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2 金属的化学性质 知识点题库

相同质量的M、N两种金属,分别与足量的同种稀盐酸反应(M、N在生成物中均为+2价),生成氢气质量和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 . 相对原子质量:M>N  B . 金属活动性:M<N C . 产生氢气的速率:M<N      D . 生成氢气的质量:M>N
在一定条件下,一氧化碳、木炭都能与氧化铜发生发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反应产生的气体都有毒 B . 反应中都有红色固体生成 C . 反应类型都是置换反应 D . 反应的生成物不同
某实验小组为了探究影响金属与酸反应快慢的因素,进行如表实验

实验序号

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

1

5g锌粉与5g铁粉分别与5%盐酸反应

锌粉产生气体快

2

5g铁粉和5g铁片分别与15%盐酸反应

铁粉产生气体快

3

5g铁片分别与5%盐酸和15%盐酸反应

15%盐酸产生气体快

由此得出影响金属与酸反应快慢的因素有:

a.b.c.

继续探究:

该小组同学将一包铜粉和锌粉的混合物放入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中,使其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蓝色滤液,则滤液中一定含有的金属离子是(写离子符号)滤渣中一定含有

性质决定用途。下面几种物质的具体应用中,分别利用的性质是:
  1. (1) 氧气用于炼钢、焊接、切割金属
  2. (2) 用二氧化碳作温室气体肥料
  3. (3) 生石灰用作干燥剂
  4. (4) 用铝合金作厨柜能耐腐蚀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金属材料,用你学到的化学知识分析下列问题.
  1. (1)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由于铜具有良好的性,所以铜常用于制作导线.
  2. (2) 常见的三种金属被发现和使用的先后顺序依次为:铜、铁、铝.金属大规模被使用的先后顺序跟下列(填序号)关系最大.

    ①地壳中金属元素的含量;②金属的熔点;③金属的活动性

  3. (3) 铝在空气中表现良好的抗腐蚀性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原因
  4. (4) 有铜和氧化铜的混合物10g,通入氢气加热至完全反应,冷却后称量剩余固体的质量为8.4g.

    ①写出氧化铜与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该混合物中氧化铜的质量为g.

某同学为了探究甲、乙、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做了如下实验。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    )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①把甲、乙、丙三种金属分别加入稀硫酸中

甲、乙表面有气泡产生,丙无明显变化

②再把甲放入到乙的硫酸盐溶液中

无明显现象

A . 甲>乙>丙 B . 乙>甲>丙 C . 丙>甲>乙 D . 丙>乙>甲
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证明某气体是一氧化碳

将该气体通入灼热的氧化铜粉末,黑色粉末变红

B.

证明酸和碱恰好中和

向含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盐酸,溶液最终呈无色

C.

证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将白磷放入80℃热水中,不燃烧,通入氧气后白磷燃烧

D.

证明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Fe>Cu>Ag

将两根光亮铁丝分别伸入硝酸银和硫酸铜的溶液中,硝酸银溶液中的铁丝表面有银白色固体附着,另一铁丝表面有红色固体附着

A . A    B . B    C . C    D . D
金属材料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
  1. (1) 常温下大多数金属都是固体,但体温计中的金属却是液体,该金属是
  2. (2) 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这种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3. (3) 向含有氯化铜、氯化锌、稀盐酸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液中含有的溶质是(写化学式)。
  4. (4) 铁矿石有多种,如赤铁矿(主要成分Fe2O3)和磁铁矿(主要成分Fe3O4)等。

    ①写出赤铁矿石中的主要成分与一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冶炼2900t含四氧化三铁80%的磁铁矿石,理论上能得到含杂质2%的生铁的质量是 t(结果精确到0.1)。

  5. (5) 含有锌粉6.5g、铁粉5.6g、铜粉3.2g、铝粉1.8g的混合物与一定质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反应停止后,有6g固体剩余。则生成氢气的质量为g。
归纳法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图示正确的是为(   )

A.化学反应分类

B. 物质分类

C.地壳中元素含量型

D.金属的化学性质

A . A    B . B    C . C    D . D
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用镁条和稀盐酸进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下列有关现象和结论错误的是 (   )

A . 反应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气泡,且试管外壁有热感 B . 反应过程中气球彭胀,冷却至室温气球恢复原状 C . 将气球中收集到的气体点燃,可能会听到爆鸣声 D . 将药品换成生石灰和水,观察到气球膨胀。
向一定质量的AgNO3和Fe(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X克Zn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将滤渣洗涤、干燥后称量,得到的固体质量仍为X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 滤液中可能有 B . 滤液中一定无 C . 滤渣中至少有两种物质 D . 滤渣中滴加稀盐酸,可能没有气泡产生
下列各组药品,可用于验证锌、铁、铜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是(   )
A . Zn、Cu、FeSO4溶液 B . Fe、ZnSO4溶液、CuSO4溶液 C . Cu、ZnSO4溶液、FeSO4溶液 D . Fe、Cu、ZnSO4溶液
A、B、C、D、E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它们分别是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五种不同类别物质中的一种。已知B只含两种元素;D溶液呈蓝色,农业上可用来配制波尔多液;E呈红棕色,是铁锈的主要成分。它们的关系如图所示(“一”表示两端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一种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已略去)。请回答:

  1. (1) 物质C所属的类别是
  2. (2) 写出A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 (3) B与C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反应。
  4. (4) B与E的反应在生产中的用途是
根据如图中所示的实验回答问题:

  1. (1) 甲实验中,当向U形管左右两端同时逐滴滴加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开始时,左端溶液呈色,充分反应后U形管中溶液全部变成无色,除酚酞外,写出此时溶液中可能所含溶质的化学式
  2. (2) 乙为验证铝、铜、银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实验。把打磨光亮的铝片和铜片分别放入盛有溶液的两个试管中,过一会儿观察到试管①中出现的现象,就可证明Al>Cu.为了达到实验目的,试管②中的溶液X为溶液。
  3. (3) 丙为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之一,通过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将一定量的铁粉加入到含有Cu(NO3)2和AgNO3的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无气泡产生。下列有关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
A . 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 B . 滤液中含有Fe2+ C . 滤渣中含有Cu D . 该实验能证明Fe、Cu、Ag的活动性顺序
金属资源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共享单车”方便市民出行,颇受人们的喜爱。

    ①如图所示,单车上标示出的部件中由金属材料制成的是(填字母序号)。

    ②为防止钢链条生锈可采取的措施是

    ③废旧单车中金属部件回收再利用的意义是(写一点即可)。

  2. (2) 将一定量的铜粉放入盛有硝酸锌和硝酸银混合溶液的烧杯中,请写出烧杯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将烧杯中的物质过滤,所得滤液中溶质的组成有种情况。
生铁是由铁和碳组成的合金。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测定某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取一定量的该生铁样品,分四次加入稀盐酸200g,充分反应后,实验数据如表:

次数

1

2

3

4

稀盐酸质量/g

50

50

50

50

氢气质量/g

0.2

0.2

0.2

0.1

请根据有关信息计算该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向一定质量的固体中加入某溶液,反应后固体质量的变化图与下图相符的是(   )

A . MnO2粉末中加入H2O2溶液 B . Cu—Zn合金中加入稀盐酸 C . CaCO3粉末中加入过量盐酸 D . Fe丝中加入CuSO4溶液
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金属铝和铜的活动性强弱,开展了以下活动。
  1. (1) (查阅资料)

    经查阅,金属铝在常温下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 (2) (对比实验)

    编号

    操作

    现象

    将表面未打磨的铝丝浸入CuSO4溶液中

    无明显现象

    将表面打磨后的铝丝浸入CuSO4溶液中

    铝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

    将表面未打磨的铝丝浸入CuCl2溶液中

    铝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

    比较实验乙和实验 (填“甲”或“丙”)可得知:打磨能破坏氧化铝薄膜。

  3. (3) 实验乙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据此可知金属活动性Al比Cu (填“强”或“弱”)。
  4. (4) 小明同学对实验丙的现象进行分析,认为H2O对氧化铝薄膜有破坏作用。但此观点马上被其他同学否定,否定的依据是
  5. (5) (猜测与探究)

    小组同学针对实验丙的现象,经讨论后猜测:Cl-破坏了氧化铝薄膜。

    为检验此猜测是否正确,他们首先向两支试管中加入相同的CuSO4溶液,并均浸入表面未打磨的铝丝,然后进行了新的探究:

    操作

    现象

    结论

    推论

    (1)向一支试管中再加入

    NaCl固体

    铝丝表面析

    出红色固体

    氧化铝薄膜

    被破坏

    Na+或①

    破坏氧化铝薄膜

    (2)向另一支试管中再加入

    Na2SO4固体

    氧化铝薄膜

    未被破坏

    Na+和SO42都不能

    破坏氧化铝薄膜

  6. (6) (结论与反思)

    得出结论:前述猜测 (填“正确”或“不正确”)。总结反思:本次探究充分运用了比较法和控制变量法。

在 Mg(NO3)2、Cu(NO3)2和AgNO3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向滤出的固体滴加稀盐酸时有气泡产生。则反应后所得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为(填化学式),滤渣中一定含有,写出其中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