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知识点题库

碳和碳的化合物是自然界中重要的物质,回答下列问题
  1. (1) 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碳的单质,完全燃烧时都会生成
  2. (2) 炼铁原理中(3CO+Fe2O3 3CO2+2Fe),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是
  3. (3) CO和CO2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
如图中表示中学几种常见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A是石灰石的主要成分,D是澄清石灰水的主要成分,C和F是组成元素相同的气体,E、G为黑色的粉末,H为紫红色固体。(部分条件省略)

  1. (1) 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G
  2. (2) 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A→B+C:;C→F:

  3. (3) 物质C在生活中的一种用途
在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里,碳及其化合物占有重要地位。
  1. (1) 金刚石和石墨均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两者物理性质差异较大,其原因是构成它们的碳原子不同。
  2. (2) 活性炭有较强的吸附能力,是因为活性炭具有的结构。
  3. (3) 在书写具有保存价值的图书档案时,规定使用碳素墨水,其原因是
  4. (4) 某有机化合物R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2R+5O2 4CO2+2H2O,则R的化学式为
以下是实验室常见的一些化学仪器,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片_x0020_2030809869

  1. (1) 在上图中写出标数字的仪器名称:①
  2. (2) 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符号表达式为,在进行实验时,试管口应,以防止加热时;制取过程中,氧气用排水法收集完成后,停止加热时,正确操作是,防止
  3. (3) 通常情况下,氨气(NH3)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形成的溶液是氨水。实验室用加热氯化铵和消石灰的固体混合物制取氨气。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氨气的装置组合是。(用字母序号填空)
  4. (4) 如图是某学生设计的一种有洗气、检验、贮气等用途的装置。

    ①当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时,瓶内没有水,气体从(填“a”或“b”)处导管通入;

    图片_x0020_1070842513

    ②当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应先,再在 (填“a”或“b”)处和发生装置连接。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下图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探究。

图片_x0020_160355356

  1. (1) 指出标号仪器名称:①
  2. (2) 如果用A装置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你认为该装置中还缺少。若要收集较为纯净的氧气,应选择的收集装置是。写出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符号表达式
  3. (3) 用C装置收集氧气的依据是,检验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
  4. (4)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的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填序号)。

    ①加热     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③装药品      ④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⑤从水槽中取出导管           ⑥熄灭酒精灯        ⑦固定仪器

    A . ②③⑦①④⑤⑥ B . ⑦②③①④⑥⑤ C . ②⑦③①④⑤⑥ D . ②③⑦①④⑥⑤
  5. (5) 通常状况下,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实验室常用醋酸钠和碱石灰两种固体混合加热制得。制取并收集甲烷可选用的装置是(填字母)。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请用化学知识回答:

①PM2.5口罩中使用了活性炭,这是利用了活性炭的作用。

② 用硫酸铜检验某样品中含有水,实验现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③ 用化学符号表示: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两个铝原子

由于化学性质稳定而代替氢气填充探空气球的气体是

引起酸雨的主要物质是;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④ 氢气是绿色能源,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⑤ 自然界中石灰岩逐渐变成碳酸氢钙【Ca(HCO3)2】形成溶洞。碳酸氢钙的组成元素有种,其中氢原子与氧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是;0.5mol该物质中钙元素的质量是g,约含碳原子个。

同学们利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气体的制备实验(A~F为装置编号)

①写出上图D装置中甲仪器的名称

②用A装置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化学方程式为,其中二氧化锰起作用;收集氧气可选择(填装置编号)。

③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通常选择下列药品中的(填药品序号)。

a.稀盐酸       b.熟石灰       c.块状石灰石      d.稀硫酸

通常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反应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④常温下,可用固体硫化亚铁(FeS)和稀硫酸反应制取硫化氢(H2S)气体,若要控制滴加液体的速率,可选择的发生装置是(填装置编号)。

⑤制取气体前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若按F图所示操作,结果在导管口未看到气泡,其可能原因与下列因素无关的是(填序号)。

a.将烧杯换成水槽                b.导管伸入水中位置过深,气体无法逸出

c.将水换成冰水                  d.先用手捂住试管壁,再将导管另一端插入水中

关于金刚石、石墨和C60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都是黑色固体 B . 都具有可燃性 C . 都具有导电性 D . 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下列是初中化学中的一些常见实验。请回答。

A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B 倾倒二氧化碳    C 浓硫酸的稀释

  1. (1) A 实验中,导致实验结果偏小的原因可能是(写一点)。
  2. (2) B 实验中,下层的蜡烛先熄灭上层的蜡烛后熄灭。说明 CO2的化学性质是
  3. (3) C 实验中,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
结合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 (1) ①若实验室对你开放,请从图1(A-E)中选择合适的装置,制取一瓶较纯净的氧气。你选择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一套组合是(填序号)。

    ②用图2装置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看到的现象,可以验证CO2的性质是

  2. (2) 化学小组同学利用如图装置进行兴趣实验。若甲中放入块状大理石,乙中放入澄清石灰水,打开b,将分液漏斗中过量的盐酸注入,关闭a,你能看到的实验现象;一段时间后,关闭b,观察到乙中,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

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1. (1) 硫酸和盐酸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都存在。(填微粒符号)
  2. (2) 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差异很大的原因是
  3. (3) 硫酸铜、汞、水三种物质中,由原子构成的是。(填化学式)
  4. (4) 碳在氧气中燃烧,既可以生成一氧化碳也可以生成二氧化碳的原因是
  5. (5) 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盐酸的微观过程如图所示,由此可知该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的微粒是

如图是某小组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 (1) 对于本实验使用的蜡烛有以下描述:①固态;②白色;③质地较软;④密度比水的小;⑤难溶于水;⑥受热易熔化;⑦能燃烧。其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有(填序号)。
  2. (2) A实验的目的是
  3. (3) B中同学们进行了如下实验,请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点燃蜡烛并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小烧杯

    烧杯内壁有无色小液滴生成

    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

    ②迅速倒转小烧杯,向其中加振荡

    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二氧化碳

  4. (4) B实验结束时,该小组同学观察到烧杯底部出现黑色物质,下列做法错误的是(填序号)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b.认为与本次实验无关,不予理睬

    c.查找资料,了解蜡烛的主要成分,探究黑色物质的成分

    d.向老师请教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5. (5) C实验是从点燃的蜡烛火焰中引出一缕“白烟”。李强同学认为“白烟”的成分是水蒸气,王亮同学认为“白烟”的成分是石蜡蒸气。请你参与他们的实验探究,确定“白烟”的成分。验证李强同学猜想所用的方法是;验证王亮同学猜想所用的方法是
结合下列实验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 (1) 写出上图中仪器名称:①;②
  2. (2) 现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一瓶较纯净的氧气,可选用的制取装置是,若发现制得的氧气不纯,可能的原因为
  3. (3) 实验室用装置A制取氧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与C装置比较,A装置的优点
  4. (4) 收集二氧化碳只能用D装置,原因是,若选择装置G收集CO2气体时,气体应从(填“a”或“b”)端通入。
  5. (5) H装置中瓶内预先装满CO2气体,挤捏装有足澄清石灰水的胶头滴管,观察到的现象是气球,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是
每一位公民都应具备基本的安全常识,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 . 携带易燃易爆物品乘坐公共汽车 B . 煤矿井下停电,要立即点火照明 C . 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扑灭 D . 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可以做灯火实验检查
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为实现二氧化碳减排,我国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碳达峰”指的是在某一时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之后逐步回落;“碳中和”指的是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我国的目标是争取2030年前达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实现“碳中和”的路径之一为降低化石能源在消费能源中的比例,提高可再生、非化石能源比例。路径之二为捕集、利用和封存二氧化碳,如利用废气中的二氧化碳制取甲烷,以此来消除资源的巨大浪费。

请依据短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 (1) 目前人们使用的燃料大多来自化石燃料,如煤、石油、
  2. (2) 新能源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占比逐渐增大,目前人们正在利用和开发的新能源有 (答一种即可)。
  3. (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____(填字母序号)。
    A . “碳达峰”与“碳中和”中的“碳”指的是碳单质 B . 控制化石燃料的使用可减少碳排放 C . “碳中和”指的是没有碳排放
  4. (4) “碳捕集与封存”技术有利于控制加剧。
  5. (5) 如图为利用废气中的二氧化碳制取甲烷的微观示意图:

    写出二氧化碳制取甲烷的化学方程式:

“践行绿色生活”,旨在向社会传播“生活方式绿色化”。
  1. (1) PM2.5是指大气中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下列行为中不会形成PM2.5的是____(填字母)。
    A . 焚烧秸秆 B . 汽车尾气排放 C . 太阳能发电
  2. (2) 为减少空气污染,汽车改用乙醇汽油为燃料。其中乙醇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3. (3) 随着全球能源使用的增长,化石燃料日趋枯竭,环境污染也日趋严重,科学家正在积极开发新能源,请写出一种有待开发、利用的新能源:
  4. (4) 大气中含量增加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所以应提倡“低碳生活”。下列关于“低碳生活”做法正确的是____(填字母)。
    A . 乱砍滥伐森林 B . 提倡使用节能灯 C . 随手关灯 D . 选择步行,骑自行车、乘坐公交车等方式出行
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 (1) 实验室选择固体混合物制取并收集较纯净的氧气,应选用的装置组合是(填字母序号)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加入药品前,应先进行的实验操作是
  2. (2)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若选择G装置,G与A相比较,其优点是;若用F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检验二氧化碳已收集满的方法是
下列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 验证蜡烛燃烧有水生成 B . 验证分子运动 C .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D . 探究燃烧的条件
用两只相同的软塑料瓶探究CO2的性质,装置如图所示。

  1. (1) A瓶观察到的现象是
  2. (2) B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 (3) 证明NaOH能与CO2反应的现象是
甲、乙、丙三种物质有如下转化关系: 。在不断搅拌下,往装有甲溶液的容器中持续通入CO2依次发生了①、②反应,同时测定容器中液体的透光度强度(液体越浑浊,透光强度越小),结果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 乙难溶于水 B . QM段对应的反应是② C . 甲可能是NaOH D . E,F点溶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