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知识点题库

在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过程中,中国的封建帝王费尽了心机。下列措施中,有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是 (       )

①创立皇帝这一称号  ②实行文字狱   ③废丞相,设三司   ④设立军机处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③④
从乾隆后期起,清王朝开始由强盛走向衰落,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导致这种境况出现的原因是(   )

①吏治腐败    ②财政匮乏    ③赋税繁重    ④军备废弛    ⑤土地集中    ⑥人民起义不断    ⑦西方列强的入侵

A . ①②③④⑤ B . ②③④⑤⑥⑦ C . ①④⑤⑥⑦ D . ①②③④⑤⑥⑦
雍正时期,湖南正式成为中国本部18行省之一.

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可以在“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上发现这样的文字:“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了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

A . 纵论军务,谋划战事 B . 辅佐皇帝,参与决策 C . 陪读陪写,赋诗作画 D . 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秦始皇“废分封,设郡县”;汉武帝实行“郡国并行制和内外朝制”;孝文帝“采用汉制,习儒家经典”;武则天“设武举、开殿试”;清雍正“以军机处取代议政王大臣会议”。历代帝王这样做的目的是(  )

A . 为了政治改革的顺利进行 B . 为了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C . 为了预防官员的贪污腐败 D . 为了彰显皇帝的特权地位
下列对文字狱的解释,最准确的是(   )

A . 迫害知识分子的冤狱 B . 为关押知识分子而设立的监狱 C . 因文字犯罪被捕入狱 D . 为加强文化专制而设立的监狱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里有个军机大臣和珅,号称“贪污之王”,他一定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清朝设置军机处(    )

A . 发生在顺治时期 B . 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C . 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D . 限制了皇帝的权力
雍正皇帝在位13年(1723年—1735年),推行了多方面的改革,进一步加强皇权。雍正统治时期是一个励精图治、锐意改革的时代。下列史实是雍正实施的改革措施是(    )
A . 设立锦衣卫 B . 设置军机处 C . 册封“达赖” D . 派郑和下西洋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军机处设置一事的历史记述,根据“孤证不立”(只有一个例子不能证明某件事情成立)的史学研究方法,能够被认为的共同历史事实是军机处(    )

记述

出处

“雍正十年,用兵西北……始设军事房,后改军机处。”

《清史稿》

“雍正七年六月始设军机房,十年三月改称办理军事处。"

《军机大臣年表》

A . 因战事而设 B . 设于雍正十年 C . 强化了君权 D . 设于雍正年间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中央机构(行政机构)改革图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下册)

材料二:秦统一后,权力集中成为其政权的基本特征,国家一切事物最后都由皇帝裁决。西汉时,相权的膨胀导致汉武帝以后的中央官僚机构形成内外朝两个系统,便于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宋朝改革以“分权制衡”为原则,加强对官僚机构的控制,最终缓解了相权对皇权的成胁,从而为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朱元璋本着皇帝集权、官员分权的原则进行自上而下的官制改革,并且扩充监察机构(清朝时军机处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外界干扰少,办事效率高。

——摘编自人民出版社《历文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三:中国古代行政改革是调然内部体制和整个王朝的结构,重新进行权力配置,并调整中央与地方、帝王与臣民(皇权与相权)之间关系的过程。有效实现国家意志所决定的政府目标,是古代行政管理的根本任务。古代帝王进行了无数次的改革,但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其统治目标。纵观历史,我国古代行政改革主要致力于精减机构;提高行政领导决策能力,完善指挥监督系统和层层负责制;明确划分机构内各部门之间、各个职位之间的职责权限;简化行政工作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改革、完善监察制度。

——摘编自《中国古代行政改革概要》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古代行政改革(或中央机构改革)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外交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加强对外交往有利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

材料一  张骞通西域后,中国的丝和丝织品源源不断地从长安运出,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到达中亚、南亚和西亚,再转运到大秦,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通过丝绸之路,中的凿井,冶铁等技术传到西方;中亚的葡萄、黄瓜,胡萝ト,大蒜等农作物,马的丝织品、玻璃等手工业品和杂技,以及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摘编自岳麓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明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为了扩大明朝的政治影响,加强与海外的联系,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诸国。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先后7次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比欧洲航海家远航印度和美洲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摘编自岳麓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  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反清力量,实行海禁,“片板不准下海”。清朝收复台湾后,曾放松海禁,开放澳门、漳州、宁波、云台山(即今连云港)四处为对外贸易港口,准许外国商船前来交易。后来,由于外商在中国沿海进行利于清朝的非法活动,清政府只允许他们在广州等进行贸易

——摘自岳麓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采取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国等手段,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外交事业取得辉煌成就。

——摘编自岳麓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1. (1)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指出两则材料体现了当时我国都实行了什么外交政策?并归纳出两则材料反映的历史事实有什么共同作用?
  2. (2)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归纳清朝前期实行的外交政策。该政策对中国产生了哪些消极影响?
  3. (3)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列举一例中国20世纪70年代所取得的外交成就。
  4. (4) 通过上述问题的探究,请你谈谈影响国家外交政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习历史,应该形成面向世界的视野和意识。透过世界,能更好的解读中国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1858年马克思《鸦片贸易史》

材料二:到19世纪中叶,……首先是中国,然后是日本,被迫敞开国门,接受西方的商人、传教士、领事和炮舰。……日本采纳和利用西方强国的手段,并将它们用于自卫及后来的势力扩张。相形之下,中国却不能重新组织自己以迎接西方的挑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中国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进行的经济改革,不仅提高了公民总体的物质生活水平,也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自由和更大的流动性。中国发展了一种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挑战美国经济主导地位,并且提供了一种不同于西方民主的国家发展模式。

﹣﹣[美]弗兰克•萨克雷[美]约翰•芬德林《世界大历史》

  1. (1) 从经济角度看,马克思主要是抨击了清朝的什么政策?材料一中的“时势”是指什么?
  2. (2) 据材料二,中国“被迫敞开国门”开始于哪一事件?“日本采纳和利用西方强国的手段”是指哪一事件?这两个事件分别使中日两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 (3) 材料三中,“中国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进行的经济改革”的总设计师是谁?中国的“发展模式”指什么?
  4. (4) 结合所学知识,中国“能够挑战美国经济主导地位”国际因素有哪些?
军机处创设于(    )
A . 顺治时期 B . 康熙时期 C . 雍正时期 D . 乾隆时期
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旨在促进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建立公正的国际新秩序。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

材料二 宋元时期是我国 海外贸易发展的鼎盛阶段,南宋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在北宋的基础上又有进一步的发展。正如学者葛金芳在《南宋手工业史》一书中所说:“在宋室南渡、定都临安之后,南宋朝廷依赖外贸、面向海洋的发展 倾向表现得更为强烈。”

材料三“郑和是中国第一位航海英雄。他下西洋,跟公元二世纪张骞出使西域一样,都是为中国凿开了一个过去很少人知道的混沌而广大的天地。”

——柏杨先生

材料四 故步自封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很大的消极作用。它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基本 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中国历史十五讲》

  1. (1) 根据材料一,请看图归纳关于唐朝对外交往的两点信息?列举两个唐朝对外交往的 具体事例。
  2. (2) 根据材料二说出“南宋朝廷依赖外贸、面向海洋”的科技原因?宋朝主要有哪些商港?
  3. (3) 材料三中所说他“凿开了一个过去很少人知道的混沌而广大的天地”,他最远到达的“天地” 是哪里?
  4. (4) 据材料四,指出清朝采取的对外政策。材料四认为该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达到顶峰的标志是(    )
A . 秦朝创立皇帝制 B . 隋朝开创三省六部制 C . 清朝设立军机处 D . 明朝废除丞相制
明太祖时期将《孟子》一书中“非臣子所宜 言”的内容尽行删去,纂成《孟子节文》,颁行天下,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这反映了明初(    )
A . 君主专制加强 B . 科举制度完善 C . 儒家地位提升 D . 图书出版发达
学习明清史后,你认为能准确概括这段历史基本特征的是(    )
A . 由分裂走向统一 B . 繁荣与开放 C . 封建国家陷入危机 D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谈军机处》记载,军机处所用听差,按例多挑选十五岁以下不识字的孩童,称为“小么儿”。京师官员多喜欢宴请宾客,赴宴者再回请,但军机大臣往往不回请。这表明军机处(   )
A . 革新官场新风气 B . 官员位高权重 C . 注重保密的措施 D . 裁决军政大事
由丞相制度的设立到废除丞相,再到军机处的设置反映的趋势是(    )
A . 君权的旁落 B . 地方势力的壮大 C . 君权的强化 D . 统治机构的精简
康雍乾三朝,经常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很多人因此被处死,人们把这种做法称为(    )
A . 文字狱 B . 焚书坑儒 C . 尊崇儒术 D . 百家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