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知识点题库

某同学制作了下面图示,以理清历史事件之间的某些因果关系。根据结构空白的方框内应填写(  )

A . 洋务运动 B . 戊戌变法 C . 辛亥革命 D . 新文化运动
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系列纪录片《幼童》,讲述了清政府派出的以詹天佑为代表的第一批留学生的求学生涯。他们出洋留学是在(    )

A . 鸦片战争期问 B . 洋务运动期间 C . 戊戌变法时期 D . 辛亥革命期间
2014年中国甲午马年,回望120年前的甲午年,中日海军一战,史称“甲午中日战争”。以下是电影《甲午大海战》中的经典台词。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镜头一:“此去西洋,深知中国自强之计,舍此无所他求;背负国家之未来,取尽洋人之科学,赴七万里长途,别祖国父母之邦,奋然无悔!”

——1877年福州船政学堂幼童留学欧洲

镜头二:中国守着三万六千里海岸线,从郑君之后就再也没有向大海深处驶去,一个放弃海权的民族必然要在海上吃亏。致远,就是走向大海深处,走向深蓝,……

——邓世昌

镜头三:历史上的每一次大海战,都将决定两个国家的命运。

——纳尔逊(英)

  1. (1) 福州船政学堂的幼童留学欧洲,得益于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哪一重大事件?该事件中的旗号是对鸦片战争后出现的哪一思想的发展?
  2. (2) 郑君向大海深处驶去指哪一事件?该事件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3. (3) 材料中的“甲午大海战”对中国的命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抓关键词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列关键词示意图有利于我们了解(    )


A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 B . 国共两党之间关系的演变 C . 中国不断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D .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形成
在《重说中国近代史》一书中,作者写到:“变法本身在中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洋务运动是中国第一次变法,它的毛病很多,但不能说它不行,甚至是失败。整体上说洋务运动是有成绩的……”,以下不应作为其“成绩”的是(    )
A . 洋务派以学习西方生产技术为主 B . 洋务运动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C . 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 . 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教育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短暂的“黄金时代”,是在(    )
A . 辛亥革命后 B . 北伐时期 C .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D . 五四运动时期
儒学在中国长期处于独尊地位,近代出现了多元文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小学终,至四书。……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于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三字经》

材料二: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的精神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中国近代的文化走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封闭走向开放;二是从一元走向多元;三是从传统走向现代。从鸦片战争时期非常有限度的开放,到洋务运动时期开放的扩大,再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放的进一步扩大,最后到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全面开放,这就是中国文化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全过程。……1915年《新青年》的创刊以及因此而兴起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则进一步改变了中国文化的一元结构……促进了多元思想格局的出现。

——郑大华《<新青年>创刊与中国近代的文化走向》

  1. (1) 指出材料一所渗透的儒家主要思想。
  2. (2) 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儒家学说之所以能在汉代成为主流思想的原因。
  3. (3) 近代以来儒家学说不断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促进了多元思想格局的出现。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儒家思想的地位是如何遭到挑战的?
下表显示的是民国初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变化情况,导致1914—1918年间厂家数量发生较大变化的外因主要是(    )

年份

1912

1913

1914

1915

1916

1917

1918

1919

1920

厂家数

622

689

941

1275

1644

1973

2321

1965

1795

A . 清政府鼓励民族工业的发展 B . 列强因战争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 . 辛亥革命促进民族工业发展 D .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下列示意图,反映了某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

①一战时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掠夺      ②海外华侨的竞相投资    
③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                  ④南京国民政府的推动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船是人类重要的水上交通工具,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 (1) 致远舰的出现源于中国近代哪一次探索?
  2. (2) 南湖红船见证的历史事件有何意义?
  3. (3) 结合密苏里号的介绍,解释此舰闻名于世的原因。
  4. (4) 以上船舰展示了我国怎样的发展历程?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
上海见证了近代中国的发展历程。下列史实与上海有关的是(   )

①中国近代第一批通商口岸             ②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签订地

③最早官办新式学堂诞生地             ④洋务派最大军工企业的诞生地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破坏了中国社会原有的经济结构,中国社会经济开始出现新的成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晚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

年代

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其他收入

总收入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849

3281

77

969

23

4250

100

1885

3071

40

3923

51

714

9

7708

100

——摘编自冯杨《低关税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

材料二:当时清政府财政因巨大的赔款陷入严重的困境,兼以官办工业毫无成效,无一不是亏蚀累累。它不得不在1895年命令各省督抚对所办局厂“亟应从速变计,招商承办”,借以缓和国内阶级斗争。不久,它又命令各省设立商务局,主持设厂;颁发章程,奖励民营,从立法上奖励私人投资设厂。

——张国辉《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企业》

  1. (1) 材料一中晚清政府的财政收人发生什么变化?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该变化的主要因素。
  2. (2) 指出材料二中清政府的经济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制定这些政策的主要目的。
  3. (3)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19世纪中后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并分析这一趋势对19世纪末的中国政治产生了什么影响。
  19世纪中期,工业文明浪潮下的中日两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都进行了“向何处去”的艰辛探索。

材料一:1853年,美国佩里将军的舰队陈兵东京湾,日本无力抵御它们。十年前,英国人在鸦片战争中,对中国也曾这样耀武扬威……与中国截然不同的是,19世纪60年代,日本宣告了一个迅速改革和西化时代的到来。——摘自[美]罗兹·墨菲《亚洲史》

材料二:

表1京师同文馆的课程设置(部分)

时间

课程内容.

1862年

英文

1863年

法文、俄文(后增加德文、日文)

1867年

增设算学、化学、医学生理、天文、物理学

 

材料三:(清)帝国地方实力派认为,西方的优势是建立在军事基础之上的,一旦这种优势消失,则外患可消,内乱可弥。1861年,湘派实力人士曾国藩引进西方技术和设备……创办了第一个近代军事企业。——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1868年,日本(天皇)决心励精图治,锐意改革。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军事;大学归功于美国。——摘编自[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改革前所面临的共同困境。
  2. (2) 表1和上图分别反映出洋务运动的哪一项举措?分析这两项举措的积极影响。
  3. (3) 结合上述材料,分析中、日两国改革的结果“截然不同”的根本原因。
  4. (4)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日两国改革的“截然不同”的结果对本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1877-1889年,英国太古、怡和,美国旗昌等轮船公司与轮船招商局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最终旗昌公司破产,而太古、怡和公司不得不与招商局达成协议:中外公司在各条航线上共同议定统一的价格。这反映了洋务派创办的企业( )           
A . 达到了“自强”“求富”的目标 B . 完成了中国近代社会工业化 C . 部分抵制了外国经济的侵略 D . 完全无力与外国的企业抗衡
如图是光绪年间开平矿务局唐山矿安装使用的中国第一台蒸汽绞车。它可以用来研究(    ) 

A . 洋务运动时期的民用工业 B . 晚清时期的外国商办企业 C . 一战期间民族资本家开设的工厂 D . 甲午战后日本人在华开设的工厂
15世纪以来,中国与西方都经历了重大转变,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外历史发展年代尺(局部)

材料二:李鸿章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材料三:康有为说:“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

  1. (1) 请完善材料一年代尺中的内容

  2. (2) 结合年代尺和所学,分析这一历史时期中外历史发展有何不同?(提示: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等角度回答)
  3. (3) 李鸿章和康有为分别代表什么政治派别?根据材料二、三,概括这两个派别的主要主张是什么?在中国的政治舞台,这两个派别分别掀起了什么运动?
材料一:面临亡国灭种的危局 ,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反复思考“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

  1. (1) 请在下列图表的①②③处填入合适的词语。

      ② ③

  2. (2) 结合①所学知识,说明其 “革命尚未成功”主要指什么并说明其原因?
  3. (3) ②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结合整个知识结构,请你为他定一个主题。
近代中国遭遇西方列强侵略,清政府展开了自救运动。阅读材料,回答问

题。

材料一:(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

——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

材料三:1898年夏,他颁发了一系列改革法令。……这些措施始终停留在纸上,因为军队支持始终维护旧秩序的皇太后。……她废除了所有的改革法令,杀害了六位维新派领导人。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 (1) 材料中“短兵相接”指的是哪一场战争? 试说明这场战争的影响。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说这场战争中,中国为何会“立国基础为之震撼”。
  2. (2) 材料二所反应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再举1例与李鸿章一起参与该运动的人物及其事迹。
  3. (3) 材料三描述中的“他”是指哪一位清朝皇帝?材料三描述的内容反映出这场改革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学家章开沉说:“19世纪,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骞选择了实业。”三人的选择都是为了(   )
A . 挽救中华民族 B . 实现思想解放 C . 推翻清朝政府 D . 建立民主共和国
道路自信源自道路开辟、道路创新和道路自觉,关系着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幸福,坚持道路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探索之路】

材料一: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中国。

——裴钰《改变中国》

【革命之路】

材料二:这是一声砸向旧世界的锤头撞击,合着十月革命惊天霹雳。从上海望志路到南湖的红船发力,锻造出一个民族驶向复兴彼岸的航迹。

——《信念永恒》

材料三:“走俄国人的路”,是对“社会主义”的追求与认同,但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革命遭受一系列挫折与失败,后来,毛.泽东号召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近代中国历史发展道路选择的历史考察及启示》习.平

  1. (1) 请写出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探索近代化道路的事件名称,他们分别从哪两方面进行近代化探索。
  2. (2) 材料二所述事件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3. (3) 材料三中毛.泽东号召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是一条怎样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