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墨子》选读 知识点题库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挟澄源、奴子仍下峡路。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历险数次,遂达峰顶。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予以登。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耳。时浓雾半半止,每一阵至,则对面不见。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后:予越其右,雾出于左。松犹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至险绝处,澄源并肩手相接。度险,下至山坳,暝色已合。复从峡度栈以上,止文殊院。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节选)

【乙】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涯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壮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岀,击汰中流,掬弄珠壁。到家,二鼓矣。复与过饮酒,食馀甘 , 煮菜。顾影颓然,不复能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选自苏轼《游白水书付过》)

【丙】

    绍兴二十八年八月三日,欲夕,步自阛阓中出,并溪南行百步,背溪而西又百步,复并溪南行。溪上下色皆重碧,幽邃靖深,意若不欲流。溪未穷,得支径,西升上数百尺。既竟,其顶隐而青者,或远一舍外,锐者如 , 缺者如 , 隆者如髻,圆者如璧;长林远树,出没烟霏,聚者如悦,散者如别,整者如戟,乱者如发,于冥蒙中以意命之。水数百脉,支离胶葛,经纬参错,迤者溪,漫者为汇,断者为沼,涸者为。洲汀岛屿,向背离合;青树碧蔓,交罗蒙络。小舟叶叶,纵横进退,摘翠者菱,挽红者莲,举白者鱼,或志得意满而归,或夷犹容与若无所为者。山有浮图宫,长松数十挺,俨立门左右,历历如流水声从空中坠也。既暮不可留乃并山北下冈重岭复乔木苍苍月一眉挂修岩巅迟速若与客俱尽山足更换二鼓矣。

    追游不两朝昏,而东林之胜殆尽。同行姚贵聪、沈虞卿、周辅及余四人。三君虽纨绮世家,皆积岁忧患:余亦羁旅异乡,家在天西南隅,引领长望而不可归。今而遇此,开口一笑,不偶然矣。皆应曰:“嘻!子为之记。”

(节选自(宋)王质《游东林山水记》)

【注】①馀甘:橄榄菜

  1. (1)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耳    抗:抗拒 B . 时浓雾半半止                作:兴起 C . 热甚,其源可以熟物          殆:大概 D . 断者为沼,涸者为            坳:地面低洼处
  2. (2) 下列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迤者溪,漫者为汇,断者为沼    旦日士卒,击破沛公军 B . 予越其右,雾出于左            与一生彘肩 C . 松犹有曲挺纵横者              孰能讥之乎 D . 予至其前,则雾徙后            唐浮图慧囊始舍其址
  3. (3) 下列文中相关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簪指簪子,束发的饰物,玦,多呈圆环形而有缺口,因“玦”与“决”同音,故古人常以玉玦寓决绝之意。如“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 B .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八尺或七尺为一仞。古代的数量词还有“忽微”。一寸的十万分之一称作“忽”;一寸的百万分之一称作“微”;“忽微”指极细微之事。 C . 二鼓,即二更的意思,古代夜晚用鼓打更,因此二更天也称为二鼓。二鼓相当于现在23点至凌晨1点,与《孔雀东南飞》中的“人定”是同一时辰。 D . 纨绮指精美的丝织品,可引申为富贵安乐的家境。与之意思相同的还有纨绔、罗绮等,如《望海潮》中有“户盈罗绮”。
  4. (4) 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既暮不可/留乃并山/北下冈重岭/复乔木苍苍月/一眉挂修岩巅/迟速若与客俱尽/山足更换/二鼓矣。 B . 既暮不可留/乃并山北下/冈重岭复/乔木苍苍/月一眉挂修岩/巅迟速若与客俱/尽山足更/换二鼓矣。 C . 既暮不可/留乃并山北下冈/重岭复乔木/苍苍月一眉/挂修岩巔迟/速若与客俱/尽山足/更换二鼓矣。 D . 既暮/不可留/乃并山北下/冈重岭复/乔木苍苍/月一眉挂修岩巔/迟速若与客俱/尽山足/更换二鼓矣。
  5. (5) 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徐霞客的游览顺序是峡谷小路到天都峰再到莲花峰,下山时从峡谷中经过栈道回到文殊院。 B . 语段二写于苏轼被贬惠洲后。作者通过描写奇山异水,表达了作者身处逆境,却不戚戚于怀,把深浓情致灌注于奇山异水中,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C . 王质的游览顺序是从市区步行而出,沿着小溪向南行走一百步,离开溪流向西又走了一百步,又沿着溪向南行走。 D . 语段三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写出山峰形态各异,生动逼真。写出作者对山水的喜爱之情。
  6. (6)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

    ②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

    ③或志得意满而归,或夷犹容与若无所为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陈寿,字本仁,其先新淦人。祖志弘,洪武间代兄戍辽东,遂籍宁远卫。寿少贫甚,得遗金,坐守至夜分,还其主。从乡人贺钦学,登成化八年进士 , 授户科给事中。视宣、大边防,劾去镇守中官不检者。又尝劾万贵妃兄弟及中官梁芳、僧继晓,系诏狱。得释,屡迁都给事中。

    弘治元年,王恕为吏部,擢寿大理丞。刘吉憾恕,讽御史劾寿不习刑名 , 冀以罪恕。竟调寿南京光禄少卿,就转鸿胪卿。

    十三年冬,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延绥。火筛数盗边前镇巡官俱得罪去寿至蒐军实广间谍分布士马为十道使互相应援军势始振。明年,诸部大入,先以百余骑来诱。诸将请击之,寿不可。自出帐,拥数十骑,据胡床指麾饮食。寇望见,疑之,引去。诸道袭击,斩获甚多。朝廷方遣苗逵等重兵至,而寿已奏捷。孝宗嘉之,加录一等。逵欲乘胜捣巢。驻延绥久,战马三万匹日费刍菽不赀。寿请出牧近塞,就水草,众有难色。寿跨马先行,众皆从之,省费数十万。当战捷时,或劝注子弟名籍,寿日:“吾子弟不知弓槊,宁当与血战士同受赏哉?”竟不许。

    十六年以右副都御史掌南院。正德初,刘瑾矫诏逮南京科道戴铣、薄彦徽等,寿抗章论救。谨怒,令致仕。寻坐延绥仓储亏损,罚米二千三百石、布千五百匹。贫不能偿,上章自诉。瑾廉知寿贫,特免之。中官廖堂镇陕西贪暴,杨一清以寿刚果,九年正月起抚其地。堂初奉诏制氈幄百六十间,贏金数万,将遗权幸。寿檄所司留备振,复戒谕堂勿假贡献名有所科取。堂怒,将倾之。寿四疏乞休 , 不得。堂爪牙数十辈散府县渔利,寿命捕之,皆逃归,气益沮。其秋,拜南京兵部侍郎,陕人号呼拥舆,移日不得行。逾年,乞骸骨,就进刑部尚书,致仕。

    寿为给事中,言时政无隐,独不喜劾人,曰:“吾父戒吾勿作刑官,易枉人。言官枉人尤甚,吾不敢妄言也。”嘉靖改元 , 诏进一品阶,遣有司存问,时年八十有三。寿廉,历官四十年,无家可归。寓南京,所居不蔽风雨。其卒也,尚书李充嗣、府尹寇天叙为之敛。又数年,亲旧赙助,始得归葬新淦。

(节选自《明史·陈寿传》)

【注】①火筛:明朝时,一个北方的少数民族的首领。

  1.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火筛数盗边/前镇巡官俱得罪去/寿至蒐军/实广间谍/分布士马为十道/使互相应/援军势始振 B . 火筛数盗边/前镇巡官俱得罪去/寿至/蒐军实/广间谍/分布士马为十道/使互相应援/军势始振 C . 火筛数盗边前镇/巡官俱得罪去/寿至蒐军/实广间谍/分布士马为十道/使互相应援/军势始振 D . 火筛数盗边前镇/巡官俱得罪去/寿至/蒐军实广/间谍分布/士马为十道/使互相应援/军势始振
  2. (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进士:意为贡举的人才,始见于《礼记·王制》。明清科举考试乡试录取者为举人,会试录取者为贡士,殿试考中者为进士。 B . 刑名:战国时以管仲、李悝、商鞅、申不害为代表的法家学派,主张循名责实,慎赏明罚,后人称为“刑名之学”,亦省作“刑名”,代指刑法。 C . 乞休:自请辞去官职归家,类似的提法还有“丐闲”“乞骸骨”等。官府强制官员退休称为“勒休”。 D . 改元: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每个年号开始的一年称元年。“改元”是封建王朝的大事,年号一经确定,在同一皇帝在位期间便不可更改。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陈寿幼时就表现出高洁的品行。虽然家境贫困,但他仍然拾金不昧,执意等候很长时间,最终将财物还给了失主。 B . 陈寿治军有谋略。敌寇大举进犯时,他先按兵不动,后巧设疑阵,获得大捷;他身先士卒,带领大家到边塞附近放牧,节省了大量军费。 C . 陈寿为人刚正。戴铣、薄彦徽等人被皇帝下旨逮捕时,陈寿直接上奏章解救;中官廖堂贪婪残暴,陈寿不畏权势,告诫廖堂不要借向朝廷进贡名义征收财物。 D . 陈寿为官清廉。虽做官多年,但陈寿却无华屋。陈寿死后,他的家人也因贫无力将其归葬故土。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视宣、大边防,劾去镇守中官不检者。

    ②堂爪牙数十辈散府县渔利,寿命捕之,皆逃归,气益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

    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请略陈固陋。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故略陈固陋。

    (节选自《报任安书》)

    (二)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蕃、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发愤且卒。而子迁适反,见父于河、洛之间。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予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予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予死,尔必为太史;为太史,毋忘吾所欲论著矣。”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不敢阙。”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史记石室金匮之书。 

    十年而遭李陵之祸,幽于累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夫!身亏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干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

    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

    赞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节选自《汉书▪司马迁传》)

  1. (1) 以下加下划线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剌谬:错误 B . 之所趋异也           用:因为 C . 夫《诗》《书》隐约者    隐约:言简义深 D . 其文直,其事         核:翔实正确
  2. (2) 下列加下划线的虚词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今少卿教以推贤进士      喟然而叹曰 B . 太史公执迁手泣曰        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 C . 忽忽若有所亡          欲苟顺私情,告诉不许 D . 以通狂惑                正色邪
  3. (3) 下列各句对课文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司马迁从任安情意恳切的来信中似乎读出了抱怨,因为遭受了宫刑的司马迁已无力完成任安所嘱托的推举贤才的任务,为此,司马迁提笔写下这封回信。 B . 司马迁原本在黄河边上的山的南麓过着农耕放牧的生活,四处出游考察,观察儒风,学习礼节,遗憾的是未能参加天子的封禅大典,郁郁寡欢。 C . 司马迁遭李陵之祸,受刑入狱,隐忍苟活,奋发图强,着手记述从皇帝开始,直到武帝获麟为止的历史,写就史学巨著。 D . 《报任安书》从大的段落上看,层次明晰,逻辑性强;但从细节上看,又常常不厌重复。这些小的重复反而给人一种曲折反复、滔滔不尽之态,更加突出地表现了司马迁那一腔急于宣泄的悲愤心情。
  4. (4) 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迁 既 死 后 其 书 稍 出 宣 帝 时 迁 外 孙 平 通 侯 杨 恽 祖 述 其 书 遂 宣布 焉 至 王 莽 时 求 封 迁 后 为 史 通 子

  5. (5) 翻译

    ①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

    ②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不敢阙。

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耿九畴,字禹范,卢氏人。永乐末进士。宣德六年授礼科给事中。议论持大体,有清望。正统初,大臣言两淮盐政久坏,宜得重名检者治之,于是推择为盐运司同知。痛革宿弊,条奏便宜五事,著为令。母丧去官,场民数千人诣阙乞留。十年正月起为都转运使。节俭无他好,公退焚香读书,廉名益振,妇孺皆知其名。

    以事见诬,逮下吏,已,得白,即留为刑部右侍郎。屡辨疑狱,无所挠屈。礼部侍郎章瑾下狱,九畴及江渊等议贬其官。瑾婿给事中王汝霖衔之,与同官叶盛、张固、林聪等论刑部不公。九畴、渊遂劾盛等,且言汝霖父永和死土木 , 嬉笑自如,不宜居职。时景帝新立,急于用人,置汝霖等不问,瑾如奏。凤阳岁凶,盗且起,敕往巡视招抚。奏留英武、飞熊诸卫军耕守,招来流民七万户,境内以安。两淮自九畴去,盐政复弛。景泰元年仍命兼理。寻敕录诸府重囚,多所平反。

    都指挥杨得青等私役操卒,九畴劾之。诏按治,且命诸边如得青者,具劾以闻。边将请增临洮诸卫戍,九畴言:“边城士卒非乏。将帅能严纪律,赏罚明信,则人人自奋。不然,徒冗食耳。”乃不增戍。边民春夏出作田,秋冬辄徙入塞。九畴言:“边将所以御寇卫民也,今使民避寇失业,安用将帅?”因禁民入徙,有被寇者,治守帅罪。布政使许资言:“侍郎出镇,与巡按御史不相统,事多拘滞,请改授宪职便。”乃转右副都御史。大臣镇守、巡抚皆授都御史,自九畴始。

    有旨市羊角为灯,九畴引宋苏轼谏神宗买浙灯事 , 事乃寝。灾异求言,请帝延儒硕,公赏罚,择守令,简将帅,优诏报焉。天顺初,议事京师。帝顾侍臣曰:“九畴,廉正人也。”留为右都御史。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已上疏陈崇廉耻清刑狱劝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皆嘉纳

(节选自《明史•耿九畴传》)

【注】①土木:指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的兵败事变。②苏轼谏神宗买浙灯事:宋神宗赵顼命令减价收买浙灯四千余盏,并将市场上的灯尽数拘收,苏轼上书劝谏,希望神宗务从俭约。

  1.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已/上疏陈崇廉耻/清刑狱/劝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皆嘉纳 B . 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已上疏陈崇廉耻/清刑狱/劝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皆嘉纳 C . 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已上疏陈崇廉耻/清刑狱/劝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皆嘉纳 D . 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已/上疏陈崇廉耻/清刑狱/劝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皆嘉纳
  2. (2) 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的称呼。 B . 礼部,古代六部之一。六部各司其职,如工部掌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漕运等事务。 C . 两淮,是个方位地理概念,泛指今天江苏和安徽两省长江淮河之间的地区。 D . 宪职,负责弹劾纠察的官吏,一般都相当于都御史、御史一类官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耿九畴能把握全局,清廉公正。他得到大臣们的推荐担任盐运司官员后,痛下决心改革遗留问题,所提建议被皇上定为法令。 B . 耿九畴办案能力强,能刚正执法。他曾多次辨析办理疑难案件,还不惧怕给事中王汝霖等的诬陷,对章瑾和王汝霖加以弹劾。 C . 耿九畴善于治理地方,安抚灾民。当凤阳遭受灾荒、快要产生盗贼时,他奉命前往巡视招抚,招来七万户流民,安定了地方。 D . 耿九畴敢于直言,多次提出合理建议。他曾建议皇帝停止购买羊角为灯,他在灾异发生时提意见曾被皇帝下诏书加以褒奖。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事见诬,逮下吏,已,得白,即留为刑部右侍郎。

    ②请帝延儒硕,公赏罚,择守令,简将帅,优诏报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熙宁转对疏

曾 巩

    准御史台告报臣僚朝辞日具转对,臣愚浅薄,恐言不足采。然臣窃观唐太宗即位之初,延群臣与论天下之事,所以成贞观之治。周世宗初即位,亦延群臣,使陈当世之务,故显德之政,亦独能变五代之因循。

    今陛下始承天序,亦诏群臣,使以次对。然且将岁余,未闻取一人,得一言,岂当世固乏人,不足以当陛下之意欤?抑所以延问者,特用累世之故事,而不必求其实欤?伏惟陛下超然独观于世俗之表,详思臣言而择其中,则二君之明,岂足道于后世,而士之怀抱忠义者,岂复感知言之少乎?

    察今之天下则风俗日以薄恶纪纲日以弛坏百司庶务一切文具而已内外之任则不足于人材公私之计则不足于食货。近则不能不以盗贼为虑,远则不能不以夷狄为忧。海内智谋之士,常恐天下之势不得以久安也。

    《易》曰:正其本,万事理。故臣以谓正其本者,在得之于心。得之于心者,其术非他,学焉而已矣。古之圣人,舜禹成汤文武,未有不由学而成,而傅说、周公之辅其君,未尝不勉之以学。故孟子以谓学焉而后有为,则汤以王,齐桓公以霸,皆不劳而能也。盖学所以成人主之功德如此。诚能磨砻长养,至于有以自得,则天下之事在于理者,未有不能尽也。能尽天下之理,则天下之事物接于我者,无以累其内;天下之以言语接于我者,无以蔽其外。夫然则循理而已矣,邪情之所不能入也;从善而已矣,邪说之所不能乱也。如是而用之以持久,资之以不息,则积其小者必至于大,积其微者必至于显。古之人自可欲之善而充之,至于不可知之神,自十五之学而积之,至于从心之不逾矩,岂他道哉?由是而已矣。

(选自《唐宋八大家大全集》,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察今之天下则风/俗日以薄恶/纪纲日以弛坏/百司庶务/一切文具/而已内外之任/则不足于人材/公私之计/则不足于食货 B . 察今之天下/则风俗日以薄恶/纪纲日以弛坏/百司庶务/一切文具而已/内外之任/则不足于人/材公私之计/则不足于食货 C . 察今之天下/则风俗日以薄恶/纪纲日以弛坏/百司庶务/一切文具而已/内外之任/则不足于人材/公私之计/则不足于食货 D . 察今之天下/则风俗日以薄/恶纪纲日以弛坏/百司庶务/一切文具而已/内外之任/则不足于人材/公私之计/则不足于食货
  2. (2) 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御史台,是中国古代一种官署名,负责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 B . 臣僚,古代指辅佐君主的文臣武将。 C . 转对,宋代臣僚每隔数日,轮流上殿指陈时政得失,谓之“转对”。 D . 陛下,古代对皇帝的尊称,后来也用来称太子、亲王、皇太后、皇后。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段引用唐太宗、后周世宗两位贤君的事例是为了证明臣子直言进谏的必要性和君王虚心纳谏的必要性。 B . 第二段中作者委婉批评了当朝统治者虽然要求臣子进谏,却不采纳的事实。 C . 作者认为想要解决当今社会的诸多弊端,对君王而言,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奏效。 D . 作者列举了舜、禹、成汤、周文王、周武王、傅说、周公等人的事例,充分说明了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抑所以延问者,特用累世之故事,而不必求其实欤?

    ②则积其小者必至于大,积其微者必至于显。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蔡王智积,高祖弟整之子也。整周明帝时,以太祖军功,赐爵陈留郡公。寻授开府、车骑大将军。从武帝平齐,至并州,力战而死。及高祖作相,柱国、大司徒并冀、定、瀛、相、怀、卫、赵、贝八州刺史。高祖受禅,追封蔡王,谥曰景。以智积袭焉。又封其弟智明为高阳郡公,智才为开封县公。寻拜智积为开府仪同三司,授同州刺史,仪卫资送甚盛。顷之,以修谨闻,高祖善之。在州未尝嬉戏游猎,听政之暇,端坐读书,门无私谒。有侍读公孙尚仪,山东儒士,府佐杨君英、萧德言,并有文学,时延于座,所设唯饼果,酒才三的。家有女妓,唯年节嘉庆,奏于太妃之前,其简静如此。昔高祖龙潜时,景王与高祖不睦,其太妃尉氏又与独孤皇后不相谐,以是智积常怀危惧,每自贬损。高祖知其若是,亦哀怜之。人或劝智积治产业者,智积曰:“昔平原[注]露朽财帛,苦其多也。吾幸无可露,何更营乎?有五男,止教读《论语》《孝经》而已,亦不令交通宾客。或问其故,智积答曰:“卿非知我者。”其意恐儿子有才能,以致祸也。开皇二十年,征还京第,无他职任,阖门自守,非朝觐不出。

    炀帝即位,滕王纶、卫王集并以谗构得罪,高阳公智明亦以交游夺爵,智积逾惧。大业七年,授弘农太守,委政僚佐,清静自居。及杨玄感作乱,自东都引军而西,智积谓官属曰:玄感闻大军将至欲西图关中若成其计则根本固矣当以计之使不得进不出一旬,自可擒耳。”及玄感军至城下,智积登詈辱之,玄感怒甚,留攻之。城门为贼所烧,智积乃更益火,贼不得入。数日,宇文述等援军至,合击破之。

    十二年,从驾江都,寝疾。帝时疏薄骨肉,智积每不自安,及遇患,不呼医。临终,谓所亲曰:“吾今日始知得保首领没于地矣。”时人哀之。

(节选自《隋书·列传第九》)

【注释】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战国四公子之一。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玄感闻大军将至/欲西图关中/若成/其计则根本固矣/当以计縻之使/不得进 B . 玄感闻大军将至/欲西图关中/若成其计/则根本固矣/当以计之使/不得进 C . 玄感闻大军将至/欲西图关中/若成其计/则根本固矣/当以计之/使不得进 D . 玄感闻大军将至/欲西图关中/若成/其计则根本固矣/当以计之/使不得进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
    A . 赠:生曰封,死曰赠。赠指赐给已故的人以爵位和荣誉称号。 B . 龙:语出《易·乾》中的“潜龙勿用”,喻指帝王未即位。 C .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著作,为儒家十三经之一。 D . 大业:隋炀帝杨坚年号。除年号纪年外只有年次和干支纪年。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杨智积生活简朴平淡。他待客只几盘点心水果,几杯酒而已。家中歌妓也只在节庆才出来表演歌舞。 B . 杨智积常怀忧惧之心。原因之一是自己的父亲与高祖不和睦,自己的妻子也与独孤皇后关系不融洽。 C . 杨智积平定叛乱有功。杨玄感作乱,欲西图关中。杨智积巧用计策拖住杨玄感,并配合援军打败他。 D . 杨智积行事极为谨慎。他只让儿子学习《论语》和《孝经》,不让他们结交朋友,怕他们会因此招祸。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顷之,以修谨闻,高祖善之。在州未尝嬉戏游猎,听政之暇,端坐读书,门无私谐。

    ②帝时疏薄骨肉,智积每不自安,及遇患,不呼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①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日:“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

    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论语. 宪问》)

    ②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

    曰:“安。”

    “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 阳货》)

    ③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动”。曰:“其言也切,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切乎?”(《论语.颜渊》)

  1. (1) 第一则材料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孔子一再地申辩体现了的精神与态度。
  2. (2) 请结合孔子“克己复礼”及第三则材料所蕴含的思想,分析孔子为何对宰我如此生气的原因。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 . 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C .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 .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阅读《论语十二章》选段,根据要求答题。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①?人而不仁,如乐何?”

概括这一章的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珣,字元琳,琅邪临沂人。弱冠与陈郡谢玄为桓温掾,俱为温所敬重。温尝谓之曰:“谢掾年四十,必拥旄杖节 , 王掾当作黑头公(注)。皆难得之才也。”珣转主簿。其 时温经略中夏,竟无宁岁,军中机务并委珣焉。文武数万人,珣悉识其面。从温讨袁真, 封东亭侯,转大司马参军、中军长史。珣兄弟皆谢氏婿,以猜嫌致隙。太傅谢安既与珣 绝婚,由是二族遂成仇衅。时人希安意,乃出为豫章太守,珣不之官。除散骑常侍,不 拜。安卒后,珣迁侍中,孝武深杖之,转辅国将军、吴国内史,在郡为士庶所悦。征为 尚书右仆射,领吏部。帝雅好典籍,与王恭、郁恢等并以才学文章见昵于帝。王国宝自 媚于会稽王,与珣等不协。帝虑晏驾后怨隙必生,故出恭、恢为方伯,而委珣尚书令。 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云:“此当有大手笔事。”

俄而,帝崩,哀册谥议,皆珣所草。隆安初,国宝用事,谋黜旧臣。王恭赴谒帝陵, 欲杀国宝。珣止之曰:“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 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国宝若遂不改,恶布天下,然后顺时望除之, 亦无忧不济也。”恭乃止。四年,以疾解职。岁余,卒,时年五十二。追赠车骑将军、 开府,曰献穆。对神情朗悟,经史明彻,风流之美,公私所寄也。时事艰难,其崎岖 九折,风霜备经,逼于嫌谤,才用不能尽。初,珣与谢安有隙,闻安薨,诣族弟王献之, 曰:“吾欲哭谢公。”献之惊曰:“所望于法护。”于是直前哭之甚恸。法护,珣小字也。

(《晋书•王珣传》,有删节)

【注释】黑头公:头发还是黑的,便已位列三公的人。指一个人年少时即有作为。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 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B . 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 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C . 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 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D . 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 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表示成年,但因为体犹未壮,故有如此称谓。 B . 杖节,指执持旄节,古代帝王授予将帅兵权或遣使于四方,给予旄节以为凭信。 C . 晏驾,晏,迟;驾,皇帝的车驾。晏驾原来指宫车迟出,隐讳说帝王不上早朝。 D . 谥,是对死去的帝、妃、大臣等,评定其生平事迹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王珣年少得志,为桓温所赏识。王珣年轻时与谢玄一起担任桓温的属吏,桓温对二 人敬重有加,认为两人是难得的人才,将来会在仕途上有一番作为。 B . 王珣富有才学,为文颇有造诣。皇帝特别委任王珣为尚书令,王珣梦见有人把如椽 大笔交予他,他以为这是有大手笔之事的预兆,后王珣之梦果应验。 C . 王珣不计前隙,深切表达哀情。虽然王谢二家有前怨,但在谢安去世时,王珣表达 了想去为谢安哭灵的意愿,族弟王献之表示异议,但王珣坚持己见。 D . 王珣德能兼备,因时不能尽才。王珣精通经史,拥有众人认可的风流之美,可惜他 遭逢艰难的时势,经历坎坷,迫于嫌隙诽谤,未能充分发挥才能。
  4. (4) 把文中画橫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人希安意,乃出为豫章太守,珣不之官。除散骑常侍,不拜。

    ②初,珣与谢安有隙,闻安薨,诣族弟王献之,曰:“吾欲哭谢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陶渊明传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邀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遨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曰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

(选自萧统《陶渊明传》有改动)

  1. (1)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举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B . 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举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C . 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举/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D . 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举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祭酒,原指大飨宴中占主位面南酒祭神开席的长者,汉魏以后成为官职,如,汉代的博士祭酒、唐代的国子监祭酒。 B . 刺史,汉初,文帝因为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使各地,称为“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行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C . “三径”,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里竹下开辟三条小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人因以“三径”代隐士住处。“三径之资”指隐居的资本。 D . 原文“元嘉四年”中的“元嘉”是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陶渊明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他写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安贫乐道,当时人们认为这一形象是陶渊明的真实写照;他在辞去彭泽令时写了《归去来兮辞》。 B . 陶渊明仕途短暂。先做了州祭酒,但嫌官场烦琐,任职不久,便解职回家,此后,虽然朝廷先后征其为主簿、著作郎,但都未去就职。 C . 陶渊明清高不群。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的馈赠,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D . 陶渊明任真自得。他曾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有时坐在花丛中饮酒,酣畅时便抚琴寄托情感;如果自己喝醉,就叫客人先回去。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②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

文言文阅读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於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於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能用,则见以为迁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 , 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邹子之属。

齐有三邹子。其前邹忌,以鼓琴干威王,因及国政,封为成侯而受相印,先孟子。

其次邹衍,后孟子。邹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馀万言。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其术皆此类也。然要其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始也滥耳。王公大人初见其术,惧然顾化,其后不能行之。

是以邹子重于齐。适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适赵,平原君侧行襒席。如燕,昭王拥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宫,身亲往师之。其游诸侯见尊礼如此,岂与仲尼莱色陈、蔡,孟轲困于齐、梁同乎哉!

自邹衍与齐之稷下先生,如淳于髡、慎到、环渊、接子、田骈、驺奭之徒,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岂可胜道哉!

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邹衍之术迁大而闳辩;淳于髡久与处,时有得善言。故齐人颂曰:“谈天衍,炙毂过髡。”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注】①彗:扫帚。②炙毂过:过,古时车上盛贮油膏的器具,烘热后流油,润滑车轴。比喻言语流畅风趣。③列大夫:秦汉时爵位名。列第七级,也称为七大夫或公大夫。

  1. (1)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 B . 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 C . 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 D . 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子思:名孔级,是孔子嫡孙,子思是曾子的学生,他的思想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思想传承中有重要地位。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 B . 合从连衡:战国时六国诸侯联合抗秦的谋略,称为“合纵”;秦国联合一些诸侯国进攻另外一些诸侯国的谋略,称为"连横” C . 《诗》:《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先秦称《诗》,汉代尊为儒家经典。《书》:《尚书》,又称《书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上古历史文献的汇编,为儒家经典之一。 D . 祭酒:古代飨宴酬酒祭神要由一位尊长者举杯相祝以示欢迎,因而把位尊或年长者称为祭酒。
  3. (3)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孟子认为一味根据自己的利益行事,会招致多方面的怨恨。从天子到普通百姓,追求功利所带来的恶果,都是一样的。 B . 孟子不被齐宜王、梁惠王等人所用,所以他想通过著书来传播思想,引起诸侯的重视,实现理想。 C . 邹衍由微小的事物开始验证,再推而广之,他开始受到各国君王的热情接待,甚至享有很高的礼遇,但是他的思想却很难施行。 D . 荀子憎恶诸侯王们为遵循王政大道却被装神弄鬼的巫祝所迷惑,所以推究各家之长,著书立说,以启民众。
  4. (4) 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其游诸侯见尊礼如此,岂与仲尼菜色陈、蔡,孟轲困于齐、梁同乎哉!

    ②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

  5. (5) 请结合文意分析孟子和荀子不被重用的原因。
文言文阅读

晏子治东阿三年,景公召而数之曰:“吾以子为可,而使子治东阿,今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寡人将加大诛于子。”晏子对曰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三年不治臣请死之景公许。于是明年上计(年终考核地方官的政绩),景公迎而贺之曰:“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晏子对曰:“前臣之治东阿也,属托不行,货赂不至;陂塘之鱼,以利平民。当此之时,民无饥,君反以罪臣。今臣之治东阿也,属托行,货赂至,并重赋敛,仓库少内,便事左右,陂池之鱼,入于权家。当此之时,饥者过半矣,君乃反迎而贺。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再拜,便僻。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子强复治东阿。东阿者,子之东阿也。寡人无复与焉。”

  1. (1)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景公召而之曰      数:责备 B . 寡人将加大于子    诛:杀 C . 君反以臣          罪:怪罪 D . 三年不           治:治理得好,太平
  2. (2) 对于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晏子对曰/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三年不治/臣请死之 B . 晏子对曰/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三年不治/臣请死之 C . 晏子对曰/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三年/不治/臣请死之 D . 晏子对曰/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三年不治/臣请死之
  3. (3) 下列对文意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晏子原先治理东阿三年,不徇私情,不贪钱财,能为百姓着想,却遭到了景公的责备。 B . 晏子向景公请求改弦更张,继续治理东阿,决心再用三年,治理东阿。 C . 晏子第二次治理东阿,一反原先的作法,却受到景公的赞许,晏子却要求告老还乡。 D . 晏子表达了不再治理东阿,要求告老还乡的意愿后,景公立即离开座位,对晏子表示了感谢,并让晏子继续治理东阿。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前臣之治东阿也,属托不行,货赂不至;陂塘之鱼,以利平民。

    ②子强复治东阿。东阿者,子之东阿也。寡人无复与焉       。

文言文阅读

初,吐蕃自恃其强,致书用敌国礼,辞指悖慢,上意常怒之。返自东封,张说言于上曰:“吐蕃无礼,诚宜诛夷,但连兵十馀年,甘、凉、河、鄯、不胜其弊,虽师屡捷,所得不偿所亡。闻其悔过求和,愿听其款服,以纾边人。”上曰俟吾与王君奂议之说退谓源乾曜曰君奂勇而无谋常思侥幸若二国和亲何以为功!吾言必不用矣。”及君奂入朝,果请深入讨之。

吐蕃兵数败而惧,乃求和亲。忠王友皇甫惟明因奏事从容言和亲之利。上曰:“赞普尝遗吾书悖慢,此何可舍!”对曰:“赞普当开元之初,年尚幼稚,安能为此书!殆边将诈为之,欲以激怒陛下耳。夫边境有事,则将吏得以因缘盗匿官物,妄述功状以取勋爵。此皆奸臣之利,非国家之福也。兵连不解,日费千金,河西、陇右由兹困敝。陛下诚命一使往视公主,因与赞普面相约结。使之稽颡称臣,永息边患,岂非御夷狄之长策乎!”上悦,命惟明与内侍张元方使于吐蕃。赞普大喜,悉出贞观以来所得敕书以示惟明。

冬,十月,遣其大臣论名悉猎随惟明入贡,表称:“甥世尚公主,义同一家。中间张玄表等先兴兵寇钞,遂使二境交恶。甥深识尊卑,安敢失礼!正为边将交构,致获罪于舅;屡遣使者入朝,皆为边将所遏。今蒙远降使臣,来视公主,甥不胜喜荷。倘使复修旧好,死无所恨!”自是吐蕃复款附。

辛未,遣鸿胪卿崔琳使于吐蕃。琳,神庆之子也。吐蕃使者称公主求《毛诗》《春秋》《礼记》。正字于休烈上疏,以为:“东平王汉之懿亲,求《史记》诸子》,汉犹不与。况吐蕃,国之寇仇,今资之以书,使知用兵杈略,愈生变诈,非中国之利也。”事下中书门下议之。裴光庭等奏:“吐蕃聋昧顽嚣,久叛新服,因其有请,赐以《诗》《书》,庶使之渐陶声教,化流无外。休烈徒知书有权略变诈之语,不知忠、信、礼、义,皆从书出也。”上曰:“善!”遂与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上曰俟吾/与王君奂议之/说退/谓源乾曜曰/君奂勇而无谋/常思侥幸若二国/和亲何以为功 B . 上曰俟吾/与王君奂议之/说退谓源乾曜/曰君奂/勇而无谋/常思侥幸/若二国和亲/何以为功 C . 上曰/俟吾与王君奂/议之说退/谓源乾曜曰/君奂勇而无谋常思/侥幸若二国和亲/何以为功 D . 上日/俟吾与王君奂议之/说退/谓源乾曜曰/君奂勇而无谋/常思侥幸/若二国和亲/何以为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赞普:吐蕃诸王多在名字上加此词,强调他的权力来自上天,即所谓“君权神授”,强调了赞普的血缘属于神系,君权来自天神,这与“皇帝”称谓的由来相同。 B . 陇右:最早约出现于汉末魏初,但溯其渊源,“陇右”一词则由陕甘界山的陇山(六盘山)而来。古人以西为右,故称陇山以西为陇右,古时也称陇西。 C . 敕书:是皇帝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的文书。敕最早是由西汉的戒书发展而来的,至唐宋元代敕书的种类有所增加。明清时期,敕的用途更为广泛,规格形式也更为完备。 D . 鸿胪卿:官名,掌朝会时赞导礼仪,北齐置为鸿胪寺长官,历代沿置。隋初正三品,炀帝改从三品,唐因之。北宋前期为三品寄禄官,明改殿庭仪礼司正置,正四品。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连年战争,消耗巨大,面对吐蕃自恃言词违逆傲慢,张说还是劝说皇帝接受他们的求和,来休养生息,缓和边疆局势,但皇帝最终没有采纳。 B . 皇甫惟明认为,边境有战事,武将就可以借这个机会胡乱地上报立功情形来获取功勋和爵位,不是国家的福气,这话一定程度上符合当时唐朝现实。 C . 派使臣去看望金城公主,借这机会与赞普当面互相约定结交,使他俯首称臣,从此永远平息边境战祸,张说认为这是驾驭夷狄的良策。 D .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正字于休烈认为把《史记》《诸子》这些书送给吐蕃,他们就会更加机变狡诈,裴光庭等人认为可以使吐蕃受到忠、信、礼、义的教化。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忠王友皇甫惟明因奏事从容言和亲之利。上曰:“赞普尝遗吾书悖慢,此何可舍!”

    ②吐蕃聋昧顽嚣,久叛新服,因其有请,赐以《诗》《书》,庶使之渐陶声教,化流无外。

  5. (5) 根据材料叙述的唐朝与吐蕃这段历史,分析古代治理边疆的策略。
文言文阅读

(张)良从入关,性多疾,即道引不食谷,闭门不出岁余。

上欲废太子 , 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大臣多争,未能得坚决也。吕后恐,不知所为。或谓吕后曰:“留侯善画计,上信用之。”吕后乃使建成侯吕泽劫良,曰:“君常为上谋臣,今上日欲易太子,君安得高枕而卧?”良曰:“始上数在急困之中,幸用臣策;今天下安定,以爱欲易太子,骨肉之间,虽臣等百人何益!”吕泽强要曰:“为我画计。”良曰:“此难以口舌争也。顾上有所不能致者四人。四人年老矣,皆以上嫚娒 , 故逃匿山中,义不为汉臣。然上高此四人。今公诚能毋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辨士固请宜来来以为客时从入朝令上见之则一助也。”于是吕后令吕泽使人奉太子书,卑辞厚礼,迎此四人。四人至,客建成侯所。

汉十二年,上从破布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良谏不听,因疾不视事。叔孙太傅称说引古,以死争太子。上阳许之,犹欲易之。及宴,置酒,太子侍。四人者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甚伟。上怪,问曰:“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其姓名。上乃惊曰:“吾求公,避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辱,故恐而亡匿。今闻太子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愿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目送之。

良从上击代,出奇计下马邑,劝立萧相国,所与从容言天下事甚众,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良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之过隙,何自苦如此!”良不得已,彊听食。后六岁薨。曰文成侯。

(《汉书·卷四十·张良传》,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今公诚能毋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辨士固请/宜来/来以为客/时从入朝/令上见之/则一助也/ B . 今/公诚能毋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辨士固请/宜来/来/以为客/时从入朝/令上见之/则一助也/ C . 今公诚能毋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辨士固请/宜来/来/以为客/时从入朝/令上见之/则一助也/ D . 今公诚能毋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辨士固请/宜来/来以为客时/从入朝/令上见之/则一助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士,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特定阶层,后演变为对知识分子的泛称。 B . 太子,指已确定继承帝位或王位的帝王之子。周时天子及诸侯的婚长子,或称太子。 C . 太傅,古代职位名,始于西周,常担任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老师,汉后多为虚衔。 D . 谥,君主时代在帝王、贵族、大臣等人死后依其生前事迹赞扬死者的一些称号。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张良跟着入了关,因为自己有病,所以就少食五谷,闭关炼气养生达一年多。 B . 张良不想介入皇上家庭内部的立太子之事,虽然吕后曾经派建成侯吕泽去胁迫他。 C . 张良最后出了一个主意,让太子写一封谦逊的信并且用车去接被皇帝贬谪的四名士。 D . 张良因自己的聪明才智被皇上赏识,既出奇计攻下马邑,又劝皇上立萧何为相国。
  4.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史记·项羽本纪》)

  5. (5) 张良为什么不愿意介入皇帝立太子的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成祖永乐二年四月,册立世子为皇太子。先是,洪武二十八年,太祖亲册为燕世子。时秦、晋、燕、周四世子,太祖皆教而试之。一日,使分阅卫士,燕世子还独后。问之,对曰:“寒其,士方食,俟朝食而后阅。”太祖喜。七年春正月,敕皇太子监国。仍命吏部尚书蹇义、兵部尚书金忠、左春坊大学士黄淮、左谕德杨士奇辅导监国。二月,都御史虞谦、给事中杜钦奉命巡视两淮,启颍川军民缺食,请发廪赈贷。太子遣人驰谕之曰:“军民困乏,卿等从容启请待报,即发廪赈之勿缓。”十二年三月,帝发北京,亲征瓦刺。六月,班师,驻跸沙河,太子遣兵部尚书金忠等贵表往迎。八月,帝至北京,以太子所遣使迎车驾缓,且书奏失辞,怒曰:“此辅导者之咎也。”汉王高煦复谱之,遂遣使建尚书赛义、学士黄淮、谕德杨士奇、洗马杨溥等至。中途有旨宥蹇义回南京,黄淮先至北京下狱。二十一年夏五月,常山中护卫总旗王瑜上奏,言:“常山中护卫指挥孟贤纠合羽林卫指挥彭旭等,举兵将推赵王高燧为主,而谋不利于上及皇太子。”上命急捕。贼既悉得,遂召太子、赵王及文武大臣皆至。上御右顺门亲鞫之。先是,上以疾多不视朝,中外事悉启太子处分。太子往往裁抑宦侍,宦官黄俨、江保尤见疏斥。俨等日谗之于上,且素厚高燧,常阴为之地。因伪造毁誉之言,传播于外,谓注意高燧,以绐外廷,由是孟贤等遂起邪心。贤等邪谋益急,与兴州后屯卫老军高正等,连结贵近,图就宫中进毒药于上。候上晏驾。豫令高正伪撰遗诏,付中官杨庆养子。至期从禁中领出,废皇太子,而立赵王高燧为帝。布置已定,正密告其甥王瑜,瑜力止,不从,瑜遂入告。上览伪撰遗诏,震怒,顾高燧曰:“尔为之耶?”高燧惴栗不能言太子为之营解曰高燧必不与谋此下人所为耳上命文武大臣及三法司鞠治群臣奏贤等所犯大逆且有显实当并置极典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太子监国》)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高燧惴栗不能言/太子为之营解/日/高燧必不与/谋此下人所为耳/上命文武大臣及三法司鞫治/群臣奏贤等所犯大逆/且有显实/当并置极典 B . 高燧惴栗不能言/太子为之营解/日/高燧必不与谋/此下人所为耳/上命文武大臣及三法司鞫治/群臣奏贤等所犯大逆/且有显实/当并置极典 C . 高燧惴栗不能言/太子为之营解/日/高燧必不与/谋此下人所为耳/上命文武大臣及三法司/鞫治群臣奏贤等所犯大逆/且有显实/当并置极典 D . 高燧惴栗不能言/太子为之营解/日/高燧必不与谋/此下人所为耳/上命文武大臣及三法司/鞫治群臣/奏贤等所犯大逆/且有显实/当并置极典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世子,古代诸侯王嗣子之称号,在明清两代为亲王嗣子,世袭亲王爵位。 B . 监国,特指皇帝外出时,由太子留守宫廷代替皇帝处理国家日常事务。 C . 谕德,唐代始置太子左右谕德各一人,掌对皇太子教谕道德,随事讽谏。 D . “晏驾”,帝王所乘的车子,晏驾,车驾晚出,是古时帝王死亡的讳称。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太祖为考察诸王世子的才华,让他们检阅城卫卒,而燕世子看到卫卒们此时正在吃饭,就等他们吃完了饭才检阅,虽然比其他世子晚,但太祖知道后十分高兴。 B . 成祖回朝后,认为皇太子派遣使者前往迎驾不及时,并且所上奏文语词不当,便勃然大怒,说这是辅佐太子的大臣的过错。 C . 成祖由于生病,朝廷内外事务多交给太子处理,而黄俨等宦官经常在皇上面前诽谤太子,并且暗地里为朱高燧扩大影响,因此遭到太子的压制。 D . 王瑜揭发孟贤勾结彭旭等人将要举兵推举赵王朱高燧为君主,成祖看了他们假造的遗诏后大怒,责问朱高燧,朱高燧惊恐万分,口不能言。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太子遣人驰谕之曰:“军民困乏,卿等从容启请待报,即发廪赈之勿缓。”

    ②因伪造毁誉之言,传播于外,谓上注意高燧,以给外廷,由是孟贤等遂起邪心。

【第I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竭智尽忠而蔽障于谗。心烦虑乱,不知所从。乃往见太卜郑詹尹曰:“余有所疑,愿因先生决之。”詹尹乃端策拂龟曰:“君将何以教之?”屈原曰:“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将从俗富贵以偷生乎?宁超然高举以保真乎,将哫訾慄斯、喔咿儒唲以事妇人乎?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以洁楹乎?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将氾氾若水中之凫,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宁与骐骥亢轭乎,将随驽马之迹乎?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此孰吉孰凶?何去何从?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吁嗟默默兮,谁知吾之廉贞?”

詹尹乃释策而谢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此事。”

(屈原《楚辞·卜居》)

《卜居》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体忠贞之性而见嫉妒,念谗佞之臣承君顺非而蒙富贵,己执忠正而身放弃,心迷意惑,不知所为,乃往至太卜之家,稽问神明,决之蓍鬼。上已居世何所宜行,冀闻异策,以定嫌疑。故曰卜居也。

(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卜居序》,有删节)

子之必孝臣之必忠此不待卜而可知也其所当为虽凶而不可避也。故曰:“欲从灵氛之吉占兮,心犹豫而狐疑。”又曰:“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此事。”善哉!屈子之言,其圣人之徒欤!

(明末清初·顾炎武《日知录》卷一《卜筮》,有删节)

  1. (1)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                危:使危险 B . 詹尹乃释策而谢曰                谢:辞别 C . 龟策诚不能知此事                诚:实在 D . 屈原体忠贞之性而见嫉妒            见:被
  2. (2)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 竭智尽忠而蔽障于谗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 . 愿因先生决之            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C . 将从俗富贵以偷生乎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D . 其圣人之徒欤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 . 子之必孝臣/之必忠此/不待卜而可知也/其所当为/虽凶而不可避也 B . 子之必孝臣/之必忠此/不待卜而可/知也其所/当为虽凶而不可避也 C . 子之必孝/臣之必忠/此不待卜而可知也/其所当为/虽凶而不可避也 D . 子之必孝/臣之必忠/此不待卜而可/知也其所/当为虽凶而不可避也
  4. (4) 下列句子全都体现了屈原所追求的高尚境界的一组是()

    ①诛锄草茅以力耕 ②游大人以成名 ③廉洁正直以自清 ④如脂如韦以洁楹

    ⑤与骐骥亢轭 ⑥与黄鹄比翼

    A . ①⑤⑥ B . ③④⑤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⑥
  5. (5)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卜居》是《楚辞》中的经典。文章以屈原问卜开篇,以郑詹尹“释策而谢”的答语收结,中间以连珠式的问句贯穿,文思流畅,气势充沛。 B . 《卜居》中的屈原形象,经历了长久的流放,内心烦乱,和《离骚》中“虽九死其 未悔”的形象已完全相同。 C .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这里喻指当时的楚国不辨贤庸,人才闲置不用,庸人却身居高位。从中可见屈原对社会现状的悲愤与不满。 D . 古代诗文中,出现了一些与屈原对话的人物,比如《史记·屈原列传》中的渔父和《楚辞·卜居》中的太卜,他们都从侧面不同程度地衬托了屈原的坚贞与高洁。
  6. (6) 【第II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

    ②卜己居世何所宜行,冀闻异策,以定嫌疑。

  7. (7) 【第II卷】屈原借占卜以寻求人生方向,王逸和顾炎武对这一行为有什么不同评价,请简要说 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自免归。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毋甚高论,令今可施行也。”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文帝称善,乃拜释之为谒者仆射。释之从行,登虎圈。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乃诏释之啬夫为上林令。释之曰:“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斅此啬夫谍谍利口捷给哉!且秦以任刀笔之吏 , 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然其敝徒文具耳,无恻隐之实。以故不闻其过,陵迟而至于二世,天下土崩。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释之治问。廷尉奏当,一人犯跸 , 当罚金。文帝怒,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后文帝崩,景帝立。释之事景帝岁余,久之,卒。

(节选自《史记·张释之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 B . 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 C . 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 D . 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拜,指按照一定的礼节授予官职,表示授予官职的词语还有辟、荐、举、授等。 B . 刀笔之吏,指主办文书的小吏,含贬义。古时记事用竹简,有误则用刀削去重写。 C . 乘舆,原指车子,特指天子和诸侯所乘坐的车子,也用作皇帝和诸侯的代称。 D . 犯跸,古代罪名,指冲犯皇帝的车驾。跸也指帝王出行时清道,禁止行人过往。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张释之颇有才华,赢得皇帝青睐。起初他久宦而不能得到升迁,就想要辞职,但因有德行和才能而被中郎将袁盎推荐,在朝堂上议论秦汉之事获皇帝夸赞。 B . 张释之思虑周全,颇有为政智慧。他跟从皇帝登临虎圈,啬夫善于答对,代替上林尉回答皇帝的问话,皇帝想提拔啬夫,他认为不妥,请皇帝慎重做决定。 C . 张释之刚正不阿,敢于弹劾太子。太子与梁王乘车入朝时,到了司马门没有按照规定下车,他没能阻止太子、梁王进宫,就以不敬之罪弹劾他们。 D . 张释之照章办事,坚持依法量刑。皇帝出巡,有人突然从桥下跑出,使皇帝所乘坐车驾的马受惊,皇帝想严惩那个人,他却坚持按照法律条文只处以罚金。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毋甚高论,令今可施行也。”

    ②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5. (5) 张释之为什么认为不应该提拔啬夫?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张华,字茂先,晋惠帝时为司空。于时燕昭王墓前,有一斑狐,积年能为变幻。乃变作一书生,欲诣张公。过问墓前华表曰:“以我才貌,可得见张司空否?”华表曰:“子之妙解,无为不可。但张公智度,恐难笼络,出必遇辱,殆不得返。非但丧子千岁之质亦当深误老表。”狐不从,乃持谒华。

华见其总角风流,洁白如玉,举动容止,顾盼生姿,雅重之。于是论及文章,辨校声实,华未尝闻。比复商略三史,探颐百家,谈老、庄之奥区,风、雅之绝旨,华无不应声屈。乃叹曰:“天下岂有此年少!若非鬼魅,则是狐狸。”乃扫榻留,留人防护。此生乃曰:“明公当尊贤容众,嘉善而矜不能奈何憎人学问墨子兼爱其若是耶言卒便求退华已使人防门,不得出。既而又谓华曰:“公门置甲兵栏骑,当是致疑于仆也。将恐天下之人,卷舌而不言;智谋之士,望门而不进。深为明公惜之。”华不应,而使人防御甚严。

时丰城令雷焕,字孔章,博物士也,来访华,华以书生白之。孔章曰:“若疑之,何不呼猎犬试之?”乃命犬以试,竟无惮色。狐曰:“我天生才智,反以为妖,以犬试我,遮莫千试万虑,其能为患乎?”华闻益怒曰:“此必真妖也。闻魑魅忌狗,所别者数百年物耳,千年老精,不能复别;惟得千年枯木照之,则形立见。”孔章曰:“千年神木,何由可得?”华曰:“世传燕昭王墓前华表木,已经千年。”乃遣人伐华表。

青衣曰:“老狐不智,不听我言,今日祸已及我,其可逃乎?”乃发声而泣,倏然不见。使乃伐其木,血流,便将木归。燃之以照书生,乃一斑狐。华曰:“此二物不值我,千年不可复得。”乃烹之。

(节选自干宝《搜神记·卷十八》)

  1.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狐不从,乃持谒华               刺:名片 B . 谈老、庄之奥区,风、雅之绝旨   披:揭示 C . 华无不应声屈                   滞:迟钝 D . 乃扫榻留,留人防护             延:拖延
  2. (2) 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斑狐因为年深日久而能幻化为人形,不听华表木的劝告坚持要去拜谒张华,结果被张 华用燃烧千年枯木的方式识破真身,落得被煮的可悲下场。 B . 华表木预言,张华才智气度非凡,难以控制,斑狐前去拜谒定会遭受屈辱,还有可能 有去无回,跟后面斑狐不但惹火烧身,还殃及华表木形成照应。 C . 斑狐幻化的书生年纪轻轻,风流倜傥,举止从容,顾盼生姿,在张华面前纵谈阔论,可谓“才高八斗”,引来张华的嫉妒,被疑不是人是妖。 D . 千年妖狐太过锋芒毕露,不懂得隐藏,行事随心所欲的个性导致了他悲剧性的结局,与张华的形象形成了对比,张华有辨别能力,且坚持己见。
  3. (3) 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是(   )
    A . 嘉善而矜/不能奈何憎人/学问墨子/兼爱其/若是耶言卒/便求退 B . 嘉善而矜不能/奈何憎人/学问墨子/兼爱其/若是耶言/卒便求退 C . 嘉善而矜/不能奈何/憎人学问/墨子兼爱/其若是耶言/卒便求退 D . 嘉善而矜不能/奈何憎人学问/墨子兼爱/其若是耶/言卒/便求退
  4. (4)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但张公智度,恐难笼络,出必遇辱,殆不得返。

    ②华见其总角风流,洁白如玉,举动容止,顾盼生姿,雅重之。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选自《论语·述而》)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 , 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选自《庄子·至乐》)

【注释】①概:同“慨”,感触于心。②偃然寝于巨室:偃然,安宁状。巨室,指天地。③噭噭(jiào jiào):哭声。

  1. (1) 请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孔子和庄子面对丧事的思想情感。

    孔子:    庄子:

  2. (2) 从《庄子·至乐》选段中找出一个成语,并解释其含义。
  3. (3) 孔子和庄子对待丧事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思想情感?请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