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 知识点题库

在“验证碰撞中的动量守恒”的实验中,让质量为m1的小球从斜槽轨道上某处自由滚下,与静止在轨道末端的质量为m2的小球发生对心碰撞(如图所示),则

  1. (1) 两个小球质量及大小关系应满足       

    A . m1=m2 B . m1>m2 C . m1<m2 D . 大小相等 E . 没有限制
  2. (2) 实验必须满足的条件是       

    A . 轨道末端必须是水平的 B . 斜槽轨道必须是光滑的 C . 入射球m1每次必须是从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
  3. (3) 实验中必须测量的物理量是      

    A . 小球的质量m1和m2 B . 桌面离地面的高度H C . 小球m1的初始高度h D . 小球m1单独落下的水平距离OB E . 小球m1和m2碰后的水平距离OA、OC F . 测量小球m1或m2的直径
  4. (4) 本次实验我们要验证等式:是否成立.

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来验证碰撞过程中的动量守恒.图中PQ是斜槽,QR为水平槽.O点是水平槽末端R在记录纸上的垂直投影点,A、B两球的质量之比mA:mB=3:1.先使A球从斜槽上某一高度处由静止释放,在水平地面的记录纸上留下落点痕迹P,重复10次,得到10个落点.再把B球放在水平槽上的末端R处,让A球仍从同一高度处由静止释放,与B球碰撞,碰后A、B球分别在记录纸上留下各自的落点痕迹,重复10次.A、B两球在记录纸上留下的落点痕迹如图2所示,其中米尺的零点与O点对齐.

  1. (1) 碰撞后A球的水平射程应取cm.

  2. (2)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本实验要求的是        . (选填选项前面的字母)

    A . 球A比球B质量大或者小均可,但二者的直径必须相同 B . 在同一组实验的不同碰撞中,每次A球必须从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 C . 安装轨道时,轨道末端必须水平 D . 需要使用的测量仪器有天平和刻度尺
  3. (3) 本实验巧妙地利用小球飞行的水平距离表示小球的水平速度.下面的实验条件中,可能不能使小球飞行的水平距离的大小表示为水平初速度大小的是       

    A . 使A,B两小球的质量之比改变为5:1 B . 升高小球初始释放点的位置 C . 使A,B两小球的直径之比改变为1:3 D . 升高桌面的高度,即升高R点距地面的高度.
在“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实验中,对于最终的结论m1v1+m2v2=m1v1′+m2v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仅限于一维碰撞 B . 任何情况下m1v12+m2v22=m1v12+m2v22也一定成立 C . 式中的v1、v2、v1′、v2′都是速度的大小 D . 式中的不变量是m1和m2组成的系统的质量与速度乘积之和
如图所示,用"碰撞实验器"可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即研究两个小球在轨道水平部分碰撞前后的动量关系:先安装好实验装置,在地上铺一张白纸,白纸上铺放复写纸,记下重垂线所指的位置O。

图片_x0020_647478426

接下来的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1:不放小球2,让小球1从斜槽上A点由静止滚下,并落在地面上。重复多次,用尽可能小的圆,把小球的所有落点圈在里面,其圆心就是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

步骤2:把小球2放在斜槽前端边缘位置B,让小球1从A点由静止滚下,使它们碰撞.重复多次,并使用与步骤1同样的方法分别标出碰撞后两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

步骤3:用刻度尺分别测量三个落地点的平均位置M、P、N离O点的距离,即线段OM、OP、ON的长度。

①对于上述实验操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球1每次必须在斜槽上相同的位置从静止滚下

B.小球1可以在斜槽上不同的位置从静止滚下

C.斜槽轨道末端必须水平

D.斜槽轨道必须光滑

②若入射小球质量为m1 , 半径为r1;被碰小球质量为m2 , 半径为r2 , 则

A.m1>m2 , r1>r2

B.m1>m2 , r1=r2

C.m1<m2 , r1<r2

D.m1<m2 , r1=r2

③上述实验除需测量线段OM、OP、ON的长度外,还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

A.A、B两点间的高度差h1

B.B点离地面的高度h2

C.小球1和小球2的质量m1、m2

D.小球1和小球2的半径r1、r2

④当所测物理量满足表达式(用所测物理量的字母表示)时,即说明两球碰撞遵守动量守恒定律.如果还满足表达式(用所测物理量的字母表示)时,即说明两球碰撞时无机械能损失.

某同学用如图甲所示装置通过半径相同的A、B两球的碰撞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时先使A球从斜槽上某一固定位置G由静止开始滚下,落到位于水平地面的记录纸上,留下痕迹。重复上述操作10次,得到10个落点痕迹。再把B球放在水平槽上靠近槽末端的地方,让A球仍从位置G由静止开始滚下,和B球碰撞后,A、B球分别在记录纸上留下各自的落点痕迹。重复这种操作10次,得到了如图乙所示的三个落地点。

图片_x0020_100012 图片_x0020_100013

  1. (1) 请你叙述用什么方法找出落地点的平均位置?。并在图中读出OP=
  2. (2) 已知mA∶mB=2∶1,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则由图可以判断出R是球的落地点,P是球的落地点。
  3. (3) 用题中的字母写出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达式
用气垫导轨和光电门验证弹簧将滑块A、B弹开过程中的动量守恒,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时用细线将两滑块拉近,使弹簧处于压缩状态,然后烧断细线,弹簧将两滑块弹开,两滑块由静止开始运动。已知两遮光板宽度相同,滑块A的质量为m1 , B的质量为m2

图片_x0020_1773143812

  1. (1) 实验中还必须记录的物理量为__________________
    A . 弹开后滑块A经过光电门的遮光时间t1 B . 弹开后滑块B经过光电门的遮光时间t2 C . 烧断细线前滑块A离左侧光电门的距离L1 D . 烧断细线前滑块B离右侧光电门的距离L2 E . 两遮光板的宽度d
  2. (2) 若测得的物理量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符合表达式(用题干和第(1)问中给出的相关字母表达),则说明弹簧将滑块A弹开过程中系统总动量守恒。
利用图甲所示的装置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在图甲中,气垫导轨上有A、B两个滑块,滑块A右侧带有一弹簧片,左侧与打点计时器(图中未画出)的纸带相连;滑块B左侧也带有一弹簧片,上面固定一遮光片,光电计时器(未完全画出)可以记录遮光片通过光电门的时间。

图片_x0020_1808015558

实验测得滑块A质量m1=0.3kg,滑块B的质量m2=0.1kg,遮光片的宽度d用游标卡尺测量,如图丙所示;打点计时器所用的交流电的频率f=50Hz。将光电门固定在滑块B的右侧,启动打点计时器,给滑块A一向右的初速度,使它与B相碰;碰后光电计时器显示的时间DtB=2.86×103s,碰撞前后打出的纸带如图乙所示。

  1. (1) 遮光片的宽度d=cm。
  2. (2) 计算可知两滑块相互作用以前系统的总动量为kg×m/s,两滑块相互作用以后系统的总动量为kg×m/s。(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3. (3) 若实验相对误差绝对值 即可认为系统动量守恒,则本实验在误差范围内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填“能”或“不能”)
  4. (4) 两滑块作用前后总动量不完全相等的主要原因是
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验证碰撞中的动量守恒。图中A、B是两个相同的小车。

图片_x0020_100024

  1. (1) 实验前,先平衡摩擦力,只将小车A放在长木板上,并与纸带相连,将长木板装有打点计时器的一端适当垫高,打点计时器接通电源,给小车A一个初速度,如果纸带上打出的点,则表明已平衡摩擦力。
  2. (2) 将小车B放在长木板上并在小车B上放上适当的砝码,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给小车A一个初速度,小车A与小车B发生碰撞并粘在一起向前运动,打出的纸带如图所示,纸带上的点为连续打出的点,测出纸带上两段连续5个间隔的长度s1、s2.

    图片_x0020_100025

    由图可知,纸带的(填“左”或“右”)端与打点计时器相连,若打点计时器连接的交流电频率为f,小车A与小车B相碰前的速度为v1=,碰撞后两车的共同速度为v2=,若测得小车A(包括橡皮泥)质量为mA , 小车B和小车B上砝码的总质量为mB , 若表达式成立,则A、B两车碰撞过程动量守恒。

  3. (3) 如果打点计时器连接交流电的频率实际小于f,则对实验结果(填“有”或“无”)影响。
在做“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时,入射球a的质量为m1 , 被碰球b的质量为m2 , 各小球的落地点如图所示,关于这个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片_x0020_100011

A . 入射球与被碰球最好采用大小相同、质量相等的小球 B . 每次都要使入射小球从斜槽,上不同的位置滚下 C . 要验证的表达式是m1·ON=m1·OM+m2·OP D . 要验证的表达式是m1·OP=m1·OM+m2·ON
用半径相同的小球1和小球2的碰撞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斜槽与水平槽平滑连接.安装好实验装置,在地上铺一张白纸,白纸上铺放复写纸,记下铅垂线所指的位置O.接下来的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1:不放小球2,让小球1从斜槽上A点由静止滚下,并落在地面上.重复多次,用尽可能小的圆,把小球的所有落点圈在里面,认为其圆心就是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

步骤2:把小球2放在斜槽前端边缘处的B点,让小球1从A点由静止滚下,使它们碰撞.重复多次,并使用与步骤1同样的方法分别标出碰撞后两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

步骤3:用刻度尺分别测量三个落地点的平均位置M、P、N离O点的距离,即线段OM、OP、ON的长度.

图片_x0020_39563260

  1. (1) 在上述实验操作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 . 小球1的质量一定大于小球2的质量,小球1的半径可以大于小球2的半径 B . 将小球静止放置在轨道末端看小球是否滚动来检测斜槽轨道末端是否水平 C . 小球在斜槽上的释放点应该越高越好,这样碰前的速度大,测量误差较小 D . 复写纸铺在白纸的上面,实验过程中复写纸可以随时拿起来看印迹是否清晰并进行移动
  2. (2) 以下提供的器材中,本实验必需的有(____)
    A . 刻度尺 B . 游标卡尺 C . 天平 D . 秒表
  3. (3) 设小球1的质量为m1 , 小球2的质量为m2 , MP的长度为l1 , ON的长度为

    l2 , 则本实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达式为

用如图甲所示装置通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1. (1) 为了减小实验误差,下列做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 . 两球的质量和半径都一样大 B . 多次将A球从不同的高度释放 C . 保证斜槽末端的切线水平 D . 减小斜槽对小球A的摩擦
  2. (2) 请在图乙中读出
  3. (3) 由乙图可以判断出 处是球的落地点(填“ ”或“ ”)。
  4. (4) 本次实验必须进行测量的是___________
    A . 水平槽上未放B球时,A球的落点位置到O点的距离 B . A球与B球碰撞后,A球和B球的落点位置到O点的距离 C . A球与B球下落的时间 D . A球和B球的质量mAmB
  5. (5) 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若所测物理量满足则可判定两个小球相碰前后动量守恒。
关于下列实验要求正确的是
  1. (1) 在“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中,某同学采用了如图所示的“碰撞实验器”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中,斜槽轨道末端______。(填选项前的字母)

    图片_x0020_100014

    A . 必须水平 B . 要向上倾斜 C . 要向下倾斜
  2. (2) 若入射小球质量为 m1 , 半径为 r1;被碰小球质量为 m2 , 半径为 r2。实验要求 m1 m2(填写大于;等于或小于)。
  3. (3) 利用图 2装置做“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

    图片_x0020_100015

    为验证机械能是否守恒,需要比较重物下落过程中任意两点间的_______。

    A . 动能变化量和势能变化量 B . 速度变化量与势能变化量 C . 速度变化量与高度变化量
利用“类牛顿摆”验证碰撞过程中的动量守恒定律。

实验器材:两个半径相同的球1和球2,细线若干,坐标纸,刻度尺。

实验步骤:

⑴测量小球1、2的质量分别为m1、m2 , 将小球各用两细线悬挂于水平支架上,各悬点位于同一水平面,如图甲;

⑵将坐标纸竖直固定在一个水平支架上,使坐标纸与小球运动平面平行且尽量靠近。坐标纸每一小格是边长为d的正方形。将小球1拉至某一位置A,由静止释放,垂直坐标纸方向用手机高速连拍;

⑶分析连拍照片得出,球1从A点由静止释放,在最低点与球2发生水平方向的正碰,球1反弹后到达最高位置为B,球2向左摆动的最高位置为C,如图乙。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碰前球1的动量大小为。若满足关系式,则验证碰撞中动量守恒;

⑷与用一根细线悬挂小球相比,本实验采用双线摆的优点是:

⑸球1在最低点与静止的球2水平正碰后,球1向右反弹摆动,球2向左摆动。若为弹性碰撞,则可判断球1的质量球2的质量(填写“大于”、“等于”或“小于”);若为非弹性碰撞,则(填“能”或“不能”)比较两球质量大小?理由是:

用半径相同的小球1和小球2的碰撞“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斜槽的倾斜部分与水平部分圆滑连接。安装好实验装置,在地上铺一张白纸,白纸上铺放复写纸,记下重锤线所指的位置O。接下来的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1:不放小球2,让小球1从斜槽上A点由静止滚下,并落在地面上。重复多次,用尽可能小的圆,把小球的所有落点圈在里面,其圆心就是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

步骤2:把小球2放在斜槽前端边缘位置B,让小球1从A点由静止滚下,使它们碰撞。重复多次,并使用与步骤1同样的方法分别标出碰撞后两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

步骤3:用刻度尺分别测量三个落地点的平均位置M、P、N离O点的距离,即线段OM、OP、ON的长度。

  1. (1) 对于上述实验操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选项前的字母)
    A . 应使小球1每次从斜槽上相同的位置自由滚下 B . 斜槽轨道必须光滑 C . 斜槽轨道末端必须水平 D . 小球1的质量应等于小球2的质量
  2. (2) 本实验除需测量线段OM、OP、ON的长度外,还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______;(填选项前的字母)
    A . A,B两点间的高度差 B . B点离地面的高度 C . 小球1和小球2的质量 D . 小球1和小球2的半径r
  3. (3) 当所测物理量满足表达式(用所测物理量的字母表示)时,即说明两球碰撞遵守动量守恒定律。如果线段OM、OP、ON的长度还满足表达式 ,说明两球碰撞时(选填“有”或“无”)机械能损失。
用如图所示的“碰撞实验器”可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即研究两个小球在轨道水平部分碰撞前后的动量关系。

  1. (1) 下列说法中符合本实验要求的是__________。
    A . 入射球比被碰球质量大,但二者的直径可以不同 B . 安装轨道时,轨道末端必须水平 C . 轨道应尽可能光滑
  2. (2) 实验中记录了轨道末端在记录纸上的竖直投影为 点,经多次释放入射球,在记录纸上找到了两球平均落点位置为 ,并测得它们到 点的距离分别为 。已知入射球的质量为 ,被碰球的质量为 ,如果近似满足,则认为成功验证了碰撞中的动量守恒。
  3. (3) 某位同学在处理数据时发现了这样一个规律: ,于是他猜想实验中两球的对心碰撞可以认为是弹性碰撞,你认为他的判断正确吗?试从理论上分析论证。
用如图甲所示的水平气垫导轨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用频闪照相机闪光4次拍的照片如图乙所示,已知闪光时间间隔△t=1s,闪光本身持续时间极短。已知在这4次闪光的时间内A、B均在0~160cm范围内,A、B碰撞过程时间极短,且第一次闪光时,A恰好过x=110cm处,B恰好过x=140cm处,则由图可知:

  1. (1) 两滑块在x=cm处相碰。
  2. (2) 两滑块在第一次闪光后t=s时发生碰撞。
  3. (3) 若碰撞过程中满足动量守恒,则A、B两滑块的质量之比为
用图甲实验装置验证动量守恒定律.主要步骤为:

①将斜槽固定在水平桌面上,使槽的末端水平;

②让质量为 的入射球多次从斜槽上S位置静止释放,记录其平均落地点位置;

③把质量为 的被碰球静置于槽的末端,再将入射球从斜槽上S位置静止释放,与被碰球相碰,并多次重复,记录两小球的平均落地点位置;

④记录小球抛出点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点O,测出碰撞前后两小球的平均落地点的位置M、P、N与O的距离分别为 ,如图乙,分析数据:

  1. (1) 实验中入射球和被碰球的质量应满足的关系为______.
    A . B . C .
  2. (2) 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有______.
    A . 斜槽轨道可以不光滑 B . 铅垂线的作用是检验斜槽末端是否水平 C . 入射球和被碰球的半径必须相同 D . 实验中必须测量出小球抛出点的离地高度H
  3. (3) 若两球碰撞时的动量守恒,应满足的关系式为;若碰撞是弹性碰撞,还应满足的关系式为。(均用题中所给物理量的符号表示)
  4. (4) 若上述步骤③中,入射球从斜槽上释放的位置比②中低一些,其他操作均正确,这将会导致测得的系统碰撞后的总动量(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碰撞前的总动量,原因是
在“利用气垫导轨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中,用到的测量工具有 (  )
A . 停表、天平、刻度尺 B . 弹簧测力计、停表、天平 C . 天平、刻度尺、光电计时器 D . 停表、刻度尺、光电计时器
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调节气垫导轨的充气源,轻推滑块使其在气垫导轨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然后将安装有遮光条的滑块P由倾斜轨道上某位置静止释放,经过气垫导轨左侧的光电门1后与滑块Q发生碰撞,并粘合在一起,最终通过光电门2.已知滑块P、Q的质量分别为m、M,回答下列问题:

  1. (1) 用螺旋测微器测量遮光条的宽度如图乙所示,则宽度d=mm。
  2. (2) 若滑块P经过光电门1、光电门2时,遮光条的挡光时间分别为△t1、Δt2 , 则两滑块碰后的总动量为,若碰撞过程系统的动量守恒,则关系式成立;该碰撞过程损失的机械能为(用测量的物理量符号表示)
           
  1. (1) 利用气垫导轨通过闪光照相进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这一实验实验,要求研究两滑块碰撞时动能损失很小和很大等各种情况,若要求碰撞时动能损失最大应选下图中的(填“甲”或“乙”)、若要求碰撞动能损失最小则应选下图中的。(填“甲”或“乙”)(甲图两滑块分别装有弹性圈,乙图两滑块分别装有撞针和橡皮泥)

  2. (2) 某次实验时碰撞前B滑块静止,A滑块匀速向B滑块运动并发生碰撞,利用闪光照相的方法连续4次拍摄得到的闪光照片如图所示。

    已知相邻两次闪光的时间间隔为0.2s,在这4次闪光的过程中,A、B两滑块均在0~80cm范围内,且第1次闪光时,滑块A恰好位于x=10cm处。若A、B两滑块的碰撞时间及闪光持续的时间极短,均可忽略不计。如从第1次闪光开始计时,则可知经过时间t=s两滑块在x=60cm发生碰撞,A、B两滑块质量比mA: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