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2018年高一历史上半期月考测验免费试卷

1. 详细信息
史学家许倬云根据对春秋时期在政治上活动的516人和战国时期在政治上活动的713人所做的统计研究,发现后一个时期出身微贱的人的百分比两倍于前一个时期:春秋时期为26%,战国时期为55%。比例增加说明
A. 更多儒家思想家得到重用
B. 世卿世禄制度被彻底打破
C. 宗法分封制逐渐走向解体
D. 战国时普遍推行军功爵制
2. 详细信息
有学者认为:“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
A. 周天子是天下人的大宗
B. 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C. 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D. 分封制隐含着使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3. 详细信息
《礼记》中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实行这项政治制度的目的是
A. 建立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B. 用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
C. 为了更好地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
D. 为了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继承上的矛盾
4. 详细信息
《逸礼·王度记》曰:“天子驾六马,诸侯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2003年3月17日,中国新闻网报道了在河南洛阳发现了东周时期王陵遗址的消息,而对确立这些重要遗存属于东周王室的重要证据之一便是六马之驾,考古学者称之为“天子驾六”。“天子驾六”的发掘出土,其史学价值在于
A. 体现了周天子的“神权”特征
B. 修正了《逸礼·王度记》中的错误之处
C. 有助于考证周朝实行的礼乐制度
D. 证明周天子与贵族在权力上的矛盾尖锐
5. 详细信息
西周初年,周公长子伯禽就封鲁国。《史记·鲁周公世家》说:“鲁有天子之礼乐者,以褒周公之德也。”由此可以得知
A. 鲁国在西周的地位较为显赫 B. 西周时期还没有形成严格的等级秩序
C. 鲁国是西周时期最大的封国 D. 春秋时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6. 详细信息
观察下图,你所能得到的历史信息有

①此图反映了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
②该制度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
③该制度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
④该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和继承制度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7. 详细信息
“及至秦王,蚕食天下,并吞战国……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该文表明作者认为秦统一的意义是( )
A.使人民脱离了诸侯的统治
B.为我国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
C.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使人民有了从事生产的安定环境
8. 详细信息
在表解梳理秦代九卿(局部)的基础上,张霞同学所得到的三点认识,其中

①秦代设立了为皇帝私家服务的中央官职
②九卿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和负责监察系统
③体现了秦代国与家同治的突出特点
A. 仅一点正确
B. 仅一点不正确
C. 全都正确
D. 全不正确
9. 详细信息
秦朝时期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使
A. 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B. 君主专制造成的失误有所减少
C. 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
D. 民主观念开始渗透到政治体制
10. 详细信息
明末清初有思想家认为:“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据此,对郡县制和分封制的理解正确的是
A. 郡县制不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B. 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
C. 二者均有弊无利
D. 二者均易形成皇权专制
11. 详细信息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 统一度量衡、货币
B. 开创皇帝制度
C. 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
D. 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12. 详细信息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是以一个否定另一个,螺旋式的发展模式。如夏商西周确立了封建大一统,那么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吞并就是对夏商西周体制的否定。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的第一个正一反一合阶段。而隋唐、宋、元又构成了第三个正一反一合阶段。元代的行省制相当于其中的“合”。据此理论可以得出行省制
A. 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
B. 主要着眼于加强中央集权
C. 巩固了元朝的统治、扩大了疆域
D. 是对秦以来郡县制的否定
13. 详细信息
北宋前期继续设置三省六部,但其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仍与唐代相同的是
A. 三省长官均为宰相
B. 设置“中书门下”为宰相的办公机构
C. 由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议
D. 尚书省统领六部
14. 详细信息
下图反映的是哪个朝代的中枢权力体系

A. 秦朝
B. 西汉
C. 唐朝
D. 宋朝
15. 详细信息
历史学家钱穆评价指出:“在此制度下,可以根本消融社会阶级之存在,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绝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钱穆所评价的是:
A. 察举制维护了特权等级利益
B. 九品中正制打破了门第界限
C. 科举制为知识分子提供了参政机会
D. 三省六部制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16. 详细信息
两汉的“七国之乱”与唐朝的“安史之乱”
①都是地方势力恶性发展的结果
②都由中央“削藩”直接引起
③叛乱平定后,中央集权都得到强化
A. ①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②③
17. 详细信息
嘉庆帝亲政之初,认为“凡事必专责之军机大臣,则其权过重”,与“乾纲独断”的家法不符,强调军机大臣不过“承旨书谕”而已,皇帝并非“将臣工翊赞之职责尽责此数人”。这表明嘉庆帝认识到
A. 必须责罚军机大臣
B. 军机处有利于皇帝高度集权
C. 军机处应予以撤销
D. 军机处可能给皇权造成威胁
18.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九品中正制度……其创始的用意在谨慎选才……但末浼所及,仍为权门所把持……权贵子弟依恃家庭地位,经济势力及社会关系,本易获取声名,膺列上品;而若干不肖中正更连迎权贵,袖私舞弄……这制度演变到最后,终于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隋文帝于开皇中取消九品中正制
——邹纪万《魏晋南北朝史》
材料二 贞观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缀行而出,喜谓侍臣曰:“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王定保《唐摭言》
进士科始盛于高宗时,至玄宗开元以后,益为社会所尊崇。由于参加的士人,不拘资格,因此成为平民的进身之阶,开元以前,朝中名士,杂出他途者尚多。开元以后,进士出身者占十之七八,玄宗时,进士考试始尚诗赋
——摘编自傅乐成《隋唐五代史》
材料三 假设你是清政府的一名决策者,1901年需要做出一项重要的决定——是否废除科举制。下表中所列因素供你决策时参考:

(1)概述九品中正制的基本内容,依据材料一分析其被取消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指出进士科的设立对唐代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所列因素,在是否废除科举制的问题上你会做出怎样的决策?理由是什么?
19. 详细信息
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在更替与演变中不断的进步,对中国政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北宋王朝建立以后,吸取汉唐的历史经验,为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防止地方割据,采取了一系列以分权和制衡为中心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改革措施。
——屈超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1)根据图一、图二,概括指出秦朝、汉初采取了哪些措施来管理地方?汉初实行的措施产生了什么后果,如何解决的?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北宋在“以分权和制衡为中心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中采取的改革措施,并加以评价。
(3)结合所学知识,秦、汉、宋三代在地方管理上共同的趋向是什么?
20.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秦之失,失之在政,不在于制……——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郡县之法,已在秦先。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王夫之《读通鉴论》
(1)柳宗元说“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中的“六合”是什么意思?王夫之说“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其中的“二千年”指的是哪一段二千年?
(2)依据材料一,概括说明柳宗元关于秦朝成败得失的基本观点。
(3)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分析柳宗元和王夫之就郡县制的评说有什么共同点?
(4)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秦朝建立郡县制的历史背景。
21.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 三年,(周)幽王嬖爱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后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读史记(当时各国记载的历史皆称史记)曰:“周亡矣。”
材料三 “夏商周断代工程”于1996年正式设定,由21位不同学科的专家组成的专家工作组,成为中国“九五”期间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的对象主要有哪几类?
(2)材料二中为什么“周太史”发出“周亡矣”的感叹?由此可以看出材料二中所反映的制度有什么作用?
(3)史料一般分为原始史料与二手史料两大类。从研究西周历史的角度看,材料一、二所引用的史料属于哪一类?材料三中“夏商周断代工程”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有什么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