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四川高一下学期人教版高中历史月考试卷

1. 详细信息

古代俗语说:“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为换油盐针线。”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消费结构      B.市场意识              C.小农思想             D.节俭习惯

2. 详细信息

下面是中国古代早期农具对比表。该表反映的主要信息是

耕作方式

时间()

面积(担田)

锄耕

1

1

木牛

1

4

牛耕

1

14

 A.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到全国                           B.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C.牛耕是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D.封建小农经济得以确立

3. 详细信息

 “夫农,衣食之所由出也。生民之业,莫重焉。一夫之力,所耕百亩,养生送死,与夫出赋税,给公上者,皆取具焉。”对此理解正确的有①农业是封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②小农经济具有一定的脆弱性    ③发展农业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       ④农业技术的提高是农民致富的关键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4. 详细信息

唐人王建诗云:“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A.唐代实行坊市制                            B.唐代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夜市

 C.唐代茶叶商品化,政府征收茶税          D.宋代出现了夜市,王建的诗不符合史实

5. 详细信息

.“自1063年起,开封取消宵禁,晚上居民可在城中自由走动。商场和娱乐场所彻夜开放……店铺、工场设于全城,坊里已去掉原先的围墙……乡村的‘草市’被允许存在。”法国学者谢和耐的这段记述表明

 A.城市的经济功能受到削弱                            B.小农经济丧失了主导地位

 C.商业发展打破了时空限制                            D.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6. 详细信息

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带开放性,相对之下,明清组成的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这里的“收敛性”具体表现在 ①设提点刑狱司专职监察刑狱          ②废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③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④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 详细信息

据《管子》记载:“(齐桓)公曰:‘请问战胜之器。’管子对曰:选天下之豪杰,致天下之精材,来天下之良工,则有战胜之器矣。’”对于“良工”认识无误的是

 A.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B.体现了重农抑商思想

 C.体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                             D.推动了诸侯的争霸斗争

8. 详细信息

 “从中国经济史看来,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因子,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与多寡。”“凡政府干预愈深者,则市场机能运作能力愈弱,反之亦愈强。”(台湾学者侯家驹撰写的《中国经济史》)下列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政治干预影响经济发展                              B.中国古代已有市场经济

 C.重农抑商不符经济规律                            D.政府专营阻碍经济发展

9. 详细信息

仔细观察关于中国古代西汉、唐和北宋的都城布局的示意图,请判断说法正确的是

①对市的管理逐渐加强                      ②体现了以皇权为中心的思想

③都城的经济功能在增加                    ④坊与市的界限日益明显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0. 详细信息

有学者论:“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典型。”这种经济形式在古代中国的表现不包括

 A.盐铁官营制度         B.“海禁”政策  C.重农抑商政策         D.商帮的出现

11. 详细信息

《石炭并引》载:“彭城旧无石炭(煤),元丰元年十二月,始遣人访获于州之西南白土镇以北,以冶铁作兵……”这段记载反映了下列哪一朝代的情况

 A.汉代                 B.唐代                 C.北宋                 D.元代

12. 详细信息

下列对《中国古代丝织业分布图》解读不正确的是

 A.秦汉时期中国丝织业中心仅局限于黄河流域    

 B.唐宋时期中国丝织业发展水平南北趋于平衡  

 C.元明清时期中国丝织业重心在东部地区      

 D.我国古代丝织业重心与古代经济重心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13. 详细信息

某电视台策划拍摄一部大型历史纪录片,反映公元七世纪时中国商人的生存状况。不少热心人士纷纷献计献策,贡献不少情节构想。下列情节最符合史实的是

 A.湖南商人刘梦溪在广东十三洋行经营土货.收购烟草

 B.山西商人齐之姜自幼追随同乡组成的商帮跑买卖

 C.湖北商人何维君来到长安,在最繁华的住宅区开了家当铺

 D.四川商人翁旖旎在广州收购阿拉伯胡商带来的奇珍异宝

14. 详细信息

瓷器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受到世界人民的广泛喜爱。下面两幅图透露给我们的信息有

①是我国唐宋时期的瓷器精品          ②在明清时期是我国出口瓷器的主要组成部分          

③反映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经济形式         ④画面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15. 详细信息

《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在这里,司马光

A.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B.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  

C.提出“农本商末”观点                   D.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

16. 详细信息

.下图是建国初陕西西安唐墓出土的“三彩骆驼载乐俑”和“骑驼乐舞三彩俑”。作为历史材料,它们

①生动地展示了唐朝先进的制瓷工艺技术  ②有助于我们了解“丝绸之路”的交通状况

③证明了唐朝音乐和舞蹈艺术的多样性  ④增加了我们对唐“厚葬”之风的直观感受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7. 详细信息

徐光启《农政全书》载,“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吉贝则泛舟而鬻(卖)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这说明当时

 A.商业是棉纺织发展的前提                B.商人买贱卖贵伤害了农业

 C.北方农业生产比南方发达                 D.南方经济较北方更有优势

18. 详细信息

1567年,明朝隆庆皇帝朱载垕同时开放了“海禁”和“银禁”,诏令“朝野上下率用银”,从此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白银进口。据统计,自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西班牙从美洲横越太平洋,经菲律宾运到中国的白银,占新大陆白银总产量的34。由此可见,当时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中国和西班牙垄断了世界贸易

 C.中国的航运和对外贸易发达                     D.中国是商品经济相对发达国家

19. 详细信息

19.《重燃中国梦想:中国经济公元12049年》一书指出,公元11839年是“辉煌时代”,中国以技术成就农业经济的辉煌,但也陷入“高水平动态均衡”的陷阱。这里的“‘高水平动态均衡’的陷阱”的含义是中国古代农业

 A.是世界上最发达的                      B.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C.是高技术下的低效率生产                D.是简单协作的循环再生产

20. 详细信息

据报道,上海发现了一张可能是元朝棉纺织革新家黄道婆的真人画像(见右图)。某同学想从下列四方面考证画像真伪,最关键的应该是确认画像的

 A.创作时间                           B.尺寸大小       

 C.人物年龄                           D.色彩浓淡

21. 详细信息

船队进入今肯尼亚的马林迪,在这里雇了一个阿拉伯水手引航,横渡印度洋,(返回之时)买进胡椒、肉桂等东方物品,这批货的卖价,为这次航海费用的60倍。这是人类史上第一次完成从西欧绕非洲来到东方的航行,从而开创了东西方之间最短的海上航路。率领这支船队的航海家应是

 A. 迪亚士      B. 达·伽马               C. 哥伦布               D. 麦哲伦

22. 详细信息

.下列三幅图反映了14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下列对其理解不正确的是

 

 A.这种变化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B. 蒸汽革命催生了垄断组织

 C. 工业革命促进了工厂制推广        D. 这种变化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23. 详细信息

某同学为写历史小论文设计了右侧提纲,据此判断这篇论文的主题是

 A.物质文明与环境问题

 B.能源革命与人类生活

 C.科学进步与征服自然 

 D.工业革命与社会转型

24. 详细信息

1617世纪,英国物价上涨了256%,工资上涨了145%。地租涨幅远远低于物价涨幅。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①英国成为海上霸主  ②工业革命     ③殖民掠夺  ④奴隶贸易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5. 详细信息

1815年,法国与英国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地位的失败,标志着伦敦对巴黎的胜利,标志着伦敦将成为世界的经济中心,而巴黎则不再可能。也许是从l789年大革命的爆发到1815年拿破仑战争的结束这26年的动荡折腾了法国,此后,法国就再也未能重现其往日作为“超级”大国的辉煌,她已经沦为二流强国。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A.说明法国往日曾经非常辉煌           B.分析法国在19世纪初落后于英国的原因

 C.介绍从17891815年法国经历了26年的动荡D.陈述19世纪初英、法两国势力的此消彼长

26. 详细信息

20世纪20年代,西欧出现一种新现象:刚刚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人可以从国家有关机构、学会或工业公司得到研究资助。这一现象反映出

 A.爱因斯坦相对论推动基础科学研究发展到新的阶段

 B.民主体制的普遍建立为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C.人们认识到科学对技术和生产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D.已经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27. 详细信息

 “各种圈养的动物,尤其是马、牛和羊,是东半球的一个重要贡献。美洲大陆没有可与之媲美的动物,那里的美洲驼和羊驼价值较小。东半球的谷类植物也很重要……西班牙人是果园爱好者,除了给美洲带来橄榄树和欧洲葡萄树外,还带来了种类繁多的水果。”从这一叙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美洲的发现对世界作出的贡献为单向性    B.人类及动植物的混合主要表现为单向性

 C.新航路的开辟对美洲而言利大于弊      D.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物种混合

28. 详细信息

28.齐世荣在其《世界史》中指出,哥伦布的航行计划是建立在对于地球距离的错误估计上面的,从而出现了一个既饶有兴味又耐人深思的历史“假若”的问题:幸亏哥伦布作了错误的估计,假若他估计正确的话,他一定不会向西航行,从而也就一定发现不了美洲新大陆。这说明

 A.历史的假设结论,本身并不具有历史意义  

 B.历史的客观后果,往往超乎当事历史人物的估计

 C.历史的假设结论,需要还原历史加以证明

 D.历史的客观后果,往往与历史的主观动机相符合

29. 详细信息

.19世纪中叶,欧洲一位农民的以下这番具有讽刺意味的感想,在海外的千百万农民中一再引起共鸣: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奇迹的时代,贤哲告诉我大车行驶不需马拉,富丽堂皇的船只无帆无风也能航行得像箭一样快,神奇的医生能截肢而病人却不叫唤也不痛,新闻通过环绕地球的电线能在一瞬间传遍世界,镰刀自动收割,纺车自行转动,铁犁自动开沟,而我们仍像过去一样渴望得到面包。

这反映了当时海外的农民

 A.对市场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极为不满      B.没有看到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社会进步

 C.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现状极为不满     D.不能充分利用工业革命带来的先进技术

30. 详细信息

新航路的开辟,不仅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也对欧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由此出现了不同的别称,如“黄金的漏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者”、“新航路的受害者”等,其对应的分别是

 A.西班牙、荷兰、意大利                                   B.葡萄牙、英国、美国

 C.英国、意大利、德意志                                   D.意大利、法国、荷兰

31. 详细信息

有国外学者说,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一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只有结尾的简短一章可能提到遥远的大西洋沿岸。这里的“结尾的简短一章”主要指的是

 A.新航路开辟                                             B.西方早期殖民扩张

 C.工业革命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确立

32. 详细信息

英国小说《西比尔》中描述工业革命称:“两个民族,它们之间没有往来、没有同感;它们好像不同地带的居住者即不同行星上的居民,不了解彼此的习惯、思想和感情;它们在不同的繁育情况下形成,吃不同的食物,按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不受同样的法律支配……富人和穷人。”这段话实质反映出

 A.工业革命后殖民扩张加剧                     B.殖民统治激化了民族矛盾

 C.工业革命后阶级分化严重                      D.殖民统治阻碍了文明融合

33. 详细信息

2010420,英国石油公司所属墨西哥湾钻井平台“深水地平线”的爆炸引发了数十年来最广为人知的一次石油泄漏事故。此类石油泄漏事件在历史上也曾多次出现,最早可能出现于    

 A.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B.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C.二战后初期                                             D20世纪70年代

34. 详细信息

19世纪英国“棉都”曼彻斯特“是做赚钱生意的地方……从这肮脏的下水道流出人类勤奋的洪流,肥沃着整个的世界,从这油腻的阴沟中流出纯质的金子。人性在这里发展的最完备,也最粗野;文明在这里创造奇迹,文明人几乎退回去变成野蛮。”对此材料理解最为全面的是

 A.公共设施尚不完善                                       B.人民素质有待提高

 C.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D.工业革命带来双重影响

35. 详细信息

观察下列图表,其中乙国是

 

 A.德国                B.法国                 C.俄国                 D.英国 

36. 详细信息

 “在1763-1871年的一个多世纪里,英国不仅在西方而且在整个世界的善事与恶行中都扮演了主角。”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材料中的“善事”主要指 

 A.进一步加强世界联系                                      B.传播工业文明的成果

 C.推动近代工业的兴起                                      D.为世界各地提供商品

37. 详细信息

.王觉非主编的《英国近代史》载:“从西至东,从北至南……机械装置遍及四方,世界获得了一种新的动力,一个时代的风气如新世界的大河汹涌奔腾,不可阻挡。”材料描述的现象与下列哪一个历史人物的贡献密切相关

 A.牛顿      B.爱迪生                  C.哈格里夫斯                 D.瓦特

38. 详细信息

1512,麦哲伦发现菲律宾后将其命名为圣拉萨鲁斯群岛(发现该群岛是1217,是该圣徒的节日)20年后,西班牙人以其国王菲利浦二世的名字改称该群岛为菲律宾。菲律宾国家名字的由来

 A.带有浓厚的殖民色彩                             B.尊重了当地文化    

 C.体现了东西方文化交融                            D.带有宗教色彩

39. 详细信息

下表为18001900年欧洲和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所占份额(%)。据此可知

1800

1830

1860

1880

1900

欧洲

280

341

536

620

630

中国

333

298

197

125

62

  A.传统手工业在中国越来越占据优势       B.中国所占份额减少缘于制造业衰退

  C.工厂的出现加速了欧洲工业化发展      D.工业化是欧洲超越中国的主要原因

40. 详细信息

某同学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准备了下列材料。其研究视角是

         可可            马铃薯             玉米             烟草

 A.生态史观              B.社会史观   C.现代化史观             D.整体史观

            

41. 详细信息

16分)城市既是人类文明的核心区域,又是文明进步的前沿地带。自古以来,城市就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地区,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并确立了天子都城十二里(边长43公里)、公国都城九里(边长32公里)、侯伯国都城七里(边长25公里)、子男都城五里(边长17公里)的都城建制。

材料二 

 

材料三    英国的城镇化坚持以城乡规划为主体的公共干预政策。英国在城市化初期,由于人口和产业活动的迅速集聚而城市缺少必要的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致命疾病的流行。自19世纪中叶起,英国通过了一系列的法案,对环境卫生问题进行管理。1909颁布的《住宅与规划法》成为世界上第一部城市规划法,标志着规划成为重要的政府管理职能和引导城镇化进程的公开政策。同时,政府的公共政策在英国城镇化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936年,伦敦郡通过了“绿带开发限制法案”,由伦敦政府购土地作为“绿化隔离带”引导城市建设开发,减少对乡村环境和利益的损害。

                                                      ——周天勇《中国向何处去》

请回答:

(1)材料一、二的城市建造分别体现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现象。(8分)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以及初期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围绕此问题谈谈你对中国城市化建设有何建议。(8分)

42. 详细信息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以“交流与联系”为主题,解读材料一。(6分)

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洲作物传入对明清中国的影响。(6分)

43. 详细信息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起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请回答:评论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