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封建社会的发展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知识点题库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1. (1) 这是谁给荷兰总督写的招降书?

  2. (2) 他为什么说“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试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说明。

  3. (3)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为台湾的开发作了哪些贡献?

  4. (4) 1684年,清政府为加强对台湾的管理设置了什么机构?该机构隶属于哪个省?它的设置有何意义?

下列书籍中属于明朝人编著的是(    )

①《齐民要术》   ②《农政全书》   ③《梦溪笔谈》   ④《天工开物》


A . ②④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①②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朝时,和中国通商往来的有十几个国家,到唐朝时发展到70多个国家。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不许官吏加重他们的税收。大批外商从陆路、海路来到长安、洛阳、广州等城市。

材料二  (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还害怕外国商人同沿海人民往来会“滋扰生事”。因此,请政府严格限制对外贸易,采取了闭关政策。

  1. (1) 唐朝政府采取的是什么对外政策?

  2. (2) 清朝统治者为什么采取闭关政策?

  3. (3) 以上两种政策导致的结果各是什么?据此,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明清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

A . 首次实现“大一统”局面 B . 民族政权并立 C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D . 封建国家的大分裂与民族交融加强
近代的东西方世界的碰撞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对东西方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93年,英国特使马戛尔尼来华,向清政府提出通商贸易的要求,乾隆帝以不合祖制为由予以拒绝,在给英王的回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能,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材料二:中国政府禁烟“是陛下政府对于过去所受一切损失取得补偿的最好理由”,也是扩大对华贸易“最有希望的机会”。……“(虎门销烟)把能给我们大英帝国带来无限利益的大批的商品,全部给予销毁!这是我大英帝国的奇耻大辱!我要求议会批准政府派遣远征军去惩罚那个极其野蛮的国家!要狠狠地教训它!要迫使它开放更多的港口,要保护我们天经地义的合法贸易!”

材料三:大约150年前,东方的一个岛国,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的胁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出人意料的是,它将此作为自己弃旧图新、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成功实现改革并最终使自己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

  1. (1) 材料一反映了清政府当时怎样的对外政策?这个政策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了什么危害?
  2. (2) 材料二中英国“教训”中国发动了什么战争?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这场战争的根本目的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3. (3) 材料三中的“岛国”指哪个国家?说说“改革”的名称及其性质。
  4. (4) 东西方世界的碰撞中,两个东方国家的不同选择导致了不同结局,对此你有什么启示?
驻守重镇山海关,明朝灭亡后降清,并引清军入关的明军将领是(    )
A . 李自成 B . 吴三桂 C . 戚继光 D . 皇太极
《明史·职官制》记载,洪武十三年正月,朱元璋诛丞相胡惟庸。之后,朱元璋立下圣旨,“后世子孙不得预立丞相,臣工敢言立相者斩”。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明太祖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    )
A .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 . 加强皇帝对中央权力的控制 C . 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 D . 实现各种权力的相互平衡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以“图谋不轨”之名诛杀了丞相胡惟庸,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明太祖这样做的目的是(    )
A . 控制军队 B . 钳制思想 C . 强化皇权 D . 改革科举
古代中国科技文化成就辉煌。下列选项中表述均正确的是(    )

①李冰主持修筑了都江堰

②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③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④宋应星编著了《天工开物》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③④
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材料能反映出清朝推行的政策是(    )
A . 禁止走私贩运 B . 抑商、海禁 C . 抑制工商业 D . 保护森林、渔业资源
明清时期,“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说明了(    )
A . 松江地区棉纺织业比较发达 B . 景德镇的制瓷业繁荣 C . 松江地区丝织业比较发达 D . 明清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清政府为加强对新疆的管辖而设置的机构是(   )
A . 设置西域都护 B . 设置伊犁将军 C . 设立宣政院 D . 设置驻藏大臣
明至清朝前期,中国成功抵御了外来侵略,采取有力措施管理边疆地区。下列选项中,图中序号与所示地区发生的重大史实相符的是(   )

A . ①一抗击倭寇骚扰 B . ②一推行改土归流 C . ③一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D . ④一郑成功收复台湾
某兴趣小组在学习“清朝历史”时,制作了以下这张学习卡片。该学习卡片的主题是(    )

学习卡片

表现

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擅自出海贸易

对商品的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严格限制

关闭其他港口,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

影响

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

让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知识和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发展进程

A . 社会风貌 B . 经济制度 C . 对外关系 D . 民族关系
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之-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认为“华夷(‘夷'指外国人)深交必生变乱”。由此可见,清朝统治者实行该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           
A . 维护清朝统治 B . 发展经济 C . 稳定边疆地区 D . 与民休息
下列史实与推论都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推论

A

明朝修建承德避暑山庄

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B

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

台湾实行了大规模的改土归流

C

哥白尼提出“日心说”

标志着近代“科学革命”的开端

D

1789年巴黎人民攻克巴士底狱   

标志着法国大革命取得完全胜利

A . A B . B C . C D . D
人口迁移,为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大概从公元二百年到五百年之间,全球气候发生变化,与以往相比各处都变得更为寒冷,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大量的北方族群侵入南方,改变了中国本来的人口结构,同样,中国北方原来的人口在骨牌效应下,也一波一波地不断南侵,改变了南方的人口结构。

——摘编自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

材料二:(明中叶以后)形成了相当发达的全国商业市场。 这时不仅南京等传统的发达地区的城市铺行栉比、民物繁华,边塞城市如大同也“繁华富庶,不下江南”。新兴的市镇大部分集中在江南的苏、松、杭、嘉、湖地区。清代除军器、铸钱等手工业生产属官营和介别地区设立官营丝作坊、制瓷作坊外,各种手工业均为民营。

——摘编自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1. (1) 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人口南迁的两种基本情况及其原因。
  2. (2) 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明清时期经济发展对当时文学艺术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们是 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水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闻一多《七子之歌·台湾》(1925年作)

材料二:2021 年3月3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经表决,全票通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附件一: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的产生办法》、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附件二: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的产生办法和表决程序》,弥补选举制度漏洞,确保“爱国者治港”,只有把“爱国者治港”切实落到实处,“一国两制”方针才能真正重新出发。——《人民日报》

  1. (1) 材料中的“郑氏”是谁?
  2. (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台湾和祖国母亲分离的原因。
  3. (3) “一国两制”的方针是谁创造性地提出的?
  4. (4)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一国两制”方针对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所起的巨大作用。

皇权与相权之争是专制主义与官僚政治制度结构下的必然产物。只要皇权与相权双权力中心的格局存在,两者的争斗就不可避免。专制主义皇权扩张的本性决定了相权迟早会终结。下列史实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  
A . 分封诸子为王 B . 取消行中书省 C . 建立厂卫制度 D . 废除丞相制度
明清小说以章回为结构,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下列章回目录选自《红楼梦》的是(  )
A . 孙悟空三岛求方,观世音甘泉活树 B . 王熙凤正言弹妒意,林黛玉俏语谑娇音 C . 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 D . 梁山泊吴用举戴宗,揭阳岭宋江逢李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