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单元 盐 化肥 知识点题库

下列四个图像中分别表示四个化学兴趣小组活动中的数据及处理情况,其中错误的是(    )
A . 加水稀释氢氧化钠溶液 B . 足量的锌和铁分别加入等质量同浓度的稀硫酸中 C . 加热一定质量的KMnO4固体 D . 往饱和石灰水加入少量生石灰
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多地已经开始实行电动公交出行,推广太阳能路灯,升级改造燃煤锅炉。你认为下列做法与这一理念不相符的是(  )
A . 植树造林,增大绿化面积. B . 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 C . 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减少水体污染 D . 加高燃煤锅炉烟囱,废气排向高空
下列各组物质的鉴别方法错误的是(  )
A . N2和CO2----燃着的木条 B . 硬水和软水----加入肥皂水 C . 铜和铁----观察颜色 D . 碳粉和氧化铜----滴加稀硫酸
化学物质正逐渐改变我们的生活,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 医疗上用氯化钠配制生理盐水 B . 为保障食品安全,应杜绝使用食品添加剂 C . 为了可持续发展,我们不仅要善用金属材料和制品,更要有计划地开采金属资源 D . 臭氧层可以保护地球生物免受过量紫外线伤害,但近地面过量的臭氧则对人体有害
已知A~G是初中化学常见的7种不同物质,其中D~G中都含有两种元素,C为蓝色沉淀。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图中用“﹣”表示两种物质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用“→”表示一种物质能转化为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D
  2. (2) 写出G的一种用途:
  3. (3) A→B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4. (4) 写出E→F的化学方程式:
下列图像分别对应四个变化过程,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 加热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B . 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 C . 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向稀KOH溶液中加入稀盐酸 D . 向等质量的铝粉和锌粉中分别滴加足量的相同浓度的稀盐酸
康康同学借助氧气传感器探究微粒的运动,用数据处理软件实时绘出氧气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现收集一塑料瓶氧气进行以下三步实验:①敞口放置;②双手贴在塑料瓶外壁上;③将塑料瓶的瓶口朝下。三步实验中,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依次为图乙中的MN段、NP段和PQ段。

图片_x0020_100013

  1. (1) 能够说明氧分子不断运动的曲线是(填字母序号)

    a PQ段

    b NP段

    c MN段

  2. (2) MN段和NP段相比较,说明
  3. (3) 随着实验的进行,传感器测出PQ段氧气的体积分数变化的曲线说明
下列实验操作或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操作及方法

A

检验NaOH溶液中有Na2CO3

取样,滴加足量氯化钡溶液,观察现象

B

鉴别氮气和二氧化碳气体

用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C

除去二氧化碳中水蒸气

将气体通入装有氢氧化钠固体的干燥管

D

分离CaCO3和CaCl2固体的混合物

向混合物中滴加足量稀盐酸、过滤

A . A   B . B   C . C   D . D
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基本保证,下列实验操作规范的是(    )
A . 加热液体 B . 测试溶液pH C . 气密性检查 D . 稀释浓硫酸
化学实验过程经常会产生一定量的废液,经过无害化处理可有效防止水体污染。在一次实验课上,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完成了NaOH溶液和Na2CO3溶液的鉴别,并对废液成分展开探究。

  1. (1) 活动一

    通过小组合作,同学们完成了右图所示的三组小实验。实验中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是(写一个)。

  2. (2) 活动二

    小雪将六支试管中的剩余物倒入一个洁净的大烧杯中(如下图), 充分搅拌、静置。观察到杯内上层是无色溶液,下层有白色沉淀。由此可以确定:上层溶液中一定不含有的离子是、以及一定含有的离子。小组同学对上层溶液中还可能含有的离子进行了如下探究。

  3. (3) (提出问题)上层溶液中还可能含有什么离子?

    (猜想与假设)上层溶液中还可能含有OH-、CO32-、Ca2+中的一种或几种。

    (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一

    ①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②继续滴加稀盐酸

    ①溶液变红

    ②产生气泡

    ①有OH-

    ②有CO32-、无Ca2+

    方案二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指示剂除外)

    ①有CO32-、无Ca2+

    ②有OH-

  4. (4) (反思与评价)

    ①小明同学对方案一提出质疑, 他的理由是

    ②)经过综合分析,最终确定上层溶液中肯定存在的离子有

    ③将烧杯内物质过滤,滤渣回收,向滤液中加入适量进行处理后再排放。

向一定质量Ba(OH)2溶液中先后滴加MgSO4、H2SO4溶液,滴加过程中加入溶液的质量与产生沉淀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a点对应溶液pH<7 B . b点时存在的沉淀只有BaSO4 C . c点对应溶液中只有一种溶质 D . 向d点对应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变红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请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 (1) 用A图所示装置进行电解水实验,可证明水是由组成(填写化学符号)。
  2. (2) 用B图所示装置净化黄泥水时,玻璃棒的作用是
  3. (3) 在C图所示的实验中,细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图③中的现象: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色固体。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反应的符号表达式是。图③中集气瓶底放少量水的作用是
  4. (4) 在D图所示的实验中,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反应的符号表达式是。木炭在图⑤中燃烧与在图④中燃烧程度(选填“不同”或“相同”)。图⑥的实验目的是
  5. (5) 根据上述细铁丝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你能归纳出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有关。与燃烧一样,任何化学反应都需要在一定条件下进行。请举出一个生活中控制化学反应速率的具体实例:
A、B、C三种物质均含有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D可作气体肥料,它们的转化关系如图(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已略去),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56,A与水化合得B.则A→B的化学方程式为;C→A的化学反应类型属于;D→C的化学方程式为

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 过滤 B . 点燃镁条 C . 吸取液体 D . 蒸发食盐水
利用如图微型装置进行实验。实验时挤压胶头滴管,在热的浓硫酸中,甲酸HCOOH分解生成一氧化碳和水,段时间后高温加热c处。

  1. (1) d处石灰水的作用是什么?
  2. (2) b处和c处现象有何不同?
  3. (3) 写出尾气处理方式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某固体混合物可能含有FeCl3、CaCO3、Na2CO3、KOH中的一种或两种,为了确定该混合物的成分,进行如下实验:

步骤I:取少量固体于烧杯中,加水,搅拌,固体全部溶解,得到无色溶液A。

步骤Ⅱ:取少量溶液A于试管中,滴加过量Mg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入过量稀盐酸,沉淀消失,有气泡产生。

  1. (1) 步骤Ⅱ中产生的气泡是(填化学式)。
  2. (2) 根据上述实验推断该混合物的成分,肯定含有的是,可能含有的是
  3. (3) 若进一步确定混合物组成,依次用到的试剂是
分类法是化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从物质类别来看,Na2CO3属于(   )
A . B . C . D . 氧化物
以高硫铝土矿(主要成分为Al2O3、Fe2O3 , 少量FeS2等)为原料,生产Al2O3并获得Fe3O4的部分工艺流程如下:

【查阅资料】2CaO+2SO2+O2=2CaSO4

  1. (1) “焙烧”过程均中会产生SO2 , 用NaOH溶液吸收SO2的化学方程式为
  2. (2) 添加1%CaO和不添加CaO的矿粉焙烧,其硫去除率随温度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焙烧时,添加1%CaO的矿粉硫去除率比不添加CaO的矿粉硫去除率(填“高”或“低”),其主要原因是(用语言文字描述)。

  3. (3) 工业上为了加快“碱浸”速率,可采取的措施有(写1点)。“碱浸”过程中Al2O3转化为偏铝酸钠(化学式为NaAlO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Al2O3+2NaOH=2NaAlO2+X,X的化学式为
  4. (4) “过滤”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向滤液中通入过量CO2 , 铝元素转化为Al(OH)3;Al(OH)3受热分解为Al2O3 ,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 (5) “过滤”得到的滤渣中含大量的Fe2O3、Fe2O3与FeS2混合后在缺氧条件下焙烧生成Fe3O4和SO2 , 理论上完全反应时消耗Fe2O3与FeS2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
下列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   )
A . 2H2+O22H2O B . Zn+H2SO4=ZnSO4+H2 C . 2KClO32KCl+3O2 D . KOH+HCl=KCl+H2O
鉴别、除杂是重要的实验技能。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A

除去铁粉中的碳粉

在足量的氧气中灼烧

B

比较铜和银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分别向盛有铜和银的试管中加入稀盐酸

C

鉴别生石灰和熟石灰

分别向装有两种固体的试管加水,触摸试管壁

D

鉴别氢气和甲烷

点燃气体,用干冷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A . A B . B C . C D .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