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七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3月第一次月考试卷

重庆市第七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3月第一次月考试卷
教材版本:语文
试卷分类:语文高二下学期
试卷大小:1.0 MB
文件类型:.doc 或 .pdf 或 .zip
发布时间:2024-05-01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以下为试卷部分试题预览


1.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烽烟滚滚,又见江湖。近日,许久不见的武侠风又劲吹荧屏。带着一代人的电视经典记忆,翻拍剧《大侠霍元甲》在央视播出,再度唤起人们对侠义英雄的热情。同时,不同于以往对武侠经典的翻拍,由网络小说改编或原创的新武侠题材作品涌现,在各播出平台上获得了不错的收视成绩。这批新武侠剧的集中涌现,给陷入同质化怪圈的古装剧创作带来了一派新气象。

新武侠剧的“新”主要对应着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受众。这些作品大多改编自较有影响力的网络小说,通常在头部视频网站首播或台网联动播出,原著小说的忠实粉丝是制片方十分看好的流量保证。因此,创作者在制作风格上自然会考虑从网络文学网站迁移过来的青年观众的喜好。

有意思的是,传统武侠剧让人回味无穷的“武功”,在当下这些作品中却常常被弱化。原因或在于,俊俏柔美的流量明星们一般不会具有太高的武术素养;再者,武功也不是创作者要着力表现的对象。于是,慢镜头的放大渲染,关键动作的定格跳切,人物表情的夸张特写,对手竞逐的点到为止,这些替代了经典武打戏一气呵成的连贯场景。这种镜头表现得重“神”不重“术”,削弱了武侠剧应有的热血豪情。

此外,这些新武侠题材作品往往回避纷繁复杂的叙事线索铺排,人物关系力求简单清晰,叙事节奏力求简洁明快,多元的类型化叙事套路被纷纷移植到情节中,故事浅显易懂,符合当下观众强情节、碎片化,重感官、轻意蕴的观赏需求。

新武侠剧的涌现无疑给人们带来了熟悉而又陌生的视听体验,但这些作品的热度却往往局限在相对狭小的青年文化圈层中,并没有成为被全民热议并广受好评的现象剧。究其根本,是这些新武侠剧大都缺少宏阔的历史与文化气象,也缺少纵横捭阖的叙事格局,很难引发人们的广泛共鸣。“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侠之小者,为友为邻。”这些新武侠作品中的“侠”显然属于后者,故事大多数情况下围绕个人离奇的生存境遇展开,有侠义情但缺少英雄气,有江湖纷争但极少家国大义。

相比之下,取材于真实历史的《大侠霍元甲》则在近期的武侠剧中卓然而立。作品将人物置于动荡的历史风云之中,主人公的成长并不是由一些个人遭际或家庭的偶然事件促成的,而是与一系列真实的历史事件相伴而行,这让电视剧有了更厚重的时代质感。在这里,个体、集体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的关系被艺术化地呈现出来,“侠之大者”的境界也因此从想象走入现实,激荡起人们内心的热血情怀。

武侠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财富,也是伴随着“功夫”走向世界的鲜明的中华文化符号。当下这波新武侠剧的创作热恰好为人们提供了反思的契机。最核心的问题是,当观众开始对诸多青春、甜宠、悬疑剧作品产生审美疲劳时,新武侠剧应该“新”在何处?是追求故事内容的新?形式技巧的新?还是营销传播的新?或许对创作者而言,最重要的“新”在于要在当下时代语境中更好地诠释新武侠精神。一些冤冤相报、人命天定、侠客意气的旧元素需要被重新审视,一些玄幻、离奇、夸饰的表现手段需要被淡化处理,而那些激荡在英雄心中、傲然于天地间的自信、勇气、智慧与家国大义,依然是这个时代急切需要的精神品质。

(摘编自刘永昶《新武侠剧:“功夫”的底色仍是家国大义》)

材料二

定位为“中华武术正剧”的《大侠霍元甲》,开篇于“戊戌变法”失败后六君子身死,八国联军大举进犯、晚清政府节节败退的节点,时代在召唤英雄。霍元甲在此时挺身而出,把爱国情怀做到了实处,团结可以团结的力量,对内帮助国人强身健体,对外擂台对垒外国力士。

在当今的环境下,继续讨论霍元甲的爱国情怀是否已经过时?答案自然是否定的。2020年以人们始料未及的方式徐徐铺开,世界正在发生变化。疫情、洪水、国际关系,这种特殊的时代情境,愈加需要“霍元甲式”的爱国情怀:修炼自身的内力,不惧外来的挑战。《大侠霍元甲》的上线播出是一次对士气的提振。

作为一部人物传记类的电视剧,《大侠霍元甲》抓住了主人公的核心,即武术。武术既是点又是线:它是亮点,是霍元甲在当世和后世为人铭记的最大亮点;它是线索,学习武术、教授武术、使用武术、对武术态度的转变,串联起了霍元甲的一生。

“尊重事实”是该剧的创作底线。该剧中,一切动作设计都是以中华武术为基底的,霍元甲武功再强也不允许出现超出人体极限的设计,这是一种对常识的回归,更是对观众的尊重。重讲经典人物可谓困难重重,但是《大侠霍元甲》实现了突围,它为观众呈现出的是一个人物,一段历史,更是一种不因时间而褪色的精神。

(摘编自李宁《〈大侠霍元甲》:再度演绎永不褪色的武侠经典》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国古装剧创作已陷入同质化的怪圈,近日涌现的新武侠剧,为当下古装剧创作带来了新气象。 B . 新武侠剧大多缺乏宏阔的历史与文化气象、纵横捭阖的叙事格局,因此难以成为全民热议的现象剧。 C . 《大侠霍元甲》所蕴含的爱国情怀永不过时,霍元甲可以说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形象代表。 D . 武侠剧的创作可以在内容、形式和营销手段上创新,但最重要的应该是能在时代语境中诠释新武侠精神。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新武侠剧大多改编自网络小说,因为常以在头部视频网站首播或台网联动的方式播出,而获得流量保证。 B . 新武侠剧缺乏经典武打戏一气呵成的连贯场景,镜头表现重“神”不重“术”,因而削弱了武侠剧的热血豪情。 C . 新武侠剧应该多表现些家国大义,摒弃冤冤相报、侠客意气等元素,以及玄幻、离奇、夸饰等表现手段。 D . 在疫情、洪水、国际关系等形势复杂而严峻的时代情境中,我们更加需要能够提振士气、激荡人心的武侠精神。
  3.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最符合新武侠剧的特点的一项是(     )
    A . 创作者有意将剧中主人公置于历史的风云变幻之中,与真实历史事件相伴而行。 B . 在创作时,主要迎合青年观众的喜好,主角全部由受年轻人追捧的艺人担任。 C . 采用多重叙事线索,人物关系错综复杂,非常重视故事情节的设置和感官的需求。 D . 常弱化“武功”打斗的场面,醉心于追求镜头画面的影像感和人物造型的艺术感。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5) 请结合材料内容,概括并简要分析《大侠霍元甲》翻拍成功的原因。
2.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Ⅱ

老炊烟

孙如静

中秋节是常乐镇闹花灯的日子。那天晚上,孩子们手提花灯,排成花灯队,绕着全镇的六条街道游行,最后回到老商会门前展览。老百姓们赏灯、投票,选出自己心目中的“灯王”。

镇上有个叫“老炊烟”的。他制作的花灯造型美观,新颖别致,每年的花灯赛都荣获“灯王”的称号。

“老炊烟”是镇上合作工厂的编织工人,平日里就是编织竹篮、竹篓、簸箕、筛子等生活用具。“老炊烟”其实并不老,只是他整天抽水烟,又是个罗锅,四十多岁的人看上去像个六十多岁的老头,所以镇上的人都叫他“老炊烟”。

在我们小孩的眼里,“老炊烟”就是一个神奇的魔术师,看他制作花灯就像欣赏一场精彩的魔术表演。一根长长的竹子,用刀咔嚓咔嚓几下,一下子就开成几瓣,变成又细又长的竹条,厚薄有序,几根竹条交织在一起翩翩起舞,半天工夫就变成了各种花灯的架子。然后糊上五颜六色的彩纸,在上面添上寥寥数笔,或花鸟虫鱼,或河流山川。一眨眼的工夫,“六角宫灯”“猴子织布”“孔雀开屏”“鲤鱼跳龙门”“猪八戒背媳妇”等各种花灯就活灵活现地呈现在你眼前,每一盏灯都各具特色,栩栩如生。

“老炊烟”的花灯就像一个个色彩斑斓的万花筒,让我童年的生活多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天有不测风云,厄运来袭有如排山倒海。一日“老炊烟”下班回家,路过焊接组时无意中发现乙炔气瓶子漏气,看看周围没有一个人,他赶紧过去处理。气瓶子突然发生爆炸。那场突如其来的事故夺走了“老炊烟”的双眼。眼睛是工匠的第二双手,失去了双眼,“老炊烟”

赖以生存的饭碗丢失了。

“老炊烟”的家和我家一墙之隔。之后的日子里,我常常听到拌东西的声音,有时沉闷,有时清脆,听的最多的是香云婶哭闹的声音。过了一段时间,这些声音都消失了。听邻居们议论,香云婶扔下“老炊烟”自己一个人走了。我每次路过“老炊烟”家门口,都见大门紧闭,谁也不知道里面是个什么情形。

大人们说,“老炊烟”失去了眼睛,生活一下子掉进了黑窟窿里,看来“灯王”这个称呼要花落别家了。

我想,以后“老炊烟”做不成花灯了,中秋节的花灯赛一定会无趣许多。

又过了两年,中秋节来临的日子,我放学回家,看到“老炊烟”家门口挤满了人。我从人群中挤进去,看见“老炊烟”正在制作一盏花灯。那些细长的竹条在他粗糙的手指间来回穿梭,那些竹条乖巧听话,没有哪根割破他的手指,没有哪根编错位置。围观的人群先是窃窃私语,最后一言不发,个个睁大眼睛屏息凝视,生怕一眨眼就漏掉一个动作,一个细节,一个精彩瞬间。

当夜色渐渐暗下来的时候,一朵巨大的莲花灯终于呈现在我们面前。这时候,“老炊烟”

发出了声音:“妹头在吗?”我愣了一下,连忙答应:“在!”“你给莲花灯点上蜡烛吧。”我接过“老炊烟”递过来的莲花灯,发现他的手粗糙了许多,伤疤一条盖过一条,真是触目惊心。

蜡烛点上,烛光散开,一朵粉红的莲花绽放在我们面前。莲花的花瓣有三层,一层比一层大,很有层次感。外面的一层向四面展开,像一个穿着裙子的小姑娘在伸展腰肢,翩翩起舞。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谁能相信这盏美丽的莲花灯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做出来的呢?

那天晚上,我提着莲花灯站在队伍的最前面,吸引了无数赞誉的目光。那年中秋节,莲花灯摘取了“灯王”的桂冠。

一夜间。“老炊烟”名声大震,连县城的商家都来收购他的花灯。

后来我问“老炊烟”,为什么他看不见了还能做出那么美丽的花灯。他说,傻丫头,因为我心里有一盏灯啊。人啊,心里只要有一盏灯,就不会迷失方向了。

那时候,年幼的我自然不明白这些话里的深刻含意,现在回想起来,一盏花灯照亮了“老炊烟”的世界,也照亮了他的人生。也许,这就是这么多年来“老炊烟”的“灯王”名号在常乐镇屹立不倒的原因吧。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以常乐镇为背景,将寻常的故事置放在充满民俗民情的特定的地域环境里,读来有一种特别的新鲜感。 B . 作者通过外貌、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为读者刻画了一个质朴、顽强而又不向命运低头的乡间汉子的形象。 C . 文中对“老炊烟”失去双眼前和失去双眼后制作花灯的相关内容的描写,都旨在突出“老炊烟”手艺的高超。 D . 多年来“灯王”名号屹立不倒,不是因为“老炊烟”失明前手艺高超,而是因为他失明后依然用技艺征服了大家。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香云婶扔下“老炊烟”自己一个人走了与“老炊烟”家总是大门紧闭这两个情节的描写,有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令读者好奇“老炊烟”接下来的命运。 B . 作者通过对“老炊烟”制作莲花灯的细节性动作、人们观看“老炊烟”制灯的表现、莲花灯点亮后的场景等方面的描写,让“老炊烟”的匠人形象跃然纸上。 C . “老炊烟失去了眼睛,生活一下子掉进了黑窟隆里”,其中“黑窟窿”一词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将主人公失去眼睛后的艰难处境表现出来。 D . 作者通过叙写“老炊烟”失明后仍然可以做出美丽花灯的故事,意在告诫人们世事难料,命运无常,要学会珍惜当下。
  3. (3) 结合文本,分析小说中“我”的作用。
  4. (4) 请结合文本,对“人啊,心里只要有一盏灯,就不会迷失方向了”这一句话的理解。
3.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郭守敬,字若思,河北邢台人。生有异操,不为嬉戏事。大父荣,通五经,精于算数、水利,使守敬从刘秉忠学。中统三年,张文谦荐守敬习水利巧思绝人世祖召见面陈水利六事每奏一事世祖叹曰任事者如此人不为素餐矣至元元年,从张文谦行省西夏。先是,古渠在中兴者,一名唐来,其长四百里,一名汉延,长二百五十里,它州正渠十,皆长二百里,灌田九万余顷。兵乱以来,废坏淤浅。守敬更立闸堰,皆复其旧。二年,授都水少监。守敬言:“金时,分引卢沟一支东流,穿西山而出,灌田若干顷,其利不可胜计。今若按视故迹,使水得道流,上可以致西山之利,下可以广京畿之漕。”帝善之。

初,秉忠以《大明历》自辽、金承用二百余年,议欲修正而卒。十三年,江左既平,帝思用其言。守敬首言:“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今司天浑仪,宋皇祐中汴京所造,不与比处天度①相符。”守敬乃尽考其失而移置之。又作候极仪、浑天象、玲珑仪、仰仪、立运仪、证理仪、景符、窥几等。又作《仰规覆矩图》《异方浑盖图》《日出入永短图》与上诸仪互相参考。

大德二年,召守敬至上都,议开铁幡竿渠,守敬奏:“山水频年暴下,非大为渠堰,广五七十步不可”。执正吝于工费,以其言为过,缩其广三之一。明年大雨,山水注下,渠不能容,漂没人畜庐帐,几犯行殿。成宗谓宰臣曰:“郭太史神人也,惜其言不用耳。”七年,诏内外官年及七十,并听致仕 , 独守敬不许其请。自是翰林太史司天官不致仕,定著为令。延祐三年卒,年八十六。

(节选自《元史·郭守敬传》,有删节)

【注】①天度:周天的度数,用来计算日月的运行。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张文谦荐守敬/习水利巧思绝人/世祖召见/面陈水利六事/每奏一事/世祖叹曰/任事者如此人/不为素餐矣/ B . 张文谦荐守敬/习水利巧思绝人/世祖召见面/陈水利六事/每奏一事/世祖叹曰/任事者如此/人不为素餐矣/ C . 张文谦荐守敬习水利/巧思绝人/世祖召见/面陈水利六事/每奏一事/世祖叹曰/任事者如此/人不为素餐矣/ D . 张文谦荐守敬习水利/巧思绝人/世祖召见面/陈水利六事/每奏一事/世祖叹曰/任事者如此人/不为素餐矣/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行省即行中书省,是元朝中央政府为维护其统治,在地方行政上所设的全权机关。在当时主要用作军事管理。 B . 在地理上,古人与今人相反,是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所以江左泛指长下游以东地区,又称为“江东”或“江表”。 C . 古代官员正常退休称为“致仕”,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D . 翰林为皇帝的文学侍从官,专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的文件,因参与机要,有较大实权,一度与丞相相当。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郭守敬精通水利工程,灵巧绝人。他师从刘秉忠,被张文谦引荐,常就水利问题向皇帝进言献策,得到历任皇帝的信任和赞赏。 B . 郭守敬通晓天文地理,博学多才。为了修订历法,他还亲自制造了大量用于测量的仪器,并绘制了与这些仪器互相参照使用的图画。 C . 郭守敬做事提纲挈领,严谨务实。他认为修订历法的关键在于测量所用的仪器,于是校订并移置了不符合司天台天度的浑仪。 D . 郭守敬主持修复旧渠,利国利民。他修复了中兴州内因战乱而废弃淤塞的十余条正渠及唐来、汉延二渠,浇灌九万余顷田地。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若按视故迹,使水得通流,上可以致西山之利,下可以广京畿之漕。

    ②执正吝于工费,以其言为过,缩其广三之一。

  5. (5) 请简要概括郭守敬在水利方面的具体举措。
4. 诗歌鉴赏
4.古代诗歌阅读

上山采蘼芜①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

   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

“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

   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

 “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

  “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②;

 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

  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注:①蘼芜:香草名,叶子风干可做香料。②缣、素:都是绢。素色洁白,缣色带黄,素贵缣贱。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首叙事诗采用对话形式,人物对答富有感情与个性,生活气息浓郁。 B . 女主人公见了休了自己的故夫,不但未埋怨、责难,还长跪在地,关心地询问新妇的情况,可见她对被遗弃之事难以释怀。 C . 故夫对新人与旧人作了多方面的比较,说明其有悔恨之意,并对他当初的休妻行为表示道歉。 D . 这首诗与《孔雀东南飞》都揭露了封建意识和封建婚姻制度的罪恶。
  2. (2) 比较《上山采蘼芜》《氓》《孔雀东南飞》中三位女主人公的形象,简要分析说明她们有什么不同点。
5. 默写
名篇名句默写
  1. (1) “酒”在古诗词中是常见的意象,诗人常常以此表达情感。比如鲍照《拟行路难》(其四)中用“”来自我纾解,比如杜甫在《客至》中用“”表达待客时的真诚客气,比如黄庭坚在《登快阁》中用“”来暂时抒怀。
  2. (2) 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中“”一句,描写清晨卖花声里透出淡雅的春意,写得形象而又别致。
  3. (3) 《氓》中表现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怀有二心,这种鲜明对比在文中的集中体现的句子是:“”。
  4. (4) 《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是美的化身,作者以“赋”的笔法写她被迫离开焦家时的精心装扮,其中对她的耳饰进行详细描写的一句是“”。
  5. (5) 杜甫的《蜀相》中“”两句,从视听角度以乐景写哀情,感慨世事变迁英雄落寞。
6. 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总之,解决并消除拐卖妇女犯罪的关键一环,是在社会观念上和法律上       这一犯罪与“买卖”之间的区别,去除这一罪行上面的“买卖”伪装。王锡锌教授强调,“拐卖和买受妇女儿童的本质都是对人的核心价值的侵犯,都是对人的奴役。”因而主张严惩。而车浩教授则有不同看法,他说,“人作为目的的尊严?人身的商品化?女性的物化?恕我直言,如果完全脱离开收买之后对女性的身心伤害,仅仅是一个金钱交易行为本身,难以体现出对这些价值的       。”也似乎有道理。关键在于,这并不“仅仅是一个金钱交易行为”,对被拐妇女人格尊严的污辱不是因为买卖,(1)。即不是合法所有者出售自己的东西,包括身体。合法的公平的符合定义的买卖是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人们用自己的劳动交换工资,一定时间内的身体和自由,没有人说是污辱了人格。

所以我的建议是,(2),用“劫持并转让控制妇女罪”替代“拐卖妇女罪”,用“受让控制妇女罪”替代“收买被拐卖妇女罪”。这种说法现在看来很绕口,却去除了“买卖”的字样,使人们不再有幻象,把这种行为与真正的买卖行为       。使罪行的性质更为赤裸裸地显现在法律条文中。或者我也同意“南洋富商”的建议,干脆将“拐卖妇女罪”取消,直接还原成“非法拘禁罪,强奸罪,绑架罪,人身伤害罪。”我承认,(3)。无论如何,(     ):甲乙两人合谋绑架妇女,只不过做了分工,甲去绑架,乙付他钱,这钱不是被拐妇女的价值,而是甲的“辛苦费”,甲绑架了妇女以后,用暴力胁持到乙处,将对该妇女的暴力控制转交给乙,乙随后对该妇女进行了“情节特别恶劣的”强奸。这焉能不是        的严重犯罪呢?

(节选自盛洪《盲山式犯罪:乔装“买卖”的重罪》,略有删改)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澄清   否定  混为一谈  心狠手辣 B . 肃清   蔑视  一概而论  令人发指 C . 澄清   蔑视  混为一谈  令人发指 D . 肃清   否定  一概而论  心狠手辣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这两者的性质和程度一目了然,当把本不存在的“买卖”假象去掉以后,人们就不会将这种重罪与“买卖婚姻”混为一谈,也不会对“拐卖”与“收买”的量刑不同而费心思 B . 当把本不存在的“买卖”假象去掉以后,人们就不会将这种重罪与“买卖婚姻”混为一谈,也不会对“拐卖”与“收买”的量刑不同而费心思,这两者的性质和程度一目了然 C . 这两者的性质和程度一目了然,当把本不存在的“买卖”假象去掉以后,人们就不会对“拐卖”与“收买”的量刑不同而费心思,也不会将这种重罪与“买卖婚姻”混为一谈 D . 人们把本不存在的“买卖”假象去掉以后,就不会对“拐卖”与“收买”的量刑不同而费心思,也不会将这种重罪与“买卖婚姻”混为一谈,这两者的性质和程度一目了然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合法的公平的符合定义的买卖是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人们用自己的劳动交换工资,一定时间内的自由和身体,没有人说污辱了人格。 B . 合法的公平的符合定义的买卖是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人们用自己的劳动(一定时间内的自由和身体)交换工资,没有人说污辱了人格。 C . 符合定义的合法的公平的买卖是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人们用自己的劳动交换工资,换取一定时间内的自由和身体,没有人说污辱了人格。 D . 符合定义的合法的公平的买卖是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人们用自己的劳动(一定时间内的自由和身体)交换工资,没有人说污辱了人格。
  4. (4) 请在文中序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文段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7. 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滤镜是用来实现图像的各种特殊效果的工具。近年来,滤镜技术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人们在存留日常生活的影像时也常常使用滤镜,曾有人戏言,“照片”现在都成“照骗”了。一些热门影视剧也因滥用滤镜,致使画面失真,导致口碑崩塌。

为了更美而诞生的滤镜技术,反而成为大众审美异化的催化剂。这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在求美和求真之间,在审美需求与价值取向之间,我们应该何去何从?

对此,你有怎样的启发与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