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怎样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 知识点题库

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以初速度v0为正方向,有关位移、速度、加速度三个矢量,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当速度变为负方向时,位移也变为负 B . 加速度为负时,速度只能越来越小 C . 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时,速度越来越大 D . 加速度为负时,位移随时间增大而减小
下列各组物理量中,全部是矢量的有(   )

A . 重力、速度、路程、时间 B . 弹力、速度、摩擦力、路程 C . 速度、质量、加速度、路程 D . 位移、弹力、加速度、速度
汽车的加速性能是反映汽车性能的重要标志.下表是测量三种型号的载重加速性能是所采集的实验数据,由表中的数据可以断定(   )

汽车型号

初速度v0/(km•h﹣1

末速度vt/(km•h﹣1

通过位移x/m

A型号4吨载重汽车

13

29

357

B型号4吨载重汽车

13

29

273

C型号4吨载重汽车

13

29

315

A . A型号车的加速性能最好 B . B型号车的加速性能最好 C . C型号车的加速性能最好 D . 三种型号车的加速性能相同
每年都有很多高中毕业生利用暑假去学习驾驶技术,其中目标停车是驾考中的一个必考题目,其过程可简化为如图所示的模型:在一条平直公路上有A、B、C、D四个停车标志杆,每相邻两个停车标志杆之间的距离为△x=16m,某次测试时,驾驶员正在以v0=20m/s的速度匀速行驶,当车头到达O点时听到停车指令,要求驾驶员将车头停在标志杆D处,驾驶员经过△t=0.5s的反应时间后开始刹车,刹车后开始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若测得汽车从O到标志杆B的时间为t1=5.5s,从标志杆B到标志杆C的时间为t2=2.0s.求:

  1. (1) O点到标志杆A之间的距离x及汽车刹车时的加速度大小a;

  2. (2) 汽车停止运动时车头与标志杆D的距离L.

某同学在“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实验中,用打点计时器(频率为50Hz,即每0.02s打一个点)记录了被小车拖动的纸带的运动情况,在纸带上确定出A、B、C、D、E、F、G共7个计数点.其相邻点间还有4个点未画出.其中x1=7.05cm、x2=7.67cm、x3=8.29cm、x4=8.91cm、x5=9.53cm、x6=10.15cm,

图片_x0020_260681984

  1. (1) 关于接通电源和释放纸带的次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A . 先接通电源,后释放纸带 B . 先释放纸带,后接通电源 C . 释放纸带同时接通电源 D . 先接通电源或先释放纸带都可以
  2. (2) 小车运动的加速度为m/s2 , 在F时刻的瞬时速度为m/s.(保留2位有效数字)
  3. (3) 如果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时,实验者如不知道工作电压的频率变为大于50Hz,这样计算出的加速度值与真实值相比是(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加速度很小时,物体的速度可能很大。 B . 加速度为正值时,物体的速度一定增大。 C . 物体做减速直线运动时,其加速度必定为负值。 D . 在匀减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速度必定为负值。
下列关.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理解中正确的是(   )
A . 匀变速直线运动就是速度大小变化的直线运动 B . 加速度不变的运动就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C .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方向一定不变 D .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方向一定不变
利用图中所示的装置,可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性质。实验中,需要调整好仪器,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松开纸带,使重物下落,打点计时器会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

图片_x0020_100003

  1. (1) 本实验采用电火花计时器,所接电源应为V,(填“直流电”或“交流电”)。
  2. (2) 实验中打点计时器打出的一条纸带中的某段如图所示,打点计时器的工作频率为50 Hz,测出A、C、E到O点的距离分别为 cm、 cm、 cm。则重物的加速度大小是 ,打下C点时重物速度大小是 。(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关于质点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下列论述正确是(   )
A . 速度大,则加速度也一定大 B . 速度的变化量越大,则加速度也越大 C . 物体的速度变化越快,则加速度就越大 D . 加速度的减小时,速度也一定减小
某物体从静止开始做直线运动,其a-t图象如下图所示。关于该物体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图片_x0020_100005

A . 物体在6s时,速度为18m/s B . 物体运动前6s的平均速度大于9m/s C . 物体运动前6s的平均速度为9m/s D . 物体运动前6s的平均速度小于9m/s
关于质点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位移的方向就是质点的运动方向 B . 质点的速度变化越快,则加速度一定越大 C . 质点运动的加速度为零,则速度和速度变化量都为零 D . 质点在某时刻的加速度不为零,则该时刻的速度也一定不为零
某实验小组用水流估测重力加速度大小。水龙头流出的水在重力作用下速度越来越大,所以水流的横截面积会越来越细,如图所示。该实验小组打开水龙头同时用秒表计时,发现水龙头经过时间t流过的水体积为V,然后用游标卡尺在相距h的两处分别测出水流的横截面直径d1和d2。则:

图片_x0020_100032

  1. (1) 水流经过d1处的速度v1=,请写出重力加速度表达式g=
  2. (2) 为提高该实验的精度,下列措施有效的是(________)(填写选项前字母)。
    A . 水龙头出水口必须是竖直向下; B . 测量d1时应尽量靠近水龙头出口; C . h取值尽可能大,但是需要避免因为水流太细而发成离散的水珠; D . 从多个角度测量同一截面直径d,再求平均值; E . 水龙头流出的水速度越大越好
  3. (3) 该实验存在着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误差,请你写出一项可能造成误差的原因: 
质点做加速直线运动或减速直线运动的一个质点做方向不变的直线运动,加速度的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相同,但加速度大小逐渐减小直至为零。在此过程中(   )
A . 速度逐渐增大,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速度达到最小值 B . 速度逐渐增大,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速度达到最大值 C . 位移逐渐增大,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位移将不再增大 D . 位移逐渐增大,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位移达到最小值
为了测定气垫导轨上滑块的加速度,滑块上安装了宽度为5mm的挡光条,如图所示,滑块在牵引力作用下,先后通过两个光电门,配套的数字计时器记录了挡光条通过第一个光电门时的时间为Δt1=0.050s,通过第二个光电门的时间为Δt2=0.010s,挡光条从第一个光电门到挡住第二个光电门之间的时间间隔为Δt3=3.0s,则滑块通过第一个光电门时的速度为m/s,滑块的加速度为m/s2(结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如图甲所示,水平传送带顺时针方向匀速运动.从传送带左端P先后由静止轻轻放上两个物体A、B,物体A经 恰好可以到达传送带另一端Q,若以释放物体时刻作为 时刻,分别作出两个物体从P到Q的 图象如图乙、丙所示,(取 )。求:
  1. (1) 传送带的速度 和传送带P端到Q端的长度l;

  2. (2) 物体B从传送带左端P到右端Q所用的时间
  3. (3) 物体A、B与传送带间的摩擦因数各是多大。
关于加速度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加速度就是增加出来的速度,加速度为负值时说明物体速度正在减小 B . 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式a= 可知,加速度与∆v成正比 C . 叫速度变化率,它其实就是加速度 D . 加速度反映了速度变化的快慢程度,加速度大,速度变化就大
A、 、C、 四个物体在同一条直线上做直线运动,A物体的 物体的 、C物体和D物体的 图象依次如图所示,规定水平向右为正,已知物体在 时的速度均为零,且此时C物体在D物体的左边 处,则(  )

A . 其中 内物体运动位移最大的是B物体 B . 其中 内物体运动位移最大的是C物体 C . 时C物体追上D物体 D . 时C物体追上D物体
某探究小组为了研究小车在桌面上的直线运动,用自制“滴水计时器”计量时间。实验前,将该计时器固定在小车旁,如图(a)所示。实验时,保持桌面水平,用手轻推一下小车。在小车运动过程中,滴水计时器等时间间隔地滴下小水滴,图(b)记录了桌面上连续的6个水滴的位置。(已知滴水计时器每30s内共滴下46个小水滴)

  1. (1) 由图(b)可知,小车在桌面上是____运动的。
    A . 从右向左 B . 从左向右
  2. (2) 该小组同学根据图(b)的数据判断出小车做匀变速运动。小车运动到图(b)中A点位置时的速度大小为m/s,加速度大小为m/s2。(结果均保留2位有效数字)
2022年是空间站建造决战决胜之年,根据任务安排,今年将组织实施空间站问天舱、梦天舱、货运补给、载人飞行等6次飞行任务,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建成在轨稳定运行的国家太空实验室,到时会有6位航天员同时在空间站中执行任务。目前,执行空间站建造阶段2次载人飞行的航天员乘组已经选定,正在开展任务训练,其中有宇航员的急动度训练。急动度j是加速度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即 , 它的方向与物体加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在某次训练中某航天员的加速度a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则(   )

A . 内航天员做匀加速运动 B . 内航天员运动的加速度减小 C . 时与时的急动度大小相等 D . 时与时的急动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被运动员飞起一脚,在的时间内变为的速度向东飞出,此过程中足球的加速度大小为(   )
A . B . C .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