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芜湖市第二十九中学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安徽省芜湖市第二十九中学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教材版本:语文
试卷分类:语文八年级下学期
试卷大小:1.0 MB
文件类型:.doc 或 .pdf 或 .zip
发布时间:2024-05-01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以下为试卷部分试题预览


1. 默写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 (1) ,君子好速。(《诗经关雎》)
  2. (2) 蒹葭苍苍,。(《诗经蒹葭》)
  3. (3) 气蒸云梦泽,。(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4. (4) 山光悦鸟性,。(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5. (5) 挥手自兹去,。(李白《送友人》)
  6. (6) ,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7. (7)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渲染出暗淡悲惨的氛围,烘托诗人凄恻愁惨心境的句子是
  8. (8) 白居易《卖炭翁》中以设问修辞,反衬出“黄衣使者白衫儿”行径之恶劣、后果之严重,

    给老翁造成的伤害和痛苦之深的句子是

2. 语段阅读
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各题。

不知道是哪个有心人,在坟墓周围摆上了用云杉枝编的花圈,像给这块小小的墓地修了一道绿色的围墙。陡坡上挺拔的松树高高矗立,峡谷的斜坡上绿草如茵。

这里是小城的边缘,寂静而冷清。松林在低语,春天的大地在复苏,散发着潮湿的泥土气息。他们为那些出生即贫贱、落地便为奴的人能过上美好的生活,在这里英勇就义,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A慢慢地摘下了帽子。悲痛,巨大的悲痛,充满了他的心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         (平平庸庸,无所作为)而羞愧;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

  1. (1) 给选段中加点字注音。

    高高    绿草如

  2. (2) 根据释义在选段横线上补写的一个成语是
  3. (3) 请将选段中画波浪线句子改为反问句:
  4. (4) 选段节选自(体裁)《》,文中的“A”是,选段表现了其的精神品质。
  5. (5) 下列说法符合原著情节内容的一项是(    )
    A . “这块小小的墓地”里安葬着朱赫来同志,他勇敢、机智、正义,是主人公走上革命道路的最初引导人。 B . 陪同主人公来这墓地悼念的是他的妻子达雅,后来主人公双腿瘫痪,提出离婚,遭到了达雅的拒绝。 C . 因为伤病,主人公被送回家乡疗养,在这期间,他来到了这块墓地。 D . 主人公身体瘫痪、双目失明后,决定通过文学创作重新参加战斗,于是开始进行小说《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的创作。
3. 综合题
二十九中学开展“消防知识知多少”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1. (1) 王同学准备在活动时向同学讲解火警电话的由来,下面是他收集、整理的资料,请你帮助他修改。

    [甲]火警电话规定为“119”,是为了防止火警电话用“0”号开头与其它常规通信服相互影响的原因。同时,火灾具有突发特点,为保证通信畅通无阻,应将其并入“11”号开头的特别服务中去。为增强全民的消防安全意识,使"119”更加深入人心,公安部将每年的11月9日定为全国的“消防日”。11月9日的月日数恰好与火警电话号码119相同,而且这一天前后,正值风干物躁、火灾多发之际,[乙]全国各地都在紧锣密鼓地开展冬季防火工作。

    ①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正确的写法是

    ②文中[甲]处画线句子有语病,应当删去

    ③文中[乙]处画线句子的主干是

  2. (2) 校报准备开设消防知识科普专栏,同学们围绕几类消防知识搜集材料,分设三个栏目,请在每个栏目名的横线上补填一个四字短语,使栏目名称合理、完整。

    栏目一:能分清

    栏目二:要明了

    栏目三:都知晓

    冷却灭火法,就是将灭火剂直接喷洒在燃烧着的物体上,将可燃物质的温度降低到燃点以下,终止燃烧。如用水灭火。

    隔离灭火法,就是将燃烧物体和附近的可燃物隔离或疏散开,使燃烧停止。

    窒息灭火法,就是阻止空气流入燃烧区,或用不燃物质冲淡空气,都知晓使燃烧物质断绝氧气的助燃而熄灭。如用泡沫灭油类火灾;用锅盖隔绝氧气,终止燃烧。

    抑制灭火法,也称化学中断法,就是使灭火剂参与到燃烧反应过程中,使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游离基消失,形成稳定分子或低活性游离基,使燃烧反应停止。如用干粉灭火剂灭气体火灾。

  3. (3) 看完科普专栏上的知识,同学们针对不同的灭火方法展开了讨论,请你根据科普专栏的内容结合下面的提示将对话内容补充完整。

    小胡:灭火的方法虽然很多,但是对于不同类型的火灾,需要采取对应的正确灭火方式。比如在做饭时锅中的食用油不慎起火,就不能用冷却灭火法,我们一般会采用灭火法,如

    小丽:你说的不错,没有任何一种方法是万能的,如果家中电器着火,一定不能用灭火法,因为水导电;可采用灭火法,如用干粉灭火器对着火电器进行灭火。

    小乐:原来每一种灭火方法都有其背后的科学道理,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提高火灾防控意识!

4. 现代文阅读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听雨

季羡林①

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水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 舂雨贵似油”,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早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极静极静的心情,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来解读这天书般的玩意儿。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然而,事实却正相反。[甲] 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②,大有飘飘欲仙之感了。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呜,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

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乙]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顺便说上一句:外国诗词中似乎少见。我的朋友章用回忆表弟的诗中有:“频梦春池添秀句,每闻夜雨忆联床。”是颇有一点诗意的。连《红楼梦》中的林妹妹都喜欢李义山的“ 留得残荷听雨声”之句。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蒋捷的“虞美人”,词不长,我索性抄它一下: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但是,古今对老的概念,有相当大的悬殊。他是“鬓已星星也”,有一些白发,看来最老也不过五十岁左右。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过是介乎中老之间,用我自己比起来,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鬓边早已不是“星星也”, 顶上已是“童山濯濯”了。要讲达到“ 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资格。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③了。[丙]

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春的麦苗。我生在乡下,虽然六岁就离开,谈不上干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农民最高希望是多打粮食。天一旱,就威胁着庄稼的成长。即使我长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谓焦急之情,决不下于农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行。我天天听天气预报, .时时观察天.上的云气。忧心如焚,徒唤奈何。[丁]

今天早晨,我的梦竟实现了。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

我的心又收了回来,收回到了燕园,收回到了我楼旁的小山上,收回到了门前的荷塘内。我最爱的二月兰正在开着花。它们拼命从泥土中挣扎出来,顶住了干旱,无可奈何地开出了红色的白色的小花,颜色如故,而鲜亮无踪,看了给人以孤苦伶仃的感觉。在荷塘中,冬眠刚醒的荷花,正准备力量向水面冲击。水当然是不缺的。但是,细雨滴在水面上,画成了一个个的小圆圈,方逝方生,方生方逝。这本来是人类中的诗人所欣赏的东西,小荷花看了也高兴起来,劲头更大了,肯定会很快地钻出水面。

我的心又收近了一层,收到了这个阳台上,收到了自己的腔子里,头顶上叮当如故,我的心情怡悦有加。但我时时担心,它会突然停下来。我淋心默祷,祝毖而卢长久响下去,响下去,永远也不停。.

[注释:1)季羡林:1911年出生于山东临清 县。北大教授, 著名学齐。精通多国语言文字。文中“死文字”指已失传的吐火罗文。2)醍彻 (tí hú): 古时指 从牛奶中提炼出束的精华。③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指对生死的通达看法。|

  1. (1) 下面这句话应当放在文中甲、乙、丙、丁四处中的处最合理。

    在梦中我也看到的足细雨濛濛。

  2. (2) 为什么本来极为讨厌的雨敲铁皮的声音却使作者“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
  3. (3) 春雨让“我”兴高采烈,文中描写了哪些场乐,烘托作者的这种喜悦之情?请概括回答。
  4. (4) 下面有关“听雨”的诗词所反映的心情与本文作者相同的一项是(    )
    A .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B .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C .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D .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5. (5) 本文蕴含了作者对学问、对人生、对社会的态度,阅读后你感受到作者是一个怎样的老人?
5. 现代文阅读
阅读

材料一:

三星堆遗址被誉为“20 世纪人类最重大考古发现之一”,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其中出土的文物是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在中国的文物群体中,属最具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和最富观赏性的文物群体之一,对我国考古研究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

一是精美青铜器和其他金属制品。在这批古蜀秘宝中,有高2.62米的青铜大立人、有宽1.38米的青铜面具、更有高达3.95米的青铜神树等。而以金杖为代表的金属,以满饰图案的边璋为代表的玉石器,亦多属前所未见的稀世之珍。既有明显的古蜀国文化的痕迹,又有浓郁的西亚和其他地域文化的特征,特别是青铜雕像、金杖等物品与世界上著名的玛雅文化、古埃及文化都非常接近,这种带有“杂交”特征的青铜文化与中国中原地区的青铜文化有明显不同,可能受到来自西亚、近东、远欧等异域文化的影响;

二是发现120余根象牙,表明三星堆古蜀国当时与周边国家甚至更远的地方已有了商品交流;

三是出土3000多年前的丝绸痕迹,再一次证明丝绸的起源地在中国;

四是神秘金属面具,出土金面具残片、巨青铜面具等重要文物;

五是大米,已经碳化的大米种子,说明在4500年前,我国古代成都地区已经种植大米。

(百度百科有删减)

材料二:

金面具残片、乌形金饰片、青铜神树、精美牙雕残件……三星堆遗址新发现的6个“祭祀坑“、目前已出土重要文物500余件。而其中所采用的黑科技也足让人连连惊叹,考古发掘舱、多功能发掘操作系统、3D打印……三星堆”祭祀坑”考古发掘专家咨询组组长、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水长王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考古发掘秉持的精细发掘理念、采用的多种现代科技手段,构建的考古发掘现场预防性保护新模式,可以说为今后考古发掘和研究竖了一个新标杆。

(选自《科技日报》记者唐婷)

材料三:大型“拆盲盒”现场|看央视总台如何呈现“网红”三星堆沉唾三千年,一醒惊天下。

近日,三星堆考古重启的消息持续霸屏。6个祭祀坑“实力上新”,出土文物惊艳观众,被网友称为史上大型“拆盲盒”现场。为见证三星堆“拆盲盒”全过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报道团队配备大型技术装备,运用多个“黑科技”,对此次考古发掘进行了全媒体多维度报道。

3月20日到23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频道《三星堆新发现》直播特别节目带观众见证了三星堆“上新”全过程。此次报道活动前后方演播室分别设置了嘉宾访谈、线上快问快答环节,考古大咖、90后坑长、考古一线人员有问必答,多方面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三星堆考古直播中,一批年轻的考古人亮相。“请叫 我红领巾”“万里长城永不倒”“ 面朝黄金”,这些90后“坑伴”,通过电视直播成为媒体关注焦点。

三星堆考古直播报道技术系统运用了多个“利器”,让观众如同身临其境,其中包括伸缩摇臂、遥控摄像机、鱼竿摄像机、智能机器人摄像机,以及在国庆阅兵报道中使用过的天鹰座索道摄像机等。在“天鹰探长”的巡查之下,三千多年前的一件件文物,走进观众的视野。

每一个“宝贝”破土而出的时刻,后方演播室都设计了背景短片。在考古人员发现陶三足炊器后,播出短片《吃火锅、喝小酒,遥想三星堆人惬意生活》,让观众瞬间感受到了古人的生活状态。

此外,节目组将大立人、青铜纵目面具、黄金面具、金杖、太阳轮、青铜大面具、青铜大神树等十多件35年前三星堆出土的明星文物“请进”演播室,让演播室秒变博物馆。

此次三星堆“报道矩阵”中,三维动画、H5、微视频、VR多种融媒体产品吸粉无数。互动融媒体报道《天下之谜三星堆》,谈话类直播特别节目“夜话三星堆”、H5“三星堆朋友圈“、“三星堆奇谭”系列动漫、虚拟考古小游戏、三维动画《三星堆奇谭之神树外传》受到网友喜爱,动画文稿在各平台总阅读量超过1100万。

(腾讯网有删减)

  1. (1) 根据三则材料内容,判断下列选项中有误的一项是(    )
    A .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在中国的文物群体中,属最具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和最富观赏性的文物群体。 B . 三星堆遗址带有“杂交”特征的青铜文化与中国中原地区的青铜文化有明显不同,也许受到来自西亚、近东、远欧等异域文化的影响。, C . 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秉持精细发掘理念,采用现代科技手段,构建的考古发掘现场.预防性保护新模式,为今后考古发掘和研究竖起了一个新标杆。 D . 三星堆考古直播报道技术系统运用了多个“黑科技”,让观众如同身临其境。
  2. (2) 材料一第二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3. (3) 习.平总书记说过“要让文物活起来”,根据材料三说说此次央视报道三星堆考古过程中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4. (4) 试分析材料三的标题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6.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礼记学记》二则,完成各 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图;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 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①于学”,其此之谓乎!

[注]①典于学:即“学典”,学习经典。

  1. (1)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教然后知

    ②教学相长

    ③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

  2. (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兑命》日: “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②玉不琢,不成器。

  3. (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 B . [甲]文中画线句子的朗读节奏是: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C . [乙]文从教育的作用和地位的角度阐述了“念终始典于学”的观点。 D . 两文都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4. (4) 甲文先将作类比,指出了;再从教与学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最后以《兑命》里“学学半”的话加以佐证。
7. 写作题
请以“影响我最深的  ▲  ”为题,写一篇作文。

[提示和要求]在“一个人”“一件事”“一句话”“一次经历”四个选项中选取一个填在横线上,将题目补充完整;

文中不要出现透露你个人身份的信息;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