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线段的比较与作法 知识点题库

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A .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B . 两点之间,直线最短 C . 等角的余角相等 D . 两直线和第三条直线都平行,则这两直线也平行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垂线最短 B . 对顶角相等 C . 两点之间直线最短 D .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
已知点A,B,C在同一条直线上,若AB=8,BC=5,则AC的长为 

读句画图并回答问题:

  1. (1) 过点A画AD⊥BC,垂足为D.比较AD与AB的大小:ADAB;
  2. (2) 用直尺和圆规作∠CDE,使∠CDE=∠ABC,且与AC交于点E.此时DE与AB的位置关系是
如图,点C是线段AB上一点,点M是线段AC的中点,点N是线段BC的中点,如果AB=10cm,AM=3cm,那么NC=cm.

如图,点C在线段AB上,点D是AC的中点,如果 厘米,那么BC的长为厘米.

图片_x0020_448376003

尺规作图与图形变换

(尺规作图)(不写作法,保留作图痕迹)

如图,一辆汽车在直线形的公路上由点A向点B行驶,M,N是分别位于公路两侧的村庄.

  1. (1) 在图1中求作一点P,使汽车行驶到此位置时,与村庄M,N的距离之和最小;

    图片_x0020_100019

  2. (2) 在图2中求作一点Q,使汽车行驶到此位置时,与村庄M,N的距离相等.

    图片_x0020_100020

  3. (3) 把△ABC沿BA方向平移后,点A移到点 ,请你在网格中画出平移后得到的
  4. (4) 把 绕点 按逆时针方向旋转90°,请你在网格中画出旋转后的

    图片_x0020_100021

如图,∠MON=90°,动点A、B分别位于射线OM、ON上,矩形ABCD的边AB=6,BC=4,则线段OC长的最大值是(  )

A . 10 B . 8 C . 6 D . 5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y轴,AB=5,点A的坐标为(-5,3),则点B的坐标为
A . (-5,8) B . (-5,-2) C . (-5,8)或(-5,-2) D . (-10,3)或(0,3)
如图,点E、F分别为线段AC上的两个点,且DE⊥AC于点E,BF⊥AC于点F,若AB=CD,AE=CF,BD交AC于点M.求证:

图片_x0020_100021

  1. (1) AB∥CD;
  2. (2) 点M是线段EF的中点.
若点P在数轴上移动4个单位后,距原点有3个单位长度,则点P表示的有理数是
点M,N,P在同一直线上,已知 ,则线段 的长是.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如图所示.

图片_x0020_100015

( 1 )作出 关于y轴对称的三角形 ;并写出点 的坐标 (   ,   ), (   ,   ), (   ,   );

( 2 )点D坐标为 ,在y轴上找到一点P,使 的值最小,画出符合题意的图形并直接写出点P坐标.P(   ,   ).

某班“数学兴趣小组”在学习“勾股定理”章节的内容后,遇到这样的问题:如图,在直角三角形ACB中, ,点D是边CB上的一个动点(不与B、C重合),连接AD.若 是等腰三角形,求线段CD的长.

方法一:小敏利用刚学习的勾股定理进行解决,当 为等腰三角形时, ,设 ,则 ,所以 ,在直角三角形ACD中,利用勾股定理可得,

解得 .故当 为等腰三角形时,CD的长为 .

方法二:小聪提前预习了函数这一章节的内容,他尝试利用函数的方法探究并解决该问题.

下面是他的探究讨程,请你补充完整.

  1. (1) 根据点D在PC上的不同付置,画出相应图形,测量出线段CD、AD的长度,得出下面的表格:

    CD

    0

    1

    2

    3

    4

    5

    6

    7

    8

    AD

    6

    6.1

    6.3

    6.7

    7.2

    7.8

    8.5

    9.2

    a

    ①表格中 的值为.

    ②小聪分析得知不用测量BD的值,因为CD与BD满足关系式:.

  2. (2) 将CD的长作为自变量x,AD的长为x的函数,记为y,在下面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关于x的图象,并写出该函数的一条性质:  ▲  .
  3. (3) 继续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画出小聪所需的其他函数图象,并结合图形直接写出,当 为等腰三角形时,线段CD的长度的近似值(精确到0.1).

如图所示,已知△ABC中,∠B=∠C,AB=4厘米,BC=3厘米,点D为AB的中点.如果点P在线段BC上以每秒1厘米的速度由点B向点C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A上以每秒a厘米的速度由点C向点A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0≤t≤3).

  1. (1) 用含t的式子表示PC的长度是
  2. (2) 若点P,Q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1秒后,△BPD与△CQP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
  3. (3) 若点P,Q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的运动速度a为多少时,能够使△BPD与△CQP全等?
线段 ,点 是线段 上的一个动点(与点 不重合),点 是线段 的中点,点 是线段 的中点,则线段 的长是(    )
A . B . C . D . 无法确定
(背景知识)数轴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重要工具,利用数轴可以将数与形完美地结合.研究数轴我们发现了许多重要的规律:若数轴上点A、点B表示的数分别为a、b,则A,B两点之间的距离AB= ,线段AB的中点表示的数为 .如图,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 ,点B表示的数为8.

(综合运用)

  1. (1) 填空:A,B两点间的距离AB=,线段AB的中点表示的数为
  2. (2) 若M为该数轴上的一点,且满足MA+MB=12,求点M所表示的数;
  3. (3) 若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终点B匀速运动,同时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匀速运动,Q到达A点后,再立即以同样的速度返回B点,当点P到达终点后,P、Q两点都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 ).当t为何值时,P,Q两点间距离为4.
数轴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重要工具,利用数轴可以将数与形完美地结合.
  1. (1) (问题情境)已知数轴上有三点 , 点C是线段的中点.

    如图1,若点A对应的数是 , 点B对应的数是8,则两点间的距离;又点C是线段的中点, , 则点C所表示的数是:,其中

  2. (2) 如图2,若点A对应的数是 , 点B对应的数是 , 点C是线段的中点.则点C对应的数是;其中
  3. (3) (发现新知)数轴上有三点 , 点C是线段的中点.若点A对应的数是x,点B对应的数是y,请你猜想:线段的中点C对应的数是(用含的代数式表示).
  4. (4) (综合运用)如图3,是数轴上两点,点O是原点,点M对应的数为24,(单位长度:)动点分别从两点同时出发,同时向数轴负方向运动,点Q的速度是点P的速度的4倍(速度单位:).设运动时间为t( , 时间单位:s),经过两点相遇.

    求出点的速度分别是多少?

  5. (5) 点P对应的数为,点Q对应的数为;(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
  6. (6) 经过t秒后,原点O、动点三个点中,恰好一个点是是以另外两个点为端点的线段的中点?直接写出答案:
如图,在矩形中, , M是边的中点,E,F分别是边上的点,且 , 垂足为点G.若 , 则的值为( )

A . B . C . D .
如图1,矩形ABCD中,点E为BC的中点,点P沿BC从点B运动到点C,设B,P两点间的距离为x, , 图2是点P运动时y随x变化的关系图象,则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