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科学入门 知识点题库

小明用一把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长度,记录如下:10.5cm,10.6cm,10.8cm,11.2cm,10.6cm.则该物体的长度应该为(  )

A . 10.6cm B . 10.63cm C . 10.7cm D . 10.74cm
某化学兴趣小组在自制酸碱指示剂后,将其分别滴入酸、碱性溶液中试效果.这一做法属于科学研究过程中的()

A . 猜想 B . 查阅资料 C . 实验 D . 交流
如图,用两种不同规格的刻度尺测量同一支铅笔的长度,图甲铅笔的长度是cm,图乙中铅笔的长度是cm。

下列常见的危险警告标志中,表示易燃的是(    )
A . B . C . D .
有下列现象:①夏天雨后美丽的彩虹;②火山爆发;③“海市蜃楼”;④含羞草开花;⑤人民币升值;⑥“神舟十号”上天;⑦种子发芽;⑧大雁南飞;⑨昆虫蜕皮;⑩青蛙冬眠。其中属于自然现象的有
下列问题不是科学研究范围的是( )
A . 月相的变化规律 B . 地球自转方向 C . 日本常发生地震 D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物质在溶解时速率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以硫酸铜为例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假设】假设一:温度因素;温度越高,硫酸铜晶体溶解速率越快;

假设二:搅拌因素;搅拌能加大硫酸铜晶体溶解速率;

假设三:颗粒大小因素;

【进行实验】设计实验证假设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

结论

在 2 个大小相同的烧杯中,分别注入温度相同的100mL 水,再同时向烧杯中各加入一药匙颗粒大小相同的硫酸铜晶体,其中一个烧杯用玻璃棒搅拌

在搅拌的情况下,硫酸铜晶体溶解得

(填“快”或“慢”)

假设二正确

【反思评价】

⑴在上述因素中,能改变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是

⑵用分子观点解释温度的影响

⑶在本实验中搅拌能加快晶体溶解速度的原因

⑷要使试管里的固体加速溶解,常采用的方法是

有一支刻度模糊不清的温度计,将它插在冰水混合物中时,水银柱的长度为4厘米,将它插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时,水银柱的长度为24厘米。当将此温度计插在某液体中时,水银柱的长度为14厘米,则此液体的温度是多少?(   )
A . 60℃ B . 65℃ C . 50℃ D . 40℃
某校科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学校的小型生态园内,开展了一系列植物栽培和科学探究活动。他们选取了健康且长势和重量相同的玉米苗30株,平均分为三等份,分别放置在温室内甲、乙、丙三组装置中进行无土栽培(具体培养条件如表)。在光照、温度等其他条件都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培养一段时间后,玉米苗的长势和重量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请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温室内二氧化碳浓度

培养液

0.03%

土壤浸出液

0.06%

土壤浸出液

0.06%

蒸馏水

  1. (1) 甲、丙两组不能形成对照的原因
  2. (2) 在做实验时,影响玉米生长的其他因素还有很多,如:温度、光照等 。排除其他因素对玉米生长影响的措施是:
  3. (3) 每组选择多株玉米苗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4. (4) 甲、乙两组中,若玉米苗的生长需要较高浓度的二氧化碳,则组玉米苗长势较好。
  5. (5) 乙、丙两组中,若丙组玉米苗的长势明显较弱,说明玉米苗的生长还需要
如图是金山初中校园里的两个宝贝,其中左边一个叫雨量器,可以用来估测某场雨的级别。不同的雨量器口径不同,但一般都有一个统一的单位。请问该单位是(    )

A . B . 毫升 C . D . 毫米
下列有关做功的估算错误的是(     )
A . 将两个鸡蛋举高1m 做功约1J B . 将一袋10kg大米扛到肩上做功约150J C . 重500N的人上一层楼克服重力做功约5000J D . 将500mL矿泉水从地上拿起做功约8J
某化学课堂正在进行,以下是教学片段。请你参与他们的学习并完成相关任务。

【演示实验】老师按如图所示连接好装置,加入NaHCO3粉末,点燃酒精灯,对试管预热后集中加热,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CO2.继续加热至无气体产生后撤出导管,熄灭酒精灯。

【问题提出】实验后,同学们对试管中剩余的固体粉末产生了兴趣:剩余粉末由什么物质组成?

【猜想假设】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对固体粉末作出了如下猜想:

猜想一:NaOH;猜想二:NaOH和Na2CO3;猜想三:Na2CO3

【实验探究】

实验方案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方案一

取适量粉末溶于水后向溶液中滴入2滴酚酞溶液,摇匀

溶液由无色变红色

小明根据实验现象认为固体粉末中一定有NaOH。小组讨论后,大家认为小明的结论不合理,理由是

实验方案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二

步骤一

取适量粉末溶于水后加

入过量的BaCl2溶液


猜想一不成立

步骤二

取步骤一的上层清液加入MgCl2溶液2−3mL

无明显现象

猜想三成立

【评价交流】小华认为步骤二也可以用MgSO4代替MgCl2 , 大家不同意他的观点,理由是

我们知道蝙蝠蒙住眼睛也能飞行,这个事实能说明(    )
A . 蝙蝠用耳朵来辨别方向 B . 蝙蝠不是用眼睛来辨别方向的 C . 蝙蝠的眼睛是没有用处的 D . 蝙蝠的耳朵特别发达
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1. (1) 880毫米=
  2. (2) 0.0025米=微米
  3. (3) 79毫升=
  4. (4) 6升=厘米3
为了探究某种植物种子萌发的最适宜条件,小帆同学将不同含水量的该种植物种子置于22 ℃的条件下进行萌发,实验时保持其他环境条件适宜并相同。记录7天后植物种子的萌发情况,结果如下表所示:

种子含水量/%

20

30

40

50

60

70

80

种子萌发率/%

8

16

33

56

73

86

81

据表中的数据所得出的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

A . 该植物种子萌发的最适宜温度为22 ℃ B . 在环境温度为22 ℃时,该植物种子含水量约为70%时萌发率最高 C . 在环境温度为22 ℃时,该植物种子含水量越高,萌发率越高 D . 该实验数据表明,该植物种子的萌发率与含水量无关
一位渔民在长江口打鱼时捞到一头“大死鱼”。它身体呈鱼形,体长 3 米,背呈浅蓝色,头部有一吻,上下颌有牙齿 30 颗,眼不发达,头顶有一呼吸孔。解剖体内有一脊柱,有肺、心脏、胃、肝、肠等器官,与人相似,还怀有已死亡的幼体。围观村民们议论纷纷,对这“动物”的类别进行探究。

①提出问题:

②建立假设:Ⅰ村民甲认为此“动物”是鱼类;Ⅱ村民乙认为此“动物”是哺乳类。

③获取证据:村民甲的证据:Ⅰ;Ⅱ生活在长江口。村民乙的证据:Ⅰ;Ⅱ怀有已死亡的幼体。

④结论:根据上述动物的特征和你学过的知识,你认为(选填“村民甲”或“村民乙”)的假设是正确的。

有镊子、烧杯、试管、胶头滴管、燃烧匙、坩埚钳等仪器,请你为下列实验各选一种仪器:用作配制溶液的容器是;吸取或滴加少量液体时用;移走正在加热的蒸发皿时用;将硫粉置于盛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时使用;取用块状药品一般使用
桐花树幼苗在盐度为1% ~3%的环境中生长较好。
  1. (1) 该植物幼苗在盐度为1%~3%的环境中生长较好,说明正常生长情况下,它的根毛细胞液的质量分数大于
  2. (2) 为探究其最适生长的盐度,某科学小组进行了如下的实验。实验步骤;

    a.将5个培养瓶编号并分别加入浓度为1%、1.5%、2%、2.5%、3%的NaCl溶液。

    b.在每个培养瓶中分别放人树龄、生长状况相近的幼苗5株。按如图所示的装置装配好后置于适宜的温度和光照下进行培养。观察幼苗的生长状况。

    实验结果:4天后幼苗全部死亡,实验失败。

    ①该实验的主要变量是

    ②从营养供给的角度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

    从呼吸作用的角度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

小明和小白周末参观了一个养蜂场,看到许多蜜蜂聚集在蜂箱上,双翅没有振动,仍嗡嗡地叫个不停。仔细观察发现,在蜜蜂的翅根旁有两粒小“黑点”,蜜蜂发声时,黑点上下鼓动。蜜蜂的发声与这两粒小“黑点”有关吗?带着这一疑问二人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探究。
  1. (1) 小明的实验:

    步骤一:把多只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板上,用仪器检测蜜蜂仍然发声。

    步骤二:剪去多只蜜蜂的双翅,用仪器检测蜜蜂仍然发声。

    结论:

  2. (2) 小白的实验:

    步骤一:取剪去双翅、发育状况基本相同的10只蜜蜂,随机平分两组,分别标号为甲组和乙组

    步骤二:甲组用大头针小心刺破蜜蜂的小黑点,乙组

    步骤三:用仪器检测两组的发声情况。

    结果:甲组蜜蜂不发声,乙组蜜蜂发出嗡嗡声

    结论:蜜蜂是靠小黑点振动发声的。

  3. (3) 小白同学实验时,有人建议:采用5只剪去双翅的蜜蜂,先用仪器检测它们的发声情况,然后用大头针小心刺破它们的小“黑点”,再用仪器检测发声情况,前后对比,得出结论。你认为该建议是否有道理?说出理由。
实验室内有大量可供我们做实验时使用的仪器和试剂,如取少量所用的器皿:滴管、试管;所用的仪器: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烧杯等;的仪器:温度计、秒表、电流表、电压表、天平;的仪器:放大镜、显微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