国公使说:现任的山东巡抚人很好,不像他的前任府台,老是同我们作对;从此任接手以后,我们的铁路已经扩长了好几百里,还肯把潍县城外一块地方借给我们的军队做操场。这段谈论的背景最可能是( )
A. 《南京条约》签订后 B. 《北京条约》签订后
C. 《马关条约》签订后 D. 《辛丑条约》签订后
15. 详细信息
下列不平等条约中,其内容与今天浙江直接有关的是
①《南京条约》②“二十一条”③《马关条约》④《辛丑条约》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16. 详细信息
近代中国最终没有被列强“吃”掉的根本原因是( )
A. 中国人民的奋起反抗
B. 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C. 清朝统治阶级的抗争
D.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兴起
17. 详细信息
某年某月某日,国民政府宣布:“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不得已不实行自卫,抵抗暴力。”该声明发表于( )
A.西安事变后 B.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C.八一三事变后 D.南京大屠杀后
18. 详细信息
中央电视台欲制作一个“纪念红军三大主力回师”的节目,你认为地点最好选在那个地方才最有意义?
A. 贵州遵义 B.陕西延安 C.甘肃会宁 D.陕北洛川
19. 详细信息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写这首诗的背景是( )
A.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B. 平津战役取得胜利
C. 国民党统治被推翻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0. 详细信息
下图所示文献是在下列哪一会议上制定通过的?

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C.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 中共八大
21. 详细信息
中国共.产.党最早建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是
A.内蒙古自治区 B.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C.宁夏回族自治区 D.西藏自治区
22.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94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在英美等国列强的默认下,寻找借口,悍然发动了蓄谋已久的甲午战争,由于中国清政府腐朽无能和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主和派”“投降派”的干扰,历时8个月的甲午之战终于以中国的彻底失败而告结束。强弩之末的庞大封建帝国在新兴的资本立义国家面前显得不堪一击。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及随后《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中国近代社会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影响。
——摘编自韦建新《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晌》
材料二抗战胜利,是全体中华儿女对日本侵略者的胜利。在这场持续八年的战争中,中国付出了3500万人伤亡的代价,迎来了近代以来对外族入侵势力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中华民族告别了孙中山先生曾喟叹的“一盘散沙、四分五裂”的状态,重新在战争中凝聚成一个整体,无论民族、不分地域、各个阶级,全员投入到这场战争中。可以说,抗战的胜利,也是中国作为现代民族国家的真正起点。但抗战胜利的意义并不局限于此。放眼世界场域,它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牵制了日本,使其无法“北进”攻打苏联或“南进”大平洋群岛,在同盟国的作战中发挥了重要的战略作用。
——摘编自《抗战:中国胜利的世界意义(二战中的中国贡献)》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甲午中日战争与抗日战争的不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场战争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