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知识点题库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夫日本,幕府专政,诸藩力征,受俄、德、美大创,国几不国,自明治维新,改弦更张,不三十年,而夺我琉球,割我台湾也。

——梁启超《论不变法之害》

材料二:对日作战的目的在于制止和惩罚日本的侵略:剥夺日本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在太平洋上夺得或占领的一切岛屿;使日本强占的中国领土,例如东北地区、台湾和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                       ——中苏美英《开罗宣言》

  1. (1) 写出“割我台湾”的时间和条约。

  2. (2) 结合史实,从中日双方概括“国几不国”的日本为什么不到三十年能“割我台湾”?

  3. (3) 根据所学知识从国际角度分析“还我台湾”的原因。

 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

学完中国近代史,班里开展了一次题为“近代化的探索”的历史小论坛活动下列有关内容选择恰当的是(  )

①虎门销烟 ②洋务运动 ③辛亥革命 ④新文化运动       

A . 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正确评价洋务运动的是( )       

A . 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 B .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C . 洋务派提出“自强”的口号 D . 洋务派的中央代表是奕䜣
材料一:“中国文物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1868年4月,日本天皇率领群臣宣读“五条誓文”,决心励精图治,锐意改革。……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军事;大学归功于美国。——《资本的年代》

材料三: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在1870年曾断言:30年后日本会兴旺起来,中国会更加衰弱下去。根据就是日本使节到欧洲,注意的是讲求政法,兴办工商,研究学术。而中国人到欧洲则是忙于探询军火的价钱和何种军舰装备精良。思想观念的不同造成了中日两国在近代化过程中分道扬镳。

  1. (1) 根据材料一二判断,当时中日两国分别开展了什么运动?

  2. (2) 从背景和内容角度说说这两次运动有何共同之处?

  3. (3) 结合史实谈谈你对“中日两国在近代化过程中分道扬镳”的理解。

2014年中国甲午马年,回望120年前的甲午年,中日海军一战,史称“甲午中日战争”。以下是电影《甲午大海战》中的经典台词。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镜头一:“此去西洋,深知中国自强之计,舍此无所他求;背负国家之未来,取尽洋人之科学,赴七万里长途,别祖国父母之邦,奋然无悔!”

—1877年福州船政学堂幼童留学欧洲

镜头二:中国守着三万六千里海岸线,从郑君之后就再也没有向大海深处驶去,一个放弃海权的民族必然要在海上吃亏。致远,就是走向大海深处,走向深蓝,……

——邓世昌

镜头三:历史上的每一次大海战,都将决定两个国家的命运。

——纳尔逊(英)

  1. (1) 福州船政学堂的幼童留学欧洲,得益于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哪一重大事件?该事件中的旗号是对鸦片战争后出现的哪一思想的发展?

  2. (2) 郑君向大海深处驶去指哪一事件?该事件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3. (3) 材料中的“甲午大海战”对中国的命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有学者撰文指出:1840年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一个始而言技(学技术),继而言政(学制度),进而言教(学思想)的过程。这一系列学习活动的共同目的是(    )
A . 救亡图存 B . 巩固清朝统治 C . 向西方学习 D . 发展资本主义
许多西方人认为李鸿章是中国19世纪第一流的政治家、外交家,将他称为东方的俾斯麦。据下表可知李鸿章(    )

年份

主要大事

1863

设立上海广方言馆,培养外语人才

1865

创办军工企业——江南制造总局

1872

创办民用企业——上海轮船招商局

1875

着手组建北洋海军,加强海防

A . 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B . 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 C . 是清政府签订条约的特定代表 D . 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纵观中日两国近代历史,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具有很多相似之处。下列表述最恰当的是(   )
A . 都是为挽救民族危机而进行的改革 B . 都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 C . 都向西方学习,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D . 都实现了富国强兵,走上对外扩张道路
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的技术仍然失败。”其中“第二次反思”开始于(    )
A . 经济技术方面的探索 B . 军事技术方面的探索 C . 思想文化方面的探索 D . 政治制度方面的探索
【梦之探索】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问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走过了自强、变法、革命的历程……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路程清晰在目,但留下的脚步并非一条直线。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观念层面,国人每向前迈进一步都异常艰难,但却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

材料二:孙中山提出,“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

  1. (1) 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列举说出材料一中“器物”“制度”“观念”所对应的历史事件分别是什么?从而概括出近代中国探索之路的特点。
  2. (2) 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孙中山的最终“梦想”是什么?这个梦想是在怎样的国情下提出的。他在1911年底进行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革命取得了哪些成果?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唤醒中华民族萌发出中国梦的过程中,他们曾经学习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他们曾经寄希望于封建君主的“维新新政”;他们曾经渴望通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以创建像西方那样的民主共和国。——改编自《百年追梦与民族自强》

材料二:

民国初年随着《新青年》等刊物的发展以及白话文运动的推展,自由、反抗传统权威等思想,极大地影响了年轻一族。

陈独秀在《每周评论》上写道:“巴黎的和会,各国重在本国的权利。什么公理,什么永久和平……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

材料三:五四运动中,上海六七万工人为声援学生举行罢工,各地工人也相继罢工,一些工厂停工、铁路停运,直接威胁了军阀政府的统治,统治者惊慌失措。五四运动很快席卷全国20多个省,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新的阶段。

  1. (1) 从材料一中任选一项探索活动,列举该活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一位,并阐述该活动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
  2. (2) 结合材料二分析激起五四风雷的因素有哪些?
  3. (3) 根据材料分析中国革命进入新阶段的表现?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徐光启于1606年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合译了克拉维斯注释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一至六卷平面几何部分。他还和利玛窦合译了《测量法义》一卷,并写了《测量同义》与《勾股义》两书。他又与意大利传教士熊三拔合作编译了《泰西水法》六卷,在中国原有水利灌溉方法和工具的基础上,选择对当时具有实用价值的先进方法,经过制器和试验,编译入书。

材料二:“洋务运动以适应时代潮流的变革开始,以应该变革而不去采取变革措施而违反时代潮流而结束。”

——夏东元(洋务运动发展论》

  1. (1) 结合材料一,分析明朝晚期出现的“西学东渐”的原因。在明朝晚期的“西学东渐”过程中为何没有能使中国从传统科技真正走向近代科技?请结合时代背景予以分析。
  2. (2) 请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该观点的理解。
  3. (3) 综合上述材料,说说你对中西方文明交流的态度。
据记载,开平矿务局开采的煤炭就在天津市场销售,把日本的煤炭挤出了天津市场。这表明洋务运动一定程度上( )           
A . 增强了清朝军事实力 B . 抵御了列强经济上的侵略 C . 推动了工商业的繁荣 D . 根除了外国侵略者的势力
历史认识是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描述、看法和评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看图说史】洋务运动部分图片资料。

     
江南制造总局 轮船招商局                京师同文馆 赴美留学幼童    
 

                      

【读文析史】洋务运动后,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学习西方并不是引进“坚船利炮”那么简单,他们开始寻求新的强国之道……

【综合评史】有人说洋务运动是失败的,也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成功的。

  1. (1) 根据图片提示的信息阐述洋务运动的目的。
  2. (2) 列举19世纪末有识之士寻求“新的强国之道”的历史事件及主张。
  3. (3) 你的观点是什么?请说明理由。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国的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是指哪一时期?(   )
A .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 B . 辛亥革命时期 C .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D . 国民党统治时期
在近代,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先后都失败了,对此你认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都主张学习西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B . 只有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才能成功 C . 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曲折艰难 D . 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都不能领导中国实现独立、富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节选)

材料二:

  1. (1) 请将材料一中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节选)补充完整。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挽救国家危亡做了哪些尝试?这些尝试有何相同点(答出一点即可)?
  3. (3) 如果以上材料来自一个学习单元,请为这个学习单元拟一个最恰当的单元主题。
纵观不同民族和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程,发展道路显示出各自不同的鲜明特色,回眸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又具有其独特的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进入19世纪中期以后,在本国封建统治和外国殖民压迫下,逐渐病入膏肓。为挽救中国于危难,不少仁人志士寻找济世良方,展开一场场“救治行动”。从“自我疗伤”到“温药慢治”“猛药重治”……随着救治行动的深入,人们逐渐发现中国的“疾病”不仅是在肌体上,更多的是在头脑中。

材料二:

1917年11月7日,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工人赤卫队和士兵武装力量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圣彼得堡冬宫发起总攻,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诞生。

而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政权发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扩大的,等等的政策,无疑义地是正确的。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三:习.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找到了一条……正确革命道路,进行了二十八年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1. (1) 请结合材料一说明19世纪中期以后挽救中国的救治行动。为解决头脑重大疾病,当时的“名医”开出了什么良方?
  2. (2) 根据材料二,比较中国革命道路与俄国式道路的异同。造成其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 (3) 材料三中“正确革命道路”是指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启示?
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指的是(   )
A . 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B . 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 C . 对西方列强的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D . 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