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湖北高三上学期人教版高中历史月考试卷

1. 详细信息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反映可时代的要求,同时也必然受到时代的制约。它体现的原则主要是                

A.保护公民私有财产                  B.民主集中、依法治国

C.主权在民、民族平等                D.人民民主、社会主义

2. 详细信息

改革开放以来,苏南地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其重要意义有                       

①改变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②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③加快了农村的现代化进程④开辟了农民致富的新途径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 详细信息

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经济发展成绩显著。有学者曾经形象地把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比作“满弓待发之箭”。其“弓”“箭”“弦”是指                                

14个沿海开放城市如“弓”  ②长江中下游如“箭” ③京九铁路如“弦”④京广铁路如“弦”⑤宝成、成昆铁路如“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④⑤          D.①③⑤

4. 详细信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民族地区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主要原因不包括           

A.民族地区农村推广了联产承包责任制

B.根据自身条件,发展乡镇企业,发展民族经济

C.少数民族地区经过民主改革和土地改革

D.进一步落实民族政策,实行对外开放

5. 详细信息

下列我国建国后的外交活动,体现“和而不同”思想的有                         

1955年亚非会议阐述“求同存异”主张 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③1972年中日关系正常化 ④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一边倒”方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 详细信息

近代史上,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的先后顺序是                             

①学工艺技术  ②学自然科学理论 ③学社会科学和政治制度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②→③→①

7. 详细信息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与中共“七大”的相同之处是                                 

A.提出了工作重心转移的问题

B.提出了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方针政策

C.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D.告诫全党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

8. 详细信息

对人民解放战争军事斗争的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A.第一年人民解放军处于战略防御阶段

B.第二年人民解放军全部转入外线作战

C1948年人民解放军战略决战结束

D.三大战役的胜利标志着国民党统治的垮台

9. 详细信息

19431月,中美两国在华盛顿签署《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中英两国在重庆签署《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其有关特权之条约》。当时之所以能够取消治外法权,主要是因为                

A.国民政府的积极争取

B.美英迫于国际舆论而作出的决定

C.中国战局向有利于中方转化

D.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10. 详细信息

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政权的民主建设主要体现为                       

A.建立工农民主政权                  B.制定宪法大纲

C.采用“三三制”原则                D.开展整风运动

11. 详细信息

抗日战争时期的国民党                                         

A.坚持了抗战,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作出了贡献

B.抗战开始时一度放弃反共立场,后来有恢复了反共立场

C.抗战开始时实行全面抗战的路线,后来执行片面抗战路线

D.始终奉行的是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方针政策

12. 详细信息

20世纪60年代中期,W“发现”了贺龙摄于30年代末的照片说:“凭贺龙戴的这顶帽子,可以断定他是共.产.党队伍中的国民党人。”L听了却说:“为什么不能是国民党队伍中的共.产.党人呢?”下列有关判断,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国共两党再次合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

B.贺龙戴国民党军队的帽子是完全可能的

C.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采取了党内合作的方式

D.与W的观点相比,无疑L的意见是正确的

13. 详细信息

某大学组织学生“重走长征路”,沿途拍摄了大量珍贵的照片,按当年中央红军长征历程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应是                          

①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地 ②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会址 ③飞夺泸定桥遗址  ④遵义会议会址  ⑤吴起镇会师纪念馆

A.②④①③⑤                        B.②⑤③④①

C.②①⑤④③                        D.⑤①④③②

14. 详细信息

九一八事变后,爱国民主人士和国民党内爱国力量不满蒋介石对日妥协的政策,纷纷举起抗日反蒋的旗帜,他们      

①成立东北抗日联军  ②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③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④在福建成立人民革命政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5. 详细信息

“高粱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先占火药库,后占北大营……”对这一歌谣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它使中国沦为日本殖民地

B.它使中国的社会矛盾开始发生变化

C.它使中国共.产.党立即提出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主张

D.它使华盛顿体系开始遭到破坏

16. 详细信息

毛.泽东的诗词是记载中国革命伟大历程的史诗。他的词“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泛指江西)一带不停留,便向潇湘(泛指湖南)前进”描述的是        

A.北伐军进军湖南                    B.八一南昌起义

C.湘赣边秋收起义                    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

17. 详细信息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的政府是(   

A.广东革命政府     B.广州国民政府  C.武汉国民政府    D.南京国民政府

18. 详细信息

近代中国始终存在着“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根据中共“二大”制定的最低纲领,“人民大众”应该是      

A.近代新兴的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B.农民阶级、民族阶级和小资产阶级

C.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D.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

19. 详细信息

下列关于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程中的两个阶段 ②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领导阶级不同

③两者的指导思想和革命前途不同 ④两者的革命性质和根本任务没有变化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0. 详细信息

有人说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是对辛亥革命的“补课”,主要是指新文化运动(   

A.主张民主共和                        B.深入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C.挽救民族危亡                        D.彻底批判封建正统思想

21. 详细信息

18955月台湾地区绅民丘逢甲等创议成立“台湾民主国”,电奏清政府:“今之自主,为拒倭计,免其向中国饶舌;如有转机,自仍归中国。”以上材料表明①台湾地方以抗日为名试图脱离中国统治而独立  ②创议成立“台湾民主国”是为抗日保台计议 ③台湾人民坚决反对清政府割地求和、投降卖国 ④台湾军民具有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   

A.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2. 详细信息

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这种作用集中表现在(   

①工业生产   ②政治体制  ③军事技术 ④文化教育

A.①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3. 详细信息

“设将来大皇帝有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英国获得此项特权是通过(   

A.《南京条约》附件                   B.《望厦条约》

C.《天津条约》                       D.《南京条约》

24. 详细信息

禁烟运动中林则徐主张对外商“奉法者来之,抗法者去之。”“正经贸易者,加以优待,倘有带烟者发觉,立正刑诛。”说明林则徐                                    

①对外商活动注意加以区别对待  ②鼓励正常贸易,反对鸦片走私  ③主张对外开放,反对闭关锁国 ④坚持正义立场,讲究斗争策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④            D.②③

25. 详细信息

观察右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开辟为通商口岸的城市是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6.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当时由于帝制倾覆,共和告成,人们在政治上和思想上获得了一次大解放。……例如,对清政府统治者当年强迫汉人接受的发辫,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并且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也不算时髦”,英才谁若继续留辫子,便为社会舆论所不齿,“非讥之为豚尾,即詈之曰满奴。”在服饰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礼服、翎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人们穿衣“务趋时髦”。

材料二  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理想的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恶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尚,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

——均摘自王文泉等主编的《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

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要指出当时中国人的生活习俗和社会心态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重要原因。

3)上述材料中的生活习俗和社会心态在当时是否属于普遍现象?为什么?

27.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1年春农村革命根据地推行“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的土地政策。——《中国近代现代史》

材料二  “现在的政策,一方面应该规定地主实行减租减息,……另一方面要规定农民交租交息,土地所有权和财产所有权仍属地主。”  ——194012月《毛.泽东语录》

材料三  “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其田地的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受,连同乡中其他一切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分配土地。”——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

材料四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1950年《中国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回答:

1)材料二与材料一、三、四相比对地主土地的处理办法有什么不同?

出现这种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为什么承认地主的土地和财产所有权?又为什么规定实行地主减租减息?

3)结合材料四说明建国后开展土地改革运动的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是什么?

4)以上材料对土地的规定就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而言有无本质的不同?为什么?后来阐述土地所有制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

28. 详细信息

1916年各省派遣留学欧美生定额表

省别

留学欧美定额

省别

留学欧美定额

省别

留学欧美定额

奉天

38

浙江

20

福建

10

广东

30

四川

17

吉林

9

江苏

25

云南

17

陕西

8

湖南

25

山东

15

广西

3

湖北

22

直隶

12

甘肃

1

河南

21

山西

12

贵州

0

江西

21

安徽

12

黑龙江

0

材料二  1909年至1929年,清华留美生生源情况为:江苏274人,高居榜首,占21年间派遣留学生总人数的21.59%。以下依次为广东185人,浙江157人,福建92人,河北81人,而甘肃、新疆、辽宁、吉林等省份,则寥寥无几。

——《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一卷

材料三  胡适这样热心倡导西化的人,在1914年的《留美学生 年报》中居然发表了一篇《非留学篇》,发出这样的惊人之语:“留学生,吾国之耻也!留学生,过渡之舟楫而非敲门之砖也;留学者,费时伤财事倍功半;留学者,救急之计而非远久之图也。”

材料四  文革结束以后,邓.小平提出:“中国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要扩大派遣留学生人员”,“要成千上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教育部要研究一下,花多少钱都值得。”

材料五  1978年底,中国政府派出了首批赴美的50名留学生,赶在中美建交之前前往美国。从此,中国出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留学大潮。一些媒体称:“越来越多留学人员的回国,将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动力。”

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结合背景,概括指出胡适和邓.小平对留学问题产生不同认识的原因。

3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出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留学大潮”的基本原因有哪些?有何重要意义?

29. 详细信息

下列四条曲线反映了中国近代四种经济形态的发展演变过程

回答:

1)判断图中代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趋势的曲线是哪一条并指出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2)结合史实分别指出五四以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三次热潮”是怎样为当时中国的社会进步创造条件的。

3)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把③、④两种经济形态转变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不同政策是什么?各有何重要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