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一 物质性质的研究 知识点题库

某化学活动小组设计以下装置进行不同的实验.其中a为用于鼓入空气的气囊,b为螺旋状铜丝,c中盛有冰水.

  1. (1) 若用A装置做乙醇与乙酸的酯化反应实验,则还需连接的装置是(填序号),该装置中应加入试剂
  2. (2) 该小组同学欲做乙醇氧化成乙醛的实验,则应选用的装置是(填序号),再用制得的乙醛进行银镜反应,正确的操作顺序是(填序号).

    ①向试管中滴入3滴乙醛溶液

    ②一边振荡一边滴入2%的稀氨水,直至最初产生的沉淀恰好溶解为止

    ③振荡后放入热水中,水浴加热

    ④在洁净的试管中加入1mL2%的AgNO3溶液.

某实验小组同学模拟工业制碘的方法,探究ClO3和I的反应规律.实验操作及现象如表:

实验及试剂

编号

无色NaClO3

溶液用量

试管中

溶液颜色

淀粉KI

试纸颜色

1

0.05 mL

浅黄色

无色

2

0.20 mL

深黄色

无色

3

0.25 mL

浅黄色

蓝色

4

0.30 mL

无色

蓝色

  1. (1) 取实验2后的溶液,进行如图实验:

    经检验,上述白色沉淀是AgCl.写出加入0.20mL NaClO3后,溶液中ClO3和I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 (2) 查阅资料:一定条件下,I和I2都可以被氧化成IO3

    作出假设:NaClO3溶液用量增加导致溶液褪色的原因是过量的NaClO3溶液与(1)

    中的反应产物继续反应,同时生成Cl2

    进行实验:

    ①取少量实验4中的无色溶液进行如图实验,进一步佐证其中含有IO3

    其中试剂X可以是(填字母序号).

    a.碘水b.KMnO4溶液c.NaHSO3溶液

    ②有同学提出,仅通过湿润淀粉KI试纸变蓝的现象不能说明生成Cl2 , 便补充了如下实验:将实验4中的湿润淀粉KI试纸替换为湿润的淀粉试纸,再滴加0.30mL 1.33mol•L1NaClO3溶液后,发现湿润的淀粉试纸没有明显变化.进行以上对比实验的目的是,进一步佐证实验4中生成了Cl2 . 获得结论:NaClO3溶液用量增加导致溶液褪色的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3. (3) 小组同学继续实验,通过改变实验4中硫酸溶液的用量,获得如表实验结果:

    编号

    6.0 mol•L1 H2SO4溶液用量

    试管中溶液颜色

    淀粉KI试纸颜色

    5

    0.25 mL

    浅黄色

    无色

    6

    0.85 mL

    无色

    蓝色

    ①对比实验4和5,可以获得的结论是

    ②用离子方程式解释实验6的现象:

有一瓶Na2SO3溶液,由于它可能部分被氧化,某同学进行如下实验:取少量溶液,滴入Ba(NO3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足量稀硝酸,充分振荡后,仍有白色沉淀.对此实验下述结论正确的是(   )
A . Na2SO3已部分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 B . 加入Ba(NO32溶液后,生产的沉淀中一定含有BaSO4 C . 加硝酸后的不溶性沉淀是BaSO3和BaSO4 D . 此实验不能确定Na2SO3是否被部分氧化
实验室制取乙烯的传统做法是采用浓硫酸做催化剂,由于浓硫酸具有具有脱水性和强氧性,生成乙烯同时产生CO2和SO2气体会影响乙烯的性质实验.某同学查阅相关资料后发现,可用脱水性更强的P2O5代替浓硫酸浓硫酸作为该实验的催化剂.为验证这一说法,该同学利用以下装置进行实验探究,观察并记录现象如下: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药品

4g P2O5、8mL无水乙醇

实验条件

酒精灯加热

水浴加热

实验现象

无水乙醇加入时,圆底烧瓶B中P2O5溶于乙醇,立即产生白雾,当用酒精灯加热后,有气泡产生,并逐渐沸腾,生成粘稠状液体,集气瓶C中有无色液体产生.

无水乙醇加入时,圆底烧瓶B中P2O5溶于乙醇立即产生白雾,当用水浴加热后,无气泡产生,生成粘稠状液体,集气瓶C中有无色液体产生.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写出装置中仪器A的名称
  2. (2) 装置中B、C之间长导管的作用是,浓硫酸的作用是
  3. (3) 实验二中,完成水浴加热必需的玻璃仪器有
  4. (4) 实验一、二中当加入无水乙醇时,均有白雾产生,请简述产生白雾的原因:
  5. (5) 经检验集气瓶C中无色液体为磷酸三乙酯,请在图中虚线框内画出实验装置(含试剂)用于验证生成的乙烯;
  6. (6) 根据实验现象判断以P2O5作为催化剂获得乙烯的反应条件是
已知氯化亚铁的熔点674℃、沸点1023℃;三氯化铁在300℃以上易升华,易溶于水并且有强烈的吸水性.在500℃条件下氯化亚铁与氧气可能发生多种反应,反应之一为:12FeCl2+3O2 2Fe2O3+8FeCl3 . 某研究小组选用以下装置(夹持装置省略,装置可重复选用)进行反应的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 (1) 装置的合理连接顺序为A、、D,其中E装置U形管左边设计为粗导管的目的是
  2. (2) 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 (3) 反应过程发现,装置B中除生成红棕色固体外,还观察到黄绿色气体,生成该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
  4. (4) 待B中充分反应后,停止加热后,还需持续通氧气至
  5. (5) 设计实验:

    ①利用E装置U形管里的固体验证Fe(OH)3是弱碱:

    ②测定装置B的残留固体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

下列图示与内容不相吻合的是(   )
A . 闻氯气的气味 B . 用排水法收集氯气 C . 盛装液氯的容器 D . 证明氯气可以与NaOH溶液反应
为研究铜与浓硫酸的反应,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I:反应产物的定性探究,按如图装置(固定装置已略去)进行实验:

  1. (1) F装置的烧杯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B装置中的现象是
  2. (2) 实验过程中,能证明浓硫酸中硫元素的氧化性强于氢元素的现象是
  3. (3) 实验结束时,撤去所有酒精灯之前必须完成的实验操作是
  4. (4) 实验结束后,证明A装置试管中反应所得产物是否含有铜离子的操作方法是

    实验Ⅱ:反应产物的定量探究

  5. (5) 在铜与浓硫酸反应的过程中,发现有黑色物质出现,且黑色物质为Cu2S.产生Cu2S的反应为aCu+bH2SO4 cCu2S+dCuSO4+e H2O,则a:b=
  6. (6) 为测定硫酸铜的产率,将该反应所得溶液中和后配制成250.00mL溶液,取该溶液25.00mL加入足量KI溶液中振荡,以淀粉溶液为指示剂,用O.36mol•L1的Na2S2O3溶液滴定生成的I2 , 3次实验平均消耗该Na2S2O3溶液25.00mL.若反应消耗铜的质量为6.4g,则硫酸铜的产率为

    (已知2Cu2++4I=2CuI+I2 , 2S2O32+I2=S4O62+2I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一组实验来验证元素周期律.

用过氧化氢的水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备氧气,并将其通入到氢硫酸(H2S的水溶液)中.

  1. (1) 过氧化氢的电子式:
  2. (2) 从图1中选择氧气的制备装置,反应前需要的操作是:
  3. (3) 该实验如何证明O的非金属性强于S(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 (4) 你认为能证明Cl的非金属性强于S的是

    a.S在常温下为固体而Cl2为气体      b.H2S不如HCl稳定

    c.H2SO3的酸性弱于HClO3           d.S与H2化合不如Cl2与H2化合剧烈.

用图提供的装置与试剂,组装一套CO还原CuO的实验装置,并回答问题.

  1. (1) 使用CO气体进行实验时,可将水重新注入装置C中而将CO气体排出,此时水应从接口(填“e”或“f”)流入,实验时气体则依次通过c→d→(填接口处字母);
  2. (2) 实验开始时应该先,后,原因是
  3. (3) 写出B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某校化学实验兴趣小组在“探究卤素单质的氧化性”的系列实验中发现:在足量的稀氯化亚铁溶液中,加入1~2滴溴水,振荡后溶液呈黄色.

⑴提出问题:Fe3+、Br2谁的氧化性更强?

⑵猜想:

①甲同学认为氧化性:Fe3+>Br2 , 故上述实验现象不是发生化学反应所致,则溶液呈黄色是含(填化学式,下同)所致.

②乙同学认为氧化性:Br2>Fe3+ , 故上述实验现象是发生化学反应所致,则溶液呈黄色是含所致.

⑶设计实验并验证:丙同学为验证乙同学的观点,选用下列某些试剂设计出两种方案进行实验,并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证明了乙同学的观点确实是正确的.

供选用的试剂:a.酚酞试液  b.四氯化碳  c.无水酒精   d.硫氰化钾溶液

请你在下列表格中写出丙同学选用的试剂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试剂填序号)

选用试剂

实验现象

方案1

方案2

⑷应用与拓展:

①在足量的稀氯化亚铁溶液中,加入1~2滴溴水,溶液呈黄色所发生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

②在100mLFeBr2溶液中通入2.24LCl2(标准状况),溶液中有 的Br被氧化成单质Br2 , 则原FeBr2溶液中FeBr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以黄铜矿(主要成分二硫化亚铁铜CuFeS2)为原料,用Fe2(SO43溶液作浸取剂提取铜,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CuFeS2+4Fe3+⇌Cu2++5Fe2++2S.
  1. (1) 该反应中,Fe3+体现性.
  2. (2) 上述总反应的原理如图1所示.负极的电极反应式是
  3. (3) 一定温度下,控制浸取剂pH=1,取三份相同质量黄铜矿粉末分别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

    操作

    2小时后Cu2+浸出率/%

    I

    加入足量0.10mol•L﹣1 Fe2(SO43溶液

    78.2

    II

    加入足量0.10mol•L﹣1 Fe2(SO43溶液,通入空气

    90.8

    III

    加入足量0.10mol•L﹣1 Fe2(SO43溶液,再加入少量0.0005mol•L﹣1 Ag2SO4溶液

    98.0

    ①对比实验 I、II,通入空气,Cu2+浸出率提高的原因是

    ②由实验 III推测,在浸取Cu2+过程中Ag+作催化剂,催化原理是:

    ⅰ.CuFeS2+4Ag+═Fe2++Cu2++2Ag2S

    ⅱ.Ag2S+2Fe3+═2Ag++2Fe2++S

    为证明该催化原理,进行如下实验:

    a.取少量黄铜矿粉末,加入少量0.0005mol•L﹣1 Ag2SO4溶液,充分混合后静置.取上层清液,加入稀盐酸,观察到溶液中,证明发生反应 i.

    b.取少量Ag2S粉末,加入溶液,充分混合后静置.取上层清液,加入稀盐酸,有白色沉淀,证明发生反应 ii.

  4. (4) 用实验 II的浸取液电解提取铜的原理如图2所示:

    ①电解初期,阴极没有铜析出.用电极反应式解释原因是

    ②将阴极室的流出液送入阳极室,可使浸取剂再生,再生的原理是

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检验碳和浓硫酸反应生成的产物,设计如图装置,请回答:

  1. (1) 指出仪器名称:甲;  乙
  2. (2) 乙仪器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 (3) 证明有二氧化碳产生的实验现象是
  4. (4) 若把B玻璃管移到F试管后连接,是否可行(填“可行”或“不可行”),理由是
下列实验操作及现象能够达成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及现象

A

检验Na2SO3溶液是否变质

向Na2SO3溶液中加入Ba(NO3)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再加入稀硝酸,沉淀不溶解

B

证明酸性条件下H2O2氧化性强于I2

向淀粉KI溶液中滴入3滴稀硫酸,未见溶液变蓝; 再加入10%的H2O2溶液,溶液立即变蓝色

C

证明碳的非金属性强于硅

将浓盐酸滴入Na2CO3固体中,生成的气体通入盛有Na2SiO3溶液的试管中,出现浑浊

D

证明SO2具有漂白性

将SO2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溶液紫色褪去

A . A B . B C . C D . D
某矿样中含有大量的 CuS 及少量其他不溶于酸的杂质。实验室中以该矿样为原料制备CuCl2·2H2O 晶体,流程如下:

  1. (1) 在实验室中,欲用 37%(密度为 1.19 g·mL1)的盐酸配制 500 mL 6 mol·L1 的盐酸,需要的仪器除 量筒、烧杯、玻璃棒外,还有
  2. (2) ①若在实验室中完成系列操作 a。则下列实验操作中,不需要的是(填字母)。

    ②CuCl2 溶液中存在平衡:Cu(H2O)42(蓝色)+4Cl CuCl42(黄色)+4H2O。欲用实验证明滤液 A(绿色)中存在上述平衡,除滤液 A 外,下列试剂中还需要的是(填字 母)。

    a.FeCl3 固体   

    b.CuCl2 固体   

    c.蒸馏水

  3. (3) 某化学小组欲在实验室中研究 CuS 焙烧的反应过程,查阅资料得知在空气中焙烧 CuS 时,固体 质量变化曲线及 SO2 生成曲线如图。

    ①CuS 矿样在焙烧过程中,有 Cu2S、CuO·CuSO4、CuSO4、CuO 生成,转化顺序为CuS Cu2S CuO·CuSO4 CuSO4 CuO第 ① 步 转 化 主 要 在 200  ~ 300   ℃ 内 进 行 , 该 步 转 化 的 化 学 方 程 式

    ②300~400 ℃内,固体质量明显增加的原因是,图所示过程中,CuSO4固体能稳定存在的阶段是(填字母)。

    a.一阶段   

    b.二阶段   

    c.三阶段   

    d.四阶段

    ③该化学小组设计如下装置模拟 CuS 矿样在氧气中焙烧第四阶段的过程,并验证所得气体为 SO2和 O2 的混合物。

    a.装置组装完成后,应立即进行的一项操作是

    b.当 D 中产生白色沉淀时,说明第四阶段所得气体为 SO2 和 O2 的混合物,你认为 D 中原来盛有溶液。

    c.若原 CuS 矿样的质量为 10.0 g,实验过程中,保持在 760 ℃左右持续加热,待矿样充分反应后, 石英玻璃管内所得固体的质量为 8.0 g,则原矿样中 CuS 的质量分数为

某同学为探究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设计了如下系列实验。
  1. (1) Ⅰ:将钠、铁、镁、铝各1 mol分别投入到足量的同浓度的盐酸中,试预测实验结果:与盐酸反应最剧烈。 
  2. (2) 向Na2S溶液中通入氯气出现黄色浑浊,可证明Cl的非金属性比S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3. (3) Ⅱ:利用如图装置可验证同主族元素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图片_x0020_511119273

    仪器B的名称为,干燥管D的作用为防止。 

  4. (4) 若要证明非金属性:Cl>I- , 则A中加浓盐酸,B中加KMnO4 , KMnO4与浓盐酸常温下反应生成氯气,C中加淀粉-碘化钾混合溶液,观察到C中溶液(填现象),即可证明。从环境保护的观点考虑,此装置缺少尾气处理装置,可用溶液吸收尾气。 
  5. (5) 若要证明非金属性: ,则在A中加盐酸、B中加 、C中加 溶液。观察到C中溶液 填现象 ,即可证明。但有的同学认为盐酸具有挥发性,可进入C中干扰实验,应在两装置间添加装有溶液的洗气瓶除去。
研究小组为证明NO2和O2均具有助燃性,用不同可燃物分别在NO2、O2中进行实验,获得如下实验现象。

可燃物

NO2

O2

带火星的木条

5s左右木条熄灭,瓶内石灰水依然澄清

5s后木条继续燃烧且有火焰,瓶内石灰水变浑浊

带火焰的木条

木条持续燃烧,火焰变亮,气体红棕色变浅,瓶内石灰水变浑浊

木条持续燃烧且更剧烈,火焰变大变亮,瓶内石灰水变浑浊

H2

点燃后发出苍白色火焰,瓶口有白雾,迅速将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伸向白雾,试纸先变红后褪色,一段时间后内壁有液珠

点燃后发出淡蓝色火焰,一段时间后内壁有液珠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NO2与C之间、NO2与H2之间均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B . NO2与C反应比O2与C反应需要更高的温度 C . NO2与H2反应时,蓝色石蕊试纸颜色变化证明二者反应生成了HNO3 D . 气体表现助燃性的本质是作为氧化剂参与反应
下列实验方案设计、现象与结论都正确的是(   )

实验目的

方案设计

现象和结论

A

探究Fe2+、Cu2+对H2O2溶液分解的催化效果强弱

在两支试管a、b中各加2 mL5%H2O2溶液,分别滴入0.1 mol•L-1FeCl3溶液和0.1 mol•L-1CuSO4溶液各0.5 mL

若a中产生气泡快于b中,则说明Fe3+的催化效果强于Cu2+

B

探究Fe与水蒸气高温反应后固体产物中铁元素的化合价

取少量固体产物于试管中,加足量的稀硫酸溶解,分成两份:一份滴加几滴KSCN溶液,另一份少量滴加KMnO4溶液

若前者溶液变血红色,后者溶液紫色褪去,则固体产物中铁元素有+2、+3两种价态

C

探究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

在小烧杯中加入约5 g动物脂肪、6 mL95%的乙醇,再加入6 mL 40%的氢氧化钠溶液,微热一段时间后取少量清液,加入新制氢氧化铜

若出现绛蓝色,则油脂已发生水解

D

探究Cu与硫酸的

反应

铜粉加入稀硫酸中,加热,再加入少量KNO3固体

未加KNO3固体前,无明显现象;加入KNO3固体后,产生大量气泡,则说明KNO3起催化作用

A . A   B . B   C . C   D . D
某小组通过实验探究NO的某些性质。
  1. (1) 从氮元素的价态角度分析,NO有性。
  2. (2) 以Cu和HNO3为原料制备N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 (3) 设计实验探究NO的氧化性。

    实验Ⅰ:用排水法收集一瓶NO,将其倒扣在盛有碱性Na2SO3溶液的水槽中,振荡,观察到集气瓶中液面上升。

    资料:ⅰ.NO与碱性Na2SO3溶液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NO被还原为N2O

    ⅱ.Ag+与N2O反应生成黄色沉淀。

    ①检验SO的氧化产物。取少量实验Ⅰ反应后集气瓶中的溶液,(填操作和实验现象)。

    ②某同学认为,需通过进一步实验验证NO的氧化性,补充以下实验:

    实验Ⅱ:取饱和Na2SO4溶液,加入少量冰醋酸,再滴加5滴0.1mol/L的AgNO3溶液,无明显变化。

    实验Ⅲ:取少量实验Ⅰ反应后集气瓶中的溶液,加入少量冰醋酸,再滴加5滴0.1mol/L的AgNO3溶液,(填实验现象)。

    上述实验证明NO有氧化性。

    实验Ⅱ的目的是

    ③写出NO与碱性Na2SO3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④从电极反应角度分析NO与碱性Na2SO3溶液的反应。

    还原反应:2NO+2e-=N2O

    氧化反应:

    实验Ⅳ:用排水法收集两瓶NO,将其分别倒扣在饱和Na2SO3溶液和加有NaOH的饱和Na2SO3溶液中,后者集气瓶中液面上升更快。

    根据上述实验所得结论:

  4. (4) 某同学结合所学知识设计处理工业废气中SO2和NO的实验方案,达到消除污染,保护环境的目的。

    ①先用饱和纯碱溶液吸收废气中的SO2 ,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②再向生成的溶液中加入一定量,以此溶液来吸收NO气体。

某实验小组同学探究“氧化剂对KSCN检验Fe2+的影响”,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

试剂

现象

试管

滴管(各1滴)

2mL0.5mol•L-1FeSO4溶液与1滴0.5mol•L-1KSCN溶液

饱和氯水

Ⅰ.溶液立即变为浅红色

稀硝酸

Ⅱ.溶液立即变为红色

5%H2O2溶液

Ⅲ.溶液立即变为深红色,无气体产生

已知:Ba2+与SCN-可在溶液中大量共存;SCN-易被氧化为SO

  1. (1) 向2mL0.5mol•L-1FeSO4溶液中滴加1滴0.5mol•L-1KSCN溶液,无明显现象,通入O2 , 无明显变化。

    ①该实验的目的是

    ②用离子方程式表示Ⅰ中出现浅红色的原因:

  2. (2) 对Ⅰ中溶液为浅红色的原因,甲同学提出以下假设。

    ①假设1:加入氯水的量少,生成的Fe3+浓度低

    ②假设2:氯水氧化性强,氧化了部分SCN-

    继续以下实验:

    i.取Ⅰ中浅红色溶液,(填写实验操作),溶液浅红色消失,从而排除了假设1

    ⅱ.向2mL水中滴加1滴0.5mol•L-1KSCN溶液,滴加1滴饱和氯水,加入试剂a(填写化学式),产生白色沉淀。

  3. (3) 为验证实验Ⅰ、Ⅱ、Ⅲ.中硫氰化钾的被氧化程度,进行以下探究实验:

    已知:溶解度:AgSCN(白色)<AgCl<Ag2SO4

    分别向下表4支试管溶液中,继续滴加一定浓度的AgNO3溶液至溶液红色恰好褪去,记录消耗AgNO3溶液的体积。实验记录如下:

    实验

    试管

    消耗AgNO3溶液的体积/mL

    IV

    实验I中溶液

    1.52

    V

    实验II中溶液

    1.60

    VI

    实验III中溶液

    1.84

    VII

    2mL水与1滴Fe2(SO4)3溶液和1滴0.5mol•L-1KSCN溶液

    2.40

    ①用化学用语表示滴加AgNO3后溶液红色褪去的原因

    ②由Ⅳ~Ⅶ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4. (4) 借助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可以测定Fe3+浓度。已知:体系的吸光度与Fe3+浓度呈线性正相关。丙同学利用上述方法测定了实验I、II、III体系的吸光度,数据如图所示。由上述实验可知,I、II、III中溶液颜色分别呈现浅红色、红色和深红色的原因为

为探究 的性质,进行了如下实验( 溶液浓度均为 )。

实验

操作与现象

水中滴加2滴 溶液,呈棕黄色;煮沸,溶液变红褐色。

溶液中滴加2滴 溶液,变红褐色;

再滴加 溶液,产生蓝色沉淀。

溶液中滴加2滴 溶液,变红褐色;

将上述混合液分成两份,一份滴加 溶液,无蓝色沉淀生成;

另一份煮沸,产生红褐色沉淀。

依据上述实验现象,结论不合理的是(    )

A . 实验①说明加热促进 水解反应 B . 实验②说明 既发生了水解反应,又发生了还原反应 C . 实验③说明 发生了水解反应,但没有发生还原反应 D . 整个实验说明 的水解反应无影响,但对还原反应有影响