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声现象 知识点题库

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乐音的三个特征是音调、、音色,其中,音调由振动的来决定。
2017年3月17日,实验中学举行中考百日动员会.会上校领导和学生代表分别进行讲话.声音是由声带产生的,通过传到师生的耳朵里;声音通过喇叭传到很远的地方,是因为喇叭增大了声音的
有关课堂上的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听到的讲课声、讨论声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B . 能听到同学们的讨论声是由于空气能够传声 C . 将点读机音量调高,改变了声音的音色 D . 老师把手机调到无声状态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2015年1月,科学家在南极洲发现一个陨石凹坑,形状如圆形平底锅,如图所示.小明在圆心A点大喊一声,经过6s听到回声.设空气中声速为340m/s,圆形凹坑的直径为( )

A . 510m B . 1020m C . 2040m D . 4080m
如图所示,用一张硬卡片先后快拨和慢拨木梳的齿,听到声音发生变化,这个实验用来探究(   )

A . 音调是否与声源振动频率有关 B . 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C . 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播 D . 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有一种电动牙刷,它能发出超声波,直达牙刷棕毛刷不到的地方,这种刷牙方式既干净又舒服。下列声音的利用与电动牙刷的声音利用方式不同的是(   )
A . 登雪山时不许高声讲话 B . 超声波清洗钟表 C . 超声波为结石患者击碎结石 D . 彩超观察胎儿的生长情况
下表是某些介质的声速v

 

  1. (1) 分析表格的信息,推断声速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例如在5℃、15℃、20℃的水中时,声速大小不同,说明声速大小与 有关.

    此外,声速大小可能跟 有关.   

  2. (2) 设海水温度为25℃,在海面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过4s后收到回波,根据公式计算出海水深度为多少?
如图所示,将钢尺的一端紧按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和拨动钢尺的力度,将钢尺发出的不同声音信号输入示波器,显示的三种不同波形如图所示。下列对各种情图况的比较正确的是(   )

A . 甲和乙比较,甲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比乙短 B . 甲和乙比较,甲拨动钢尺的力度比乙大 C . 乙和丙比较,乙声音的音调比丙低 D . 乙和丙比较,乙声音的响度比丙小
科学工作者为了探测海底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6s收到回波信号。
  1. (1) 海洋深度是多少?(声音在海水中传播速度是1500m/s)
  2. (2) 这种办法能不能测量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其原因是什么?
一辆客车在某高速公路上行驶,在经过某直线路段时,司机驾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司机发现其正要通过正前方高山悬崖下的隧道,于是鸣笛,经t1=6秒后听到回声,听到回声后又行驶t2=16秒,司机第二次鸣笛,又经t3=2秒后听到回声,请根据以上数据计算:
  1. (1) 客车第一次鸣笛时与悬崖的距离
  2. (2) 客车匀速行驶的速度并判断客车是否超速行驶.(已知此高速路段最高限速为120千米/小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
医院的B超检查病情是利用声可以传递;小提琴演奏者通过变换手指按压琴弦的位置来改变琴弦发声的
小明在吉他演奏中发现,琴弦发出的音调与弦线的长度、粗细和松紧程度有关。于是他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其中a、b、c、d四根弦线的松紧程度相同。

图片_x0020_1090141483

  1. (1) 若他选择b、d两弦线做实验,则研究的目的是探究音调与弦线的关系;
  2. (2) 若他要研究音调与弦线粗细的关系,则应选择两弦线做实验。小明研究后可得出结论是:琴弦的材料和长度相同时,琴弦越,振动发声的音调越低;
  3. (3) 请你据图乙判断,在弦线的松紧程度相同的情况下,分别按住A点、B点、C点(A、C在细的琴弦上,B在粗的琴弦上)后拨动琴弦,发出的音调最高的是按住点。
奥地利科学家多普勒于1843年首先提出了“多普勒效应”,这一原理应用于声学中可概括为:声源靠近观察者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接收到声波的频率会变快,反之则会变慢。国庆节期间晓峰同学在外出游玩时,听到驶向自己的车辆在鸣笛时与平时听到的声音相比,音调会选填(“变高”或“变低”)。
关于声现象和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大象发出的声是一种次声波,人耳听不见是因为响度小 B . 发生地震时,使用灵敏的声学仪器可以接收到它产生的超声波 C . 一个物体,当它的温度升高时,辐射的红外线会增强 D . 我们能看见使钞票上荧光物质发光的紫外线
小明感冒后不停地咳嗽,其咳嗽声是由声带产生的,其体温如图甲所示,读数为℃,体温计是根据液体的原理制成的。妈妈带小明去医院,医生通过听诊器给小明诊病,是利用了声可以传递(选填“信息”或“能量”)的性质。小明发现很多如图乙所示的“静”字标志,是为了提醒大家控制声音的(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以免影响他人,这是在减弱噪声。

一辆汽车在匀速行驶,道路前方有一座高山,司机在距高山360m处鸣笛,并在2s后听到回声。(声速为340m/s)求:
  1. (1) 汽车行驶速度为多少km/h?
  2. (2) 司机听到回声时距离高山多远?
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 (1) 如图甲,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弹跳起来,这个现象说明,此研究过程中用到的主要物理研究方法是
  2. (2) 如图乙,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可以传声,还能说明声波具有
  3. (3) 如图丙,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会逐渐变小,甚至最后听不到声音,这个实验说明了不能传声,用到的主要物理研究方法是
夜间学生已入睡,校外的卡拉OK歌厅仍在营业,歌声吵醒了一些同学。甲同学起身关上了窗户,乙同学索性用被子把头蒙住睡,丙同学到歌厅去要求将音量放小。他们减弱噪声采取的途径分别是:甲在减弱,乙在减弱,丙在减弱。
下列几个实验现象,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A . 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 B . 拉小提琴时,琴弦的松紧程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不同 C . 放在玻璃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把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弱 D . 改变直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相同的力拨动,发出不同的声音
如图所示,物理课上,老师敲响A音叉时,同学们发现与B音叉的叉股接触的乒乓球会被弹起来,这一现象既可以说明发声的物体在,也能说明声音可以在中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