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知识点题库

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在政治、 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穿越时空,你来到西汉,采访了汉武帝:
  1. (1) 问:“陛下,你是如何解决王国问题和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的?”
  2. (2) 问:“陛下,你通过哪些措施加强中央对货币的管理和增加国家的赋税?”
  3. (3) 问:“陛下,你听取了谁的建议,采取了什么措施来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
汉武帝在位50多年,他具有雄才大略,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封建帝王,他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请结合下列材料探究他的功绩。
  1. (1) 下图体现了汉武帝在政治上实行了一种什么政策?有何作用?

  2. (2) “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汉书·武帝纪》

    这段史实记载了汉武帝在思想上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措施的实施有何深远的影响?

  3. (3) 下图中的货币是汉武帝时期所铸的什么钱币?除此之外汉武帝在经济上还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作用?

  4. (4) “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毛.泽东

    汉武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使西汉王朝进入了怎样的局面?

如果你是汉武帝统治时期的一位丞相,可能会遇到下列哪些事件?(    )

①焚书坑儒

②书同文车同轨

③颁布“推恩令”

④张骞出使西域

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③④⑤ D . ①②③④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已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不同朝代的疆域变迁是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识读下列古代三个时期的疆域图,回答问题:

  1. (1) 与图一相比,图二的疆域有什么重大变化?原因是什么?
  2. (2) 由图一,图三信息可知,当时的朝代分别在地方实行什么行政制度?
  3. (3) 古今地名的变化也能反映历史的发展变迁。请填写下表空白处对应的现用名。

    出处

    古名称

    现用名

    出处

    古名称

    现用名

    图一

    河水

    黄河

    图三

    琉球

    江水

    长江

    宣政院辖地

    图二

    长安

    图三

    大都

学习历史要注重历史现象、历史史实与历史人物的把握。某校七年级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紧紧围绕下列“问题”展开研究探讨,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员,请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 (1) 【任务一:朝代更替】请写出下列部分朝代更替名称。

  2. (2) 【任务二:人物学习】该研究性小组在探究汉武帝时,产生了如下困惑,请你完成。

    烦恼

    解决办法

    诸侯国势力强大,严重威胁到中央

    最近比较烦,学派太多,思想太杂乱

    私人铸币没有完全禁绝,盐铁经营权大都掌握在豪强手里,富商大贾控制国家经济命脉

  3. (3) 【任务三:解决问题】

    材料一:《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率军到咸阳后,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使得秦人大喜,民心安定。后来刘邦在谈到为何能战胜项羽时说:张良、萧何和韩信都是人杰,我不如他们。

    材料二: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史记·项羽本纪》

    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为了争夺帝位展开了争战,历史叫

  4. (4) 分析实力强大的项羽败给了刘邦的原因。
《汉书》记载:“臣以为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该言论反映了(    )
A . 各国变法,竟相改革 B .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C . 秦始皇焚毁大量书籍 D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历史人物:
  1. (1) 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是:
  2. (2) 明朝时期七下西洋的航海家是:
  3. (3) 名画《蒙娜丽莎》的创作者是:
  4. (4) 创作《英雄交响曲》的音乐家是:
思想的解放推动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 为政》

材料三 韩非目睹了战国后期韩国积贫积弱的局面,多次上书韩王,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后来,韩非被韩王派遣出使秦国,得到秦王嬴政的赏识并受到重用。

材料四 臣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摘自《汉书·董仲舒传》

  1. (1) 图一中的人物是谁?他属于那个学派?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是他的至理名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什么?
  2. (2) 图二是一位伟大思想家、教育家,结合材料二,指出他治理国家的核心观点是什么?他在教育上有什么突出贡献?
  3. (3) 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韩非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什么?他受到秦王嬴政赏识和重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 (4) 材料四中的“臣”是谁?他给汉武帝提出了什么建议?从此以后居于主导地位是什么学说?
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汉武帝却推行“罢黜雨家,独尊儒术”。儒家学派地位的变化取决于(    )
A . 儒家思想的自我更新 B . 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 C . 思想大一统的趋势 D . 手工业和商业的日益繁荣
世界政治文明的多元发展,蕴含着宝贵的国家治理经验。

材料一:周以后的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的分封制。这种帝国结构尽管偶尔也有失误,却一直持续到1912年最后一个王朝被推翻时才告终,该结构包括一个独揽大权的皇帝,一个训练有素有效的官僚机构,一个军用驰道网和北方的长城。所有这些使中国得到了世界上最稳定、最持久的统治。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① 郡县制度   ②刺史制度     ③行省制度    ④ 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

⑤ 分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      ⑥八股取士      ⑦设军机处

材料二:

1912年,“民国”取代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等权利,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

——摘编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近来以国王权威擅自废除法律或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除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

——摘自英国《权利法案》(1689年)

英国用“光荣革命”的非暴力手段建立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新制度营造出一种宽松、自由和开放的环境,使英国第一个敲开了通向现代世界的大门,开始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

材料四: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我们来说,这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经过艰苦努力,目前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的态势正在拓展。实践证明,党中央对疫情形势的判断是准确的,各项工作部署是及时的,采取的举措是有力有效的。防控工作取得的成效,再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习.平2020年2月23日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出自秦朝存续到1912年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名称?从材料所列制度中,找出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的制度,将序号填入下表。(三项即可) 

    类别

    制度

    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2. (2) 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出“民国”取代“帝国”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说明其在“政治制度和思想跃进”方面的意义是什么?
  3. (3) 依据材料三内容并结合所学,说出“新的政治制度”名称及此制度特点。说明此制度确立对英国的重大意义。
  4. (4) 依据材料四和自己的体会,谈一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此次疫情防控的优势是如何体现的?
秦始皇、汉武帝都是杰出的帝王,为中华民族发展做出过巨人的贡献。但他们在处理以下某一方面问题时态度截然相反,这个问题是(    )
A . 国家统一问题 B . 外族入侵问题 C . 中央集权问题 D . 儒家思想问题
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符合人民的愿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理想追求和道德情感。组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大一统”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

——黄朴民《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材料二: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实在是关系到整个中华大地再次统一的重大事件,这是因为文明的内容与程度的相对接近才是国家统一昌盛的真正基础。

——李凭、袁刚《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文明发展脉络》

材料三:清代“大一统”的理念和实践更多地表现在蒙古、新疆、西藏等边疆地区,其实,如何处理边疆民族问题。

——赵云田《说说清代“大一统”的理念和实践》

材料四:“一国两制”的构想从实际出发,兼顾了各方面的实际利益,因而是各方可以接受的、合情合理的、切实可行的方案。这一构想,既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又充分考虑到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和现实,具有高度的灵活性,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

——杨先材《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政治上、汉朝思想上“大一统”的表现分别是什么?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汉化改革的意义。
  3. (3)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乾隆时为加强对西北边疆地区的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
  4. (4) “一国两制”这一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方针“具有高度的灵活性”,根据材料谈谈你对此理解。
儒家思想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1)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谁?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记载他思想的著作是什么?他还是一位大教育家,他的哪一教育主张最能体现教育公平的原则?
  2. (2) 西汉时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的是谁?
“在东周之世,社会上即已发生两种思潮:……主张节制资本,它的具体办法是,大事业官营;大商业和民间的借贷,亦由公家加以干涉。汉代还是如此。”汉代官营的“大事业”主要是(    )
A . 煤和铁 B . 盐和酒 C . 煤和酒 D . 盐和铁
阅读下表,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推行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
人物 秦始皇 汉武帝
措施 实行郡县制
统一货币、度量衡
书同文、车同轨
筑长城,北击匈奴
颁布"推恩令”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盐铁专卖,铸五铢钱
北击匈奴
A . 抵御外来侵扰 B . 加强思想控制 C . 促进经济发展 D . 巩固国家统一
秦朝半两钱、汉代五铢钱、北宋交子、明朝白银等反映的主题是中国古代(    )
A . 集权制度沿革 B . 冶炼技术变迁 C . 货币发展历史 D . 对外政策演变
材料一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思想以“仁”和“礼”为核心。

材料二  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焚书坑儒”,下令除朝廷外民间只许收藏秦史、医药、占卜、种树的书,其他书籍一律销毁;秦始皇还把指责他的儒生和方士活埋。而汉武帝则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重视教育,在中央兴办太学,在地方兴办国学。

材料三  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法可厚德,德可固法……只有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德治和法治统一,自律和他律并重,社会才能稳定有序。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政治和思想主张分别是什么?
  2. (2) 儒家在战国时期的主要代表是谁?
  3. (3) 概述材料二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家思想的不同态度?他们的共同目的又是什么?
  4. (4) 材料三告诉我们现代国家治国的方略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在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传出了消息:数字人民币将先行在苏州、深圳、雄安等地测试,人民币的材质将出现从纸质向电子化的变革。回顾中国货币史,历代的货币变革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情况,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灭六国后统一货币示意图。(下图)

材料二:汉初,一些贵族官僚、富商大贾操纵造币之权,威胁中央。郡国诸侯王操持铸币权,势力膨胀,成为吴楚七国之乱的经济基础。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钱,把全国各地私铸的钱币运到京师销毁,成立专门铸币机构,铸造五铢钱,成为当时唯一合法的货币。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故事】《论语·乡党》记述了这样一个经典故事:“厩(马棚)焚。子(孔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在马棚起火的情况下,孔子关心的是地住不高的仆人,而非马。

完成下列要求:

  1. (1) 据材料一,指出秦朝统一的标准货币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统一货币在经济方面的积极影响。
  2. (2) 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汉武帝为加强对社会经济的控制而采取的措施。
  3. (3)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个故事所体现的孔子的思想主张。基于这种思想主张,孔子对统治者提出了怎样的政治建议?
我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各种因素影响了经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农业的发生是以人工驯化动物和栽培植物为最初契机和根本标志的。它的出现,不仅表现在生产技术上人类对于自然界动植物和生态环境操纵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农业经济使得人口以较大规模地聚居,从而可以利用集体的能力来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飞跃,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广大荒野、森林地区的开垦成为可能。随着荒地的不断开辟,公田之外的私田不断扩大,数量超过了公田。“私田”……没有一定的规格,可以买卖、交换、抵押,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向国家交税。这使得农民增加了在“私田”上的兴趣,而不肯尽力于公田,导致公田日益衰败。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耧车

材料三:从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起,桑弘羊正式主持财政经济改革。桑弘羊认为国家必须干预经济事务,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工商业部门必须由国家牢牢地把握在手中。元封元年,在全国各地盐铁产区设立盐官三十五处、铁官四十八处,实行均输(调剂物资运输)平准(平抑物价)……鼎四年,“悉禁郡国毋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杜绝了汉初以来民间私铸金钱的流弊,结束了汉初以来币制紊乱的状况。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土地制度的变化。并根据材料二,概括土地制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耧车是何时发明的?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桑弘羊的经济思想。依据材料三,汉武帝为了巩固大一统局面,在经济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实施后起到了什么作用?
  4. (4) 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
民族交融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至北魏后期,匈奴、羯、氏、羌等少数民族已不见于史乘(正史或史书的意思),……与汉族逐渐融合。到隋朝统一黄河流域,从北方迁入中原的少数民族差不多都被汉族融合了,连鲜卑族也最终完成了汉化。当然,在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大背景下,必须要提的重要事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中国古代各民族的文化融合》

材料二:

材料三:清朝定鼎北京后,先后平定了准噶尔部的分裂活动和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乱,册封了西藏宗教首领和派驻藏大臣,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与管理。这在客观上,既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又有利于边疆各民族间的融合。

——《中国古代各民族的文化融合》

  1. (1) 根据材料一,“从北方迁入中原的少数民族”“已不见于史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写出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促使鲜卑族“汉化”的主要措施(两点即可)。
  2. (2) 提取材料二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前期民族政策的新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